Chapter Three 物理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连接器技术发展趋势及因应策略 生产&营销副总经理 王跃轩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Advertisements

信号与系统 第三章 傅里叶变换 东北大学 2017/2/27.
3.3 传输介质 无线介质(信号在大气或外层空间自由传播) 使用电磁波或光波携带信息 优缺点: 无需物理连接 适用于长距离或不便布线的场合
计算机网络课程总结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定义和功能、基本组成 OSI/RM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相关概念, 模型中数据传输 等)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 数据通信技术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学习本章的内容将会对最基本的数据通信技术、广域网中数据传输原理与实现方法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第三章 数据通信技术 第一节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节 数据通信的基本技术 复习思考题三.
计算机网络技术 主讲:方贤进, Ph.D & Associate Prof.
淄博信息工程学校 ZIBOIT&ENGINEERING VOCATONAL SHCOOL 03 交换机干道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实验四 利用中规模芯片设计时序电路(二).
第 二 篇 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
§5.1 幅度调制(线性调制)的原理 一般模型 边带滤波器.
《高等数学》(理学)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 袁安锋
5.4 顺序脉冲发生器、 三态逻辑和微机总线接口 顺序脉冲发生器 顺序脉冲 计数型 分类 移位型.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 《计算机网络技术》 任课教师: 孙亚.
第17章 微机控制的监视与报警系统 采用微型计算机进行扫描和检测的报警系统,目前船舶上最常见。 §17-1 模拟量输入
第6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1 项目一 计算机网络概论 2 项目二 计算机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 3 项目三 物理层基础与应用 4 项目四 数据链路层基础与应用 5 项目五 网络层基础与应用 6 项目六 传输层的基础与应用 7 项目七 应用层的基础与应用 8 项目八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综合布线系统 基础知识
第二章 物 理 层.
光学谐振腔的损耗.
第2章 物理层 基本内容:计算机网络物理层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信道及其传输速率的计算,常用的传输媒体,信道复用技术,物理层的标准举例 。 重点掌握: 计算机网络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信道及其传输速率的计算 信道复用技术 RS-232 接口标准.
本投影片檔案僅供本書上課教師使用,非經作者同意請勿拷貝或轉載,謝謝。
2.5 多路复用技术 频分多路复用 时分多路复用 光波分多路复用.
计算机网络 吴功宜 编著 欢迎辞.
Chapter 03 網路的組成元件.
The CAN bus 李强.
存储系统.
Part II 物理层 信号, 媒介, 和 数据传输 2018/12/7 Spring 2003.
计算机网络基础.
实用组网技术 第一章 网络基础知识.
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管理 ——Windows Server 2008 R2.
第二章 常见网络电缆 以太网常见缆线 设备间接口电缆 用户线.
时序逻辑电路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熟悉集成计数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利用集成计数器设计任意进制计数器。 二、实验原理
第二章 實體層 2-1 傳輸媒介的種類 2-2 數據傳輸的相關技術 2-3 數位資料與數位訊號 2-4 數位資料與類比訊號
SATT 系列300MHz~3.5GHz数控衰减器 仪器级的性能,极富竞争力的价格
SATT 系列10MHz~4GHz数控衰减器 仪器级的性能,极富竞争力的价格
CPU结构和功能.
§7.4 波的产生 1.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过程叫机械波。1 2 举例:水波;声波.
第2章 實體層基礎.
多媒体技术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黄东军.
第3章 信息与信息系统 陈恭和.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
C语言程序设计 主讲教师:陆幼利.
学习目标 1、什么是字符集 2、字符集四个级别 3、如何选择字符集.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Three stability circuits analysis with TINA-TI
计算机网络 第 2 章 物理层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 刘家芬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主要内容: 无线局域网的定义 无线传输介质 无线传输的技术 WLAN的架构 无线网络搭建与配置 无线网络加密配置
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一部分 数据传输.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激光器的速率方程.
组合逻辑电路 ——中规模组合逻辑集成电路.
IT 安全 第 9节 通信和网络控制.
长春理工大学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数字电路实验 数字电路实验室.
第1章 绪 论.
第八章 总线技术 8.1 概述 8.2 局部总线 8.3 系统总线 8.4 通信总线.
无线网络特性展现 张琦.
课题五 频率变换电路 调幅波的基本性质 调幅电路 检波器 混频器.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信号发生电路 -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数据表示 第 2 讲.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西安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杨锐.
第十七讲 密码执行(1).
FVX1100介绍 法视特(上海)图像科技有限公司 施 俊.
B12 竺越
入侵检测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毕玲.
工业机器人入门使用教程 ESTUN机器人 主讲人:李老师
混沌保密通讯 实验人 郝洪辰( ) 李 鑫(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Chapter Three 物理层

本章教学提要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数字数据编码,多路复用技术 教学时数:6学时 掌握物理层的基本功能; 掌握各类传输介质的特点; 掌握常见物理层设备与组件的作用; 理解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及相关概念; 理解基带传输技术和频带传输技术; 理解多路复用技术; 了解物理层标准的内涵。 教学难点:数字数据编码,多路复用技术 教学时数:6学时

物理层概述 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一层或最底层; 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是唯一直接提供原始比特流传输的层; 物理层必须解决好与比特流的物理传输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包括: 传输介质、信道类型、数据与信号之间的转换、信号传输中的衰减和噪声、设备之间的物理接口等。

3.1 数据通信基础

信息、数据和信号 信息(information): 信息是指有用的知识或消息, 计算机网络通信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换信息。 数据(data): 信息的载体或表达方式,可以是数字、文字、声音、图形与图象等形式; 在计算机中,数据以二进制代码表示。同学们所熟悉的数据编码系统有EBCDIC和ASCII码。 信号(signal) : 当数据要通过物理介质和器件进行传输时,需要将其转变成物理信号,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磁波表示形式。

信息、数据和信号的关系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涉及数据的内容和解释,信号则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磁波表示形式 。 计算机系统关心的是信息的数据表达形式或信息所采用的编码体制: 如用ASCII还是EBDIC来表达字母和数字,采用GIF或BMP表达图像等; 数据通信系统则关注如何将表示数据的二进制比特序列转换成适合于通信系统传送的信号,包括数据如何用电信号表示以及如何传输信号。

信息、数据和信号的关系 示例 例子: 信息:NETWORK 数据:(用ASCII码表示) 1001110 1000101 1010100 1010111 1001111 1010010 1001011 信号: t 1 0 0 1 1 1 0 1 0 0 0 1 0 1 1 0 1 0 1 0 0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连续变化---是关于时间的连续函数 离散的脉冲信号,关于时间的非连续函数

模拟数据通信与数字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 发送方将要发送的数据转换成信号通过物理信道传送到数据接收方的过程。 模拟数据通信: 数字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 发送方将要发送的数据转换成信号通过物理信道传送到数据接收方的过程。 模拟数据通信: 在模拟信道上以模拟信号形式来进行数据通信。 数字数据通信: 利用数字信道以数字信号方式来进行数据通信。

信源、信宿和信道 信源与信宿: 通常将数据的发送方称为信源,而将数据的接收方称为信宿。 信源与信宿: 通常将数据的发送方称为信源,而将数据的接收方称为信宿。    信源和信宿一般是计算机或其它一些数据终端设备。 信道: 在信源和信宿之间所建立的用于传送信号的物理通道,被称为物理信道,简称信道。 按传输介质的类型来划分,信道被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 按信道中所传输的信号类型来划分,信道可被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

介质与信道的关系 传输介质: 泛指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连接各个计算机的物理媒体,特指用来连接各个通信处理设备的物理介质。包括无线与有线两大类。 传输介质: 泛指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连接各个计算机的物理媒体,特指用来连接各个通信处理设备的物理介质。包括无线与有线两大类。 通信信道: 信道建立在传输介质之上,但包括了传输介质和附属的通信设备。 通常,同一传输介质上可提供多条信道,一条信道允许一路信号通过。

信道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 信道带宽 数据传输速率 信道带宽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 今后在使用时不加以区分。 指信道的频率宽度,即信道所能传输信号的频率范围。 数据传输速率 指单位时间内信道上所能传输的数据量。基本度量单位为比特每秒(bit per second,简写为bps),当数据传输速率较大时,可以采用Kbps、Mbps和Gbps来描述。 信道带宽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 信道带宽越大,则数据传输速率就可以越高。   今后在使用时不加以区分。 (注:据Shannon定理,最大数据传输速率=Hlog2(1+S/N),其中H为信道带宽, S/N为信噪比) 。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通信信道 数据通信系统由信源、信宿和信道三部分组成。 信号 转换器 通信信道 信号 转换器 信宿 发送信号 接收信号 信道带宽 系统噪声 数据通信系统由信源、信宿和信道三部分组成。 信源与信宿又被称为数据终端设备(Data Terminal Equipment), 简称DTE。 DTE通常属于资源子网的设备,如资源子网中的计算机、数据输入/输出设备和通信处理机等。 信号变换器又称为数据线路端接设备(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简称DCE。DCE为DTE提供了入网的连接点,通常被认为是通信子网中的设备。

数字通信系统和模拟通信系统 计算机 数字信道 信道带宽 计算机 模拟信道 信道带宽 发送数字信号 接收数字信号 编/解码器 发送模拟信号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信号转换器的主要功能是分别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完成数字数据的编码和解码; 在模拟通信系统中,信号转换器的主要功能是分别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完成数/模(D/A)和模/数(A/D)转换功能。 计算机 模拟信道 发送模拟信号 接收模拟信号 信道带宽 D/A转换 A/D转换

数据通信系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信道的选择 数据和信号之间的转换 信道的构建:传输介质 信号传输方式 信号传输质量。

信道的选择及相应的数据编码 基带传输与数字数据编码 频带传输与模拟数据编码

基带信号 在计算机系统中,通常用二进制比特来表示各类数据。 矩形脉冲信号是二进制比特的典型表达方式 按傅利叶分析,矩形脉冲信号由直流、低频、高频的多个成分组成。 在其频谱中 ,从零开始的能量集中的一段频率范围称为基本频带,简称基带。基频等于脉冲信号的固有频率。 与基带对应的数字信号称为基带信号。

矩形脉冲信号的Fourier分析 (图示)

基带传输 基带传输 在数字信道上使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时,若将与脉冲信号有关的所有直流、基频、低频和高频分量全部放在数字信道上传输,要占据很大的信道带宽。    更合适的作法是将占据脉冲信号大部分能量的基带信号传送出去。 这种在数字信道中利用基带信号直接传输的方式被称为基带传输。 特点:  抗噪声能力强,成本低,传输速率高 信号衰减严重,只能利用有线介质近距离传输 基带信号频带宽,传输时要占用整个传输介质的带宽

数字数据编码 采用基带信号进行传输适用的是数字通信系统的模型。 该系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数字数据的编码和解码问题 三种常见的数字数据编码 在发送端,要解决如何将二进制数据序列通过某种编码(encoding)方式转化为可直接传送的数字信号;  在接收端,则要解决如何将收到的数字信号通过解码(Decoding)恢复为与发送端相同的二进制数据序列。 三种常见的数字数据编码 不归零(NRZ,Non-Return to Zero)编码    Manchester编码    差分Manchester编码

NRZ 编码 规则: 特点: 以高电平表示逻辑“1”,低电平表示逻辑“0”。 由于不能判断位的开始与结束,收发双方不能保持同步,需要用另一个信道同时传送同步信号。

Manchester 编码 规则: 将每比特周期T分为前T/2和后T/2;前T/2传送该比特的反码,后T/2传送该比特的原码。 特点:

差分Manchester 编码 规则:    对Manchester编码的改进,保留每比特中间的跳变作同步之用;每比特的值则根据其开始处是否出现电平的跳变来决定,有跳变者为“0”,无跳变者为二进制“1”

频带传输 频带传输 由于基带传输的近距离限制,在远距离传输中通常采用模拟信道。利用模拟信道,传输二进制数据的方法称为频带传输。其适用于模拟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关键技术问题: 如何将计算机中的数字信号转化为适合模拟信道传输的模拟信号。 解决方案 将要传送的数字数据“寄载”在载波上,利用数字数据对载波的某些特性(振幅、频率、相位)进行控制,使载波特性发生了变化,然后将变化了的载波送往线路进行传输。

调制与解调 调制(modulation) : 在数据发送端,将数字数据寄载在载波上的过程称为调制。    其目的在于将二进制数据变换成能在电话线或其他传输线路上传输的模拟信号。 解调(demodulation): 在接收端,当携带数据信号的载波到达时,将收到的模拟信号重新还原成原来的二进制数据的过程称为解调。 Modem= modulation+demodulation

三种基本调制方法 根据调制过程中所采用的载波的特性不同,分为三种基本调制方法: y=A sin(ω t+φ) 幅移键控(ASK, Amplitude-Shift Keying) 频移键控(FSK ,Frequency-Shift Keying) 相移键控(PSK ,Phase-Shift Keying)

三种基本调制方法(续) 幅移键控ASK : 幅移键控FSK 相移键控PSK 通过载波信号的振幅变化来表示二进制 “0”与“1”;    又称调幅(amplitude modulation) 幅移键控FSK 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来表示二进制 “0”与“1” ;   又称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 相移键控PSK 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值表示二进制 “0”和“1”。,又称调相(phase modulation)    按照使用相位的绝对值或相位的相对偏移两大表示分为绝对调相和相对调相;    按对一个完整周期的相位的划分方式分为二相制、四相制、八相制等。

多相调制的示例 00 10 11 01 1 二相制 四相制 010 011 001 100 000 101 111 八相制 110

三种调制方式的比较 幅移键控 : 技术简单,抗干扰能力差 频移键控: 技术简单,抗干扰能力强 相移键控: 技术较复杂,抗干扰能力强 ,编码效率高 目前在网络中广为使用的调制方式是上述三种基本方式的变种。

信道的构建 传输介质的类型 传输介质的性能

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 泛指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连接各个计算机的物理媒体,主要指用来连接各个通信处理设备的物理介质。 类型: 有线介质将信号约束在一个物理导体之内,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故又被称作有界介质; 无线介质如无线电波、红外线、激光等由于不能将信号约束在某个空间范围之内,故又被称为无界介质。 性能指标: 物理特性、传输特性、地理范围、抗干扰性、价格(包括安装与维护费用)

无屏蔽双绞线(UTP) 外观特点: 性能特点: 由四对直径在0.4 mm至1.4 mm之间的铜缆组成。每两条线互绞成一对以抵消相邻线对之间的电磁干扰和减少近端串扰 。 阻抗 : 100 ohms. 外径 : 0.43 cm 性能特点: 信号的最大传输距离:100M 传输速率: 10M-1000Mbps 基于铜介质提供了最快的数据传输速率。 易于安装,价格低廉 信号衰减大,抗干扰和噪声差。

UTP图示

屏蔽双绞线 (STP) 与无屏蔽双绞线有较多的相同点。如铜缆组成、绞线方式与外观等。 阻抗: 150 Ohm 集成了屏蔽与抵消技术,抗干扰性强。 价格较无屏蔽双绞线高,安装也较无屏蔽双绞线复杂。

STP图示

双绞线的类别 EIA/TIA已颁布了六类(Category,简写为Cat)线缆的标准。其中: Cat1:适用于电话和低速数据通信; Cat2:适用于ISDN及T1/E1,支持16MHz的数据通信; Cat3:适用于10Base-T或100Mbps的100Base-T4,支持达20MHz的数据通信; Cat5:适用于100Mbps的100Base-TX和100Base-T4,支持高达100MHz的数据通信。 Cat6:适用于1000Mbps的1000Base-TX,支持高达1000MHz的数据通信。

同轴电缆 按传输特性分为两大类:基带同轴电缆(仅用于数字信号传输)和宽带同轴电缆(既可以传输模拟信号,又可以传输数字信号 ) 阻抗: 基带同轴电缆50 Ohm / 宽带同轴电缆75 Ohm 基带同轴电缆又分为粗缆和细缆: 粗缆传输距离:500m / 细缆传输距离:185m 具有较高的噪声抑制特性,抗干扰能力强。 价格居中,安装难度居中(需要接地 和端头连接终端匹配负载 )。 目前已不再推荐使用。

同轴电缆图示

光纤 基于光的全反射原理制造的光传输介质。在折射率较高的光传输层之外加上折射率较低的包裹层。 根据使用的光源和传输模式,分为单模光纤(采用注入式激光二极管ILED为光源)与多模光纤(采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 直径:μm 数量级 衰减极低,传输距离远(单模:3km ,多模:2km ) 不受外界电磁波和噪声的干扰,传输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和保密性能强; 数据传输速率高达Gbps数量级; 主要用于长距离的数据传输和网络的主干线,或被用于有危险的、高压的或容易泄漏信号的恶劣环境。

光纤图示

无线传输 无线传输的信号可以是电磁波的任意形式: 不存在有形的物理介质,如线缆; 常见形式:无线通信 微波通信 红外通信 用途: -移动通信 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等 不存在有形的物理介质,如线缆; 常见形式:无线通信 微波通信 红外通信 用途: -移动通信 -无线局域网 (WLANs)

传输介质的选择 传输介质的选择要考虑多种技术和非技术的因素: 网络技术(拓朴结构/连接方式) 网络的通信流量(传输容量) 可靠性和安全性 地理和环境因素(介质形式和传输距离) 价格(建设与维护成本)

信号传输方式 多路复用技术 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 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多路复用技术 频分多路复用(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 多路复用: 意义: 常用多路复用技术: 在一条物理线路上建立多条通信信道的技术。 意义: 多路复用使得在同一传输介质上可传输多个不同信源发出的信号。可充分利用通信线路的传输容量,提高传输介质的利用率。 常用多路复用技术: 频分多路复用(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 时分多路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分多路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多路复用系统的结构 多 路 复 用 器 高速通信线路 在输入端,多路复用器将若干个彼此无关的输入信号合并为在一条物理线路上传输的复合信号,从而多个数据源共享同一个传输介质,就像每个数据源都有自己的信道一样。 在输出端,则由多路解复用器将复合信号按通道号分离出来。

频分多路复用(FDM) 工作原理: 用途: 将线路的带宽划分成若干段较小的带宽来达到多路复用的目的。 其前提是任何信号只占据一个宽度有限的频率,而信道可以被利用的频率比一个信号的频率宽得多。 当有多路信号输入时,发送端分别将各路信号调制到各自所分配的频带范围内的载波上,传输到接收端以后,利用接收滤波器再把各路信号区分开来并恢复成原来信号的波形。 为了防止相邻两个信号频率覆盖造成干扰,在相邻两个信号的频率段之间通常要留有一定的频率间隔。 用途: 主要用于传送模拟信号。

频分多路复用示例

时分多路复用(TDM) 工作原理: 将一条物理线路的工作时间划分为若干个时间片(time slot),按一定规则将这些时间片分配给多路信号,每一路信号在分配给自己的时间片内独占信道进行传输。 用途: 既可用于传输数字信号,也可用于传输模拟信号。 典型应用: T1载波(Carrier)或E1载波(Carrier)

同步时分多路复用示例 固定时隙的TDM系统又被称作同步TDM。 所谓固定时隙指多路复用器将线路的传输时间分为若干个等长的时间隙,多路信号采用轮转方式使用这些时隙,即使在某个时隙内某个信源没有信号发送,该时隙也不能被其他信源所使用。 当时分复用系统中的某些信源没有数据要发送或发送的数据量太少时,这种固定时隙的方式会造成很大的带宽浪费。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STDM) ATM(异步传输模式) 工作原理: 用途: 典型应用举例: 将普通时分复用中时间片的固定分配方式为动态分配方式,即若规定时间片内相应的信道无信号发送或信号提前发送完毕,则后续的信道可提前使用自己的时间片。 用途: 解决带宽的浪费问题,提高信道带宽的利用率。 典型应用举例: ATM(异步传输模式)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示例

波分多路复用 光纤上进行信道复用的技术; 频分多路复用技术在光纤上使用的变种; 通常一路光信号的带宽只有几GHZ,而一根光纤的带宽可达25000GHZ; 如何复用? 不同频率或波长的光在经过相同的光折射介质后,其光路将会不同(注:折射率与光的频率或波长有关)。

WDM的原理 对于带宽可达25000GHz的光纤来说,目前可以利用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 0 G b p s以上; 若采用密集波分多路复用技术,在一根光纤上可以发送8个波长的光波,假设每个波长可以支持1 0 G b p s的数据传输率,则一根光纤所能支持的最大数据传输率可达到8 0 G b p s以上。 三棱镜或衍射光栅

多路复用方式的选择 根据信号特点进行选择: 波分多路复用可视为基于光纤的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通常模拟信号持续时间长,但占用的信道带宽通常较小;而数字信号虽然需要占用整个信道带宽,但其作为离散量持续时间很短。 故基带传输多采用时分多路复用技术,而在频带传输中则一般采用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波分多路复用可视为基于光纤的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单工通信 发送 单向通道 接收 数据传送只能在一个固定的方向上进行,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方向。 例子: 广播、电视

半双工通信 接收 发送 发送 接收 双向通道 信号可以双向进行,但不可同时进行,一个时间只能有一个方向的传送 例子: 对讲机、计算机—终端

双工通信 接收 发送 发送 接收 双向通道 信号可以同时进行双向发送 例子: 计算机—计算机

串行通信 数据流以串行方式在一条信道上传输。 存在字符同步问题。 例子: 电话线路传送数据信号 发送端 b0 b1 b2 b3 b4 b5 b6 b7 接收端 串行通信信道 数据流以串行方式在一条信道上传输。 存在字符同步问题。 例子: 电话线路传送数据信号

并行通信 数据以成组方式在多个并行信道上同时传输。 在并行传输中,一次传送一个字符,所以不存在字符同步问题。 例子:计算机中的总线 发送端 b0 b1 b2 b3 b4 b5 b6 b7 发送端 b0 b1 b2 b3 b4 b5 b6 b7 接收端 并 行 通 信 道 数据以成组方式在多个并行信道上同时传输。 在并行传输中,一次传送一个字符,所以不存在字符同步问题。 例子:计算机中的总线

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的比较 在相同的发送时钟下,并行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将大于串行通信。 并行通信需要多个并行信道,实现昂贵。 并行通信方式适合于近距离通信(如计算机中)而在远程通信中一般采用串行通信方式。

当计算机通过串行信道相互通信时,在发送方要进行并/串转换,而在接收端要进行串/并转换 串/并与并/串转换 计算机 串行信道 计算机 并/串转换 串/并转换 并行传输 串行传输 并行传输 当计算机通过串行信道相互通信时,在发送方要进行并/串转换,而在接收端要进行串/并转换

问题的引入 本章中,我们已经讨论了物理层为了实现原始比特流传送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物理介质、通信信道及通信方式的选择、数据与信号的转换等。但我们还是遗漏了一个与原始比特流传送直接相关的重要问题--- 那就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信号传输过程中的问题之一: 信号衰减 信号衰减(attenuation):用以表示原始比特流的信号能量在传输过程中越来越小,以至在超出一定距离后信号能量再也无法被检测。 产生原因包括介质吸收、反射或散射等,所以信号衰减是不可避免的。 后果: 信号衰减限制了信号的传输距离,这也就是所有的传输介质都存在最大传输距离限制的内在原因; 信号衰减还常常会同时伴随着信号的变形。 解决思路: 在物理层采用信号放大和整形的方法来解决信号衰减及其变形问题。

信号传输过程中的问题之二: 噪声 噪声(Noise)是指附加在原始信号之上的所有不期望的信号,有时又被称为干扰。 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热噪声: 物理线路上的热噪声,由介质中的电子热运动引起,时刻存在,幅度较小,强度与频率无关,但频谱较宽。具有随机性。 冲击噪声: 外界无线或电磁干扰引起,幅度较大,呈突发性。 近端串扰:线路端接点产生的干扰 接地噪声:交流供电电路中的非良好接地引发的噪声。 信号反射: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遇到断点时的信号反射。

信号传输过程中的问题之二: 噪声(续) 带来后果: 一旦噪声的能量与信号能量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时,就会导致信号传输错误,即接收端难以从混杂了较大噪声的信号中提取出正确的数据。 衡量: 用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简写为S/N)来表示噪声对信号的影响程度。信噪比越大,噪声对信号传输质量的影响就越小,减少干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信噪比。 解决措施: 在物理层采取抵消与屏蔽、良好的端接、接地技术、阻抗匹配等必要的措施来减少噪声。

常见物理层组件 除了前面所介绍的物理线缆外,还包括连接头、连接插座、转换器等 共同特点: 用途: 无源(不需要外电源),又称被动(passive) 用途: 传输介质:用于提供信号传输通道。 连接头和连接插座是配对使用的组件,其基本作用是为网络线缆连接提供良好的端接。 转换器用于在不同的接口或介质之间进行信号转换。

RJ-45 连接头/座 RJ-45 是英文 Registered Jack-45的缩写。 用于UTP线缆的连接 可减少噪声,反射和机械可靠性问题

接线面板( Patch Panels) RJ-45 座的组合,常见的有12、24和48 口。

转换器 接收器和发送器的组合。 用于不同物理接口或传输介质间的转换

常见物理层设备 背景: 共同特点: 在物理层通常提供两种类型的网络互连设备,即中继器(repeater)和集线器(hub)。 为了解决信号远距离传输所产生的衰减和变形问题,我们需要一种能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对信号进行放大和整形的设备,以拓展信号的传输距离、增加网络的覆盖范围。 这种具备物理上拓展网络覆盖范围功能的设备被称为网络互连设备。 共同特点: 有源(需要外电源),又称主动(Active) 在物理层通常提供两种类型的网络互连设备,即中继器(repeater)和集线器(hub)。

中继器(Repeater) 具有对物理信号进行放大和再生的功能,其将从输入接口接收的物理信号通过放大和整形再从输出接口输出。 “单进单出”结构。

中继器使用举例

集线器(Hub) 集中式的多端口中继器,其多个端口可为多路信号提供放大、整形和转发功能。 典型的端口数为 4, 8, 或 24 起到线缆集中器的作用,所以又称集线器。 提高了物理连接的可靠性。

The Cloud Hub使用举例

关于物理层设备和组件的评论 只关注原始比特流的传送,即物理信号的传输。其不关心也不认识所传输信号所包含的信息。 物理层是网络的物理基础,也是网络故障的多发层,不可被低估或轻视。

物理层标准概述 与物理层的功能(提供在物理传输介质上传送和接收比特流的能力,并且向上对数据链路层屏蔽掉因为物理组件以及传输介质的多样性所产生的物理传输上的差异)相一致。解决好各种物理组件或设备之间的接口问题。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设备被分为两类,即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线路端接设备DCE 物理层标准主要任务就是要规定DCE设备和DTE设备的接口。 包括接口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规程特性。

物理层接口特性的说明 机械特性一般系指硬件连接的接口(连接器)的大小尺寸和形状 。 电气特性主要考虑确定信号码型结构、电压电平和电压变化的规则以及信号的同步等。 功能特性定义接口电路的功能。接口信号大体上可以分为数据信号、控制信号和时钟信号。 规程特性是在功能特性的基础上,说明利用接口传送比特流的过程和顺序,它涉及到DTE与DCE双方在各线路上的动作规程以及执行的先后顺序。

标准与标准组织 标准是指或官方指定的一系列规则或规程,其通常代表着广泛使用的优秀模型或规格。 与物理层标准有关的标准组织有: IEEE -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UL - 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 EIA - Electronic Industries Alliance TIA -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 ITU-T-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Telecommunications

TIA/EIA 标准 TIA/EIA 是最具影响力的关于网络传输介质的标准: TIA/EIA-568 TIA/EIA-569 TIA/EIA-570 TIA/EIA-606 TIA/EIA-607 给出了结构化布线六大子系统的描述: - 水平布线(horizontal cabling ) -(telecommunications closets) -垂直布线backbone cabling -设备间(equipment rooms ) -工作区(work areas ) -entrance facilities

TIA/EIA-568-A TIA/EIA-568-A 是关于水平布线的标准。 水平线缆是指从通信插座到水平交叉连接的一段布线。 通常采用CAT 5 线缆 UTP(100 ohm), STP(150 ohm), Coaxial(50 ohm) Fiber (62.5/125 multi-mode) Cat 5e, Cat 6, and Cat 7 是 Cat 5的改进。

Horizontal Cabling (TIA/EIA 568A) Work Station (Patch Cable) Cross-Connect Jumpers (Patch Cable) Horizontal Cable Run 3m + 90m + 6m = 99m

TIA-232-D 前身为EIA RS-232标准,相当于CCITT的V.24标准 ; 提供了一个利用公用电话网络作为传输媒体,并通过调制解调器将远程设备连接起来的技术规定。 DTE与DCE之间通信的标准接口。 只适于短距离使用,一般规定终端设备的连接电线不超过15M。 DTE TIA-232标准 DCE 公用电话网 Modem PS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