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Music Composer Random Slide Show Menu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演藝人員.
Advertisements

鋼琴詩人 蕭邦.
浪漫樂派 作者: 鐘子軒 班級; 六孝.
F.2A 麥加兒 (25)邱子茵(37)葉嘉如(40)張裕玲(7) 陳孝鐮(2)陳俊德(1)鍾珮婷(11)
大家好,我是小幫手雪人,大家都叫我黑眼圈雪人,因為我的右眼被人打.
音 樂 科 報 告.
音樂家的介紹噢!! 相信瓊慧老師一定感到興趣~.
如果光想著一件事情的難度而遲遲不肯行動 ,那麼將永遠不會成功 ,但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 你就可能成功。
弦樂 (strings): 小提琴 (violin), 中提琴 (viola),
古典時期代表作曲家-海頓 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 奧地利作曲家 被譽為交響曲之父
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莫 札 特 (W. A. Mozart, 奧地利, ) 生平 作品特色 重要作品 對後世的影響 1.音樂神童
中三級音樂.
荀白克(A.Schoenberg) 被稱為『新維也納樂派』始創人 出生於維也納 受李斯特、華格納及史特勞斯等人影響
高更名畫 Random Slide Show Menu
Nat king Cole: Fascination (迷戀)
波哥雷里奇 (Ivo Pogorelich, 1958-)
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古典樂派 交響曲之父 奧地利 作曲家
(田徑運動 Athletics) Random Slide Show Menu
開南大學古典音樂賞析課程 授課教師:黃志方
巴羅克時期 Baroque
阿圖‧ 許納貝爾(Artur Schnabel, )
vitula (Middle Latin 擦弦樂器)
LA FASCINACIÓN DE LA NOCHE
開南大學資古典音樂賞析課程 授課教師:黃志方
古典樂派 (西元 年).
塞   尚 法國人稱十七世紀為「大世紀」(1625~1700),因為此時期的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中央集權統治下,握有凌駕歐洲諸國的政治主導權,而在藝術文化上,光耀史冊的歷史人物陸續登上歷史舞台,建構起延續至今的法國文化基礎。
2012年十一月十三号 Do Now Write the following in pinyin: 1) 今天是七月十九号吗
DAII Talking about studying Chinese
職業 Random Slide Show Menu
職業3 Random Slide Show Menu
Nat king Cole: Fascination (迷戀)
太空 Random Slide Show Menu
第八周 樂器介紹.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年3月31日-1750年7月28日.
Connecting to advertisement
Antonio Lucio Vivaldi 安東尼奧·盧奇奧·韋瓦第.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爬蟲類動物1 Random Slide Show Menu
爬蟲類動物2 Random Slide Show Menu
音樂專題研習 一位音樂家 柴可夫斯基( ) 1.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 二零一三至二零一四年度音樂科 六年級專題報告 主題:西方樂器的認識 姓名:李永兒 班別:6A 學號;17.
樂器家族–弓弦樂器 提琴家族: 小提琴(violin) 中提琴(viola) 大提琴(cello) 低音大提琴(double bass)
貝 多 芬(L.V. Beethoven, 德國, ) 古典越派到浪漫樂派的橋樑 定居維也納
貝多芬.
(田徑運動 Athletics) Random Slide Show Menu
爬蟲類動物1 Random Slide Show Menu
韓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
St. Patrick’s Day.
Spring is here 春天在這裡.
21 周六 四月 7PM 靈感的源頭 2 仙杜拉·賴特·沈 SANDRA WRIGHT SHEN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 1840年5月7日出生於俄國Votkinsk 父親是礦冶工程師 四歲時和妹妹合作完成他的第一首歌
Strings 弦樂.
學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音樂學士 ※主修鋼琴: 師事: 林足芬、董學渝、林明慧…等多位老師 ※花蓮女中 ※國風國中 ※明義國小
六下藝術與人文音樂科 教學計劃報告 林舒惠 2019/5/20.
在羅馬的日子.
參、歌唱的型態與種類 歌唱的藝術.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六下藝術與人文音樂科 教學計劃報告 林舒惠 2019/5/23.
畫夢女孩,她的靈魂不屬於這個世界 Akiane
Inspiration From Above 1 Chinese Evangelical Free Church
約翰‧瑟巴斯提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
太空 Random Slide Show Menu
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鱒魚鋼琴五重奏 大自然的靈感~詩與音樂的結合.
      音樂之旅    *~舒曼~*.
音樂家報告 組長:馬敏淇(25) 組員:陳玉蓮(04)    張瑞筠(06)    李倩怡(24)    黃寶欣(32)    葉衍德(38)
以年齡、性別分類-可分童聲、女聲、男聲等 以音域分類-
經文:歌羅西書 1:1-8 1 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和兄弟提 摩太 2 寫信給歌羅西的聖徒,在基督裡有忠心的弟
建築物內 Random Slide Show Menu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Classical Music Composer Random Slide Show Menu Words+ Pictures Day1 Day2 Day3 Day4 Day5 Day6 Day7 Day8 Day9 Day10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5-1 5-2 5-3 6-1 6-2 6-3 7-1 7-2 7-3 8-1 8-2 8-3 9-1 9-2 9-3 10-1 10-2 10-3 Pictures Words Template revision date: 12.11.2003 From http://www.palmchristy.net/baby

Classical Music Composer By using “Slide Show” “Custom Slide Show”, You can select any of the three random slide show methods below, each with 5 different sequence: Both Word and Picture Word only Picture only

Bach

1685年的復活節前夕,一聲響亮的嬰兒哭聲,拉開音樂之父-約翰.塞巴斯坦.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光輝燦爛的一生。早在十六世紀初,巴哈家族即以成功音樂家的身分馳名於德國北部,到19世紀近三百年的家譜中,一共出現52位音樂家,是音樂史上難得一見的音樂世家。因此,巴哈的音樂之路也在眾人的期許下開始發展。 雖然時常點蠟燭熬夜苦讀,導致晚年失明的說法,呈現巴哈早期生活環境艱苦的一面。但這位偉大的音樂家仍然展現了優異的天賦,早在巴哈年輕時擔任教會管風琴手的時期,他就開始展露頭角。在他的一生中共完成了《C小調巴沙加亞舞曲與賦格》、《布蘭登堡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及管弦樂組曲等眾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並擔任宮廷樂長、及教堂之合唱長等位高權重的職位。晚年的巴哈,在上流社交及專業素養上均表現得可圈可點,直到1750年,巴哈暫時性失明,隔年,這位音樂大師去世。 巴哈是歐洲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人物,在他音樂中所蘊含的生命力,源自深植於德國現實生活的民族風格。在虔誠的宗教情感影響下,他的音樂擁有神聖莊嚴而不失學術基礎的特質及精神;他兼具天賦與努力的創作,更奠定了交響樂的基礎形式,深深影響日後許多偉大音樂家。直至今日,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仍推崇巴哈為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並將巴哈尊稱為「音樂之父」。

Beethoven

貝多芬。德國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1827年3月26日,逝於維也納。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貝多芬四歲時就被迫練習樂器;八歲開音樂會;十一歲起隨宮廷風琴師尼菲學習。尼菲看出貝多芬有創作天才,因此不斷地鼓勵他、幫助他。 當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喊的陣天價響的時候,貝多芬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當時風行的理想主義主張:人應該身體力行發揮人性的潛力,救贖自己。貝多芬不由自主被這些思想所吸引。於是浪漫主義早期的思想,和貝多芬心靈中的樂音結合成震撼人心的音樂。 海得堡遺書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第一個十年裡,獲得極高的成就。可惜二十八歲開始耳聾,最後終於完全聾掉。此事曾對貝多芬造成不小的打擊,甚至一度想到輕生,而留下著名的「海得堡遺書」。但貝多芬最後仍沒被命運所擊倒。 開創音樂新風貌 在與外界聲音隔絕之後,貝多芬開始用"心"來作曲。而這時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帶給了歐洲自由平等的觀念。於是貝多芬由於失聰的心歷路程加上這個啟示,他的作品跨入另一個新的境界。原有貴族式的典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熱情與波濤洶湧的情感。曲子的力度對比加大、音域的距離加寬、和絃的連接脫離古典的範疇。使音樂從古典樂派的傳統之中解放出來,開創出另一種嶄新風貌。

Schubert

舒伯特於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維也納,他小就學習鋼琴及小提琴, 十一歲進入皇家學院(Imperial College, Konvikt)攻讀音樂並擔任合唱團 的高音部隊員,一直到他十六歲因變聲不能再演唱童聲高音才離開 。於是他前去薩里耶利(Antonio Salieri)門下接受正規的作曲課程,不 過也只上了三年。同時他在他父親的學校裡擔任助教師,此期間他 創作了不少傑作,包括F大調彌撒曲、魔王、野玫瑰…等。雖然他已 譜出相當多的歌曲,又完成了六首交響曲(十六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 ,但是並沒有任何經濟支援。經過他的朋友幫忙,他在1818與1824年 ,受聘於匈牙利Esterhazy公爵,擔任他女兒們的家庭教師。不過,他 還是喜歡隨興的生活,對於社會地位、貴族生活全不感興趣。只要一 拿到錢,他便呼朋引伴到咖啡廳取樂,等錢花光了,那些難兄難弟再 接濟他。在這種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中,他有時甚至將樂曲譜寫在帳單 的背面,但他的靈感就如同泉水一般地湧出。1828年,他去世於維也 納,享年才三十一歲。在他短暫的人生中,他作品的總數達一千兩百 多首,而約有六百五十首是歌曲,因此他便被譽為「歌曲之王」。

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一八四○年五月七日出生在俄國沃金斯克,該地位於現今烏特模脫自治共和國的境內,是一個金屬工業城。柴可夫斯基的父親是礦場檢查員,母親則具有法國血統,祖先於十六世紀時遷居到俄國。 柴可夫斯基的母親很喜歡音樂,歌聲也很甜美,因此柴可夫斯基自幼顯露出對音樂的偏好,應該是遺傳自他的母親。 柴可夫斯基從四歲開始自行在家中的鋼琴上彈奏,到六歲時倒也無師自通地掌握了初步彈奏技巧。八歲時,由於父親工作的調動,舉家遷往聖彼得堡,柴可夫斯基於是進入當地的學校就讀,開始接受正式的鋼琴教育,不過隔年因為父親的工作異動,他的鋼琴課程也隨之中斷。 另一方面,雖然柴可夫斯基的父母知道柴可夫斯基有音樂天份,但並不認為有成為專業音樂家的條件,為了他日後生活較有保障起見,便替他做了選讀法律課程的決定。因此柴可夫斯基十歲時就與兄長一起離家前往聖彼得堡,進入一家法律預備學校就讀。 在學期間柴可夫斯基對音樂並沒有忘情,有空閒時他也開始嚐試作曲,從一八五五年起,他還跟隨一位德國籍的老師昆德林格學習鋼琴和作曲理論。一八五九年柴可夫斯基從法律學校畢業,隨後便進入司法院擔任事務員,由於柴可夫斯基對於法律工作實在非常沒興趣,而追求音樂發展的慾望卻與日俱增,所以在一八六一年說服父親,同意讓他在工作之餘進入大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設立的音樂教室,隨薩林巴學作曲。 一八六二年安東.魯賓斯坦音樂教室昇格為聖彼得堡音樂院,柴可夫斯基於是辭去司法院工作,正式成為音樂院學生。在音樂院中,柴可夫斯基是名勤奮的學生,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都能虛心學習,所以在作曲方面進步很快,這一段時期他完成了一些管弦樂及室內樂小品的習作。 一八六五年柴可夫斯基自音樂院畢業,畢業作品是一部以席勒【歡樂頌】為題材而寫的清唱劇,得到了學院的銀牌獎。柴可夫斯基的畢業作品獲得了尼古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胞弟》的賞識,尼古萊請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的音樂教室擔任和聲學老師。 一八六六年,柴可夫斯基才剛到任,尼古萊.魯賓斯坦的音樂教室改制成莫斯科音樂院,而與其兄所創設的聖彼得堡音樂院共同成為俄國最富盛名的音樂學府。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樂院教書的待遇並不算多,但他卻有較充足的時間作曲,因此在到任的第一年內,就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然而在這首曲子的創作過程當中,柴可夫斯基因工作過度而導致精神方面受到了一些損傷。 第一號交響曲首演時,觀眾的反應相當冷淡,這使得柴可夫斯基覺得非常失望,不過幸好沒有因此而氣餒,在這之後他又創作了一些鋼琴曲、序曲以及第一齣歌劇【地方長官】,很可惜,這些作品也都不是很成功。 一八六八年,柴可夫斯基開始與俄國國民樂派﹁五人組﹂的成員交往,一八六九年他接受該組領導人巴拉基列夫建議,寫了著名的管弦樂幻想序曲【羅蜜歐與茱麗葉】。然而與此同時,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風格也與俄國國民樂派逐漸遠離,俄國國民樂派主張採用俄國民族素材寫作具民族特色的音樂,而柴可夫斯基作曲風格則較傾向於西歐作曲家的樂風上這兩種不同的作曲方向,後來也形成了十九世紀後半葉俄國樂壇的兩大潮流。 一八六九年柴可夫斯基還經歷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戀愛事件。那一年他愛上了女歌手黛西莉.雅爾托,兩人並曾發展出一段戀情,可是個性內向害羞的柴可夫斯基一直不敢開口向黛西莉求婚,以致後來黛西莉又被別人給追走了。雖然柴可夫斯基在感情上受到挫折,不過作曲上卻有了斬獲,他初期的一些傑作,像是第一號弦樂四重奏、第二號交響曲以及交響幻想曲﹁暴風雨﹂等陸續問市。 一八七四年柴可夫斯基更譜出了最著名的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這首曲子在完成之初,雖曾遭到尼古萊.魯賓斯坦惡劣批評,但是當畢羅於一八七五年將它帶往美國首演後,立刻就獲得了非凡的成功,至今這首協奏曲也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受世人喜愛的曲子之一。 一八七五年至一八八○年間,柴可夫斯基又完成了第三、第四號交響曲、芭蕾音樂【天鵝湖】、鋼琴曲集【四季】、交響幻想曲【黎米尼的富蘭契斯卡】、【斯拉夫進行曲】、【義大利隨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小提琴協奏曲】、【羅可可主題變奏曲】以及歌劇【尤金.奧涅金】等傑作。這些作品的成功,使柴可夫斯基在俄國樂壇的份量大為提昇,也使他成為國際注目的俄國作曲家。 除此之外,在這一段時期柴可夫斯基又經歷了兩件與女性有關的重大事件。首先是在一八七六年底,柴可夫斯基開始展開他與梅克夫人之間長達十三年的神秘交往。梅克夫人是一位富有運輸商人的遺孀,她因為仰慕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才華,而願意每年提供六千盧布給柴可夫斯基,好讓柴可夫斯基辭去音樂院的教職,專心從事作曲,但是她也提出了兩人永不見面的條件,所以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始終都只靠通信聯絡,兩人終其一生都不曾見過面。 為了感謝梅克夫人的知遇之恩,柴可夫斯基曾呈獻多首曲子給悔克夫人,其中以第四號交響曲最為重要,這首曲子在作曲上的成就遠遠超過他的前三首交響曲,所以成為柴可夫斯基向西歐樂壇展現其作曲實力的優秀作品。 另外一個事件是發生在一八七七年,一位自稱莫斯科音樂院學生的安東妮娜.米留可娃,寫了封熱情的仰慕信給柴可夫斯基,並要求和柴可夫斯基見面,起初柴可夫斯基並不理會她的來信,但米留可娃不停地寫信給柴可夫斯基,甚至以自殺來威脅柴可夫斯基與他見面。 不得已之下柴可夫斯基只好同意了米留可娃的要求,然而誰知道米留可娃一見到柴可夫斯基後,便跪在柴可夫斯基的面前,除了表達對柴可夫斯基的一片癡情外,並要求柴可夫斯基娶她為妻。柴可夫斯基被米留可娃突如其來的舉動給嚇得不知所措,結果在毫無感清基礎的情形下,竟然胡裡胡塗也答應了婚事。事實證明柴可夫斯基的決定是草率而錯誤的,婚後才九個禮拜,柴可夫斯基就因為極度不能適應婚姻生活而精神瀕臨崩潰邊緣,甚至企圖自殺以逃避婚姻。 於是醫生便勸他轉換環境並做長期休養,所以此後一年的時間,柴可夫斯基獨自到瑞士及義大利等地旅行,而他與米留可娃痛苦的婚姻至此實際上也等於結束了。 一八八一年尼古萊.魯賓斯坦不幸去世,為了紀念這位他最敬愛的人物,柴可夫斯基寫了【一位偉大藝術家的追憶】鋼琴三重奏來悼念他。一八八四年柴可夫斯基獲得沙皇贈勳,一八八五年並出任俄國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會長,同年他也根據拜倫詩作完成了著名的【曼佛瑞德交響曲】。 一八八七年年底至隔年之間,柴可夫斯基到歐壯各地旅行演出,在萊比錫、柏林、漢堡、布拉格、巴黎、倫敦等地巡迴指揮了自己的作品,獲得無比成功,此行他還會見了布拉姆斯、德弗乍克、查理.史特勞斯、葛利格及佛瑞等作曲家。 回國後,柴可夫斯基開始寫作他的第五號交響曲,他並於該年夏天完成了這首傑出的作品。完成第五號交響曲後,柴可夫斯基又到布拉格指揮【尤金.奧涅金】的演出,返國後於一八八九年寫出著名的芭蕾音樂【睡美人】。 一八九○年柴可夫斯基再次赴義大利旅遊,他在佛羅倫斯完成了歌劇【黑桃皇后】。然後又轉往俄屬高加索,在那兒他接到了梅克夫人來信,梅克夫人在信中表示她的經濟情況發生惡化,因此要停止對柴可夫斯基的資助,並旦也要斷絕他們兩人之間的交往。 雖然柴可夫斯基這時已是一個地位穩固的知名作曲家,而且自一八八八年起俄國政府也按年發補助金給他,生活已不虞匱乏,但梅克夫人的絕交,對他仍造成精神上相當大的打擊。 一八九一年柴可夫斯基赴美訪問,並旦在紐約、華盛頓、巴爾的摩、波士頓及費城等地指揮演出自己的作品。柴可夫斯基在美國大受歡迎,他對於自己的音樂能如此受新大陸民眾的喜愛,感到大出意料之外。 一八九二年三月柴可夫斯基完成芭蕾音樂【胡桃鉗】,之後他便開始構思他的下一首交響曲,原本他曾計畫寫作一首標題為【人生】的交響曲,並旦也設定了它的四個樂章的標題,分別是〈熱情〉、〈愛情〉、〈失望〉、〈死亡〉,但是這首降E大調的交響曲在留下一些草稿後卻半途流產了。 到了隔年柴可夫斯基重新提筆寫作他六號交響曲,結果寫出了一首內容極為深刻、終樂章並且一反傳統採用慢板以暗示出絕望與死亡特徵的交響曲,該曲於一八九三年十月二十八日由柴可夫斯基在聖彼得堡親自指揮首演。 首演時雖然觀眾仍給予掌聲,但他們似乎未能體會出柴可夫斯基是藉由此曲來傾訴他自己內心的憂傷、痛苦與失望,所以當天觀眾的反應並不是十分熱烈。 幾天後柴可夫斯基因喝下不潔的生水而得到霍亂,延至十一月六日不幸去世,這是傳統上有關柴可夫斯基死亡原因的官方說法,至於柴可夫斯基的真正死因,至今仍然撲朔迷離、沒有定論. 一週後當這首交響曲在柴可夫斯基的紀念音樂會上再度被演奏時,觀眾們終於會意出這首樂曲所富含的深沈悲情而大受感動,這首被冠以【悲愴】之名的交響曲,也因此成為柴可夫斯基最淒美的【天鵝之歌】。

Grieg

挪威國民樂派最重要的作曲家,葛利格1843年生於Bergen,小時候跟母親學習鋼琴,15歲因受到鼓勵而進入萊比錫音樂院就讀,跟隨舒曼的好友E 挪威國民樂派最重要的作曲家,葛利格1843年生於Bergen,小時候跟母親學習鋼琴,15歲因受到鼓勵而進入萊比錫音樂院就讀,跟隨舒曼的好友E.F.Wenzel學鋼琴,跟Carl Reinecke學作曲。這位老師給他很多task,讓他在還不是對樂器學及正式的曲式型態很熟稔,便讓他嘗試寫作一些弦樂四重奏曲及序曲,當時他還得以有機會在音樂會中聽到克拉拉舒曼彈奏舒曼的鋼琴協奏曲,這些經歷對他後來都相 當有影響。 1864年他認識了一批熱衷於挪威民族音樂的藝術家,而決心致力於民族音樂。30歲那年他到哥本哈根結識了Niele Gade,他是位瑞典浪漫樂派的領導人,也是舒曼與孟德爾頌的好友,他對葛利格很好,經常鼓勵葛利格,但是其實私下他又挺輕視挪威民族音樂。1874年葛利格獲得政府的資助,隱居鄉下,專心作曲,在這段在鄉間休息寫曲的日子中,因接觸更多自己國家美麗的風景,更引發他的愛鄉情操,所以我們很容易發現這個影響在他的作品中表現無遺。在 最後三十年間他接受了許多獎項,被視為挪威音樂的領導人。 他最有名的作品包括a小調鋼琴協奏曲、皮爾金組曲(Peer Gynt Suite)、弦樂四重奏曲。

Chopin

蕭邦父親為法國人,母親為波蘭人,幼年時期的蕭邦個性溫和敏感,聽到詩意精緻的音樂常會熱淚盈眶。 青少年時期的蕭邦曾經在華沙音樂院學習作曲,並且以一首採自莫札特歌劇“唐喬凡尼”的變奏曲,贏得舒曼傳頌至今的樂評:「紳士們,請脫帽……一位天才,……我在蕭邦偉大的天分、高尚的目標和他的大師級作品前俯首」。 1830年代,俄國佔領波蘭,華沙掀起抗暴行動,蕭邦的父母師長擔心身體柔弱的蕭邦無法承受戰火的蹂躪,將他送往巴黎,臨別之際的一把波蘭泥土,激起蕭邦音樂中獨特的波蘭靈魂。 周旋於巴黎社交圈的蕭邦,與當時著名的音樂家舒曼、李斯特、孟德爾頌、白遼士等人相識,蕭邦以他高貴的氣質、超凡的琴藝,擄獲了巴黎所有文人雅士的心,在鋼琴巨匠李斯特的眼中,蕭邦的演奏總是盡情表現了真正的自己……一個悲慟的、深沈的、樸素的、愛作夢的鋼琴詩人。 蕭邦的身體一向孱弱,使得他的個性也常常猶豫不定,李斯特的情人瑪麗‧達古就曾經說過:「蕭邦不斷的改變主意,只有他的咳嗽是不會變的。」蕭邦的一生只活了39年,但是,他所留下的所有動人的樂章,將使他永遠獲得「鋼琴詩人」的美譽。

Mozart

佛爾夫岡" 阿瑪迪斯" 莫札特(以下簡稱莫札特)生於薩爾斯堡(Salzburg)。父親雷奧博" 莫札特(Leopold Mozart)是一位作曲家、小提琴家和薩爾斯堡主教們的唱詩班副指揮,1756年,莫札特誕生的那一年,他出版了「小提琴教學法」。   莫札特自幼就隨父親學習音樂,三歲開始彈奏鋼琴,五歲就作曲,六歲學習小提琴和風琴,七歲出版他最早的「奏鳴曲」,八歲譜出交響曲的處女作,十二歲寫作歌劇,到十五歲時,發表各類形式的作品。雷奧博把這位兒子,當作一大財源,從六歲到二十五歲間,帶他出國旅行演奏,共達十一次。他們的足跡,遍及東邊的維也納,西邊的巴黎,北方的倫敦,以及南端的義大利各大城市。在這些旅行中,有時年長五歲的姊姊馬麗亞" 安娜(Anna Mozart,1751-1829)也同行,這位出色的女大鍵琴家,後來嫁給貝希特爾男爵。         1776年莫札特受聘為薩爾斯堡大主教的首席小提琴手和風琴手,但兩年之內,因與大主教意見不合,被迫離職。   1781年莫札特遷居到維也納,1782年與康士坦沙" 韋伯(Canstanza Weber)小姐結婚,並從此定居在維也納。在那裡,最大的收穫就是他結識了海頓。莫札特從小就很欽佩海頓的音樂。海頓的新方法對他的衝擊非常強烈,他盡力學習主題發展的方法,只是不像海頓一樣持續地運用它。   莫札特時常接受委託,也曾經公開演奏自己的作品,但他的收入非常不穩定,他們夫妻又拙於理財,因此經常負債渡日,非常窮困。他的作品開始時受到的反應很冷淡,懷才不遇,加上經濟困窘,莫札特的心情一直非常頹喪。然而,儘管莫札特不斷地參加演奏活動,不斷的作曲,對他的經濟沒有多大幫助,他的生活益發困窘。   1787年莫札特繼葛路克之後,榮任奧皇宮廷樂長之職,但薪俸被削減到葛路克的一半。1789年,到德雷斯頓、萊比錫和柏林旅行演奏時,普魯士王有意聘他為宮廷樂長,但莫札特卻婉拒了。   從1789年的旅行後,他的健康急遽下降,1791年歌劇「魔笛」的劇作,把他的精力消耗殆盡。原本寄望於「魔笛」的維也納首次上演時可以帶來一筆頗豐的收入,但卻事與願違。   1791年,有一位身著灰色衣服的男士來訪,要求莫札特譜一首「安魂曲」,並付上訂金。精神恍惚的莫札特以為此人是地獄使者,而安魂曲便是為自己所寫的送葬曲。此首「安魂曲」莫札特並未完成,而是由他的學生朱麥斯完成的。??   莫札特於1791年12月5日死於維也納,年僅34歲。

Schumann

舒曼,德國作曲家。1810年6月29日生於德國薩克森的茨維考;1856年7月29日逝於波昂附近的安德尼西的一所瘋人院。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舒曼的父親是位作家兼書店老闆,在茨維考創辦印刷廠。這樣的環境使舒曼很早就與文學接觸,進而對舒曼的音樂和散文寫作產生重要影響。舒曼大約在六歲時開始上鋼琴課,但直到十歲時,在聽了當時偉大鋼琴家莫舍勒茲(Ignaz Moscheles)的音樂會之後才引發了他對音樂投注全部心力的興趣,隨後開始著手作曲。 結識克拉拉 1828年舒曼19歲,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並照著母親的期望進入萊比錫大學研讀法律,但並未認真上課,反而消磨無數的時光與朋友們討論藝術與人生。並且模仿名作家保羅(Jean Paul)的風格,來寫詩作曲。在此同時舒曼也開始聽舒伯特的歌曲,並成為舒伯特音樂的終生提倡者。而在1828年到1829年間,舒曼在當時的名鋼琴師威克(Friedrich Wieck)門下學習鋼琴,並結識當時其年僅9歲女兒克拉拉(Clara)。 深信音樂為其終身的工作 舒曼與法律的短暫接觸,使他深信音樂應是其終身的工作。他發現自己於鋼琴上的即興作曲比文學上的努力更能在情感上表現自己。但是為了其母的期望,舒曼仍於1829年前往海德堡大學研究法律。在1830年,舒曼的母親似乎被威克所說服,勉強同意舒曼繼續學習音樂,於是舒曼搬進威克家中,但是不久之後威克與克拉拉一起出外旅行,迫使舒曼向另一位音樂家多恩學習。 這時期,舒曼在音樂之外還有其他的愛好,除了發表他的第一部音樂作品《阿貝格變奏曲》之外並開始寫小說《大衛協會》(Die Davidsbundler)。此外在這時期舒曼還結識了蕭邦。 1832年,由於舒曼與老師多恩關係趨於惡化,於是舒曼決定停止上課。同一年,舒曼試圖利用一種機械裝置來強化他的手指,但卻毀了他右手的第四指,使得舒曼想成為演奏家的希望成為泡影。 新音樂雜誌與克拉拉 1834年,舒曼25歲,與數位朋友一起創辦了《新音樂雜誌》,並擔任主編長達十年之久。在當時大多數的音樂雜誌都相當的保守,這時舒曼常用不同的筆名,推薦評論當時的音樂創作,並嚴辭批評守舊的音樂家們。後來這份雜誌成了德國相當著名的音樂雜誌。此外,在這一年舒曼與威克的一名學生芙里肯訂婚,但之後不久與其分手,原因是舒曼對克拉拉的愛意日見增長。 舒曼與克拉拉的愛情猶如小說般,他們倆是慢慢相戀的。在克拉拉的孩提時代兩人的感情便相當好,但當舒曼看著一位可愛有才華的女孩出落成一位美麗的少女時,舒曼便忘了芙里肯,轉而追求克拉拉。但是威克並不願將克拉拉嫁給舒曼,並且千方百計要將他們分開。最後來在兩人的努力之下,婚禮終於在1840年舉行。 音樂創作 在1830年到1840年這段期間,舒曼主要從事於鋼琴音樂的創作。這時期一些重要的鋼琴作品有《兒時情景》、《展技曲》、《交響樂變奏曲》等。 而在與克拉拉結婚之後,舒曼則轉而專心於歌曲的創作。舒曼喜歡將歌曲匯集而成音樂集。他著名的歌曲集有《女人的愛情與生活》、《詩人之戀》、《套曲》等。翌年,又轉而致力於從事交響曲的創作。這一年舒曼寫了第一號交響曲《春》以及第二號交響曲。 精神病的折磨 不幸的是,到了1840年的晚期,舒曼受到了精神病的折磨,並且開始影響到他的工作。也使得他許多的理想抱負無法實現,作品也有許多未如以往。但仍有傑出的作品寫成,如:《A小調鋼琴協奏曲》、《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降E大調交響曲《萊茵》。到了1852年,舒曼的病況惡化,於是被送往安德尼西的瘋人院,之後卒於該地,結束了這位「音樂文學家的一生」。

Rossini

喜歌劇大師-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 1792年2月29日出生於義大利亞德里港的佩沙洛。羅西尼從小家境清寒,寄養於親戚家,八歲開始學習音樂,然而才華洋溢的他、鋼琴、小提琴、中提琴樣樣通。早年也跟隨父親學習小號,僅於少年時代就讀於音樂學校數年,羅西尼接受正式的音樂教育機會不多,天賦歌喉圓潤,曾在男童唱詩班中擔任獨唱。 羅西尼在二十一歲時已是舉世聞名的作曲家,不外乎是他的旋律。 華格納曾經表示:「到了羅西尼,歌劇的真實生活史才告一段落」。 1816年完成了可謂是史上最偉大的喜歌劇《賽爾維亞理髮師》,一夕之間,使羅西尼的音樂在歐洲各劇院裏炙手可熱,其他嚴肅性、悲劇性的歌劇作品,也獲得相當高的肯定,如:《奧泰羅》、《高林泰被圍》、《摩西》。1822年羅西尼與高步蘭結婚。1824年倫敦舉行了「羅西尼音樂季」,由羅西尼親臨倫敦總監表演事宜,之後開始定居法國巴黎。 1829年《威廉泰爾》上演,觀眾的反應幾乎是歇斯底里。羅西尼在巴黎籌建了歐洲最輝煌的音樂沙龍,每星期六舉行盛會來娛嘉賓。羅西尼富於機巧、有教養、言詞峰利並且辯才無礙,人人敬畏他,就在全歐各界為羅西尼顛狂與仰慕下,羅西尼變得養尊處優,終於罹患富貴病,當然他也是歐洲馳名的美食專家,如「羅西尼牛排」是其一大貢獻。 羅西尼自《威廉泰爾》聲望達到最高峰後功成身退,又享受了近四十年的舒服日子,卻完全放棄了創作生涯。羅西尼本身則對當時歌劇的趨勢沮喪,再加上無力擔保能否再創事業巔峰的壓力下歇手。 1868年11月13日逝世於巴黎。

Liszt

1811年  出生於匈牙利 1819年  即在巴登展開公演 1821年  舉家遷往維也納,在此拜師薩爾里耶學習作曲、徹爾尼學習鋼琴 1823~1835年  李斯特住在巴黎,此時他已經是個有名的鋼琴家 1827年  父親疲勞過度在休養旅途中得病去逝 1831年  第一次與帕格尼尼見面 1834年  李斯特認識達古爾伯爵夫人,兩人相戀 1837年  與達古爾伯爵夫人私奔到瑞士 1838~1847年  這段時間李斯特在歐洲各地演奏,他成為歐洲最炙手可熱的音樂家 1844年  與伯爵夫人的感情漸淡,終於分手 1847年  李斯特與俄國卡洛琳公主同居, 停止對外演奏,專心從事創作 1848年  定居威瑪,接任威瑪地區音樂總監一職 1861年  李斯特遷居羅馬,之後有兩部清唱劇問世 1869年  回到威瑪開課,期間遊走威瑪、布達佩斯羅馬三地 1886年  因長期旅行,風寒轉為肺炎,7月逝世於拜魯特城

Click to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