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學報告- 雙簧管 21號蔡雅涵 23號陳采婕 25號張思涵 29號楊幸純
目錄 雙簧管簡介 歷史演變 構造 按鍵系統 吹奏技巧 發聲原理 雙簧管家族 雙簧管名曲 資料來源
雙簧管 Oboe (英.德.義) Hoboe(德) Hautbois(法)
雙簧管簡介 雙簧管以兩塊簧片發聲,屬雙簧類的高音樂器。原理是靠著兩片樹葉震動而發聲,接著發現使用蘆葦管,在其側身鑿開一些孔即可產生不同的音高,演奏出旋律,早期稱為蕭姆管(Shawn) ,常被使用在戰場(如軍樂隊發號施令以鼓舞士氣)或一些節慶娛樂活動等。十七世紀中葉,法國特利耶貝爾(Frédéric Triébert)發展出一套標準按鍵系統,成為現今的雙簧管,吹奏時氣壓令簧片震動發聲,再配合上下嘴唇的壓力控制音色,現今雙簧管在管弦樂團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
雙簧管歷史演變 雙簧管的名稱來自法國(HAUT BOIS),雙簧管樂器比單簧管樂器要來得古老且流傳更久,它們通常是成對的,較長的管可以吹奏出長續低音(drone)或是吹奏出較短的管所缺的音。根據文字的記載,蘇米利安雙管(Sumerian double oboe)源自紀元前2800年,而類似的樂器在埃及、以色列、希臘、以及羅馬也可以見到。
幾乎所有的亞洲國家都有這種樂器,在這些地區這類樂器多了一個金屬圓版,吹奏者的雙唇在吹奏時便頂著圓板張開來,而埃及常見的方式是含在雙唇之間。 因為埃及的雙簧管必須連續不斷地吹,因此必須專靠鼻子呼吸。中國的Kuan與日本的hichiriki是圓柱形的。圓錐形的雙簧管是從印度輸入的,印度的婚禮、典禮、節慶幾乎都用到雙簧管,需求量很高。
蕭姆管(Shawm):雙簧管的前身,是十四世紀初出現的雙簧樂器,法國稱之為(bombarde) 、(chalemie),德國為(Pommern)。 從最早有紀錄開始,蕭姆管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舉凡宗教儀式、平民百姓的休閒娛樂,至今成為樂團或音樂會的獨奏樂器等,都具備很重要的份量。
十六世紀蕭姆管有各種尺吋,音域則上至上高音,下至倍低音。 上高音樂器保留了”蕭姆管”的名稱,音域較低的樂器則稱為邦巴管(bambard)。17世紀中期, 法國 將一種較小的蕭姆作了改進後命名為Hautbois-雙簧管,至此,真正的雙簧管(Oboe)問世。 後來,邦巴管便被寇塔爾管(curtals);法(courtaut);德(kortholt)取代,成為現代低音管的始祖。
這種樂器是由兩個平行管腔的一塊木材製成,管腔一為下行,一為上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鉤形管(crumhorn);法(crumore),(tourebout);德(krummhorn);義(storto);西(orlo),十五、十六世紀時它們的管近乎圓柱形,像丁字型而向上彎曲 有一個穿孔的帽蓋者,使吹奏者不會 碰觸到它,帽蓋又可作風室用,因此 聲音不能超吹,這種樂器一直沿用到十 七世紀中葉左右。
拉凱特管(racket);德(rackett),(rankett)是種奇特的樂器。它的構造為一短而厚堅實木質圓柱,在圓柱內部有十條縱向的圓柱形管道,諸管道相銜連而成一連續不斷的管狀。 十七世紀又發明了一種新儀式的樂器,這種樂器有圓錐形的管與管腔以及低音管形的鐘形口,後來通稱為拉凱特低音 (racket bassoon)或香腸低音管 (sausage basson)德(wrusfago-tt)
十八世紀是兩、三鍵雙簧管的發展階段,在那一時期,雙簧管作為木管組的基礎音色樂器首當其沖地成為正在發展的雙簧制混合管弦樂隊的一員,由於它極富表情與歌唱性,很快又被列為樂隊中的獨奏聲部。 十九世紀是雙簧管的機械化時代,在1800年至1825年,樂器上又多出了八個鍵子,其結構更加表露出便利指法、改善發音的要求。
1825年(十九世紀初),維也納宮廷樂師約瑟夫·塞爾納(Josef Sellner)發明了十三鍵雙簧管,極大地推動了其發展速度,使維也納樂器一度佔有明顯優勢。 但到了1839年,亨利·布羅德(Henri Brod)根據力學原理將一些機械改造後,所有製造商均採用布羅德的方法,將鍵子設計得平均而簡易。
布羅德及其同代人最讚賞的是特利耶貝爾(Triebert)生產的法國雙簧管,當時特利耶貝爾體系的雙簧管可分為六種式樣。 1878年特氏死後,做了許多年商行工頭的洛里(Loree)不久便生產了一種右手三個手指(食、中、無名指)均可自由控制bB-C鍵的A6式樂器 喬治·吉勒特(Georges Cillet)於1882年(十九世紀末)在巴黎音樂院成功地使用了A6式雙簧管
雙簧管(Oboe)的構造 一隻木製的圓錐形管─通常分為 :頂節、下節及鐘形口(喇叭口)等三節, 其上端裝有雙簧。 簧片是將兩片合起來,一頭用線繞 紮而插入樂器。
雙簧管(Oboe)的構造
管身 雙簧管的管身由三部分組成,其上有大約20個不同大小的氣孔,氣孔上裝有鍍金或鍍銀的音鍵,用以覆蓋氣孔調節音高。整套音鍵以複雜的槓桿結構組成,吹奏按鍵時,槓桿組合會按所吹奏的音高,自動打開或關閉所需的氣孔。 管身通常以非洲黑木(Grenadilla)製成, 亦有以塑膠或 全透明合成樹脂製成的。
簧片(Reed) 雙簧管吹奏出來的音質,除取決於樂器本身的質量及演奏者的技巧外,簧片亦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簧片通常以蘆葦的莖部製作,亦有使用竹蔗、竹片等材料製成。 簧片的厚薄長短,亦會直接影響吹奏時的音質:薄身的簧片較容易發聲,適合初學者使用,但出來的音質欠圓潤;厚身簧片能吹出響亮而甜美的聲音,但難以控制,需要較大的氣壓才會發聲;過長的簧片聲音偏低,過短的則聲音偏高。由於不同樂曲對雙簧管的音質有不同的要求,專業的演奏者通常會自製簧片以配合所需 簧片使用前,必須先用清水泡數分鐘,待變軟後, 簧片才能充份震動,發出圓潤的音色。
按鍵系統 十六世紀時雙簧管的構造很難適用於貝姆式的機鍵裝置,直到1863年才由法國特利耶貝爾(Frédéric Triébert)成功製造出conservatoire式的雙簧管,以致成為今日的標準樂器。 現在的按鍵系統有: 1.半自動按鍵系統:控制較困難,吹奏A5~C6時需按左手的2nd 八度(Octave) 鍵;槓桿結構較簡單。 2.全自動按鍵系統:簡化了半自動按鍵系統的操作方式;槓桿結構較精密。
八度音鍵(Octave Keys) 普遍雙簧管都有兩個八度音鍵:第一個用以打開E5至G#5等音的氣孔;第二個打開A5至C6的氣孔;設計較複雜的雙簧管則附設第三個八度音鍵,用以輔助C6以上音程的發聲。 顫音鍵(Trill Keys) 舊式的雙簧管礙於槓桿結構的不足,個別的音高很難甚至無法產生顫音(trill)效果,如C4-D5、B3-C4等。新式的雙簧管附加不同的顫音鍵,令差不多所有音都能發出顫音。
左手F鍵(Left-handed F) 舊式的雙簧管,吹奏D-F或F-D兩個音時必須使用叉狀F(Forked-F)的指法。新式的雙簧管附有左手F鍵,大大減低指法的複雜性。 叉狀F共鳴鍵(Forked-F resonance key) 另一個為簡化吹奏D-F或F-D指法所用的音鍵。舊式雙簧管的叉狀F指法需配合右手的Eb鍵;新式雙簧管配合了叉狀F共鳴鍵,使用叉狀F指法時便無需按Eb鍵。
吹奏技巧 呼吸:使用腹式呼吸,並透過腹部來控制吹奏時的氣壓。腹部亦是吹奏顫音(Vibrato)效果的重要控制部份。
牙齒:由於簧片十分脆弱,為免損壞,牙齒不可與簧片有任何接觸,必須以包著;牙齒可輔助嘴唇產生所需控制簧片的壓力以調節音色。 舌頭及喉嚨:配合呼吸及腹部的肌肉,並透過舌頭輕輕接觸簧片以控制斷音及跳音;在吹奏較快的作品時更需喉嚨的配合以控制氣流。 高階技巧:雙吐(double tonguing)、三吐(triple tonguing)、循環呼吸(circular breathing)
發聲原理 將籐皮屈曲截成兩段製成簧片,是雙簧管的發聲用具。 用線把稍微分隔開的簧片緊緊纏繞在金屬管上, 再嵌入軟木管中,作為簧片與管身之間的墊子。 雙唇含住簧片,吹氣至管中,則兩個簧片會隨之振動而 發聲。 木管樂器在管身上開有音孔,通過堵住和放開特定的音孔改變管身的有效長度來產生不同的音高。
雙簧管家族(oboe family) 雙簧管樂器的現代形式: 1.雙簧管(oboe) 2.英國號(法:cor anglais) 3. 巴松管(bassoon) 4.倍低音管(contrabassoon) 古老的雙簧管樂器: 1.柔音管(oboe d’amore) 5.黑克管(heckelphone) 2.獵管(oboe da caccia) 6.薩魯管(sarrusophone) 3.次中音低音管(tenoroon) 4.四度/五度低音管(quartfagott/quintfagott)
獵管 Oboe da caccia (義) Jagd-Haubois (德) Haubois de chasse (法) 獵管是17-18世紀英國管(cor anglais) 的古稱,為F調中音管,具有寬闊的鐘 形口或梨形的鐘形口,以後者較常見, 它可以使聲音較不粗糙刺耳。 Musi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mB8BKY8qmM
英國管 Enlish Horn (英) Corno inglese (義)Enlisches Horn (德)Cor anglais (法) 英國管是一種中音樂器,管長相當長 ,為了方便操控,雙簧可以裝在小金 屬管上,金屬管連接在樂器的上端並 彎向演奏者。其底端鐘口是梨型的, 開口不大,因此音色呈現溫和且略 帶憂鬱的感覺,
使用高音譜表記譜,為F調樂器,基礎音較雙簧管低了五度,是一種移調樂器,奏出的聲音比譜表上的要低五度,能奏出超過三個八度的音域,因此在19世紀初漸漸取代獵管(oboe da caccia)被用於管弦樂團中。 Musi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XTKtC2eCAM
低音管 又稱巴松管(Bassoon) 巴松管屬於低音雙簧樂器,由五個部分構成: 變音管(crook)、側管(wing) 、底端(butt) 、低音節(bass)或以及鐘型口。 雙簧裝置在變音管上,音色低沉而莊嚴, 容易表現各種圓滑奏(legato)與斷奏(staccato)。 Musi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ZXippwOh8Q&feature=related
倍低音管 Contrabassoon 或 Double bassoon 倍低音管的基礎音比巴松管低八度,它 的前身是黑克管(Heckelphone)。管長長 達十六英呎,很貼近管身,共變摺四次, 鐘型口朝下。 與低音管一樣使用低音譜表,是一種移調 樂器,奏出的音比譜表上的低八度。 Musi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8j49OtsJHo&feature=related
黑克管 (Heckelphone) 1904年由黑克(Heckel)發明的一種上 低音管,基礎音比普通的雙簧管低一 個八度。其構造為直的形狀,有球形 的鐘型口,管腔比雙簧管寬闊的多, 聲音宏亮、豐厚,卻很少使用。
薩魯管 (Sarrusophone) 由法國管樂隊指揮薩魯士(Sarrus)所發明的,製成上高音(Sopranino)到下倍低音(Subwntrabass)的八種大小尺寸。 唯一用於管弦樂的薩魯管是C調倍低音型的,它的 音域與倍低音管相同,許多法國作曲家比較喜歡 使用薩魯管。 較小型的薩魯管已經廢用,大型的薩魯管仍然使 用在一些管弦或節奏樂隊中,在義大利尤其常見。 Music:http://www.youtube.com/watch?v=51lcyVGorYQ
雙簧管著名演奏家 Heinz Holliger (生於1939年5月21日是瑞士的雙簧管的作曲家和指揮家 )
宫本文昭(Fumiaki miyamoto ) 1949年11月3日出生於日本京都的知名雙簧管演奏家。18歲至德國留學,歷經埃森市立交響樂團、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並成為科隆廣播交響樂團第一位日本籍雙簧管首席。製作NHK電視小說《ASUKA》(あすか)的主題曲,也曾製作TBS節目《世界各地滯在記》的主題曲。
雙簧管名曲 巴洛克時期:巴哈的C小調雙簧管協奏曲http://www.youtube.com/watch?v=IpPJJ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ZHSXAYL978 二十世紀初:D大調雙簧管協奏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F70LtKpqdo 雙簧管簧片製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AGRw-5biGk
資料來源: http://www.e-classical.com.tw/headline_detail.cfm?id=1804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8F%8C%E7%B0%A7%E7%AE%A1#.E6.8C.89.E9.8D.B5.E7.B3.BB.E7.B5.B1 標準音樂辭典-美樂出版社 http://baike.baidu.com/view/17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