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003 以太网高级技术 ISSUE 1.1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项目一: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一章 认识计算机网络
Advertisements

先介绍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再分析网络视频监 控系统的架构、原理与维护。
Ethernet 技術研討 林文宗 明新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工研院資通所無線通訊技術組顧問 麟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顧問
本周复习一下基本的网络知识 下周开始讲解路由器的配置方法 第四周开始到实验室做实验(主楼910,919)
《网络基础与Internet应用》.
第三章 网络传输介质与互联设备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 柴巧叶.
欢迎大家选修 《网络工程设计》课程.
第四章 网络层 网络层 网络层 网络层 网络层 网络层.
第 3 章 動手架設區域網路 -以乙太網路為例 著作權所有 © 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第五章:連結層和區域網路 5.1 簡介與服務 5.2 錯誤偵測和更正技術 5.3 多重存取協定 5.4 連結層定址 5.5 乙太網路
第 5 章 乙太網路卡的分類方式 著作權所有 © 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章 以太网 以太网的发展 以太网的基本技术 10M以太网 100M快速以太网 1G以太网 以太网交换技术 虚拟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第3讲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一、 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概念 二、 ISO/OSI参考模型 三、七层协议简介 四、信息的流动过程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资源子网:   主机 终端 终端控制器   外设 软件资源 信息资源    .
网络体系结构:OSI模型.
第5章 局域网技术 学习目标 本章要点 习 题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程.
4.6 局域网标准 专门的LAN标准 OSI/RM和TCP/IP均属于WAN标准 LAN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
第4章 局域网技术 本章要点: ◆ 了解局域网的特点和网络适配器的作用和分类 ◆ 掌握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和Token
三. IEEE 802.5源路由网桥 1. 基本操作 发送站确定帧走的路由 帧中包含路由信息 网桥读入路由信息确定是否转发该帧
第5章 交换机的选择和安装配置 教学目的: 在掌握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交换机的分类、性能指标、选择,交换机的配置, 端口技术,VLAN技术,STP技术,交换机的管理等应用技术。
生成树协议.
课程介绍 教师:邹国忠、白金荣、沐士光 内容:课堂实验、课外实验、选作实验 时间安排:实验:双周 考试形式:闭卷、每人一组独立操作。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三版) 主编:尚晓航 高等教育出版社
路由协议配置 1.0 此为封面页,需列出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和课程开发室名称。
無智慧報告—網路導論 義守電機 副教授 黃蓮池 在報告前.
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构建 深圳领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网址: 技术支持:
4.3 计算机网络传输技术 1)点到点网络(Point-to-Point) 2)广播网络(broadcasting) 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系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校园局域网的规划和组网方案.
HL-006 广域网协议原理及配置 ISSUE 4.0 此为封面页,需列出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和课程开发室名称。
第 6 章 IP 遶送.
主讲 彭红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系列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 主讲 彭红
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
Chapter 5 Link Layer Computer Networking: A Top Down Approach 6th edition Jim Kurose, Keith Ross Addison-Wesley March 2012 A note on the use of these.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有線網路建置實習(I) 聯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Ben 李政勳
第二章 跨交换机的VLAN通讯 Version 1.0.
熟练掌握TCP/IP、IEEE802.3协议的主要内容
HL-001 网络基础知识 ISSUE 5.1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網路技術管理進階班---區域網路的技術發展
以太网和物理层接口.
交换机、虚拟局域网组网 (VLAN)技术与配置
知 识 回 顾 1、什么是局域网?有什么特点? 2、简述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 3、简述CSMA/CD的工作原理(发送和接收)。
TCP/IP Protocol Suite TCP/IP協定 第二組 投影片製作by簡嘉宏 綦凱宏 林睿敏 滕孟哲.
Access Networks.
网络技术培训之 以太网技术讲解 主讲人:辛庆祥 宽带产品技术支持部 2002/3.
锐捷网络实验室项目培训 交换技术.
DGS-1510 基隆教網教育訓練文件.
5.1 局域网使用的传输介质 5.2 局域网组网需要的设备 5.3 局域网的组网方法 5.4 局域网结构化布线技术 5.5 本章总结
第 4 章 動手架設區域網路 -以乙太網路為例 著作權所有 © 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區域網路類型 講師:陳育良.
第4章 OSI傳輸層.
Chapter Four 数据链路层.
第五章 数据链路层和局域网 链路层和局域网.
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组网技术》课程组
网络故障诊断.
计算机网络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阮晓龙 / 河南中医学院管理信息工程学科 河南中医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网络系统集成技术 管理交换网络中的冗余链路 第四章.
第二讲 网络基础与网络设备 主讲:史宝慧.
网络工程 苏兆品 QQ:
第 8讲 局域网(2).
第八章 Fast Ethernet 網路 8-1 Ethernet 網路簡介 8-2 CSAM/CD 通訊協定
山东省高等教育特色课程 《计算机网络》 第七讲 局域网技术(二) 潍坊学院.
引 言 虽然CAN-BUS系统的通信方式对于汽车网络维修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对于一个机电维修工,了解总线传输技术,有助于正确认识汽车网络的构成和工作方式,正确利用OBDⅡ接口,正确选用故障诊断设备和故障诊断方式。 CAN-BUS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怎样通过二根(或若干根)通信线,传输远远超过二个的信息量(数据),本章讲述CAN-BUS局域网的控制单元之间是如何进行数据(信息)传输.
第2章 網路的通訊.
第十七讲 网络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 學生異動、接收操作說明.
计算机通信网 Lecture 3: 数据链路层.
Arduino 藍牙通訊模組.
第 5 章 广 域 网 基本内容 广域网的基本概念,虚电路与数据报,广域网中的分组转发机制,拥塞控制原理,X.25网,帧中继FR,异步传递方式ATM。 重点掌握 广域网中的分组转发机制 拥塞控制原理 异步传递方式ATM.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HL-003 以太网高级技术 ISSUE 1.1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引入 以太网已经成为网络建设者的新宠 以太网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从速率到结构都已经有了全新变革。

课程目标 学习完本课程,您应该能够: 掌握各种以太网标准的基本原理 掌握各种以太网交换结构的交换原理 掌握以太网链路聚合原理和配置

目录 第一章 以太网技术的简要回顾 第二章 以太网技术标准 第三章 以太网交换结构 第四章 以太网链路聚合

以太网技术的简要回顾 在IP网络大家庭中,以太网作为其中的一员工作在链路层; 向上提供链路数据传输服务,向下需要物理层作为传输数据流的基础; 在以太网链路层,可以进一步划分成如下子层: LLC子层 MAC子层 在以太网物理层,可以进一步分成如下子层: PLS PCS PMA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以太网发展简史 1973年,以太网之父Dr. Robert Metcalfe在Xerox发明了以太网; 1985年,IEEE正式推出标准以太网802.3 10Base-5的标准; 1988年,IEEE正式推出标准以太网802.3a 10Base-2的标准; 1990年,IEEE正式推出标准以太网802.3i 10Base-T的标准; 1993年,IEEE正式推出标准以太网802.3j 10Base-F的标准; 1995年,IEEE正式推出快速以太网802.3u 100Base-T的标准; 1998年,IEEE正式推出千兆以太网802.3z 1000Bas-X的标准; 1999年,IEEE正式推出千兆以太网802.3ab 1000Base-T的标准; 2002年,IEEE正式推出万兆以太网802.3ae标准,包含了 10GBase-R,10GBase-W和10GBase-X。

目录 第一章 以太网技术的简要回顾 第二章 以太网技术标准 第三章 以太网交换结构 第四章 以太网链路聚合

以太网技术标准 标准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 万兆以太网 此页用来描述该章的授课内容,方便老师授课。 这种形式适合于本章下面不再细分节的情况。 内容处将本章要讲解的主要内容列成简练的标题。 此页仅授课时使用,胶片+注释不引用。

以太网技术标准 标准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 万兆以太网

标准以太网 标准以太网是最早的以太网技术标准,它包含如下成员: 10Base-5 10Base-2 10Base-T 10Base-F

标准以太网的实现模型 标准以太网的物理层: 物理信令子层(PLS) 物理介质附属子层(PMA) 附属单元接口(AUI) 实现MAC子层与PMA子层之间的数据转换和传输 物理介质附属子层(PMA) 实现数据在物理介质上的传输转化,同时完成介质冲突检测等功能 附属单元接口(AUI) 统一数据输入输出 实现物理介质非相关 介质相关接口(MDI) 提供与传输介质相连的接口

标准以太网的物理传输介质和连接器 以太网技术 传输介质 连接器 传输距离 10Base-5 粗同轴电缆 N型连接器/同轴活栓 500M 细同轴电缆 BNC T型连接器 185M 10Base-T 双绞线 RJ45连接器 100M 10Base-F 光纤 MT-RJ/SC/LC连接器 2KM/10KM

标准以太网的编码 标准以太网采用曼切斯特编码 一个时钟周期传输一个bit,在时钟周期间使用电平翻转来表示bit信息 高电平到低电平翻转为“0”,低电平到高电平翻转为“1” 时钟频率为10M 1

以太网技术标准 标准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 万兆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在标准以太网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速率得到大幅提升,并同时兼容了标准以太网技术: 100Base-T4 100Base-TX 100Base-FX 100Base-T2

快速以太网的实现模型 快速以太网的物理层 物理编码子层(PCS) 物理介质附属子层(PMA) 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MD) 自协商子层 实现数据编解码 物理介质附属子层(PMA) 实现编码组信息和码流信息之间的转换 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MD) 实现码流信息与物理信号之间的转换 自协商子层 实现不同以太网标准之间的协商匹配 介质非相关接口(MII) 实现介质相关于介质非相关的隔离 介质相关接口(MDI)

快速以太网的编码 快速以太网不同的技术采用了不同的编码算法: 以太网技术 100Base-T4 100Base-TX 100Base-FX 8B6T 4B/5B PAM5X5 时钟频率 25M 125M 线对速率 33.3M 100M 50M+50M 线对数量 4 2 1

MII、MDI与MDI-X MII是介质非相关接口的简称,是物理层内部接口 MDI是介质非相关接口的简称,使物理层与传输介质之间的一种接口 MII提供与介质无关的服务,不同的介质可以使用相同的MII MDI提供与介质有关的服务,不同的介质具有不同的MDI MDI-X也是介质非相关接口,也位于物理层和传输介质之间。 MDI-X实际上是是MDI的一个变种,仅仅在输入输出的引脚上进行了交换。主要应用于DTE与DTE之间的连接而产生。

以太网的自协商 . 以太网自协商的基础:FLP/NLP 快速链路脉冲(FLP) 快速链路脉冲是一连串的均衡间隔的数据脉冲,每个脉冲之间间隔为62.5±7μs 每个快速链路脉冲是一个包含17个时钟脉冲和16个数据脉冲的脉冲串 数据脉冲表示了需要协商的信息参数 . FLP Bursts

FLP的基本页信息 FLP的协商页分为基本页和消息页 基本页信息 S0-S4表示消息类型:始终为00001 A0-A7表示DTE所支持的技术能力 10BASE-T半双工 10BASE-T全双工 100BASE-TX半双工 100BASE-T4 全双工流控能力指示 100BASE-TX 全双工 保留 全双工非对称流控指示 远程故障指示 成功收到协商页指示 下一页信息指示 S0 S1 S2 S3 S4 A0 A1 A2 A3 A4 A5 A6 A7 RF NP Ack D0 D1 D2 D3 D4 D5 D6 D7 D8 D9 D10 D11 D12 D13 D14 D15 Selector Field Technology Ability Field

FLP的消息页信息 消息页信息又分为格式化消息和非格式化消息 格式化消息与非格式化消息采用同样的结构 M0-M10(U0-U10)表示消息类型 T表示同步状态 ACK2表示能够兼容消息页指示能力 MP表示是格式化消息还是非格式化消息 M0 M1 M2 M3 M4 M5 M6 M7 M8 M9 M10 T Ack2 MP NP Ack D0 D1 D2 D3 D4 D5 D6 D7 D8 D9 D10 D11 D12 D13 D14 D15 Message Code Field U0 U1 U2 U3 U4 U5 U6 U7 U8 U9 U10 T Ack2 MP NP Ack D0 D1 D2 D3 D4 D5 D6 D7 D8 D9 D10 D11 D12 D13 D14 D15 Unformatted Code Field

技术能力优先级 在以太网自协商中,需要根据技术能力的优先级确定最终选择哪个技术能力与对方匹配,其技术能力级别如下: 技术能力级别 技术能力 1000BASE-T全双工(消息页信息) 9 1000BASE-T半双工(消息页信息) 8 100BASE-T2全双工(消息页信息) 7 100BASE-TX全双工(基本页信息) 6 100BASE-T2半双工(消息页信息) 5 100BASE-T4 (基本页信息) 4 100BASE-TX半双工(基本页信息) 3 10BASE-T全双工(基本页信息) 2 10BASE-T半双工(基本页信息) 1

MDI与MDI-X的自协商 以太网的标准自协商并不包含MDI和MDI-X的自协商 MDI与MDI-X的自协商解决了DTE与DTE之间的连接线缆交叉问题 MDI-X相对于MDI进行了引脚的交换,某些DTE可以支持MDI和MDI-X的自动协商和转换 MDI MDI/MDI-X 2 3 6 1 1 1

以太网技术标准 标准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 万兆以太网 此页用来描述该章的授课内容,方便老师授课。 这种形式适合于本章下面不再细分节的情况。 内容处将本章要讲解的主要内容列成简练的标题。 此页仅授课时使用,胶片+注释不引用。

以太网技术标准 标准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 万兆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在快速以太网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具体的千兆以太网技术有: 1000Base-X 1000Base-T 1000Base-SX 1000Base-LX 1000Base-CX 1000Base-T

千兆以太网的实现模型 千兆以太网的物理层: 物理编码子层(PCS) 物理介质附属子层(PMA) 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MD) 实现数据编解码 物理介质附属子层(PMA) 实现编码组信息和码流信息之间的转换 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MD) 实现码流信息与物理信号之间的转换 千兆介质非相关接口(GMII) 实现介质相关于介质非相关的隔离 介质相关接口(MDI)

千兆以太网的编码 千兆以太网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编码: 1000Base-X:8B/10B 1000Base-T:4D-PAM5 以太网技术 编码算法 时钟频率 线对速率 线对数量 1000Base-X 8B/10B 1250M 1000M 1 1000Base-T 4D-PAM5 125M 250M+250M 4

以太网技术标准 标准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 万兆以太网

万兆以太网 万兆以太网除了在速率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还为了兼容广域网的连接而产生了新的技术应用: 10GBase-R 10GBase-W 专用光纤传输,同千兆以太网 10GBase-W 采用SDH/SONET作为传输 10GBase-X 采用WDM技术传输

万兆以太网的实现模型 万兆以太网的物理层: 物理编码子层(PCS) WAN接口子层(WIS) 物理介质附属子层(PMA) 实现数据编解码 WAN接口子层(WIS) 实现PCS编码信息在SDH/SONET上传输封装 物理介质附属子层(PMA) 实现编码组信息和码流信息之间的转换 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MD) 实现码流信息与物理信号之间转换 万兆介质非相关接口(XGMII) 实现介质相关于介质非相关的隔离 介质相关接口(MDI)

万兆以太网的XGMII、XGXS和XAUI 数据传输采用并行传输的方式 32个数据通道和4个控制通道(Channel) 每8个数据通道和1个控制通道组成一个大的通路(LANE) 传输距离小(最大7厘米) 万兆以太网的XGXS 扩展XGMII的传输距离 将高速率数据转换为低速率数据 万兆以太网的XAUI 扩展XGMII的传输距离(最大50厘米) 连接XGXS子层 8B/10B编码传输

万兆以太网的PCS和PMA 10GBase-X的PCS和PMA 10GBase-R&10GBase-W的PCS和PMA PCS完成XGMII的并行数据到PMA的并行数据转换 XGMII传输数据32Bit宽 PMA接收数据10Bit宽 采用8B/10B的编码算法 10GBase-R&10GBase-W的PCS和PMA PMA接收数据16Bit宽 采用64B/66B的编码算法

64B/66B编码 64B/66B编码 将两个32Bit宽的数据块合并构成64Bit数据块 扰码计算,防止长时间高电平或低电平 数据信息块:01 控制信息块:10 速率匹配 16Bit宽数据流

万兆以太网的WIS和PMD 万兆以太网的WIS专门完成PCS编码产生的码元信息在SONET/SDH传输通道中的传输封装 万兆以太网的PMD WIS采用SONET的VC4-64c 通道传输数据 VC4-64c 的传输速率为:9.95328Gbps SONET的段开销和通道开销降低了净负荷 WIS的传输速率为:9.58464Gbps 万兆以太网的PMD 10GBase-R PMD:64B/66B编码组 10GBase-W PMD : 64B/66B编码组 10Gbase-LX4 PMD :8B/10B编码组

目录 第一章 以太网技术的简要回顾 第二章 以太网技术标准 第三章 以太网交换结构 第四章 以太网链路聚合

以太网交换结构 以太网交换结构的发展: 总线 总线交换 共享内存交换 CrossBar交换 无交换,共处同一冲突域 不同的冲突域共享一个总线资源进行数据交换 共享内存交换 不同的冲突域共享内存资源采用读写操作完成数据交换 CrossBar交换 不同冲突域两两之间独享资源进行数据交换

总线交换 总线交换是最原始的交换结构 所有冲突域共享同一总线资源完成数据交换 总线资源有限 交换能力受限于总线资源 最大交换容量:小于10G 交换总线

共享内存交换 共享内存交换实际上也是总线交换的一种 共享资源为内存 采取读写操作完成交换 高速内存的发展提高了交换容量:小于100G 读写操作的延迟限制了交换能力的提升。

. CrossBar交换 CrossBar交换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交换结构 通过矩阵结构实现两两之间任意连接 两两之间独立交换,不受任何其它端口影响 快速的矩阵开关控制实现高速交换 速率高达T级 1 2 3 4 5 6 7 8 输入: 输出 .

交换结构的比较 从交换容量、网络应用、生产成本和实现难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各有所长,仍然在以太网世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共享总线交换 共享内存交换 CrossBar交换 最大交换容量 G级 10G级 100G乃至T级 网络应用 接入层低端设备 汇聚层中端设备 核心层高端设备 生产成本 低 中 高 实现难度

目录 第一章 以太网技术的简要回顾 第二章 以太网技术标准 第三章 以太网交换结构 第四章 以太网链路聚合

第一节 链路聚合概述 第二节 链路聚合工作原理 第三节 LACP协议 第四节 以太网端口汇聚配置方法 第五节 以太网端口汇聚显示和调试方法

第一节 链路聚合概述 链路聚合的优势 链路聚合的方式 和链路聚合相关的端口属性 此页用来描述该章的授课内容,方便老师授课。 这种形式适合于本章下面不再细分节的情况。 内容处将本章要讲解的主要内容列成简练的标题。 此页仅授课时使用,胶片+注释不引用。

第一节 链路聚合概述 链路聚合的优势 链路聚合的方式 和链路聚合相关的端口属性

链路聚合的定义 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有时也被称为端口汇聚,通俗的说就是把以太网交换机的多个属性相同的端口绑定,象单个端口一样使用。链路聚合使得客户能 在不升级硬件的情况下,提升设备间的连接带宽,并提供链路备份和负载分担功能。 思考:会有那些优势?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链路聚合的优势 增加带宽:将N个端口聚合,可以得到N 倍的带宽。 灵活提供带宽:避免了从10到100,从100到1000的固定带宽扩展规律。 负载分担:同时存在多条路,“自然”存在分流 链路备份:不同链路之间形成天然备份关系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问题 如果是两条链路聚合,负载分担时的流量比例一定是1:1么? 此处给出与本章目标紧密相连的主要问题,题目尽量出思考题或讨论题,引导学员思考,引出后面的讨论话题。 学员用书中的题目尽量是实际操作或答案明确的发散性不强的题目。 此页不出现在胶片+注释中。

解答 链路聚合能把数据在聚合成员中分担,聚合端口基于流进行负载分担。所以可能不是单纯流量意义上的负载分担。 流的概念比较复杂,可以简单理解为在某段时间内,承载相同任务的一批数据序列。通常这些数据报文具备相同的源/目的IP等特征信息。 答案可以不必写出,此页可无。 如果有答案,不必写道胶片+注释中。

链路聚合的三种类型 手工聚合:由管理员通过手工命令配置哪些端口加入一个聚合组; 动态聚合:由协议动态确定哪些端口加入哪个聚合组,这种方式称为动态LACP聚合,由LACP协议(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来动态确定端口加入或离开聚合组; 静态LACP聚合:由管理员手工指定哪些端口属于同一个聚合组,不过这些端口上仍然启动LACP协议,并收发处理LACP报文,一旦静态聚合组被删除,这些端口可以通过LACP动态确定加入其他某个聚合组。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几种聚合方式的优缺点对比 协议报文交互 自动侦测对端 CPU/内存占用率 手工聚合 无 低 动态聚合 有 高 静态聚合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自动侦测会带来什么好处?

和链路聚合相关的端口属性要求 由于链路聚合,相当于单一物理链路向多链路的扩展和复制,所以加入统一链路聚合汇聚组的端口,在相应的端口配置属性上需要具备相同的配置特性。否则会对聚合后的工作状态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思考:那些端口因素需要考虑?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需要考虑的端口属性 STP配置:端口的STP使能/关闭、与端口相连的链路属性(如点对点或非点对点)、STP优先级、STP开销、STP标准报文格式、报文发送速率限制、是否环路保护、是否根保护、是否为边缘端口等。 QoS配置:流量限速、优先级标记、缺省的802.1p优先级、带宽保证、拥塞避免、流重定向、流量统计等。 VLAN配置:端口上允许通过的VLAN、端口缺省VLAN ID。 端口配置:对于手工和静态聚合组,要求端口的链路类型(即Trunk、Hybrid、Access类型)一致;对于动态聚合组,要求端口的速率、双工模式、链路类型一致。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第一节 链路聚合概述 第二节 链路聚合工作原理 第三节 LACP协议 第四节 以太网端口汇聚配置方法 第五节 以太网端口汇聚显示和调试方法

链路聚合工作原理 协议基础 链路聚合控制 端口类型 此页用来描述该章的授课内容,方便老师授课。 这种形式适合于本章下面不再细分节的情况。 内容处将本章要讲解的主要内容列成简练的标题。 此页仅授课时使用,胶片+注释不引用。

链路聚合的相关协议架构 在IEEE 802.3架构中,链路聚合功能是数据链路层的一个子功能,通过链路聚合子层(Link Aggegation Sublayer)实现,在OSI七层模型中,链路聚合子层的位置如下: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如何解决链路聚合的两个具体问题 如何确定端口加入或离开一个聚合组? 如何让聚合组中的多个端口象一个端口一样工作?

链路聚合控制的相关参数 LACP协议如何唯一的标识聚合组:系统ID(System ID) ,由“系统优先级+系统MAC地址”组成,其中,之所以要有“系统优先级”,是因为LACP协议中,链路聚合两端设备扮演不同角色,有了“系统优先级”,管理员可以通过配置干预角色选举。 端口ID(Port ID):对于参与链路聚合的各个端口,也需要在设备内部唯一标识 ,端口ID由“端口优先级+端口号”组成,之所以需要“端口优先级”,也是因为涉及端口的不同角色选举 在一个设备上,能进行多组聚合,即有多个Aggregator,为了区分这些Aggregator,给每个Aggregator分配了一个聚合ID(Aggregator ID),为一个16位整数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参作KEY 问题焦点:什么样的端口能够被聚合到同一个聚合组? 在动态LACP聚合中,只有操作KEY相同的端口才能属于同一个聚合组,你可以认为操作KEY相同的端口,其属性相同。 在手工聚合和静态LACP聚合中,虽然同一个聚合组中的端口的操作KEY不一定相同(因端口由管理员手工加入),但是Selected端口的操作KEY一定相同。 课外思考:管理key是什么?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六个要素 四个要素:一个聚合组来说,如果需要进行唯一标识的话,需要包含四个元素:本端系统ID、本端操作KEY、对端系统ID、对端操作KEY 两个要素:系统中并不是所有聚合组都包含多个链路,为了区分只包含单个链路的聚合组的情况,还需要额外加上两个元素:本端端口ID和对端端口ID。 结论:这六个元素唯一确定了一个聚合组,称为聚合组 ID(Link Aggregation Group ID,LAG ID)。如果一个聚合组中包含多个链路,那么LAG ID中,本端端口ID和对端端口ID为0,相当于只用四元组就可以刻画包含多个链路的聚合组。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动态LACP聚合和静态手工聚合举例

端口类型的含义 Selectet和Unselected:参与流量转发的端口称为Selected端口,否则称为Unselected端口 处于Selected状态且端口号最小的端口称为主端口(Master Port),可以形象的认为,聚合组中的所有端口被汇聚到了主端口,主端口在逻辑上代表了整个聚合组,对于GVRP/GMRP、STP/RSTP/MSTP等二层协议,都只从主端口发送,其他数据报文则在各个Selected端口间分担。 补充:由于Selected与Unselected端口在实际状态下的选取受到硬件的影响,所以不同厂家产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有差异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问题 为了清晰的定义和描述一个聚合组,可能涉及那些因素? 此处给出与本章目标紧密相连的主要问题,题目尽量出思考题或讨论题,引导学员思考,引出后面的讨论话题。 学员用书中的题目尽量是实际操作或答案明确的发散性不强的题目。 此页不出现在胶片+注释中。

第一节 链路聚合概述 第二节 链路聚合工作原理 第三节 LACP协议 第四节 以太网端口汇聚配置方法 第五节 以太网端口汇聚显示和调试方法

LACP协议 LACP协议基本原理 LACP协议的PDU 此页用来描述该章的授课内容,方便老师授课。 这种形式适合于本章下面不再细分节的情况。 内容处将本章要讲解的主要内容列成简练的标题。 此页仅授课时使用,胶片+注释不引用。

如果考虑包含单个链路的聚合组,需要在四元组中增加那些元素? LACP的基本原理 LACP的基本原理:通过两端设备端口之间周期性的交互报文,动态探测对端端口的状态和信息,并据此确定端口加入或离开一个聚合组。为了描述方面,在LACP中,对于聚合链路两端的设备,每个设备端口称呼自己为Actor,对端设备端口为Partner。 在讨论链路聚合时,只考虑包含多个链路的聚合组,这种情况下,区分一个链路聚合组只用四元组<Actor系统ID、Actor操作KEY、Partner系统ID、Partner操作KEY >。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如果考虑包含单个链路的聚合组,需要在四元组中增加那些元素?

LACP工作的基本方式 通过周期性的LACP报文交互,完成聚合的形成和控制,包括:端口增加、端口离开 判断将一个端口绑定到Aggregator的关键依据是 LAG ID,判断方法是: Aggregator的操作KEY和端口的操作KEY相同。 已经绑定到这个Aggregator的其他端口和这个端口有相同的链路LAG ID,即与Aggregator关联的LAG ID必须和端口的LAG ID相同。 注意:上一章讲过:“LAG ID”则指的是聚合组ID( Link Aggregation Group ID),“聚合ID”则指的是Aggregator ID.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当端口绑定到Aggregator后 端口绑定到这个Aggregator后,就根据前面“端口类型”章节讲到的内容,确定自己在聚合组中的角色,是Unselsected端口还是Selected端口,或者是否能成为主端口。 绑定到一个Aggregator的端口,称为处于IN_SYN状态,这个状态需要靠周期性的交互LACP报文来维持,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端口离开Aggregator的条件 如果Actor端口在一定时间内(使用long timeout时是90s,使用short timeout是3秒)收不到Partner端口发送的LACP报文,就宣告自己处于超时状态,如果在下一个short timeout时间(3秒)内还没有收到Partner的报文,就会离开这个Aggregator。 如果从Partner端口收到的LACP报文,发现LAG ID发生了改变(系统ID或操作KEY发生了变化,系统ID改变说明连接到的对端设备发生了变化,操作KEY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对端端口的属性发生了变化),这时端口也会离开这个Aggregator。 还有一种导致端口离开Aggregator的情况:Actor端口本身的属性发生了变化,设备通过动态操作KEY功能给它分配的操作KEY发生变化,导致和Aggregator的LAG ID不匹配,从而离开聚合组。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Active模式和Passive模式 Active模式下,端口正常周期性的发送LACP报文; Passive模式下,端口平时不发送LACP报文,不过,一旦收到了对端的LACP报文,就会正常发送LACP报文了。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问题 Passive模式有什么作用? 此处给出与本章目标紧密相连的主要问题,题目尽量出思考题或讨论题,引导学员思考,引出后面的讨论话题。 学员用书中的题目尽量是实际操作或答案明确的发散性不强的题目。 此页不出现在胶片+注释中。

PDU-Protocol Data Unit 请找出6个链路聚合的要素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第一节 链路聚合概述 第二节 链路聚合工作原理 第三节 LACP协议 第四节 以太网端口汇聚配置方法 第五节 以太网端口汇聚显示和调试方法

以太网端口汇聚配置方法 使能/关闭端口LACP协议 创建/删除聚合组 将以太网端口加入/推出聚合组 配置/删除聚合组描述符 配置系统优先级 配置端口优先级 此页用来描述该章的授课内容,方便老师授课。 这种形式适合于本章下面不再细分节的情况。 内容处将本章要讲解的主要内容列成简练的标题。 此页仅授课时使用,胶片+注释不引用。

使能/关闭端口LACP协议 使能/关闭端口LACP协议(在以太网端口视图下进行下列配置) 操作 命令 使能端口LACP协议 lacp enable 关闭端口LACP协议 undo lacp enable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创建/删除聚合组 创建/删除聚合组(在系统视图下进行下列配置) 操作 命令 创建聚合组 link-aggregation group agg-id mode { manual | static } 删除聚合组 undo link-aggregation group agg-id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将以太网端口加入/退出聚合组 将以太网端口加入/推出聚合组(在以太网端口视图下进行下列配置) 操作 命令 将以太网端口加入聚合组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agg-id 将以太网端口退出聚合组 undo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配置/删除聚合组描述符 配置/删除聚合组描述符(在系统视图下进行下列配置) 操作 命令 设置聚合组描述符 link-aggregation group agg-id description group-name 删除聚合组描述符 undo link-aggregation group agg-id description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配置系统优先级 配置系统优先级(在系统视图下进行下列配置) 操作 命令 配置系统优先级 lacp system-priority system-priority-value 恢复系统优先级为默认值 undo lacp system-priority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配置端口优先级 配置端口优先级(在以太网端口视图下进行下列配置 ) 操作 命令 配置端口优先级 lacp port-priority port-priority-value 恢复端口优先级为默认值 undo lacp port-priority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第一节 链路聚合概述 第二节 链路聚合工作原理 第三节 LACP协议 第四节 以太网端口汇聚配置方法 第五节 以太网端口汇聚显示和调试方法

聚合相关的显示和调试命令 操作 命令 显示所有聚合组的摘要信息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summary 显示指定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 agg-id ] 显示本端设备ID display lacp system-id 显示端口的端口汇聚详细信息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interface {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ame } [ to {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 | interface-name } ] 清除端口的LACP统计信息 reset lacp statistics [ interface {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ame } [ to {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 | interface-name } ] ] 此页用来描述该章的授课内容,方便老师授课。 这种形式适合于本章下面不再细分节的情况。 内容处将本章要讲解的主要内容列成简练的标题。 此页仅授课时使用,胶片+注释不引用。

聚合相关的Debug命令 操作 命令 打开LACP状态机的调试开关 debugging lacp state [ interface {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ame } [ to {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 | interface-name } ] ] { { actor-churn | mux | partner-churn | ptx | rx }* | all } 关闭LACP状态机的调试开关 undo debugging lacp state [ interface {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ame } [ to {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 | interface-name } ] ] { { actor-churn | mux | partner-churn | ptx | rx }* | all } 打开LACP报文的调试开关 debugging lacp packet [ interface {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ame } [ to {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 | interface-name } ] ] 关闭LACP报文的调试开关 undo debugging lacp packet [ interface {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interface-name } [ to {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 | interface-name } ] ] 打开端口汇聚运行错误的调试开关 debugging link-aggregation error 关闭端口汇聚运行错误的调试开关 undo debugging link-aggregation error 打开端口汇聚事件的调试开关 debugging link-aggregation event 关闭端口汇聚事件的调试开关 undo debugging link-aggregation event 此页标题禁止有多级标题,更不要出现所在章节的名称。 此页标题要简练,能直接表达出本页的内容。 内容页可以除标题外的任何版式,如图、表等。 该页在授课和胶片+注释中都要使用。

本章总结 以太网发展简史 以太网的技术标准 以太网的交换结构 以太网连路聚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