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凱因斯模型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又稱「所得─支出模型」(income-expenditure model),其主要目的是對一個封閉經濟體系「實質產出」的決 定,提出初步的解釋。 在封閉的經濟體系 (國家) 內,最終使用者購買商品與服務的 「支出」(expenditure) 會等於實質產出,且購買的花費,最後.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工職數學 第四冊 第一章 導 數 1 - 1 函數的極限與連續 1 - 2 導數及其基本性質 1 - 3 微分公式 1 - 4 高階導函數.
Advertisements

不定積分 不定積分的概念 不定積分的定義 16 不定積分的概念 16.1 不定積分的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積分公式。
大綱 1. 三角函數的導函數. 2. 反三角函數的導函數. 3. 對數函數的導函數. 4. 指數函數的導函數.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名目國民所得與實質國民所得 第四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五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五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十三章 國 民 所 得.
經濟學 .方文碩、楊永列、葉志權 合著.前程文化 出版 第 12 章 國民所得的衡量 本章學習目的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之衡量 瞭解各種國民所得之間的關係 瞭解物價水準與物價指數 瞭解實質國民生產毛額 瞭解國民所得會計之限制 瞭解家計單位所得分配衡量 瞭解新經濟福利指標 瞭解綠色國民所得帳.
變數與函數 大綱 : 對應關係 函數 函數值 顧震宇 台灣數位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對應關係 蛋餅飯糰土司漢堡咖啡奶茶 25 元 30 元 25 元 35 元 25 元 20 元 顧震宇 老師 台灣數位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變數與函數 下表是早餐店價格表的一部分: 蛋餅 飯糰 土司 漢堡 咖啡 奶茶.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Notes appear on slides 4, 5, 42, and 43.
13.1 國內生產毛額 國內生產毛額的定義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腸道傳染病宣導講座 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 林治萱護理師.
第九章 經濟成長.
第一章 證券投資概論.
9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 关键词汇 教学目标 9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
第三章 古典學派.
消費、儲蓄與投資 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第 21 章 所得與支出的均衡 本章內容要點 固定價格分析 有效需求的觀念 各項支出與所得的關係 均衡所得的求導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與消費.
CHAPTER 14 所得水準的決定.
CHAPTER 14 所得水準的決定.
Chapter 11 均衡所得決定.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知道古典學派如何決定均衡所得 瞭解古典模型的市場結清 瞭解簡單凱恩斯模型的內涵
第九章 消費與儲蓄.
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經濟學 Chapter 4 價格彈性.
14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簡單凱因斯模型.
第14章 IS-LM模型 授課老師:黃志典教授 黃志典:貨幣銀行學概論.
第十五章 IS-LM模型 授課老師:_____.
26 總合供需均衡 本章首先由勞動市場推導 AS 線; 再與 AD 結合作 AD-AS 均衡分析。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對失業的看法不同。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經濟學 I 第三章 消費行為的研究.
16 國民所得的意義與衡量 討論總體經濟的問題與對策, 必須有衡量總體經濟活動的具體指標。國民所得是用來測度總體經濟活動的量標。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上海杉达学院.
第4章 凱因斯學派.
13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Wavelet transform 指導教授:鄭仁亮 學生:曹雅婷.
第四章 生產理論 1.生產函數 2.生產期間 3.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 4.等產量線 5.最適要素僱用量 6.規模報酬.
總合需求與供給 16. 總合需求與供給 16 本章學習目標 了解總合需求曲線與總合供給曲線的意涵。 求出均衡物價與均衡所得水準。 應用總合供需模型,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的經濟效果。
習作2-2 題目+解答 第一關 西亞、中亞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圖一  歐洲分區簡圖      請依據圖一中的標示,將正確代號填入空格中。   
虎克定律與簡諧運動 教師:鄒春旺 日期:2007/10/8
Chapter23 貨幣、利率及產出: 分析與政策.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生產毛額之定義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的計算方式 解構國內生產毛額的組成
十六、總合供需均衡 或避市場均衡與利率之決定 利率與商品市場均衡 總合需求線 勞動市場均衡與總合供給線 凱因斯寵何供需模型之均衡分析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3 函數圖形.
貨幣需求理論-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說 財金二丙 4A 林昕宜 指導老師 陳曉蓉 老師.
簡單凱因斯模型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又稱「所得─支出模型」(income-expenditure model),其主要目的是對一個封閉經濟體系「實質產出」的決定,提出初步的解釋。 在封閉的經濟體系 (國家) 內,最終使用者購買商品與服務的「支出」(expenditure) 會等於實質產出,且購買的花費,最後一定會成為參與生產者的「所得」(income)。因此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系裡,如果暫不考慮折舊與間接稅,則實質產出會等於實質國民所得。
第6章 凱因斯學派:貨幣政策.
Definition of Trace Function
總體經濟學導論 總體經濟學所要討論的是諸如一個國家商品的總需求量、總供給量、商品的進出口量等總量 (aggregates) 的觀念,以及一個國家商品的平均價格水準、勞工平均的薪資水準等平均 (averages) 的觀念。 總體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的差異主要在研究的對象與課題上。前者研究的對象是整體的,是以單一國家,甚至於全世界的經濟現象作為研究的對象。而後者的研究對象是個體的,是以參與市場的個人、家庭、廠商的經濟行為,以及這些行為與個別市場間的交互運作的關係,作為研究的對象。
個體經濟學 張清溪 / 國立台灣大學
經濟學100 第三章 消費者行為.
總體經濟指標與利率趨勢研判 主講人 財務部 林震慶副理.
圖解經濟學 第二篇 個體經濟活動.
第四章 簡單凱因斯模型.
第一章 直 線 ‧1-3 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
13 凱因斯模型 本章與下一章以總合供需模型說明 國民所得與物價水準是如何決定出來的。 本章先介紹構成總合支出四項目中的民間消費支出與投資,
影響消費的變數 (一) 消費需求除了受當期實質所得的影響之外,預期的實質可支配 所得、物價水準與實質利率水準也會影響實質消費需求:
Chapter 15 凱因斯模型與IS/LM模型
坐標 →配合課本 P49~56 重點 在坐標平面上,以 ( m , n ) 表示 P 點的坐標,記為 P ( m , n ),m 為 P 點的 x 坐標,n 為 P 點的 y 坐標。 16.
第11章 景氣循環:實質景氣循環理論與新興凱因斯學派模型
第十六章 總合供需模型.
影響消費的變數 (一) 本期消費除了是當期實質所得的函數之外,預期的實質可支配所得、物價水準與實質利率水準也會影響實質消費需求:
第 3 章 彈 性 經濟學 精簡本 作者 謝振環.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3 函數及其圖形.
4-1 變數與函數 第4章 一次函數及其圖形.
在直角坐標平面上兩點之間 的距離及平面圖形的面積
國際收支帳 = 經常帳 + 金融帳 商品交易:購買力平價理論 金融投資:利率平價理論.
十四、景氣波動與財政赤字 景氣波動的特徵 失業 財政收支 公債.
17.1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第三章 比與比例式 3-1 比例式 3-2 連比例 3-3 正比與反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簡單凱因斯模型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又稱「所得─支出模型」(income-expenditure model),其主要目的是對一個封閉經濟體系「實質產出」的決 定,提出初步的解釋。 在封閉的經濟體系 (國家) 內,最終使用者購買商品與服務的 「支出」(expenditure) 會等於實質產出,且購買的花費,最後 一定會成為參與生產者的「所得」(income)。因此在一個封閉 的經濟體系裡,如果暫不考慮折舊與間接稅,則實質產出會等 於實質國民所得。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簡單凱因斯模型 (二) 簡單凱因斯模型強調:市場參與者購買最終商品與服務支出的 多寡,對於整體經濟實質產出水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經濟學家將封閉經濟的市場參與者歸納為家計單位、廠商與政 府三大類型。「家計單位」對最終商品與服務的購買稱為消費, 以 C 代表;「廠商」的購買則稱為投資,以 I 代表;「政府」 的購買稱為政府購買,以 G 代表之。 整個封閉經濟體系的實質支出總額或總合支出 (aggregate expenditure,簡寫為 AE) 可寫為「AE = C + I + G 」。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可支配所得、消費與儲蓄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特別強調當期實質可支配所得與實質消費支出 間的關係。當一個人當期的實質可支配所得增加時,實質消費 量也會跟著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會低於可支配所得增加的幅度, 剩餘的部分則儲蓄起來。 消費量與儲蓄量增加的幅度,決於個人「邊際消費傾向」 (MPC) 與「邊際儲蓄傾向」 (MPS) 的大小。 MPC 衡量「當可支配所得改變時,實質消費量的變動佔實 質可支配所得變動的比率」。 MPS 衡量「當可支配所得改變時,實質儲蓄量的變動佔實 質可支配所得變動的比率」。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可支配所得、消費與儲蓄 (二) 以 ΔYd 代表可支配所得的變動, ΔC 代表消費的變動, ΔS 代表 儲蓄的變動,則 MPC 與 MPS 的公式分別可寫為: MPC = ΔC / ΔYd MPS = ΔS / ΔYd 因為 Yd = C + S,故 ΔYd = ΔC + ΔS ,由此推知,邊際消費傾向 與邊際儲蓄傾向均介於 0 與 1 之間,其和恆等於 1 : MPC + MPS = 1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凱因斯消費函數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假定其他影響當期消費支出的因素不變,純粹 探討實質消費量與實質可支配所得之間的關係,其分析由以下 簡單的「消費函數」(consumption function) 出發: 、 b 為固定常數,C 為整體經濟的實質消費支出,而 Yd 為 整體經濟的實質可支配所得。 當實質可支配所得增加一單位時,實質消費量增加 b 單位, 因此 b 為邊際消費傾向,值介於 0 與 1 之間。   則反映當總實質可支配所得等於零時,整體經濟的實質 消費量,故又可稱為「自發性消費」。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凱因斯消費函數 (二) (承續上頁) b ‧ Yd 因為會隨著 可支配所得的改變而變動, 故稱之為誘發性消費。 由圖 12.1 可以看出,當實質可支 配所得改變時,實質消費會沿著 消費函數移動;當實質可支配所 得以外的其他因素改變時,整條 消費函數的位置會改變。 例如,當預期的可支配所得 提高,或實質淨資產增加, 或實質利率下降時,消費函 數會往上移動。 圖 12.1 簡單凱因斯消費函數 實質消費支出 (C) 實質可支配所得 (Y) MPC =β Δ Yd = 1 ΔC =β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投資 在簡單的凱因斯模型中,假設廠商的實質投資量是維持在固定 的水準,不受所得多寡的影響。也就是說,都是簡單的「自發 性投資」 (autonomous investment)。 預擬投資 (或意願的投資):在任何一段期間內,廠商都有其規 劃的最適「新廠房設備購買量」以及最適「存貨變動量」,兩 者的和即為廠商的預擬投資。 在簡單的凱因斯模型模型中,假設家計單位預擬的消費會等於 實際消費;但廠商預擬的投資不必然等於其實際的投資,乃是 考慮到「非意願性存貨投資」存在的可能。不過,模型中分析 的投資行為仍是以預擬的投資為基礎。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所得與支出 (一) 為了分析簡單凱因斯模型的均衡,先從一個假想的烏托國出發。 假設該國政府購買等於零且政府稅收與移轉性支付亦皆為零。 該國自發性消費為 100,邊際消費傾向為 0.8。自發性投資 則為 500。 由上述假設,可知烏托國總實質支出係由實質消費與實質投資 構成,且實質可支配所得會等於實質國民所得。  根據此結論,可得該國的關係式如下頁: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所得與支出 (二) AE = C + I C = 100 + 0.8Yd = 100 + 0.8Y 從表 12.1 中可以看出,當實質國 民所得為 3,000 時,預擬的總支出 剛好等於國民所得 (亦即實際的總 支出),此時的國民所得即為簡單 凱因斯模型中的均衡國民所得。 事實上,只有當「總產出等於預 擬的總支出時,總產出才會停止 變動,而此時的總產出即為其均 衡產出 (equilibrium output)。」 (分析見下頁)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所得與支出 (三) 假設烏托國的實質國民所得 (總 產出) 為 1,000,較預擬總支出 短少了 400。 因為家計單位可以完全按照其 意願來消費此預擬支出與實際 支出間的差異,完全反映在投 資的短少上。(-400) 的存貨變動, 代表市場上商品產量不足,因 此廠商會提高產量,總產出便 會隨之增加。 (**若實質國民所得高於 3,000, 上述的效果會剛好呈反向變 動。)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所得與支出 (四) 圖 12.2 中,繪出烏托國的消費函數, 此函數截距為 100、斜率為 0.8。將 消費函數與預擬投資支出垂直加總, 便可得到「預擬總支出線」 (AE 線)。 由前段討論可知,烏托國在產出達 到均衡時,預擬的支出必然等於國 民所得,也就是圖中的 E 點。 在 E 點的左邊,總支出線位於 45o 線的上方,代表商品預擬購 買量高於當時的產量,促使廠商 提高產量,總產出因而增加;若 在 E 點的右邊,總產出則是會下 降。 實質所得(Y) 3,000 預擬實質總支出 (AE) I C=100+0.8Y E 45º線 預擬總支出線 AE=600+0.8Y 預擬實質總支出 45º線 預擬總支出線 AE=600+0.8Y E I C=100+0.8Y 3,000 (AE) 實質所得(Y) 圖 12.2 烏托國均衡產出的決定: 所得—支出圖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儲蓄與投資 (一) 國民所得為消費與儲蓄之和 (Y = C + S),且預擬的總支出為消 費與預擬投資之和 (AE = C + I),所以當預擬的總支出等於國民 所得時,預擬的投資必然等於儲蓄。 根據「預擬的投資等於儲蓄」的條件,來確認烏托國的均衡產 出。依該國消費函數以及儲蓄的定義,其儲蓄函數如下: S = Y - C = Y - (100 + 0.8Y) = -100 + 0.2Y 由儲蓄函數可以看出,儲蓄是由兩部份構成:-100 為「自發性 儲蓄」(autonomous saving),而 0.2Y 則屬「誘發性儲蓄」 (induced saving),其中 0.2 代表烏托國的邊際儲蓄傾向 。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儲蓄與投資 (二) 在圖 12.3 中,S 線代表所得與儲蓄間 的關係;I 線則代表烏托國的預擬投資, 由於預擬投資不受所得影響,故為一 條水平線。 由圖 12.3 可清楚看出,預擬投資曲線 與儲蓄函數相交於 E 點,其所對應的 實質國民所得為 3,000,正如之前所求 得的均衡國民所得。 如同之前的分析一樣:在 E 點的左邊 時,廠商會提高產量,並使得總產出 增加;在 E 點的右邊,廠商會減少產 量,並導致總產出下降。 因此「預擬投資與儲蓄相等時,總產 出即為均衡產出。」 儲蓄函數 S= –100+0.2Y I=500 投資(I),儲蓄(S) 3,000 實質所得(Y) E 圖 12.3 烏托國均衡產出的決定 :投資與儲蓄圖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乘數效果 (一) 乘數效果 (multiplier effect):是指 在簡單凱因斯模型中,自發性支 出的變動使得均衡產出呈倍數變 動的效果。該倍數即為「乘數」 (multiplier)。 假定「烏托國」預測未來商品銷 售會增加,因此預擬投資由原先 的 500 增為 700。此時新的預擬支 出變為: AE’ = C + I = (100 + 0.8Y) + 700 = 800 + 0.8Y 預擬實質總支出 (AE) 4,000 3,000 Y增加1,000 實質所得(Y) I 增加200 E AE=600+0.8Y C=100+0.8Y 45º線 預擬實質總支出 (AE) AE=600+0.8Y C=100+0.8Y 45º線 I 增加200 4,000 3,000 E Y增加1,000 實質所得(Y) 圖 12.4 乘數效果:烏托國為例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乘數效果 (二) 圖 12.4 同時繪出烏托國原來的以及新的總支出線。 新的總支出線 AE’ 係原來總支出線 AE 的平行上移,距離為 200。此時新均衡產出為 4,000 較原來均衡產出多了 1,000。 當烏托國自發性投資增加 200 時, 均衡產出增加了 1,000。因此烏托 國的支出乘數為 1,000/200=5。 若以 ΔY 代表產出的增加, ΔI 代表投資的增加,則上述乘數效果可以寫為: 乘數 = ΔY / ΔI 預擬實質總支出 (AE) E 45º線 4,000 3,000 AE=600+0.8Y C=100+0.8Y Y增加1,000 實質所得(Y) I 增加200 圖 12.4 乘數效果:烏托國為例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乘數效果 (三) 在烏托國的模型,何以總產出的增加會遠超過自發性支出的增加呢? 總產出增加的幅度,主要取決於誘發性消費增加的多寡;但誘發性 消費增加的多寡,則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的大小。當邊際消費傾向 越大時,每一階段所得的增加都會誘發較多的消費支出,而此消費 支出又有助於下一階段所得的增加,因此最後總產出的增加幅度亦 會較大。 簡單的凱因斯模型中,乘數與邊際消費傾向的關係為: 乘數 = 1 / (1 - MPC) = 1 / MPS (因為 MPC + MPS =1) 當 MPC 越高 (也就是 MPS 越低) 時,乘數會越大。由於 MPC 介於 0 與 1 之間,因此乘數的值必定大於一。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自發性支出與景氣循環 凱因斯認為自發性支出的波動,尤其是自發性投資的波動,是 造成景氣循環的重要因素。 當自發性支出升高時,透過乘數效果,會使產出成倍數增加。 廠商為了提高產量,會雇用較多的員工,就業量隨之上升,造 成景氣的繁榮;反之,當自發性支出下降時,經濟則會陷入景 氣衰退。 根據簡單凱因斯模型,當整體經濟的自發性消費下降 (儲蓄意 願提高) 時,將導致均衡產出呈倍數下降。因此,當一國的經 濟景氣不佳時,儲蓄意願的增加只會使得經濟陷入更嚴重的衰 退,此時節儉不但不是美德,反而會對整體經濟產生禍害。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節儉的矛盾 根據上述,凱因斯提出了節儉的矛盾 (paradox of thrift) 的觀念:節儉的矛 盾是指當整體經濟的儲蓄意願提高時, 實際達成的儲蓄不但不會增加,反而 會下降。 圖 12.5 中,整體經濟的投資曲線 (I 線) 為一條正斜率的線。代表當所得提高 時,廠商的投資支出亦會增加,稱為 誘發性投資 (induced investment)。 由圖12.5 可看出,當整體的儲蓄意願 提高時,儲蓄函數由 S 線水平上移至 S’ 線。此時整體經濟的均衡產出由 Y0 降至 Y1,而達成的儲蓄為 S1,較原來 的儲蓄量 S0 低。 投資(I), 儲蓄(S) 實質所得(Y) S0 Y0 S I E Y1 S1 圖 12.5 節儉的矛盾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End of Chapter 12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