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史 History of Japanese Culture 第十六講:近世の学問と学習の文化 (二)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徐興慶 教授 本課程指定教材為:徐興慶、徐翔生、黃翠娥、黃智暉、田世民、 黑田秀教、橫路明夫、橫路啟子等編著《日本文化》(全華圖書、2010)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1
第十章 近世の学問と学習の文化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一)近世儒学の始まり (二)近世儒学の展開 (三)国学 (四)洋学
第十章 近世の学問と学習の文化 (一)近世儒学の始まり 早期儒學的傳播系統: 第十章 近世の学問と学習の文化 (一)近世儒学の始まり 早期儒學的傳播系統: 7 世紀初的大化革新至 12 世紀後期,日本一直有完整的學校系統。 中央大学寮 地方国学
第十章 近世の学問と学習の文化 (二)近世儒学の展開 明代注釈書による朱子学理解 近世儒者藉由舶載書學習朱子學,代表作:『四書大全』 第十章 近世の学問と学習の文化 (二)近世儒学の展開 明代注釈書による朱子学理解 近世儒者藉由舶載書學習朱子學,代表作:『四書大全』 貝原益軒擔任舶載書的「選書」 中江藤樹「近江聖人」 早年學習朱子學,中年後開始習讀陽明學,人稱日本陽明學之祖,其著作有『翁問答』,其門人為熊沢蕃山。
第十章 近世の学問と学習の文化 近世の儒学者 藤原惺窩(1561−1619) 近世儒学的開山始祖 豊臣秀吉、徳川家康的儒學老師 第十章 近世の学問と学習の文化 近世の儒学者 藤原惺窩(1561−1619) 近世儒学的開山始祖 豊臣秀吉、徳川家康的儒學老師 著有『寸鉄録』
第十章 近世の学問と学習の文化 近世の儒学者 林羅山 (1583−1657) 又稱為道春 以僧侶的身分,輔佐繼家康之後的 四個將軍。 第十章 近世の学問と学習の文化 近世の儒学者 林羅山 (1583−1657) 又稱為道春 以僧侶的身分,輔佐繼家康之後的 四個將軍。 著作:『春鑑抄』 昌平坂学問所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山崎闇斎(1619−1682) 近世前期朱子學的代表儒者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山崎闇斎(1619−1682) 近世前期朱子學的代表儒者 闇斎認為要理解朱子學,非透過 朱子学注釈書理解其思想之後, 應直接學習『四書集注』朱子的 想法。 垂加神道的提倡者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山鹿素行(1622−1685) 主張直接閱讀古代經書學習學問 批判朱子的「性理學」,他認為現實事物即為理。 武士道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山鹿素行(1622−1685) 主張直接閱讀古代經書學習學問 批判朱子的「性理學」,他認為現實事物即為理。 武士道 將自己的學問稱為「聖学」 8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伊藤仁斎(1627−1705) 提倡要學習學問,應要直接閱讀論語等經書古義學 稱論語為「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 古義堂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伊藤仁斎(1627−1705) 提倡要學習學問,應要直接閱讀論語等經書古義學 稱論語為「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 古義堂 9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荻生徂徠(1666−1728) 受到明朝「古文運動」影響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荻生徂徠(1666−1728) 受到明朝「古文運動」影響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批評朱子學及仁齋學,依據六經的先王之道提倡古學。 主要的著作:『弁道』、『弁明』、『太平策』、『政談』 門人:太宰春台(經世派)、服部南郭(詩文派)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貝原益軒 『大和本草』 『養生訓』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日本儒学 代表学派 代表人物 朱子学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日本儒学 代表学派 代表人物 朱子学 藤原惺窩(『寸鉄録』)、林羅山(『春鑑抄』)、山崎闇斎(『垂加文集』)、新井白石(『読史余論』『古史通』) 陽明学 中江藤樹(『翁問答』)、熊沢蕃山(『大学或問』) 古義学派 伊藤仁斎(『論語古義』『孟子古義』)、伊藤東涯 古学 山鹿素行(『聖教要録』) 古文辞学派 (蘐園学派) 荻生徂徠(『政談』)、太宰春台(『経済録』)、服部南郭(『文筌小言』)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國學 古典作品研究的一個學派。 以往為特權階級所掌控,之後開始出現一些民間國學者。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國學 古典作品研究的一個學派。 以往為特權階級所掌控,之後開始出現一些民間國學者。 以文獻學和實證方法,論證古典作品的本質,並考究古語的古 義。透過考證『古事記』、『万葉集』『源氏物語』等研究日 本古代的歷史、制度、文化、文學等,追尋日本固有文化及其 精神。 13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国学者 契 沖 荷田春満 賀茂真淵 本居宣長 平田篤胤(1776-1843)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国学者 契 沖 (1640-1701) 大坂的僧侶。受到水戶徳川光圀的請求,寫下万葉集的注釋書『万葉代匠記』。 古語研究方法是採用文獻學的方法 荷田春満 (1669-1736) 京都伏見稻荷的神官 和歌和神道說融合 賀茂真淵 (1697-1769) 以契沖的文獻學方法研究『万葉集』『万葉考』 提倡万葉調的歌風純樸且有有氣勢、「ますらおぶり」 本居宣長 (1730-1801) 研究『源氏物語』「物のあわれ」 著有『古事記伝』 主張日本固有的思想,提倡「古道」論 平田篤胤(1776-1843) 強調古道論,發展以宗教性的神道理論 「草莽の国学」 14
国学四大人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本居宣長 荷田春満 平田篤胤 賀茂真淵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本居宣長『古事記伝』 本居宣長昔日宅邸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位於三重県―本居宣長紀念館 位於靜岡県―賀茂真淵紀念館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四)洋学 1. 鎖国と蘭学 透過荷蘭語、人所學習到的西洋學問和知識,稱為蘭學。 『解体新書』 2. 平賀源内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四)洋学 1. 鎖国と蘭学 透過荷蘭語、人所學習到的西洋學問和知識,稱為蘭學。 『解体新書』 2. 平賀源内 學習博物學及蘭學,並於長崎學習西洋油畫。 3. 司馬江漢 最初學習狩野派的繪畫風格,之後興趣轉向洋畫。 跟著蘭書自製「腐食銅版画」。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 平賀源内肖像 司馬江漢 取自『戲作者考補遺』
第十章 近世の学問と学習の文化 第二節 近世の文字文化 (一)文字社会 兵農分離と文字社會 村請制 手習い 共通の書記言語「漢文」 第十章 近世の学問と学習の文化 第二節 近世の文字文化 (一)文字社会 兵農分離と文字社會 村請制 手習い 共通の書記言語「漢文」 (二)商業出版と文化の大衆化 文化の大眾化
第二節 近世の文字文化 (一)兵農分離と文字社會 兵農分離体制: 劃分出武士與其他階級,只有武士能擁有武器,一方面便於監督武士的一舉一動,一方面防止叛亂。
第二節 近世の文字文化 村請制: 農民義務性地向領主繳納年貢,此種以村落為單位繳納年貢的制度稱為村請制。
第二節 近世の文字文化 手習い 手習塾即為提供小孩受教育的地方,上方地區稱為寺子屋。 學習「能書」(練習文筆)、「書礼」(文字使用的規則)。 第二節 近世の文字文化 手習い 手習塾即為提供小孩受教育的地方,上方地區稱為寺子屋。 學習「能書」(練習文筆)、「書礼」(文字使用的規則)。 大部分的手習塾是以「お家流」之書法的流派來教導學子。
第二節 近世の文字文化 (二)商業出版文化の大衆化 活字版印刷
第十章 近世の学問と学習の文化 第三節 近世の学習文化 (一)手習塾 一対一の人格的関係 個別学習と自己学習 (二)儒学の学び 第十章 近世の学問と学習の文化 第三節 近世の学習文化 (一)手習塾 一対一の人格的関係 個別学習と自己学習 (二)儒学の学び 経書を読む学問 素読 講義 会業
第三節 近世の学習の文化 (一)手習塾 一対一の人格的関係 近世時期,沒有入學年齡,只要得到老師的許可即可入門。 教育方式採一對一式。 第三節 近世の学習の文化 (一)手習塾 一対一の人格的関係 近世時期,沒有入學年齡,只要得到老師的許可即可入門。 教育方式採一對一式。 個別学習と自己学習 沒有固定的上學時間、共同授課,重視個別的自我學習。 學生根據老師的手本,反覆地學習。
第三節 近世の学習の文化 (二)儒学の学び 経書を読む学問 素読 講義 会業
第三節 近世の学習の文化 経書を読む学問 學習儒學的入門書:四書五經 學習的三階段 1. 素読 2. 講義 3. 会業
第三節 近世の学習の文化 (二)儒学の学び 1. 素読:大聲且正確地朗誦『孝經』及四書開始,不斷重複朗 第三節 近世の学習の文化 (二)儒学の学び 1. 素読:大聲且正確地朗誦『孝經』及四書開始,不斷重複朗 誦到可以默念為止。約 7、8 歲為素読的適當年齡。 2. 講義:一對一地教導學生經書裡的一字一句。 3. 会業:經過素読、講義這兩個階段,大約具備獨自閱讀漢文 能力的學生,會開始輪番上台報告。 「会読」、「輪講」
版權聲明 1 2 5 2-36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來源 / 作者 本作品轉載自 Microsoft Office 2010 多媒體藝廊, 第一節 近世の学問…洋学。 《日本文化》 徐興慶、徐翔生、黃翠娥、黃智暉、田世民、黑田秀教、橫路明夫、橫路啟子等著,2010, 第十章,頁 122-127,全華圖書。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5 WIKIPEDIA / A portrait of Fujiwara Seika 藤原惺窩像;図録「渡辺崋山展 豊橋市制施行80周年記念特別展」豊橋美術博物館 1986 年,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A_portrait_of_Fujiwara_Seika_%E8%97%A4%E5%8E%9F%E6%83%BA%E7%AA%A9%E5%83%8F.jpg),瀏覽日期:2014/03/23。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來源 / 作者 6 WIKIPEDIA / Razan Hayashi;日本肖像画図録 (京都大学文学部博物館図録) 思文閣出版 1991年,(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Razan_Hayashi.jpg), 瀏覽日期:2014/03/20。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7 WIKIPEDIA / Yamazaki Ansai;『先哲像伝 近世畸人傳 百家琦行傳』有朋堂書店,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Yamazaki_Ansai.jpg),瀏覽日期:2014/03/20。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8 WIKIMEDIA COMMONS / 山鹿素行 Yagama Sokou;赤穂市立歴史博物館所蔵品;使用者:GooGooDoll2,(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Yagama_Sokou.jpg?uselang=zh-tw), 瀏覽日期:2014/06/12。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9 WIKIPEDIA / Ito Jinsai(伊藤仁斎)was the Confucian scholar of the Japanese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Edo period. This portraiture was carried on the book which was written by Inoue tetsujiro(井上哲次郎),and was published in 1902.,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E4%BC%8A%E8%97%A4%E4%BB%81%E6%96%8E.jpg),瀏覽日期:2014/03/21。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來源 / 作者 10 WIKIPEDIA / Ogyuh Sorai;『先哲像伝 近世畸人傳 百家琦行傳』 有朋堂書店,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Ogyuh_Sorai.jpg),瀏覽日期:2014/03/20。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11 WIKIPEDIA / Scholar Kaibara Ekiken;利用者:Fraxinus2,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Kaibara_Ekiken.jpg),瀏覽日期:2014/03/20。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WIKIPEDIA / Yamato Honzo;上傳人 / 著作權人:Momotarou2012;『大和本草』。1709(宝永7)年刊。貝原益軒編纂。国立科学博物館の展示,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Yamato_Honzo.jpg),瀏覽日期:2014/03/20。 WIKIPEDIA / Youjyoukun;上傳人 / 著作權人:Hanabishi;養生訓 貝原益軒著,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Youjyoukun.jpg),瀏覽日期:2014/03/21。
版權聲明 12 14 15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來源 / 作者 國立臺灣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徐興慶 教授。 WIKIPEDIA / Kada no Azumamaro;上傳人資訊:Hannah;出處:『國文学名家肖像集』,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Kada_no_Azumamaro.jpg),瀏覽日期:2014/02/28。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WIKIPEDIA / Kamo no Mabuchi;上傳人資訊:Hannah;出處:『國文学名家肖像集』,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Kamo_no_Mabuchi.jpg),瀏覽日期:2014/02/28。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來源 / 作者 15 WIKIPEDIA / Motoori Norinaga;原典:本居宣長記念館( http://www.norinagakinenkan.com/),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Motoori_Norinaga.jpg),瀏覽日期:2014/02/28。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WIKIPEDIA / Portrait of Atsutane Hirata;日本肖像画図録 (京都大学文学部博物館図録) 思文閣出版 1991年,(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Portrait_of_Atsutane_Hirata.jpg),瀏覽日期:2014/02/28。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16 WIKIPEDIA / Kojiki den;上傳人 / 著作權人Yanajin33;古事記伝(本居宣長記念館),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Kojiki_den.jpg),瀏覽日期:2014/02/28。 WIKIPEDIA / Suzunoya Gaikan;上傳人 / 著作權人:Yanajin33,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Suzunoya_Gaikan.jpg),瀏覽日期:2014/02/28。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來源 / 作者 17 WIKIPEDIA / Motoori Norinaga Kinenkan;上傳人 / 著作權人:Yanajin33,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Motoori_Norinaga_Kinenkan.jpg),瀏覽日期:2014/03/22。 WIKIPEDIA / Kamono Mabuchi Museum;上傳人 / 著作權人:Yanajin33,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Kamono_Mabuchi_Museum.JPG),瀏覽日期:2014/03/22。 19 WIKIPEDIA / HiragaGennai;上傳人資訊:nihonjoe;來源:en:Image:HiragaGennai.gif,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HiragaGennai.png), 瀏覽日期:2014/03/22。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WIKIPEDIA / Portrait of Shiba Kokan;高橋由一(1828-1894);照片上傳人資訊:東京芸術大学大学美術館 / 東京芸術大学http://www.geidai.ac.jp/;原典:http://db.am.geidai.ac.jp/object.cgi?id=4125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Portrait_of_Shiba_Kokan.JPG),瀏覽日期:2014/03/23。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版權聲明 20 24 25-28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來源 / 作者 第二節 近世の文字文化……文化の大眾化 《日本文化》 第二節 近世の文字文化……文化の大眾化 《日本文化》 徐興慶、徐翔生、黃翠娥、黃智暉、田世民、黑田秀教、橫路明夫、橫路啟子等著,2010, 第十章,頁 128-130,全華圖書。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24 WIKIPEDIA / Japanese printing type 2,Japan,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Japanese_printing_type_2,Japan.JPG),瀏覽日期:2014/03/22。 WIKIPEDIA / Japanese printing type,Japan,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Japanese_printing_type,Japan.JPG),瀏覽日期:2014/03/22。 25-28 (一)手習塾……と自己学習 第十章,頁 131-132,全華圖書。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