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三极管 第 2 章 2.1 双极型半导体三极管 2.2 单极型半导体三极管 2.3 半导体三极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安徽理工大学电气工程系 主讲 :黄友锐 第四讲. 2.2 场效应半导体三极管 绝缘栅场效应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伏安特性曲线 结型场效应三极管 场效应三极管的参数和型号 双极型和场效应型三极管的比较.
Advertisements

第三章 场效应管放大器 3.1 场效应管 3.2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绝缘栅场效应管 结型场效应管 效应管放大器的静态偏置
4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4.1 结型场效应管 *4.2 砷化镓金属-半导体场效应管 4.3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
第四章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场效应管是一种利用电场效应来控制电流的一种半导体器件,是仅由一种载流子参与导电的半导体器件。从参与导电的载流子来划分,它有电子作为载流子的N沟道器件和空穴作为载流子的P沟道器件。 场效应管: 结型 N沟道 P沟道 MOS型 增强型 耗尽型.
5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5.1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场效应管 5.2 MOSFET放大电路 5.3 结型场效应管(JFET)
第4章 场效应管及其电路 4.1 绝缘栅场效应管(MOSFET) 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NMOS管)
模拟电子电路习题课1 ——主讲教师: 玄玉波.
第3章 分立元件基本电路 3.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3.2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3.3 共源极放大电路 3.4 分立元件组成的基本门电路.
第1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1.1 半导体基础知识 1.2 半导体二极管 1.3 半导体三极管 1.4 场效应管.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李思光.
3 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3.1 半导体三极管(BJT) 3.2 共射极放大电路 3.3 图解分析法 3.4 小信号模型分析法
低频分立半导体电路 哈工大业余无线电俱乐部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2).
第十一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第10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和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特征,为后面将要讨论的放大电路、逻辑电路等内容打下基础 。
第五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第一节 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第二节 半导体二极管 第三节 特殊二极管 第四节 晶体管 第五节 场效应晶体管
3 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3.1 半导体三极管(BJT) 3.2 共射极放大电路 3.3 图解分析法 3.4 小信号模型分析法
第一章 半导体器件 1.1 半导体的特性 1.2 半导体二极管 1.3 双极型三极管(BJT) 1.4 场效应三极管 (FET)
第一章 半导体器件基础 1.1 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1.2 半导体二极管 1.3 半导体三极管 1.4 BJT模型 1.5 场效应管.
1.双极性晶体管的结构及类型 双极性晶体管的结构如图1.3.1所示。它有两种类型:NPN型和PNP型。 发射极 集电极 基极 Emitter
第一章 半导体器件 1.1 半导体的特性 1.2 半导体二极管 1.3 双极型三极管(BJT) 1.4 场效应三极管.
§2.3 MOS场效应晶体管 分类 场效应管 Junction typ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N沟道
第三章 场效应管放大器 3.1 场效应管 3.2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绝缘栅场效应管 结型场效应管 效应管放大器的静态偏置
课程小论文 ——BJT和FET的区别与联系
模块一 半导体器件基础 1.1 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1.2 半导体二极管 1.3 半导体三极管 1.4 BJT模型 1.5 场效应管.
第三章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1).
媒质 4.1 半导体物理基础 导体:对电信号有良好的导通性,如绝大多数金属,电解液,以及电离气体。
第四章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2017年4月7日.
第 10 章 基本放大电路 10.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 10.2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分析 10.3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低频电子线路 主讲人 刘雪芳 陈梅.
第二章 基本放大电路 2.1放大电路概述 2.2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2.3图解分析法 2.4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2.5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
第二章 基本放大电路 2.1 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 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 (1) 晶体管必须工作在放大区。发射结正偏,集 电结反偏。
(1)放大区 (2)饱和区 (3)截止区 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分为三个工作区: 发射结处于正向偏置;集电结处于反向偏置
——2016年5月语音答疑——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多级放大电路 时 间: :00 — 20:30.
宁波兴港职业高级中学 题目:放大器的静态分析 电工电子课件 主讲:王铖 电工组 《电子技术基础》
第1章 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 1.1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1.2 PN结 1.3 半导体二极管 1.4 稳压管 1.5 半导体三极管
iC iB ib iB uBE uCE uBE uce t uce t 交流负载线,斜率为-1/(RC //RL)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主编 李中发 制作 李中发 2003年7月.
5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5.1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场效应管 5.2 MOSFET放大电路 5.3 结型场效应管(JFET)
稳压二极管 U I + - UZ IZ IZ UZ IZmax
第2章 半导体三极管和交流电压放大电路 1. 掌握半导体三极管的基本结构、特性、电流分配和放大原理。
第12章 基本放大电路.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退出 第 2 章 放大器基础.
第二章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BJT).
第二章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BJT).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1).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第 3 章 放大电路基础 3.1 放大电路的基础知识 3.2 三种基本组态放大电路 3.3 差分放大电路 3.4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1).
第三章 场效应管放大器 结型场效应管(JFET)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MOSFET) JFE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JFET的特性曲线
——介绍基本放大电路的原理、直流/交流分析方法以及频率响应概念
8.4.2.电流分配和放大原理 mA IC IB uA EC RB mA EB IE
第二章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BJT).
4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4.1 结型场效应管 *4.2 砷化镓金属-半导体场效应管 4.3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
第三章 基本放大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第七节 场效应管(FET)及其放大电路 一、结型场效应管 二、绝缘栅场效应管
电子技术基础.
电子控制技术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灵溪第二高级中学.
放大器的图解分析法(2) -----动态分析 您清楚吗? ---孙 肖 子.
4 半导体三极管 及放大电路基础 4.1 半导体三极管(BJT) 4.2 共射极放大电路 4.3 图解分析法 4.4 小信号模型分析法
各类场效应管对比、参数、 晶体管和场效应管性能对比。
MOS场效应管工作原理 及特性曲线(1) 西电丝绸之路云课堂 孙肖子.
第四章 MOSFET及其放大电路.
第2章 双极型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2.1 双极型三极管 2.2 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能指标 2.3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 讲授内容: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授课对象:信息类专业本科二年级 示范教师:史雪飞 所在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9.3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放大电路不仅要有合适的静态工作点,而且要保持静态工作点的稳定。由于某种原因,例如温度的变化,将使集电极电流的静态值 IC 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上一节所讨论的基本放大电路偏置电流 +UCC RC C1 C2 T RL RE + CE RB1 RB2 RS ui.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 特性曲线 西电丝绸之路云课堂 孙肖子.
第二章 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 2.1 放大的概念 2.2 单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2.3 放大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2.4 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多媒体课件 主编:马永兵.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半导体三极管 第 2 章 2.1 双极型半导体三极管 2.2 单极型半导体三极管 2.3 半导体三极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1 双极型半导体三极管 2.2 单极型半导体三极管 2.3 半导体三极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4 半导体三极管的测试与应用

半导体三极管 第 2 章 2.1 双极型半导体三极管 2.1.1 晶体三极管 2.1.2 晶体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2.1 双极型半导体三极管 2.1.1 晶体三极管 2.1.2 晶体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2.1.3 晶体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Semiconductor Transistor)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1.1 晶体三极管 (Semiconductor Transistor) 一、结构、符号和分类 collector 分类: 按材料分: 硅管、锗管 按结构分: NPN、 PNP 按使用频率分: 低频管、高频管 按功率分: 小功率管 < 500 mW 中功率管 0.5 1 W 大功率管 > 1 W 集电极 C P N E B C N P — 集电区 集电结 基极 B — 基区 发射结 base — 发射区 发射极 E emitter E C B E C B NPN 型 PNP 型

二、电流放大原理 1. 三极管放大的条件 发射区掺杂浓度高 发射结正偏 集电结反偏 内部 条件 外部 条件 基区薄且掺杂浓度低 集电结面积大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二、电流放大原理 1. 三极管放大的条件 发射区掺杂浓度高 发射结正偏 集电结反偏 内部 条件 外部 条件 基区薄且掺杂浓度低 集电结面积大 2. 满足放大条件的三种电路 E C B ui uo E C B ui uo ui uo C E B 共基极 共发射极 共集电极 实现电路 ui uo RB RC uo ui RC RE

3) 集电区收集扩散过来的载流子形成集电极电流 IC I C = ICN + ICBO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三极管内载流子运动 3. 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过程 1) 发射区向基区注入多子电子, 形成发射极电流 IE。 IC I CBO I CN (基区空穴运动因浓度低而忽略) 2)电子到达基区后 IB 多数向 BC 结方向扩散形成 ICN。 少数与空穴复合,形成 IBN 。 基极电源提供(IB) I BN 基区空 穴来源 集电区少子漂移(ICBO) IE 即: IBN  IB + ICBO IB = IBN – ICBO 3) 集电区收集扩散过来的载流子形成集电极电流 IC I C = ICN + ICBO

IE = IC + IB 4. 三极管的电流分配关系 IB = I BN  ICBO IC = ICN + ICBO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4. 三极管的电流分配关系 IB = I BN  ICBO IC = ICN + ICBO   当管子制成后,发射区载流子浓度、基区宽度、集电结面积等确定,故电流的比例关系确定,即: 穿透电流 IE = IC + IB

iB uBE uCE iC 2.1.2 晶体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一、输入特性 与二极管特性相似  特性右移(因集电结开始吸引电子)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RC VCC iB IE RB + uBE  uCE VBB C E B iC 2.1.2 晶体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一、输入特性 输出 回路 输入 回路 与二极管特性相似 iB RB + uBE  VBB VBB +  RB O 特性右移(因集电结开始吸引电子) 特性基本重合(电流分配关系确定) 硅管: (0.6  0.8) V 取 0.7 V 导通电压 UBE(on) 锗管: (0.2  0.3) V 取 0.2 V

二、输出特性 2. 放大区: 条件:发射结正偏 集电结反偏 特点:水平、等间隔 3. 饱和区: uCE  u BE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输 出 特 性 二、输出特性 2. 放大区: 条件:发射结正偏 集电结反偏 特点:水平、等间隔 iC / mA uCE /V 50 µA 40 µA 30 µA 20 µA 10 µA IB = 0 O 2 4 6 8 4 3 2 1 饱 和 区 放大区 3. 饱和区: uCE  u BE uCB = uCE  u BE  0 条件:两个结正偏 ICEO 截止区 特点:IC   IB 临界饱和时: uCE = uBE 截止区: IB  0 IC = ICEO  0 条件:两个结反偏 深度饱和时: 0.3 V (硅管) UCE(SAT)= 0.1 V (锗管)

三、温度对特性曲线的影响 1. 温度升高,输入特性曲线向左移。 温度每升高 1C,UBE  (2  2.5) mV。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三、温度对特性曲线的影响 1. 温度升高,输入特性曲线向左移。 T2 > T1 O 温度每升高 1C,UBE  (2  2.5) mV。 温度每升高 10C,ICBO 约增大 1 倍。 2. 温度升高,输出特性曲线向上移。 iC uCE T1 iB = 0 T2 > iB = 0 温度每升高 1C, (0.5  1)%。 iB = 0 输出特性曲线间距增大。 O

2.1.3 晶体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一、电流放大系数 二、极间反向饱和电流 iC / mA uCE /V 50 µA 40 µA 30 µA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1.3 晶体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一、电流放大系数 iC / mA uCE /V 50 µA 40 µA 30 µA 20 µA 10 µA IB = 0 O 2 4 6 8 4 3 2 1 1. 共发射极电流放大系数 — 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Q  — 交流电流放大系数 一般为几十  几百 2. 共基极电流放大系数   1 一般在 0.98 以上。 二、极间反向饱和电流 CB 极间反向饱和电流 ICBO, CE 极间反向饱和电流 ICEO。

三、极限参数 iC ICM U(BR)CEO uCE PCM O ICEO 安 全 工 作 区 (P34 2.1.7)已知: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三、极限参数 iC ICM U(BR)CEO uCE PCM O ICEO 安 全 工 作 区 (P34 2.1.7)已知: ICM = 20 mA, PCM = 100 mW,U(BR)CEO = 20 V, 当 UCE = 10 V 时,IC < mA 当 UCE = 1 V,则 IC < mA 当 IC = 2 mA,则 UCE < V 10 20 20 1. ICM — 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超过时  值明显降低。 2. PCM — 集电极最大允许功率损耗 PC = iC  uCE。 3. U(BR)CEO — 基极开路时 C、E 极间反向击穿电压。 U(BR)CBO — 发射极开路时 C、B 极间反向击穿电压。 U(BR)EBO — 集电极极开路时 E、B 极间反向击穿电压。 U(BR)CBO > U(BR)CEO > U(BR)EBO

2.2 单极型半导体 三极管 引 言 2.2.1 MOS 场效应管 2.2.2 结型场效应管 2.2.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2 单极型半导体 三极管 引 言 2.2.1 MOS 场效应管 2.2.2 结型场效应管 2.2.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引 言 场效应管 FET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类型: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引 言 场效应管 FET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类型: 结型 JFET (Junctio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绝缘栅型 IGFET(Insulated Gate FET) 特点: 1. 单极性器件(一种载流子导电) 2. 输入电阻高(107  1015 ,IGFET 可高达 1015 ) 3. 工艺简单、易集成、功耗小、体积小、成本低

用金属铝引出 源极 S 和漏极 D 用扩散的方法 制作两个 N 区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2.1 MOS 场效应管 一、增强型 N 沟道 MOSFET (Mental Oxide Semi— FET) 1. 结构与符号 S D G S G D B S — 源极 Source N+ 在硅片表面生一层薄 SiO2 绝缘层 在绝缘层上喷金属铝引出栅极 G 用金属铝引出 源极 S 和漏极 D 用扩散的方法 制作两个 N 区 耗尽层 G — 栅极 Gate P 型衬底 (掺杂浓度低) D — 漏极 Drain B

a. 当 UGS = 0 ,DS 间为两个背对背的 PN 结;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 工作原理 反型层 (沟道) 1)uGS 对导电沟道的影响 (uDS = 0) a. 当 UGS = 0 ,DS 间为两个背对背的 PN 结; b. 当 0 < UGS < UGS(th)(开启电压)时,GB 间的垂直电 场吸引 P 区中电子形成离子区(耗尽层); c. 当 uGS  UGS(th) 时,衬底中电子被吸引到表面,形 成导电沟道。 uGS 越大沟道越厚。

2) uDS 对 iD的影响(uGS > UGS(th))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 uDS 对 iD的影响(uGS > UGS(th))   DS 间的电位差使沟道呈楔形,uDS,靠近漏极端的沟道厚度变薄。 预夹断(UGD = UGS(th)):漏极附近反型层消失。 预夹断发生之前: uDS iD。 预夹断发生之后:uDS iD 不变。

3. 转移特性曲线 4. 输出特性曲线 饱和区 放大区 恒流区 iD /mA iD /mA 8 V 可 UDS = 10 V 变 6 V 电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3. 转移特性曲线 4. 输出特性曲线 iD /mA uDS /V uGS = 2 V 4 V 6 V 8 V 2 4 6 4 3 2 1 uGS /V iD /mA 可 变 电 阻 区 UDS = 10 V 饱和区 放大区 恒流区 开启电压 UGS (th) O 截止区 O 可变电阻区 uDS < uGS  UGS(th) 当 uGS > UGS(th) 时: uDS iD ,直到预夹断 饱和(放大区) uDS,iD 不变 uDS 加在耗尽层上,沟道电阻不变 uGS = 2UGS(th) 时的 iD 值 截止区 uGS  UGS(th) 全夹断 iD = 0

二、耗尽型 N 沟道 MOSFET 当 uGS  UGS(off) 时, Sio2 绝缘层中掺入正离子 在 uGS = 0 时已形成沟道;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二、耗尽型 N 沟道 MOSFET Sio2 绝缘层中掺入正离子 在 uGS = 0 时已形成沟道; 在 DS 间加正电压时形成 iD, S G D B uGS  UGS(off) 时,全夹断。 uGS /V iD /mA uDS /V iD /mA uGS =  4 V  2 V 0 V 2 V O 饱和漏 极电流 IDSS 夹断 电压 UGS(off) O 输出特性 转移特性 当 uGS  UGS(off) 时,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三、P 沟道 MOSFET 增强型 耗尽型 S G D B S G D B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2.2 结型场效应管 1. 结构与符号 N 沟道 JFET P 沟道 JFET

2. 工作原理 3. 转移特性和输出特性 uGS  0,uDS > 0 当 UGS(off)  uGS  0 时, 沟道楔型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 工作原理 3. 转移特性和输出特性 预夹断 uGS iD IDSS uDS uGS = – 3 V – 2 V – 1 V 0 V – 3 V UGS(off) O O uGS  0,uDS > 0 当 UGS(off)  uGS  0 时, 沟道楔型 耗尽层刚相碰时称预夹断。 此时 uGD = UGS(off); 当 uDS ,预夹断点下移。

FET 符号、特性的比较 S G D B iD uGS /V iD /mA S G D B iD UGS(th) uGS /V iD /mA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FET 符号、特性的比较 S G D B iD 2 – 2 O uGS /V iD /mA O uDS /V iD /mA – 2 V – 4 V – 6 V – 8 V uGS = 8 V 6 V 4 V 2 V S G D B iD UGS(th) N 沟道增强型 P 沟道增强型 uGS /V iD /mA – 5 O 5 O uDS /V iD /mA 5 V 2 V 0 V –2 V uGS = 2 V – 2 V – 5 V iD S G D B S G D B iD UGS(off) IDSS N 沟道耗尽型 P 沟道耗尽型 S G D iD S G D iD uGS /V iD /mA 5 – 5 O IDSS O uDS /V iD /mA 5 V 2 V 0 V uGS = 0 V – 2 V – 5 V UGS(off) N 沟道结型 P 沟道结型

2.2.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IDSS UGS(th) UGS(off) 开启电压 UGS(th)(增强型)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2.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uGS /V iD /mA O IDSS 开启电压 UGS(th)(增强型) 夹断电压 UGS(off)(耗尽型) 指 uDS = 某值,使漏极电流 iD 为某一小电流时的 uGS 值。 UGS(off) UGS(th) 2. 饱和漏极电流 IDSS 耗尽型场效应管,当 uGS = 0 时所对应的漏极电流。 3. 直流输入电阻 RGS   指漏源间短路时,栅、源间加反向电压呈现的直流电阻。 JFET:RGS > 107  MOSFET:RGS = 109  1015

4. 低频跨导 gm 反映了uGS 对 iD 的控制能力, 单位 S(西门子)。一般为几毫西 (mS) 5. 漏源动态电阻 rds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4. 低频跨导 gm uGS /V iD /mA Q 反映了uGS 对 iD 的控制能力, 单位 S(西门子)。一般为几毫西 (mS) O 5. 漏源动态电阻 rds 6. 最大漏极功耗 PDM PDM = uDS iD,受温度限制。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3 半导体三极管的   基本分析方法 引 言 2.3.1 直流分析 2.3.2 交流分析

引 言 基本思想 一、分析三极管电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非线性电路经适当近似后可按线性电路对待, 利用叠加定理,分别分析电路中的交、直流成分。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引 言 一、分析三极管电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基本思想 非线性电路经适当近似后可按线性电路对待, 利用叠加定理,分别分析电路中的交、直流成分。 直流通路(ui = 0)分析静态。 交流通路(ui  0)分析动态,只考虑变化的电压和电流。 画交流通路原则: 1. 固定不变的电压源都视为短路; 2. 固定不变的电流源都视为开路; 3. 视电容对交流信号短路

基本方法 图解法: 在输入、输出特性图上画交、直流负载线,求静态工作点“Q”,分析动态波形及失真等。 解析法: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基本方法 图解法:   在输入、输出特性图上画交、直流负载线,求静态工作点“Q”,分析动态波形及失真等。 解析法: 根据发射结导通压降估算“Q”。 用小信号等效电路法分析计算电路动态参数。

A A A — 主要符号; A — 下标符号。 A 二、电量的符号表示规则 大写表示电量与时间无关(直流、平均值、有效值);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二、电量的符号表示规则 A A A — 主要符号; A — 下标符号。 A 大写表示电量与时间无关(直流、平均值、有效值); 小写表示电量随时间变化(瞬时值)。 A 大写表示直流量或总电量(总最大值,总瞬时值); 小写表示交流分量。 总瞬时值 交流瞬时值 t u O uBE = UBE + ube 直流量 直流量往往在下标中加注 Q 交流有效值

2.3.1 直流分析 一、图解分析法 – 输入直流负载线方程: uBE = VBB  iBRB 输出直流负载线方程: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3.1 直流分析 uBE/V iB/A 一、图解分析法 + – RB RC uCE uBE  VCC VBB 3 V 5 V iB iC VBB/RB Q 静态工作点 IBQ 20 1 k 115 k O 0.7 VBB UBEQ 输入回路图解 uCE/V iC/mA 输入直流负载线方程: VCC/RC uBE = VBB  iBRB Q iB = 20 A 2 输出直流负载线方程: ICQ VCC uCE = VCC  iC RC UCEQ O 3 输出回路图解

二、工程近似分析法 –  = 100 + RB RC uCE uBE  VCC VBB 3 V 5 V iB iC 115 k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 – RB RC uCE uBE  VCC VBB 3 V 5 V iB iC 115 k 1 k 二、工程近似分析法  = 100

三、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1. 改变 RB,其他参数不变 R B  iB  Q 趋近截止区; R B  iB  Q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三、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1. 改变 RB,其他参数不变 R B  iB  uBE iB uCE iC VCC VBB RB Q Q 趋近截止区; R B  iB  Q 趋近饱和区。 2. 改变 RC ,其他参数不变 iC uBE iB uCE VCC UCEQ Q ICQ RC RC Q 趋近饱和区。

例 2.3.1 设 RB = 38 k,求 VBB = 0 V、3 V 时的 iC、uCE。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例 2.3.1 设 RB = 38 k,求 VBB = 0 V、3 V 时的 iC、uCE。 + – RB RC uCE uBE  VCC VBB 3V 5V iB iC 1 k uCE/V iC/mA iB= 0 10 A 20 A 30 A 40 A 50 A 60 A 4 1 O 2 3 5 [解] 0.3 5 V 当VBB= 0 V: iB  0, 判断是否饱和 临界饱和电流 ICS和IBS : S B C E VCC +  RC RB iC  0, uCE  5 V iC = VCC /RC 饱和 状态 截止 状态 iC  0 当VBB = 3 V: iB  0 iB uCE  5V uCE  0 uCE  0.3 V  0, iC  5 mA iB > IBS,则三极管饱和。 三极管的开关等效电路

uDS = VDD – iD(RS + RD) = 20 – 14 = 6 (V)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例 2.3.2 耗尽型 N 沟道 MOS 管,RG = 1 M,RS = 2 k,RD= 12 k ,VDD = 20 V。IDSS = 4 mA,UGS(off) = – 4 V,求 iD 和 uO 。 RD G D S RG RS iD + uO – VDD iG = 0  uGS =  iDRS  iD1= 4 mA uGS = – 8 V < UGS(off) 增根 iD2= 1 mA uGS = – 2 V uDS = VDD – iD(RS + RD) = 20 – 14 = 6 (V) 在放大区 uO = VDD – iD RD = 20 – 14 = 8 (V)

2.3.2 交流分析 一、图解分析法 –  A B (A 左) 输入回路 (A 右) (B 左) 输出回路 (B 右) + RB RC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3.2 交流分析 一、图解分析法 + – RB RC uCE uBE  VCC VBB iB iC A B 线性 非线性 线性 (A 左) 输入回路 (A 右) (B 左) 输出回路 (B 右)

– 例 2.3.3 硅管,ui = 10 sin t (mV),RB = 176 k, RC = 1 k,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例 2.3.3 硅管,ui = 10 sin t (mV),RB = 176 k, RC = 1 k, VCC = VBB = 6 V,图解分析各电压、电流值。 + – iB iC RB VCC VBB RC C1 ui uCE  uBE [解] 令 ui = 0,求静态电流 IBQ RL uCE/V iC/mA 4 1 O 2 3 iB=10 A 20 30 40 50 5 O t iC 直流负载线 (交流负载线) O t iB uBE/V iB/A O 6 ic ib Q Q ICQ Q 30 IBQ Q UCEQ 6 0.7 V O t uCE/V uce O t uBE/V ui Ucem

iB = IBQ + Ibmsin t iC = ICQ + Icmsin t uCE = UCEQ – Ucem sin t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uBE/V iB/A 0.7 V 30 Q ui t iB IBQ (交流负载线) uCE/V iC/mA 4 1 2 3 iB=10 A 20 40 50 60 5 6 直流负载线 Q Q iC ICQ UCEQ Ucem ib ic uce O iB = IBQ + Ibmsin t iC = ICQ + Icmsin t uCE = UCEQ – Ucem sin t = UCEQ +Ucem sin (180° – t) 当 ui = 0 uBE = UBEQ iB = IBQ iC = ICQ uCE = UCEQ 当 ui = Uim sin t ib = Ibmsin t ic = Icmsin t uce = –Ucem sin t uo = uce

基本共发射极 电路的波形: – ui O t iB IBQ iC iB iC uCE ICQ  + ui uBE VCC VBB uCE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ui O t iB uCE uo iC 基本共发射极 电路的波形: IBQ + – iB iC RB VCC VBB RC C1 ui uCE  uBE ICQ UCEQ

不发生截止失真的条件:IBQ > Ibm 。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问题   因工作点不合适或者信号太大使放大电路的工作范围超出了晶体管特性曲线上的线性范围,从而引起非线性失真。 1. “Q”过低引起截止失真 O Q ib t uBE/V iB ui uCE iC ic t O uce 交流负载线 NPN 管: 顶部失真为截止失真。 PNP 管: 底部失真为截止失真。 不发生截止失真的条件:IBQ > Ibm 。

不接负载时,交、直流负载线重合,V CC= VCC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 “Q”过高引起饱和失真 集电极临界 饱和电流 uCE iC t O O t Q V CC NPN 管:   底部失真为饱和失真。 ICS PNP 管:   顶部失真为饱和失真。 IBS — 基极临界饱和电流。 不接负载时,交、直流负载线重合,V CC= VCC 不发生饱和失真的条件: IBQ + I bm  IBS

受 RC 的限制,iB 增大,iC 不可能超过 VCC/RC 。 接负载时: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饱和失真的本质: C1 +  RC RB +VCC C2 RL uo iB iC V ui 负载开路时: 受 RC 的限制,iB 增大,iC 不可能超过 VCC/RC 。 接负载时: 受 RL 的限制,iB 增大,iC 不可能超过 V CC/RL 。 (RL= RC // RL)

当 ui 较小时,为减少功耗和噪声,“Q” 可设得低一些;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选择工作点的原则:   当 ui 较小时,为减少功耗和噪声,“Q” 可设得低一些; 为提高电压放大倍数,“Q”可以设得高一些;   为获得最大输出,“Q” 可设在交流负载线中点。

(1) 晶体三极管 H (Hybrid)参数小信号模型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二、小信号等效分析法(微变等效) 1. 晶体三极管电路小信号等效电路分析法 (1) 晶体三极管 H (Hybrid)参数小信号模型 + uce – ube ib ic C B E rbe E ib ic  ic + ube  uce B C 三极管电路 可当成双口 网络来分析 从输入端口看进去,相当于电阻 rbe rbe — Hie rbb — 三极管基区体电阻 从输出端口看进去为一个受 ib 控制的电流源 ic =  ib ,  — Hfe

① 分析直流电路,求出“Q”,计算 rbe。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 晶体三极管交流分析 步骤: ① 分析直流电路,求出“Q”,计算 rbe。 ② 画电路的交流通路 。 ③ 在交流通路上把三极管画成 H 参数模型。 ④ 分析计算叠加在“Q”点上的各极交流量。

例 2.3.4  = 100,uS = 10sin t (mV),求叠加在“Q” 点上的各交流量。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例 2.3.4  = 100,uS = 10sin t (mV),求叠加在“Q” 点上的各交流量。 + uo  – iB iC RB VCC VBB RC RL C1 C2 uS RS uCE uBE 470 k 2.7 k 510 3.6 k 12 V 12 V [解] 令 ui = 0,求静态电流 IBQ ① 求“Q”,计算 rbe ICQ =  IBQ = 2.4 mA UCEQ = 12  2.4  2.7 = 5.5 (V)

③ 小信号等效 ② 交流通路 – – ④ 分析各极交流量 ⑤ 分析各极总电量 uBE = (0.7 + 0.0072sint )V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 uo  – iB iC RB VCC VBB RC RL C1 C2 uS RS uCE uBE ② 交流通路 ③ 小信号等效 + uo  – RB RL RS rbe E ib ic  ic B C us RC ube uce ube ④ 分析各极交流量 ⑤ 分析各极总电量 uBE = (0.7 + 0.0072sint )V iB = (24 + 5.5sint) A iC = ( 2.4 + 0.55sint ) mA uCE = ( 5.5 – 0.85sint ) V

2. 场效应管电路小信号等效电路分析法 id = gmugs id + uds ugs rgs  gmugs 小信号模型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 场效应管电路小信号等效电路分析法 rgs S id gmugs + ugs  uds G D 小信号模型 从输入端口看入,相当于电阻 rgs()。 从输出端口看入为受 ugs 控制的电流源。 id = gmugs

gm= 0.65 mA/V,ui = 20sint (mV),求交流输出 uo。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例 2.3.4 gm= 0.65 mA/V,ui = 20sint (mV),求交流输出 uo。 + ui  RS RD S id gmugs ugs uo G D RG 10 k +  RD G D S RG RS iD uO – VDD ui +  VGG 4 k 小信号等效电路 ui = ugs+ gmugsRS +  RD G D S RG RS id uO – ui ugs= ui / (1 + gmRS) uo = – gmui RD / (1 + gmRS) 交流通路 = – 36sin t (mV)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4 半导体三极管的   测试与应用 2.4.1 半导体三极管使用的基本知识 附录 半导体器件的命名方式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2.4.1 半导体三极管使用基本知识 一、外型及引脚排列 B E C E B C E B C E B C

插入三极管挡(hFE),测量  值或判断管型 及管脚;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二、万用表检测晶体三极管的方法 1. 根据外观判断极性; 插入三极管挡(hFE),测量  值或判断管型 及管脚; 3. 用万用表电阻挡测量三极管的好坏,PN 结正 偏时电阻值较小(几千欧以下),反偏时电阻 值较大(几百千欧以上) 。

红表笔是(表内)负极,黑表笔是(表内)正极。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指针式万用表 注意事项: 红表笔是(表内)负极,黑表笔是(表内)正极。 在 R  1 k 挡进行测量。 测量时手不要接触引脚。 1k B E C 1k B E C

2. 插入三极管挡(hFE),测量  值或判断管型及管脚。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数字万用表 可直接用电阻挡的 挡,分别测量判断两个结 的好坏。 2. 插入三极管挡(hFE),测量  值或判断管型及管脚。 注意事项: • 红表笔是(表内电源)正极; 黑表笔是(表内电源)负极。 • NPN 和 PNP 管分别按 EBC 排列插入不同的孔。 • 需要准确测量  值时,应先进行校正。

2. 根据电路工作要求选择 PCM、 ICM 、 U(BR)CEO, 应保证: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三、晶体三极管的选用 1. 根据电路工作要求选择高、低频管。 2. 根据电路工作要求选择 PCM、 ICM 、 U(BR)CEO, 应保证: PC > PCm ICM > ICm U(BR)CEO > VCC 3. 一般三极管的  值在 40 ~ 100 之间为好,9013、 9014 等低噪声、高  的管子不受此限制  。 4. 穿透电流 ICEO 越小越好,硅管比锗管的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数字 字母(汉拼) 字母(汉拼) 数字 字母(汉拼) 电极数 材料和极性 器件类型 序号 第 2 章 半导体三极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数字 字母(汉拼) 字母(汉拼) 数字 字母(汉拼) 电极数 材料和极性 器件类型 序号 规格号 A — 锗材料 N 型 P — 普通管 2 — 二极管 B — 锗材料 P 型 W — 稳压管 Z — 整流管 C — 硅材料 N 型 K — 开关管 D — 硅材料 P 型 U — 光电管 A — 锗材料 PNP 3 — 三极管 X — 低频小功率管 B — 锗材料 NPN G — 高频小功率管 C — 硅材料 PNP D — 低频大功率管 D — 硅材料 NPN A — 高频大功率管 例如: 2CP 2AP 2CZ 2CW 3AX31 3DG12B 3DD6 3CG 3DA 3AD 3DK 常用小功率进口三极管 9011  9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