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 無線網路的技術.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淺談流動電話網絡 淺談流動電話網絡 李子健先生 DEPARTMENT OF PHYSICS, HKUST 香港科技大學 --- 物理學系.
Advertisements

Speaker: 黃柏燁  Introduction Wireless Network ◦ 基本的無線傳輸概念 ◦ 介紹目前無線傳輸的標準 ◦ 介紹各種常用的無線傳輸方式  Introduction Wireless Network.
第 7 章 無線網路.
PART II 04 藍芽  藍芽簡介  藍芽協定  藍芽無線電層協定  藍芽的基頻層協定  藍芽微網的建立及連接過程
第十四章 無線通訊安全 本投影片(下稱教用資源)僅授權給採用教用資源相關之旗標書籍為教科書之授課老師(下稱老師)專用,老師為教學使用之目的,得摘錄、編輯、重製教用資源(但使用量不得超過各該教用資源內容之80%)以製作為輔助教學之教學投影片,並於授課時搭配旗標書籍公開播放,但不得為網際網路公開傳輸之遠距教學、網路教學等之使用;除此之外,老師不得再授權予任何第三人使用,並不得將依此授權所製作之教學投影片之相關著作物移作他用。
第7章 无线宽带网络 主讲:刘方明 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ITE網際網路介接技術 王振生匯編 2017/3/3.
無線網路與行動通訊 Wireless Network 醫務管理暨醫療資訊學系 陳以德 副教授: 濟世CS202-3
第09章 无线网络 讲师:韩立刚 QQ: QQ教学群:
無線傳輸 無線傳輸概念之媒介 無線傳輸模型 調變技術 多重存取
第九章 無線網路.
第二章 以太网 以太网的发展 以太网的基本技术 10M以太网 100M快速以太网 1G以太网 以太网交换技术 虚拟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
第七章 无 线 网 络 e.
目的: 明瞭CSMA / CA的工作原理 解析無線網路協定下框架資料傳送的格式
4.6 局域网标准 专门的LAN标准 OSI/RM和TCP/IP均属于WAN标准 LAN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
無限的無線:無線區域網路與無線都會網路 Unlimted Wireless Networks
第8章 无线低速网络.
计算机网络基础 主讲人:杨华强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
第10讲 物理网络与链路层 物理网络与链路 局域网概念 以太网标准 MAC、IP和ARP. 第10讲 物理网络与链路层 物理网络与链路 局域网概念 以太网标准 MAC、IP和ARP.
無智慧報告—網路導論 義守電機 副教授 黃蓮池 在報告前.
4.3 计算机网络传输技术 1)点到点网络(Point-to-Point) 2)广播网络(broadcasting) 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系
AN INTRODUCTION TO OFDM
WiFi技术的原理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 2 章 物理层.
無所不在的手機 - 行動通訊 Fang-Biau Ueng
主讲 彭红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系列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 主讲 彭红
DEPARTMENT OF PHYSICS, HKUST
IEEE Supframe 演講者:李嘉凱 指導教授:柯開維.
Wireless Tech 第八組 張維倫.
無線技術 家庭和小型企業網路 – 第七章.
無線區域網路 IEEE 標準 1997年制定 規範不同層的運作方式 不同特性的標準
2.1 计算机网络概念 2.2 因特网体系结构 ★ 2.3 OSI-RM与TCP/IP的关系 2.4 TCP/IP协议簇 ★
無線感測網路技術之 ZigBee發展現況分析
網路技術管理進階班---區域網路的技術發展
第 8 章 無線網路 著作權所有 © 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調變技術 Modulation 陳哲儀 老師 行 動 網 路 技 術 調變技術 Modulation 陳哲儀 老師 元培資管系 陳哲儀 老師.
Wi-Fi (Wireless Fidelity)
PART II 03 WiFi 協定  WiFi 簡介  IEEE 網路架構簡介  IEEE 之媒體存取層
無線網路的技術.
行動與無線通訊 第ㄧ章 無線通訊網路 陳育良.
Access Networks.
第 4 章 動手架設區域網路 -以乙太網路為例 著作權所有 © 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第8章 OSI資料鏈結層.
Christoph Leifer 菲尼克斯集团副总裁 INTERFACE 产品事业部总裁 INNOVATION IN INTERFACE.
無線通訊系統概論 行動通訊與網路 Chapter 7 多重分工技術.
第四章 無線通訊與網路應用 計算機概論編輯小組.
WLAN 技术基础介绍.
标准中的 MAC 层 1. CSMA/CA 协议 无线局域网却不能简单地搬用 CSMA/CD 协议。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八組 劉佳衢.
聲轉電信號.
第五章 数据链路层和局域网 链路层和局域网.
實驗目的: 明瞭CSMA/CD的工作原理 解析乙太網路協定下框架資料傳送的格式
第7章 展頻.
Interference between and Bluetooth And coexistence mechanisms
时分多路复用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 频分多路复用 波分多路复用 码分多路复用 总线结构多机系统的信道共享技术
Bluetooth connect without cables
感測網路應用與實務報告 指導老師:張力偉 老師 組員:劉駿成 李宗翰 陳鴻智 王柏凱.
第二章 實體層 2-1 傳輸媒介的種類 2-2 數據傳輸的相關技術 2-3 數位資料與數位訊號 2-4 數位資料與類比訊號
第2章 實體層基礎.
具通訊傳輸品質認知性之IEEE e網路形成和快速加入演算法設計
Channel Multiplexing 陳洋升 (2018/9/10).
第4章 局域网技术基础 4.1 局域网的技术特点 4.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4.3 IEEE 802参考模型与协议
XIV. Orthogonal Transform and Multiplexing
山东省高等教育特色课程 《计算机网络》 第七讲 局域网技术(二) 潍坊学院.
WEBee: Physical-Layer Cross-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via Emulation
WIRELESS LAN B 邱培哲 B 張宏安.
Wireless Link Layer and IEEE
Link Layer &一點點的Physical Layer
CDMA.
移动计算技术 (Mobile Computing,MC)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rt 2 無線網路的技術

IEEE802.11 1997年美國電機電子協會 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公告IEEE802.11無線區域網路標準,在這個規範中,共定義了三種不同的實體屆介面(Medium Address Control; MAC): 直接序列展頻(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 DSSS) 跳頻展頻(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FHSS) 紅外線 (lnfrared) 技術

IEEE 802.11 1999年更進一步提出IEEE 802.11的延伸規格: 延伸規範的特性 IEEE 802.11a, (5GHz頻帶,最高頻寬54Mbps)、 |EEE 802.11b (2,4GHz頻帶,11Mbps), 延伸規範的特性 讓無線網路的速度可以與有線網路相比 增加了無線網路的實用性, 也因頻寬的增加,使得一些網路的應用可以擴展至無線網路,如視訊會議、網路電話…等等。

OSI IEEE 802.11

IEEE 802系列

IEEE802.11中的服務型態 分散式服務(Distribution Service) 工作站服務(Station Service) 連結(Association) 取消連結(Disassociation') 重新連結(Re-association) 分配(Distribution) 整合(Integration) 工作站服務(Station Service) 身分認證(Authentication) 取消身分認證(De-authentication) 加密(Privacy) 資料傳遞(Delivery of the Data)

IEEE 802.11 的三種工作站(Mobile Host; MH)的移動模式: 不跨越基本服務區(Base Service Set)的移動No-Transition 靜止(STATIC) 移動但不超過服務區範圍 跨越基本服務區的移動:BSS-Transition。 工作站在不同基本服務區 移動,但是仍然屬於同一個延伸服務區(Extended Service Set)。 跨越延伸服務區的移動:ESS-Transition 工作站在不同基本服務區 移動,而且這些基本服務區分屬不同的延伸服務區。

分散式服務(Distribution Service) 建立連結(Association) 一個工作站要能夠傅迭資料給基地台(Access Point),必須先與基地台建立連結,這項工作是透過連結服務所完戍。當工作站與基地台建立連結之後,基地台會將工作站的資訊紀錄起來,以做為進一步提供服務的依據。當工作站完成與基地台的連結時,工作站就可以利用基地台充分使用分散系統(Distribution System)內的資源,在基本服務區內的工作站都必須主動與基地台建立連結,而且一個工作站只能與一個基地台作連結。 取消連結(Disassociation) 這個服務可由工作站或是基地台提出,當工作站要離開基本服務區時,可以對基地台發出取消連結的訊息,基地台會針對這個訊息更新其系統的資料庫。另外,當基地台要關閉或是因為其他原因無法提供服務時,基地台會發出取消連結的訊息。這種訊息只是一種知會動作,不需要等待對方的回應,所以每個接受方被強迫接受。

分散式服務(Distribution Service) 重新連結 Reassociation 這個服務是由工作站主動提出,當工作站從已連結的基地台移至另一個基地台時,工作站就會發出重新連結的訊息。透過這樣的方式,各個基地台可以建立即時且充足的資訊,當其他工作站需要這些資訊時,基地台便可以提供正確的資料。

分散式服務(Distribution Service) 這個服務主要是將分散式系統內的資訊傳迭至正確的位置lEEE802.11中並未定義出要如何將訊息迭至正確地點,只是說明要完成這個服務所需具備的資訊。這些資訊將由連結Association、取消連結Disassociation`重新連結 Reassociation 提供。 整合Integration 這個服務是為了提供無線網路與有線網路間能夠交換訊息,也就是可以處理二個不同介面位址的轉換工作。

工作站服務 身分認證Authentication 工作站服務(Station Service)適用於工作站身分確認,在IEEE802,11的標準中,提供了兩種型態的認證服務: 開放式系統(Open System):這是最基本的認證方法,工作站迭出身 分認證要求的訊息(Authentication Request Frame)給基地台,基地台若接受此一訊息,則回應一個身分確認成功的通知給工作站, 否則基地台就會送出認證失敗的消息。

工作站服務 身分認證Authentication 共享鎖匙(Shared Key):這種方式較為複雜,其身分認證的訊息共分為四種模式: 第一身分確認訊息 第二身分確認訊息、 第三身分確認訊息 最終身分確認訊息。 身分認證過程如下: 工作站發出第一 身分確認給基地台,當基地台接到這個訊息後,將一串資料經過某 一編碼(Key)加密後,形成第二身分確認的封包傅回工作站, 工作站再依據相對應的鎖匙將這個加密的封包解密,工作站再將此解密後的資料作為第三身分確認訊息傳回基地台,基地台會比對收 到的資料與原先加密前的資料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則傳回最終身分確認封包,完成身分認證的工作,否則基地台會傳回認證失敗的訊息給工作站。

工作站服務 取消身分認證Deauthentication 保密Privacy 資料傳遞 Delivery of the Data 已經完成身分認證的工作站,可經由這個服務取消認證,當認證取消後,工作站與基地台間的連結也同時取消。 保密Privacy 由於無線網路是透過無線電波傳迭資料,這樣的模式讓任何人都可以接收到傳遞中的訊息,這種情形對資料的隱密性是項很大的挑戰,鳥了解決這個問題,IEEE802.Il提供使用者在傳遞資料時’可以對資料進行加密與解密的動作,這就是保密服務。 資料傳遞 Delivery of the Data 這個服務提供工作站與工作站間資料的傅遞與接收。

IEEE802.11的基本存取技術 IEEE802.11的標準又稱為無線乙太網路(Wireless、Ethernet),這是因為802.11的基本技術原理與乙太網路十分類似。 乙太網路IEEE802.3實體層(MAC)存取的方式為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其原理是利用偵測碰撞的方式來傳遞訊息,當有資料要迭到網路上時,迭資料的一方會將封包宜接迭出,當封包在網路上遇到碰撞時(Collision),此封包會被退回發迭端。

IEEE802.11的基本存取技術 但是在無線網路中要偵測碰撞十分不容易,所以利用另一種模式來傅輸,這種存取模式便為CSMA/C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CSMA/CA 在CSMA/CA的載波感應模式中,發送端會先偵測環境,假如頻道中沒有其他訊號傅遞時,發迭端會先等待一段隨機時間(IFS; Interval Frame Space),在這一段時間過後,假如還沒有偵測到任何訊號傳遞,發送端就會將封包傳迭出去。

CSMA/CA 假如一開始就偵測到已經有訊號使用了這個頻道,發迭端會等到頻道淨空,再等待一個隨機的後退 (Backoff)時間,然後重新進入頻道競爭模式,此時普遍歷過後退 Backoff`的發迭端在這個競爭模式下會自動提高它使用頻道的優先權(Priority),這種架構可以邀免有些發送端一直無法取得頻道的使用權,而無法傳迭資料。

IEEE 802.11資料擷取的方式 分散式協調功能 (Distribution Coordination Function) 分散式協調功能是透過競爭的模式以取得資料傳遞的權利, 集中式協調功能(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 PCF) 集中式協調功能則是藉由某一個工作站或是基地台主控分配權,其他工作站只是被動告知何時可以傳遞資料,因此在這種模式下,工作站間不必透過競爭的方式來完戍資料的傅迭。這樣的功能對時間要求嚴格的服務(Time Bounded Service)來說是很重要的,像是語音訊號、影像訊號等等。

優先等級 IEEE802.11利用等待時間長短定義了三種優先權等級,當等待時間越短時,優先權也越高。這三種等級為: SIFS (Short Interframe Space) 這是最短的等待時間,這個等級是用於需要立即回應的封包,如回應封包(ACK)。 PIFS (Point Coordination lnterframe Space) 這個等級是用於集中式協調功能的訊息傳遞。 DlFS (Distribution Coordination lnterframe Space) 用於分散式協調功能的訊息傳遞。

優先等級

分散式協調功能 當工作站A取得傳遞權,並將訊息發射出去,此時工作站B、C都想傳送資料,但是偵測到空間中已經是忙碌的狀態,於是兩者都進入延遲傳遞的狀況。當工作站A完成資料傳遞且經過DlFS的時間後,所有工作站確定空間是空閒的,再次引發一波競爭模式,此時,因為工作站C等待時間較短,於是搶到發射權,並將資料傳送出去。當工作站C完成資料傳遞工作後,所有工作站經過DlFS時間後,再次進入競爭視窗,因寫工作站A等待時間較短,於是再次搶到發射權,並將資料遞送出去。

分散式協調功能

集中式協調功能 集中式協調功能在IEEE 802.11的規劃中,集中式協調功能可以提供依時性(Time Bounded)的相關服務。而這種模式下,主控資料傳遞的裝置稱為集中協調者(Point Coordinator),這個模式只能在Infra-structure模式下運作,當一個基本服務區採用集中式協調的模式時,系統會以一個免競爭週期 (Contention Free Period; CFP)為單位重複運作。

集中式協調功能 集中協調者以一個特定的管理訊號(Beacon Frame)告知其他工作站開始一個集中式協調功能的工作,當此功能結束時,會緊接著一個競爭週期(Contention Period),此時開始轉換成分散式協調功能的模式,一直到下一個集中式協調功能的工作開始,系統會以這種模式交互運轉。

集中式協調功能

RTS/CTS 除了CSMA/CA外,IEEE802.11還規範了RTS/CTS的機制,在 這種模式下,發迭端在傳送資料前先迭出RTS (Request to Send) 要求封包,接收端在收到此一訊息時,會送出CTS (Clear to Send)封包,告訴發送端可以迭出資料並且告訴其他的無線裝置 在這段時問內不能傅送任何貸枓,以避兔碰撞。

RTS/CTS

Example

Hidden Node Problem “涵蓋盲點”(Hidden Node Problem)的問題,由於無線電波有一定的涵蓋範圍,假如有兩個無線裝置(裝置B,裝置C)同時要傳迭資料給某一定點A,並且這兩個無線裝置不在彼此涵蓋範圍之內,也就是說,B、C彼此根本不知道對方的存在,這種狀況下,當某一方與裝置A溝通時另一方不會偵測到,會誤以頻道是淨空的,而將資料傳遞出去,結果造成碰撞,這可能使得A,B、C完全不能傅遞與接收訊號。

RTS/CTS RTS/CTS機制除了可以避免碰撞外,它也可以解決無線電波“涵蓋盲點”(Hidden Node Problem)的問題,藉由RTS/CTS機制,裝置A在接到RTS請求時,會同時通知其他所有裝置不可再傳遞信息,以避免上述現象發生。

IEEE802.11的實體層定義 IEEE802.11規範的無線技術:,包括: 直接序列展頻(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DSSS) 跳頻展頻(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FHSS) 紅外線(Infrared)技術。 其中直接序列展頻以及跳頻展頻都是使用2.4GHz的ISM (Industrial Scientific and Medical) Band的頻段,這個 ISM Band原本是規劃給工業、科學及醫療領域使用之免申請的頻段,這個頻段包含了三個頻帶:902~928MHz、2.4000~2.4835GHz以及5.725~5.850GHz。

跳頻展頻(FHSS) 跳頻展頻(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的技術是在同步且同時的狀況下,無線連結的兩端利用相互協議的無線電波形式來傳遞訊號,這種形式為載波在不同頻道間跳躍的模式。 在美國FCC的規定下 跳頻可使用的頻段為2400~2483.5MH, 跳頻技術必須使用75個以上的跳躍頻道(channel) 功率不可大於於1W,若加上天線則不可超過4W

FHSS 歐洲地區ETS規定, 日本地區 跳頻使用的頻段為2400)~2483.5MHz, 至少需有20個跳頻頻道, 發射功率不可大於100mW; 日本地區 使用2471~2497MHz頻段, 至少分為l0個頻段。 相隔二個跳躍頻道所需的間隔時間(Dwell Time),其最大值為400ms,lEEE802.11中規定時間間隔為250ms,也就是每秒至少跳頻4次。

FHSS IEEE802.11 FHSS是使用GFSK (Gaussian Frequency Shift Key)的調變技術,基本的頻寬為1Mbps,採用2 level GFSK,802.11 同時也規定了進階的規範,這是採用4Level GFSK,在這個模式下,可以得到2Mbps的頻寬。

FHSS 跳頻技術是利用一個很寬的頻段來傅遞資料,雖然細分成數 十個小頻道,但由於訊號在頻道上跳躍的速度很快,感覺上,好像是使用整個2.4 GHz的頻段,這也是為什麼稱為“展頻”的原 因。也因為這樣的架構,當受到環境的干擾,只會造成某個頻帶可能無法傳輸,發射端會針對無法傅遞的部分重送資料,如此 雖會減低部分的傳輸速率,但是不太容易造成完全的斷訊。

FHSS IEEE 802.11同時規範了全球跳頻順序的形式(Hopping Sequences),這主要目的是在建立一個FHSS的無線網路時,溝通的二方必須使用相同的跳躍模式(Pattern)才能夠互通。規範的 跳頻模式是為了降低在傳輸時無線電波問的相互干擾 (Interference)。

規範中定義的跳頻模式 北美、大部分的歐洲地區 西班牙 Set1: 0,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45,48,51,54,57,60,63,66,69,72,75 Set2: 1,4,7,10,13,16,19,22,25,2S,31,34,37,40,43,46,49,52,56,58,61,64,67,7e,73,76 Set3: 2,5,8,11,14,17,20,23,26,29,32,35,38,41,44,47,50,53,57,59,62,65,6S,71,74,77 西班牙 Set1:0,3,6,9,12,15,18,21,24 Set2:1,4,7,10,13,16,19,22,25 Sct3:2,5,8,11,14,17,20,23,26

跳頻模式 法國 Set1: 0,3,6,9,12, 15,18,21,24,27,30 Set2: 1,4,7,10J3,16,19,22,25,28,31 Set3: 2,5,8,11,14,17,20,23,26,29,32 日本 Set1: 6,9,12,15 Sct2: 7,10,13,16 Set3: 8,11,14,17

直接序列展頻(DSSS) 直接序列展頻(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的技術提供一個可靠的無線連結,其基本原理是將要發迭的基頻(Base Band)訊號轉換丸能量降低,但是頻寬更寬的展頻 (Spreading Signal)訊號再傅迭出去,這樣的機制與窄頻傳迭大不相同,同時直接展頻的技術也提高了對環境干擾的抵抗能力。 IEEE802.11的直接序列展頻是利用11-chip的展頻碼(Spreading Code),又稱為虛擬噪音碼Pseudo Noise Code: PN Code)將原始訊號展開,這個展頻碼有一個特性,當原始訊號經過二次展頻碼的處理後,會還原為原始訊號。

DSSS

DSSS IEEE802.11所使用的展頻瑪是由一組11-chip的數位訊號所構成,它的形式為+1 –1 +1 +1 -1 +1+1 +1 -1 -1 -1,訊號是如何經由11-chip展頻碼將其展開為原來的11倍。

DSSS 原始碼首先經由展頻碼將其展開鳥11倍的訊號(如圖6-19中的“展頻後的訊號’’),這個展開後的訊號透過天線被發迭出去,當接收端收到這個訊號後,再次利用相同的展頻碼將這個訊號還原,而獲得與原來相同的訊號。

DSSS 直接序列(DSSS)展頻技術的優點抗干擾、防竊聽。 第一:由於直接序列展頻技術的原始訊號必須透過二次展頻碼的處理才可獲得還原的訊號,所以當第一次展開的訊號在大氣中傳播時,可能會與環境的干擾訊號一起被接收端所接收,但是由於這些訊號還必須經過一次展頻碼的處理,於是原始訊號被還原了,同時雜訊也會被展頻碼燮成一個低功率高頻寬的訊號,這樣的結果我們就可以利用一個濾波器將這個雜訊與原始訊號分離,如此一來,就可以對抗環境所產生的干擾源。

DSSS抗干擾

DSSS 第二:因為原始訊號在第一次經展頻碼處理後變成一個能量很低的訊號被發射出去,這個訊號的能量太低,甚至低於環境的噪音值,一般的窄頻接收器無法辨識這樣的訊號,甚至將其視為背景雜訊而將它忽略,這樣的結果讓直接序列展頻的訊號在傳遞時不易被竊聽。

DSSS不易被竊聽

FHSS vs. DSSS 如果以單一頻道的頻寬來比較,由於直接序列展頻每個頻道在傳遞訊號時所使用的頻寬(2 2 M H z)遠大於跳頻展頻(1MHZ),一般而言,頻宥越寬代表可容納的資料就越多,也就是可獲得的資料傅輸速(Data Rate)越高,因此,直接序列展頻可獲得的資料傳輸速率大於跳頻展頻。

FHSS vs. DSSS 在對多重路徑訊號(Multiple-Path Fading)的解析能力方面 直接序列展頻由於使用較寬的頻寬來傅遞訊號,當遇到多重路徑的干擾時,由於干擾的訊號大於展頻訊號頻寬的機率不高,因此,訊號的傳遞也不會被中斷。 在相同的情況下,跳頻展頻會因為多重路徑干擾的影響而造成部份的訊號傳遞被中斷,當訊號無法傳遞時,系統會因為部分資料無法傳遞而再次重傳,當重傳的頻率很高時,整個系統運作的效能就會大大降低。

FHSS vs. DSSS 在對頻帶的使用率而言, 跳頻展頻則充分運用了頻道的資源,由於跳頻展頻是以跳躍形式的相異來區別不同的通訊連線。因此,可以充分運用2.4GH,頻帶的所有頻寬。

FHSS vs. DSSS 而直接序列展頻是以頻道的不同來區別不一樣的無線連線,加上展頻後的訊號頻寬高達22MHz,在考慮同頻及鄰頻干擾的影響下,整個2.4GHz的頻帶只能劃分出三個完全不會互相干擾的可同時使用頻道(由於各個國家對頻道的開放不盡相同,這裡的三個頻道適用於北美,大部分歐洲及日本地區),這些頻道必須相隔五個頻道以上,也就是頻道間隔(Channel Spacing)大約為30MHz,這樣的結果減低了直接序列展頻的使用率,也就是在同一個範圍內只能存在三個無線網路群祖,當有更多的群俎耍加入時一定會產生互相干擾的情況,而減低了傅輸效能。

紅外線(DF/IR) 在IEEE 802.11 系列中,IR的技術是唯一利用光來傳遞資訊的方法,不同於DSSS與FHSS,光的特性讓紅外線網路無法穿越障礙物,在一些需要特別隱密性的網路架構中,紅外線網路是非常適合的,因為不必擔心訊息會被不明人士截取。 IEEE 802.11已規範的是散射式(Defuse)的紅外線技術, 不要求發射端與接收端必須是在同一線上(Line of’ Sight), 只會存在一個通訊細胞(Cell),也就是沒有漫遊的模式, 涵蓋範圍很小,大灼是10公尺左右, 傳輸速率為1~2Mbps。 利用波長850~950um, 其調變模式為(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 (PPM), 最大的輸出功率為2W。

1 Mbps 的調變模式 在1Mbps DF/IR 的標準中是採用I6-PPM (PPM with 16 Positions)的調燮模式,這種調燮模式利用4 bits的資料位元(Data Bits)分別表示I6種調交記-號(Symbols)。

2Mbps 的調變模式 在2Mbp DF/IR標準中是採用4-PPM(PPM with 4 Position)的調變模式,這種調變模式利用2bit、的資料位元(Data Bits)分別表示四種調變記號(Symbols)。

IEEE802.11a lEEE802.11a規範的實體眉是利用5.0GHz的UNII (Unlicensed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頻帶,可提供的資料傳輸頻寬為6Mbps~54Mbps,使用的調變技術為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這個規格與 ETSI 制定的HlPERLAN/2十分類似。不同的傳輸速率是應用不同的次調變技術而產生。

IEEE802.11a 在美國,5GHz UNII頻帶被切分為三個頻寬為100MHz的頻段, 較低頻(Lower Band)的頻段為5.15~5.25GHz, 其次(Middle Band)為5.25~5.35 GHz, 最高(Upper Band)的頻帶為5.725~5.825GHz。 其中Lower Band以及Middle Band分成8個頻道群,Upper Band分為4個頻道群。

5GHzU-NII針對輸出功率 三種不同的輸出功率: 40mW、 200mW以及 800mW。 依據此一規範,由於Lower Band以及Middle Band輸出功小,適合於室內的無線網路運用;而Upper Band的輸出功率,適合做為戶外網路連結使用。

IEEE802.11b IEEE802.11b規範的實體層是802.11的延伸,採用高速直接序 列展頻技術(HR/DSSS),利用2.4GHz的ISM頻帶,可提供的資 料傳輸頻寬為11Mbps,使用的調變技術為CCK (Complementary Code Keying)。為了相容於IEEE802.11早期的直接序列展頻規範 (2M,DSSS),802.11b中規定,系統必須自動降低資料速率以 便與2M DSSS產品相容。

IEEE 802.11b 也就是在IEEE802.11b中提供了兩種功 能: 一為高速資料傳輸的HR/DSSS模式,可提供5.5Mbps以及 11Mbps頻寬; 相容於802.11DSSS模式,可提供1 Mbps或是 2Mbps的頻竟,所以在IEEE802.11b相容產品都會提供四種傳輸速 率(1Mbps、2Mbps、5.5Mbp、11Mbps),讓使用者可以自動或 是手動選擇。

IEEE802.11b IEEE802.11b的頻道規範與IEEE802.11 DSSS相同,為了避免干擾,同一空間裡不同的無線網路群組間,使用的頻道最妤相隔 25MH,以上。例如,在北美同一空間中可使用頻道1、頻道6、頻 道11;在歐洲則可使用頻道1、頻道7、頻道13。

IEEE802.11b 由於IEEE802.11b支援四種傳輸速率,因此,針對每一種速率都有相對應的調變方式。 這四種速率可分為二組, 一為基本速率組,包括了1 Mbps以及2Mbps: 一為高速傳輸俎,包括了5.5Mbps以及11Mbps。

IEEE 802.11b 其中1Mbps的調變方式採用DBPSK (Differential 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2Mbps採用DQPSK(Differentia1 Quadratic Phase Shift Keying),這兩者都採用11-chip的展頻碼。 而高速傳輸的調變模式則採用CCK,同時亦規範了另一個選擇性(Option) 調變模式PBCC (Packet Binary Convolution Coding),這個調變模式是為了相容IEEE802.11 FHSS所規範,也就是IEEE802.11b產品可透過這個方式與IEEE802.11FHSS產品互通,但是目前大部分的IEEE802.11b產品並不支援此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