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異常的腦波探討 指導教師:周嘉宜 學 生:張家豪、李榮銓、潘志彥、謝東贏 大仁科技大學環境與職業安全衛生系 人格異常的腦波探討 指導教師:周嘉宜 學 生:張家豪、李榮銓、潘志彥、謝東贏 大仁科技大學環境與職業安全衛生系 ■摘要 過去許多有關犯罪的相關研究,大多以哲學推理的方式來呈現。由於科技日益發達,生理量測的技術越來越好。使用腦波等生理量測儀器來研究犯罪者和大腦的關聯已漸漸受到重視。因此希望藉由腦波分析來探討人類各類型犯罪和腦波之間是否具有關聯。共有58位暴力犯罪者資料,考慮控制變因都已排除了其他干擾,例如:小時候時否有受到兒虐、有無酒精成癮、或其他藥物濫用……等等。受測者分成兩組進行測驗比較。文獻結果顯示,人格異常病患在額葉-顳葉-邊緣區相對比正常人在β波(17.18 Hz) 活躍。運用量化腦波(QEEG)分析發現人格異常病患在左頂葉-顳葉區與雙側枕葉區之間的β波過度活躍,而在左側中央-顳葉與頂葉-中央區的α波降低。 從低頻腦電磁成像(LORETA)分析發現,人格異常病患在額葉-顳葉-邊緣區相對比正常人在β波(17.18 Hz) 活躍,從過去文獻回顧意味著人的情緒變化受到大腦腦波頻率與位置的影響。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由於科技日益發達,使得犯罪學的理論從以前的哲學理論發展到目前用科學計量的方法來研究犯罪,從18世紀的古典犯罪學派認為人之所以會犯罪是經由大腦思考犯罪的利與弊才會決定其是否從事犯罪行為,然而到20世紀初,有一派實證犯罪學家推翻了以往古典犯罪學家認為人會犯罪皆是經由理性思考後,才會決定是否從事犯罪行為,實證犯罪學家認為人會犯罪有可能是身體某方面出現障礙或是有退化的傾向,才會導致人去從事犯罪行為,使研究犯罪學的領域出現了從不同角度來研究犯罪理論,使犯罪學理論內容更為寬廣,也消除了一些以前研究犯罪的盲點。 腦波為大腦神經細胞及神經纖維在傳導神經脈衝時,所產生的節律性微弱電位變化。腦波主要反映出大腦皮質的電位變化,腦波的頻率濾波在1-30Hz,依照頻帶定義範圍,由低頻至高頻排列可分為四種: δ、θ 、α、β,每種腦波各具有不同的意義與特性。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腦波(Electroencephalogram,簡稱EEG),探討具有異常腦波的人在從事犯罪行為時大腦電位活動是否會有所變化。 ■結果探討 QEEG分析發現人格異常病患在左頂葉-顳葉區與雙側枕葉區之間的β波過度活躍,而在左側中央-顳葉與頂葉-中央區的α波降低。 從低頻率腦電磁層析成像分析發現,人格異常病患在額葉-顳葉-邊緣區相對比正常人在β波活躍。腦部各區域位置如圖二所示。 圖二 腦部各區域位置圖 從表二,評估關於QEEG統計心理變態的特質時,從量表中發現,比較F1和F2的因素差異,精神病患者的重要特徵與人際交往和情感的感情有負面傾向,與上面的左中央顳葉區的α活化降低相關。腦波電極如圖三所示。 腦波的分類 δ波(0.5~4赫茲) θ波(4~8赫茲) 屬於「無意識層面」的波 是恢復體力的睡眠時所需要的 屬於「潛意識層面」的波 影響態度、期望、信念、行為 α波(8~13赫茲) β波(13~30赫茲) 是「意識與潛意識層面」之間的橋樑 想像力的來源 屬於「意識層面」的波 邏輯思考、計算、推理時需要的波 圖三 測量腦波電極位置圖 在中央區的 F1因子在PCL-R量表中與α波活化程度呈負相關。α波活化下降可能會減少大腦皮質調節或反應適應不良的行為,如易於衝動…等。典型精神病患者的行為在平等模式中,包括發展出不合適的情緒反應。 表二 PCL-R量表、α、β波和電極位置的關係。 ■探討目的 1.運用電生理學和量化腦波分析來研究具有異常腦波的人格異常病患和正常人之間的差異。 量表的項目 α β C3 T3 Pz P3 T5 O1 O2 能言善道 0.20 -0.23 0.17 自我價值誇大 對刺激的需求 病態之說謊 好操弄他人 缺乏悔意獲罪疚感 膚淺的感情 冷漠 寄生式的生活型態 較差的行為控制 性行為雜亂 早年的行為問題 缺乏符合現實之長期目標 衝動 無責任感 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0.22 -0.20 許多短期之婚姻關係 少年偏差行為 違反緩刑、假釋等社區處分之規定 犯罪類型多樣化 總和 F1因素 -0.019 F2因素 ■分析方法 共有58名研究參與者的資料,有31名具有人格異常病患者和27名正常人,利用病態人格量索表(Psychopathy Checklist- Revised, PCL-R是由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之心理學教授Dr. Robert Hare 於1980年發展完成第一版,而修訂版在1985年完成)篩選人格異常病患,所有研究參與者並使用DSM IV-R標準進行評估。運用目視腦波波形、腦波頻率的量化分析(QEEG)和低頻腦電磁成像(LORETA)技術來分析數據。 圖一 腦波波形 ■結論 QEEG分析發現人格異常病患在左頂葉-顳葉區與雙側枕葉區之間的β波過度活躍,而在左側中央-顳葉與頂葉-中央區的α波降低。 從低頻腦電磁成像分析發現,人格異常病患在β波(17.18 Hz)且在額葉-顳葉-邊緣區相對比正常人 活躍。 這些結果表明,目視檢查腦波所無法明顯區分人格異常病患與正常人的差異,經由QEEG分析和低頻腦電磁成像技術可以做到。 總而言之,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在人格異常病患的神經生物學基礎上,大腦的頂葉-顳葉區與雙側枕葉區之間網絡活動扮演重要的角色。 ■研究參與者資料 考慮控制變因盡可能排除了其他干擾,在研究中患者排除有大麻和酗酒或任何其他藥物成癮,兒童虐待的受害者。而且研究參與者與都是自願的。從統計數據分析表明兩組之間在年齡上沒有顯著差異。 而PCL-R的分數在受教育年限表現出顯著的差異。 大麻和酒精,精神藥物的使用和小時候有無受到兒虐,這幾組數據中沒有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如 表一所示。 表一 人格異常組和對照組的比較,環境和行為變量。 變量 人格異常組 正常人 統計 年齡 28.3(7.1) 31.3(8.8) F=2.3 受教育年限 8.6(1.8) 9.9(2.0) F=7.6* PCL-R得分 33.6(2.1) 17.3(8.1) X2=0.0* 酗酒程度 26 20 X2=0.4 有無使用大麻 5 6 X2=0.6 使用精神藥物 10 4 X2=0.1 有無兒虐 30 25 X2=0.5 ■參考資料 1. Calzada-Reyes, Ana, Alvarez-Amador, Alfredo, Galán-García, Lídice, & Valdés-Sosa, Mitchell. (2013). EEG abnormalities in psychopath and non-psychopath violent offenders. Journal of forensic and legal medicine, 20(1), 19-26. 2.鄭世岳、徐泓敬 (2011) 以腦波評估終端機作業之心智疲勞歷程。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3.林明傑 (2008) 台灣成年性侵害加害人中病態人格之傾向及其與動靜態再犯危險評估相關性之研究。收錄於林瑞欽編 犯罪心理研究,165-204頁。台北:巨流。 * Anova or Pearson X2, 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