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系 王業立 教授 第二十七講:選舉(二)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系 王業立 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本課程指定教材為Michael G. Roskin, Robert L. Cord, James A. Medeiros, Walter S. Jones (2011).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Pearson。 本講義僅引用部分內容,請讀者自行準備。
為什麼要投票? 強制投票制 比利時在1892年首先實施強制投票制 30多個國家曾經或尚在實施 懲戒機制:罰款或社區服務 已廢除:荷蘭、義大利、比利時等 實施中:澳洲、巴西、智利、阿根廷等 懲戒機制:罰款或社區服務
為什麼要投票? 強制投票制 支持 投票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也是義務 投票率太低將影響統治者正當性,也挑戰民主政治根基 反對 投票是自由意志 不投票也是一種意見表達:候選人可能都很差
為什麼要投票? 實施比例代表制的國家,選民在不浪費選票的考量下, 投票率會比實施多數決制國家約高出一成 強制投票制 設置「以上皆非」選項、蘋果候選人 都不好還是要來投:若是「以上皆非」、「蘋果候選人」為最 高票,此次選舉重選且此次選舉候選人不得再參選 例如:俄羅斯、泰國 實施比例代表制的國家,選民在不浪費選票的考量下, 投票率會比實施多數決制國家約高出一成
誰去投票? 投票率較高: 中年人、教育程度較高、白領階級、 居住城市,其政黨認同也較高 投票率較低: 年輕人、教育程度較低、藍領階級或失業者
誰去投票? (一)收入、教育:與投票率成正比 收入較高者,選舉結果通常對其事業有更明顯的影響 收入、教育程度較高者,其政治效能感與政治資訊蒐集 能力亦高於一般民眾,關心政治新聞與選舉政見
誰去投票? 教育程度逐年攀升,但投票率卻下降? 實質教育程度下降 美國戰後大學生等於戰前高中生程度 科系職業取向日趨嚴重:大學教育成為職業訓練所
誰去投票? 教育程度逐年攀升,但投票率卻下降? 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 從衣食足到知榮辱,個人層次自我實現與精神生活 Ronald Inglehart (1977) “The Silent Revo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olitics” 世界價值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 WVS) 指出:西方民主國 家中,從物質主義走向後物質主義,強調個人價值與事物, 對公共事務興趣降低,越來越不關切政治事務
誰去投票? (二)種族 黑人、拉丁美洲裔:多屬少數且較弱勢,其收入、教育 水準平均而言較低,但投票率日趨提升 華人、猶太裔:投票率較高,因屬高社經地位
誰去投票? (三)年齡:年紀越大,投票率越高 投票率低:25歲以下年輕人,通常無家累、收入較低 美國退休人協會的重要性:美國70歲以上投票率最高 Freedom House調查:123個民主國家中,目前投票年齡 非18歲的僅12個國家
誰去投票? (三)年齡 1971年的美國第26條修憲案,降低投票年齡至18歲 1789年迄今,美國修正案共有27條,前10條為行憲初始發 現欠缺人權保障之處,修正方式為本文不變,後文列舉 第25條修憲案(1967):正副總統只能連任乙次 第27條修憲案 (1992):國會議員任何加薪都從下一屆適用
誰去投票? (四)性別:男性高於女性 (五)居住地區:城市高於鄉村 傳統上男性投票率高於女性;但性別因素差距已逐漸拉 近 投票成本:例如投票所、交通
誰去投票? Downs, A. (196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為理性選擇理論的經典名著 以成本效益方式表現:「人為何要去投票」
選舉重組(electoral realignment) V. O. Key 維持性(maintaining)選舉:為正常的多數情況,政黨版圖 未有明顯變化 關鍵性/重組性(realigning/critical)選舉:重大且為長期的 選民認同變動 偏離性/溢出性(deviating)選舉:特例,偶因特殊事件或候 選人,造成少部分選民變動,但下次選舉會恢復
選舉重組四要素 既存政治秩序,因一個或若干個重要或可裂解議題的出現 而瓦解 The disruption of the existing political order because of the emergence of one or more usually powerful and divisive issues. 在一場選舉競爭間,選民強烈反轉其對特定政黨的支持 An election contest in which the voters shift their support strongly in favor of one party.
選舉重組四要素 大黨對政策有強烈轉變 A major change in policy though the action of the stronger party. 選民支持組合(政黨聯盟)持續一陣的改變 An enduring change in the party coalitions which works to the lasting advantage of the dominant party.
政黨解組(party dealignment) 選民的政黨忠誠、政黨認同,產生重要、長期與持續性 的弱化 A situation in which voters’ partisan loyalties have been substantially and permanently weakened. 許多選民由有政黨認同(strong party ID),轉為獨立選民 (independent voters)
政黨極化(partisan polarization) 選民分佈由單峰(unimodal)鐘型的常態分配,變為雙峰 (bimodal) 「恨政治」:有更強烈的政黨認同,對另一派的厭惡感 加深,拉大雙方認知差距 1990s 柯林頓被討厭;2008年兩黨仇視狀態亦存在。
政黨極化 雷根時期為分界:共和黨漸趨保守;民主黨越趨自由 社會、文化因素: 菁英表達更加強烈的意識形態、媒體立場也日益鮮明 社會、文化因素: 菁英表達更加強烈的意識形態、媒體立場也日益鮮明 美國最高法院1972年判決:人口遷移至意識形態相近區域, 使得保守、自由的政黨版圖更加鞏固 地理劃分:美國紅、藍之爭 文化戰爭(cultural wars):宗教因素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 / 來源 1-18 轉載自 Microsoft Office 2010 PowerPoint 設計主題範本-Winter, 依據 Microsoft 服務合約及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4 WIKIMEDIA COMMONS /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Fuji_apple.jpg), 瀏覽日期:2013/06/01。 5 WIKIMEDIA COMMONS / April Sikorski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2008_voting_line_in_Brooklyn.jpg), 7 WIKIMEDIA COMMONS / Arthur Heyer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Old_books_-_Stories_From_The_Past.jpg),瀏覽日期:2013/06/01。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 / 來源 11 WIKIMEDIA COMMONS / U.S. Government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Great_Seal_of_the_United_States_(obverse).svg), 瀏覽日期:2013/06/01。 15-16 選舉重組四要素 Patterson, Thomas E. (2001) “The American Democracy”, NY: McGraw Hill. P.218.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19 本作品轉載自Microsoft Office: (http://office.microsoft.com/en-us/images/results.aspx?qu=voting&ex=2#ai:MC900437787|), 瀏覽日期:2013/06/01,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http://office.microsoft.com/en-us/images/results.aspx?qu=voting&ex=2#ai:MC90043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