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概覽
早期教會:只革除信徒教籍,不許懲罰肉體。 900 950 1000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350 亨利四世 腓得利 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十字軍 1 2 3 4 5 6 7 8 利歐九世 烏爾班二世 羅馬教皇 貴格利 七世 亞歷山大 三世 依諾森 三世 亞爾比根 十字軍 亞爾比根派(迦他利派) 對付異端之法: 早期教會:只革除信徒教籍,不許懲罰肉體。 國教時代:充公財產、放逐、處死。 中世紀:設立宗教裁判所,由道明會掌理。 瓦勒度派 1229年 土魯斯會議 禁止平信徒擁有聖經,也禁止將聖經翻譯為方言。 正式成立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員手冊 (1330年) 宗教裁判不是向法律負責,而是受命於教皇。 被控為異端者不准有律師,也不可查問誰是原告。 孩童和罪犯的見證,都可用來指證異端者,但不能用來為他辯護。 被告在未證實無辜前,一律被視為有罪。 懺悔可能得以減刑,由死刑改為終身監禁。 凡說話反對教會的人,都可能被切去舌頭。 一切為被告辯護的人,都會被控教唆人信奉異端,並會受罰。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阿奎那 蘇格徒 經 院 哲 學 俄坎的威廉 伊克哈爾特 約翰陶樂 神 祕 派 亨利蘇索 革若特 多馬肯培 14世紀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爆發黑死病,歐洲30-60%人口死亡。 14世紀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爆發黑死病,歐洲30-60%人口死亡。 14世紀
廣義: 指十四到十六世紀,歐洲從中世紀文化,轉型到近代文化的時期。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文藝復興 指希臘羅馬古典文藝的重生。 狹義: 指十四世紀義大利的古典文藝復興。 廣義: 指十四到十六世紀,歐洲從中世紀文化,轉型到近代文化的時期。 從中世紀以宗教和教會爲中心的生活,轉型到近代以世俗和個人爲中心的生活。 從神本主義轉移到人文主義;從注重來世轉移到注重今生。
十字軍之後,歐洲與中東之間的貿易大增,義大利的城市因而富有,人們有閒暇研究,商人有錢支援文藝。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印刷 聖經 文藝復興 轉變的原因: 十字軍之後,歐洲與中東之間的貿易大增,義大利的城市因而富有,人們有閒暇研究,商人有錢支援文藝。 中產階級富有,開始追求舒適生活。 中央集權的政府,提供安全與秩序。 1456年古騰保(Johann Gutenberg)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加速資訊流通。 唯名論促進了個人主義,及以經驗爲主的求知方法。
經 院 哲 學 溫和的 實名論 實名論 唯名論 奧古斯丁的 新柏拉圖學說 亞里斯 多德學說 否定哲學 的辯證 形成期 鞏固期 批判期 900 950 1000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350 溫和的 實名論 實名論 唯名論 奧古斯丁的 新柏拉圖學說 亞里斯 多德學說 否定哲學 的辯證 形成期 鞏固期 批判期 經 院 哲 學 安瑟倫 哈勒的亞歷山大 亞伯拉德 亞伯特馬格努斯 笏哥 阿奎那 彼得倫巴 波拿文土拉 蘇格徒 俄坎的威廉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椅子 實名論(Realism):概念(名)比個體(實)先存在。 溫和的實名論:概念和個體同時存在。 唯名論(Nominalism):只有個體才有實際的存在,概念僅存於思想中,別無具體的存在。 椅子
實名論(Realism):概念(名)比個體(實)先存在。 溫和的實名論:概念和個體同時存在。 唯名論(Nominalism):只有個體才有實際的存在,概念僅存於思想中,別無具體的存在。 實名論: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1:3) 照著天上樣式作的物件,必須用這些祭物去潔淨;但那天上的本物,自然當用更美的祭物去潔淨。(來9:23)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正氣歌) 靈界比物質界更加真實,物質界只是靈界的影子。 重視群體的原則,超過個體的歧異;團體比個人重要。
實名論(Realism):概念(名)比個體(實)先存在。 溫和的實名論:概念和個體同時存在。 唯名論(Nominalism):只有個體才有實際的存在,概念僅存於思想中,別無具體的存在。 唯名論: 耶和華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樣走獸,和空中各樣飛鳥,都帶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麼。那人怎樣叫各樣的活物,那就是牠的名字。(創2:19) 對人而言,物質界是最真實的。真理來自於對物質界的觀察和歸納。
實名論(Realism):概念(名)比個體(實)先存在。 溫和的實名論:概念和個體同時存在。 唯名論(Nominalism):只有個體才有實際的存在,概念僅存於思想中,別無具體的存在。 哈勒的亞歷山大: 「在個體之前」,概念存於神的心思中。 「在個體之中」,概念存於各個體內。 「在個體之後」,概念存於人心理解中。
十字軍之後,歐洲與中東之間的貿易大增,義大利的城市因而富有,人們有閒暇研究,商人有錢支援文藝。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印刷 聖經 文藝復興 轉變的原因: 十字軍之後,歐洲與中東之間的貿易大增,義大利的城市因而富有,人們有閒暇研究,商人有錢支援文藝。 中產階級富有,開始追求舒適生活。 中央集權的政府,提供安全與秩序。 1456年古騰保(Johann Gutenberg)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加速資訊流通。 唯名論促進了個人主義,及以經驗爲主的求知方法。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人物,均以不敬虔、不道德著稱。整個文藝復興精神是反中世紀禁慾主義的,人們從壓制和無知中掙脫,尋求新的自由。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印刷 聖經 文藝復興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人物,均以不敬虔、不道德著稱。整個文藝復興精神是反中世紀禁慾主義的,人們從壓制和無知中掙脫,尋求新的自由。 但當文藝復興傳到阿爾卑斯山以北之後,它原來的特性更改了,轉而進入宗教敬虔的層面。人們開始關心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初期教會教父們的著作,也以新的印刷方式出版。這些新的文字裝備以及新的研經資料,使聖經的研讀,獲得更多新的亮光。 基督教的人文主義。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印刷 聖經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術研究,對改教運動領袖們有極重大的影響,它為改教運動者提供了整個教會背景的資料,使他們看清自己所處的教會,已經與教父時期單純的教會大相逕庭,而教會裏所堆滿的各種宗教儀文和習慣,都是使徒教會所沒有的。 十五世紀後半期的教皇們,也熱衷於文藝復興,勝過對屬靈事物的興趣。他們用錢支持希臘、拉丁文學的學者、作者、畫家及建築師,使他們可以專心於文學、藝術的創作。梵諦岡教廷就是文藝復興時期,在羅馬建成的,是教皇的豪華住處。裏面包括漂亮的花園、有名的梵諦岡圖書館、西斯丁教堂及宏偉的聖彼得教堂。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經 院 哲 學 神 祕 派 14世紀 15世紀 16世紀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阿奎那 蘇格徒 經 院 哲 學 俄坎的威廉 伊克哈爾特 約翰陶樂 神 祕 派 亨利蘇索 革若特 多馬肯培 14世紀 15世紀 16世紀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改 教 先 驅 14世紀 15世紀 16世紀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威克里夫 宗教改革 胡司 改 教 先 驅 韋索的約翰 薩沃那柔拉 伊拉斯姆 14世紀 15世紀 16世紀
出身牛津大學的英國哲學家、神學家、改革家。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威克里夫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被譽為是「改教運動的晨星」。 出身牛津大學的英國哲學家、神學家、改革家。 他認為,萬物都屬於神,一切受造物都是神的僕人。沒有人可以永久或無限地擁有主治權,主治權是神以恩典給予人的。 任何人,尤其是神職人員,如果表現不道德或不適任的話,就須被取代。國王與公侯也是僕人,並非主人;他們也會因不適任而被取代。
他宣稱,只有聖經是教會的法律。教會的中心是全體信眾,不是教皇與其紅衣主教。真正的教會不是肉眼能見的,而是由神選召的一班人組成的。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威克里夫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他宣稱,只有聖經是教會的法律。教會的中心是全體信眾,不是教皇與其紅衣主教。真正的教會不是肉眼能見的,而是由神選召的一班人組成的。 人要得救,並不是藉由加入有形教會,或藉任何神職人員作媒介來幫助,而是依靠神的選召,而且每一個真正被神選召的信徒,都是祭司。 他說,教皇不一定是被神選召的信徒之一,若專顧奪權斂財,就是敵基督。但真實而聖潔的神職人員,是值得嘉許的。
他指責崇拜聖徒、聖物、朝聖,反對化質說,不接受贖罪券和為死者作彌撒,但相信煉獄的存在。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威克里夫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他指責崇拜聖徒、聖物、朝聖,反對化質說,不接受贖罪券和為死者作彌撒,但相信煉獄的存在。 他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讀聖經的權利,所以他把拉丁文聖經(武加大譯本Vulgate)翻譯成英文。為了分發聖經和傳播福音,他組織了名為羅拉得(Lollards,意為戲子)的佈道團。 教皇和英國主教們用盡方法要摧毀威克里夫;但英國大部份人民及許多貴族都全力支持並保護他,使他免受迫害,平安離世。
威克里夫差派門徒出外傳道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威克里夫 威克里夫差派門徒出外傳道
威克里夫死後,英國改朝換代,新王為了討好教會高層,開始逼迫羅拉德派,許多人因此被焚殉道。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威克里夫 威克里夫死後,英國改朝換代,新王為了討好教會高層,開始逼迫羅拉德派,許多人因此被焚殉道。
撤銷三位並立的教皇,選出新教皇,結束教會大分裂。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威克里夫 1414-18年 康士坦斯會議 撤銷三位並立的教皇,選出新教皇,結束教會大分裂。 定罪威克里夫,掘其屍骨,焚燒並投於河中。 定罪胡司,處以火刑。
1383年波希米亞公主與英王理查二世結婚,因此兩國關係密切,許多波國學子前往英國留學。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威克里夫 胡司 1383 胡司(John Huss): 胡司是波希米亞人(今捷克西部)。 1383年波希米亞公主與英王理查二世結婚,因此兩國關係密切,許多波國學子前往英國留學。 因此威克理夫的思想在波國頗爲流行,其中宣傳最力者,即爲布拉格大學校長胡司。
波希米亞 布拉格
1409年教皇約翰廿三世將威克理夫的教訓定罪,將他的書焚燒,連帶地禁止胡司講道。但胡司依從良心,仍然講道,決定不順從教皇的命令。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威克里夫 胡司 胡司(John Huss): 1409年教皇約翰廿三世將威克理夫的教訓定罪,將他的書焚燒,連帶地禁止胡司講道。但胡司依從良心,仍然講道,決定不順從教皇的命令。 於是教皇將胡司開除教籍。胡司認為,教會最終的權威是聖經,因此他不須順從行事不順從聖經的教皇。
此後約翰廿三世又因政治緣故,對那不勒斯發動十字軍,並為此販售贖罪券,以籌措軍費。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威克里夫 胡司 胡司(John Huss): 此後約翰廿三世又因政治緣故,對那不勒斯發動十字軍,並為此販售贖罪券,以籌措軍費。 胡司對教皇為了野心,而對同為基督徒的人民動武,大不以為然,起而嚴厲批評教皇。 胡司又認為,只有神能赦免人的罪,拿神所賜予的赦罪之恩來賣錢,根本就是篡奪神的主權。 約翰廿三世再次將胡司開除教籍,並威脅動用對波希米亞全國的宗教禁令。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基斯門在康士坦斯召開大公會議,並傳胡司親自到會為自己辯護,皇帝且擔保他的安全。但胡司赴會後,就遭教皇約翰廿三世逮捕下監。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威克里夫 胡司 1414-18年 康士坦斯會議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基斯門在康士坦斯召開大公會議,並傳胡司親自到會為自己辯護,皇帝且擔保他的安全。但胡司赴會後,就遭教皇約翰廿三世逮捕下監。 波希米亞人及皇帝本人都被激怒起來,抗議胡司的被捕。然而,教皇卻聲明他的行為完全合法,因為根據羅馬天主教條例:「傳異端者已失去所有權利,凡出賣他們、欺騙他們的行為,都是敬虔的表現,所有向異端者給的應許,都可不必遵守。」
經過八個月牢獄的折磨,胡司以異端罪名被判火刑。胡司死時神情極度堅毅,毫無沮喪的神色。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威克里夫 胡司 1414-18年 康士坦斯會議 經過八個月牢獄的折磨,胡司以異端罪名被判火刑。胡司死時神情極度堅毅,毫無沮喪的神色。 臨終前他大聲禱告說:「主耶穌,我是因你而耐心的忍受了這殘酷的死刑。我求你憐憫我的敵人。」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威克里夫 胡司 1414-18年 康士坦斯會議 胡司的死訊傳來,波希米亞人群情激憤,連平民百姓和原本與胡司不同立場的貴族,現在都一致的拒斥君士坦斯會議。有452位貴族集會,並宣佈他們同意胡司的立場:「不當順服不道德的教皇。」 於是皇帝組成十字軍攻打波希米亞人,但連戰連敗。最後羅馬教會不得不承認他們對波希米亞人處置失當,也接受軍事手段無法擺平波希米亞人的事實,終於願意向他們妥協,准許波希米亞人照胡司的教導,在聖餐時同領餅和酒。
同意與天主教及皇帝和解的,主要是貴族。平民中有許多仍拒絕和解,他們脫離天主教會而另組「弟兄會」,人數一度快速成長,但後來遭到皇帝鐵腕鎮壓。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威克里夫 胡司 1414-18年 康士坦斯會議 同意與天主教及皇帝和解的,主要是貴族。平民中有許多仍拒絕和解,他們脫離天主教會而另組「弟兄會」,人數一度快速成長,但後來遭到皇帝鐵腕鎮壓。 然而一部份餘民仍存活下來,後來成了「摩拉維亞弟兄會」。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革若特 (共同生活弟兄會) 多馬肯培 韋索的約翰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曾在共同生活弟兄會的學校受造就,後來擔任耳弗特大學(馬丁路德的母校)教授,是當代最偉大的學者及思想家。許多人稱他為「世界之光」。 他攻擊贖罪券,清楚地教導「因信稱義」的真理。他說:「一個人若以為自己可以靠善行得救,他就根本不明白什麼叫得救。」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革若特 (共同生活弟兄會) 多馬肯培 韋索的約翰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他也教導「惟獨因信得救」的真理。他說:「神要拯救的人,即或所有祭司都革除他、定他罪,神也會親自賜他得救之恩。」 他不接受羅馬天主教的「化質說」。 他被控異端罪。為了保全生命,他只得撤銷所有說法。但他仍被下監,後來死於獄中。
薩沃那柔拉(Girolamo Savonarola): 文藝復興期間佛羅倫斯的著名先知型領袖,道明會修士。他被視為改教運動的重要先驅。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薩沃那柔拉 薩沃那柔拉(Girolamo Savonarola): 文藝復興期間佛羅倫斯的著名先知型領袖,道明會修士。他被視為改教運動的重要先驅。 他斥責神職人員的腐敗、暴虐的法律、對窮人的壓榨。 1492年他預言神行審判的刀劍即將到來,羅馬將遭大災難。1493年他再預言,神將從阿爾卑斯山以北興起一位新的古列王,使教會獲得更新。這些預言因著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的入侵而應驗。
薩沃那柔拉(Girolamo Savonarola):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薩沃那柔拉 薩沃那柔拉(Girolamo Savonarola): 因為法王的入侵,佛羅倫斯的統治者被推翻,成立共和政體,由支持薩沃那柔拉的團體掌權,於是薩氏竭力傳道,為使全城悔罪歸主。 結果城中許多居民都採半修道式的生活方式。連續兩年的嘉年華會,城中不見狂歡,百姓反將狂歡用的假面具和猥褻書報等物品付之一炬。 但他的政敵和教皇仇恨他,易變的百姓也背叛他,以致他被逮捕,遭受酷刑,最後被吊死並焚屍。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薩沃那柔拉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1453年 東羅馬帝國 亡於土耳其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薩沃那柔拉 1453年 東羅馬帝國 亡於土耳其
伊拉斯姆(Desiderius Erasmus): 著名的基督教人文主義者,曾在共同生活弟兄會學校受教。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伊拉斯姆 伊拉斯姆(Desiderius Erasmus): 著名的基督教人文主義者,曾在共同生活弟兄會學校受教。 以文藝復興追根溯源的精神,探索原文聖經和古教父著作。他們企圖藉由深探學理,研究傳揚聖經真理與教父言論,將教會中無知、腐敗及種種行政上的流弊,通通糾正過來。這種方法雖不能供應當時心靈的需求,卻作了改教運動不可或缺的開路先鋒。
伊拉斯姆(Desiderius Erasmus): 著名的基督教人文主義者,曾在共同生活弟兄會學校受教。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伊拉斯姆 伊拉斯姆(Desiderius Erasmus): 著名的基督教人文主義者,曾在共同生活弟兄會學校受教。 主張教會體制內改革,曾著《愚昧頌》,以嘲諷教會內的腐敗。他編了第一本印刷且發行的新約希臘文聖經。 雖然他在改教運動中,一直未和馬丁路德在一起,但一般人都認為:「是伊拉斯姆下了蛋(改教運動),馬丁路德將它孵出來!」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十字軍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威克里夫 韋索的約翰 胡司 薩沃那柔拉 伊拉斯姆 馬丁路德 墨蘭頓 慈運理 加爾文 門諾西門斯 諾克斯 丁道爾 14世紀 15世紀 16世紀
中世紀天主教的背景:煉獄的陰影和神的烈怒,常在他心裡徘徊不散;而逃避這種怒氣的最佳辦法,就只有進到修道院中尋找了。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馬丁路德生於1483年。他父親是礦工,因投資銅礦而致富。路德從大學畢業後,又取得碩士學位。父親原希望他學習法律,但1505年(22歲)他在大雷雨中,險些遭到雷擊,他向父親的守護聖人聖安娜許願,若他得保命,將作一個修士。於是他就進了耳弗特的奧古斯丁修會。 中世紀天主教的背景:煉獄的陰影和神的烈怒,常在他心裡徘徊不散;而逃避這種怒氣的最佳辦法,就只有進到修道院中尋找了。
他克己自制,行出善德,以圖解脫。他尋求聖人的功德,為每一類罪惡多次認罪。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但修道院的生活及訓練,沒有為路德帶來他所尋覓的平安。1507年5月(24歲)當他參與第一次彌撒之後,深覺自己一無是處,對神非常恐懼,只有強烈被遺棄的孤單感覺,情緒也非常低落。 他克己自制,行出善德,以圖解脫。他尋求聖人的功德,為每一類罪惡多次認罪。 1510-11年(27-28歲)間,他探訪羅馬,希望從失望中尋得赦免和釋放,但在這個天主教世界的中心,他只遇見膚淺和屬世的領袖,令他深感震驚和失望。
1511年(28歲)他來到威登堡(Wittenberg),這裡成爲他一生居住之處。 他在新設立的威登堡大學得到神學博士學位,終其一生任此大學的聖經神學教授。 1513-16年(30-33歲)他教授聖經的詩篇、羅馬書、加拉太書及希伯來書,使他得到了因信稱義、唯獨聖經及信徒皆祭司的信念。 威登堡 耳弗特 羅馬
他深入又專心研究聖經原文後,發展出他神學系統的兩個主題: 1.唯獨聖經:罪人尋求拯救,聖經是唯一的權威。 2.唯獨信心:單靠信心稱義。 後者是他在斗室中領悟到的。當時他正在修道院的個人斗室內研讀羅馬書,其中1章17節「義人必因信得生」突然活現在他眼前,復原派的改革口號便由此誕生。
他說:「就因為這次經歷,我覺得我已經重生,並從一道打開的大門進入天堂。頃刻之間,整本聖經以一個全新的面目向我展示。我瀏覽聖經,記憶所及,到處都有相類似的詞語。」 路德發現了一位慈愛的神,代替了那憤怒的神。他一直嘗試取悅那位在烈怒中的公義之神,但他現在與一個赦免人的恩典之神相遇。他現在知道,人的赦免全憑信心,人在神面前只能因信稱義,是在信心中接納神的赦宥,而不是靠善行,使神接納自己。 他漸漸明白到,人行善,不是一個爭取進入天堂的途徑。神已經完成救恩,善行只是人內心喜樂與感恩的表現。
他這「唯獨聖經」和「唯獨信心」兩大主題,引申出幾項很清晰的信念,以致搖撼了整個天主教世界: 1.單單靠信心得救,不是靠行為。 2.信徒皆為祭司,不需由教會和神職人員作中保,每個基督徒都能直接與神溝通。 3.聖經是信仰與生活的唯一資源和標準。 4.信徒必須有聖靈的幫助,才能解釋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