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章 重 點 16-1 網路發展的歷史 16-2 網路拓樸 16-3 OSI與DoD參考模型
16-1 網路發展的歷史 電話網路系統堪稱是今日最大的網路體系
TCP/IP由Vincent Cert與Robert Kahn於1973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並於1977年被APPANET成功地加以實現,而1981年加州柏克萊大學更在其UNIX作業系統中加入了TCP/IP,這使得TCP/IP更得以快速地普及。
1989年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以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為通訊協定標準的NSFNET確定之後,才達到全美各大機構資源共享之目的,這也使得NSFNET成為今日網路的主幹。
16-2 網路拓樸 對等與伺服器型網路 在對等網路中,每台電腦上都提供有其它電腦有可能使用到的資源,這些資源散佈在網路上的不同電腦上,每台電腦可能同時扮演著要求資源的「客戶端」(client)與提供資源的「伺服器」(Server)角色。
對等網路
伺服器型網路 是將要共用的資源集中在幾台伺服器上加以管理,例如印表機伺服器、檔案伺服器、郵件伺服器等,由於必須應付許多電腦可能同時提出的資源請求,所以伺服器本身必須具備較高的運算處理能力。
採用伺服器型網路,各伺服器會有專門管理的資源
網路拓樸 網路拓樸(Topology)簡單地說,就是實體網路連接後的形狀,常見的網路拓樸有匯流排式(bus)拓樸、星狀(star)拓樸、環狀(ring)拓樸、網狀(mesh)拓樸。
匯流排式拓樸
星狀拓樸
環狀網路
FDDI雙環拓樸網路
網狀拓樸
網路依其連接的範圍與規模,可以區分為三種類型: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LAN)、都會網路(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與廣域網路(Wide Area Network)。
幾台電腦就可以連結而形成區域網路
都會網路的概念
16-3 OSI與DoD參考模型 OSI參考模型 OSI參考模型是由「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ISO)於1988年的「政府開放系統互連草案」(Government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 Profile,GOSIP)所訂立。
OSI模型共分為七層
表現層負責資料的表現方式
應用程式彼此之間,是透過埠號來得知資料屬於誰
網路層負責將資料傳送至目的主機
資料連結層 先詢問這個IP位址是哪一台電腦所設定
符合這個IP位址的主機會回應MAC位址
實體位址相同者,表示是自己的資料,於是就加以擷取
參考模型的運作方式 網路層
資料由下往上逐層處理各自負責的標頭 網路層
DoD參考模型
OSI模型、DoD模型與TCP/IP協定套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