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攻臺]學習模組簡報 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國立臺灣大學 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鄭氏攻臺]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十七世紀的台灣 本圖引自參考大衛‧阿諾德(David Amold)著,王國璋譯,《地理大發現(1400-1600)》(臺北:麥田,1999)扉頁改繪。 延伸參考資料 大航海時代的故事 地理位置與航線 哥倫布出海前看過什麼地圖? 15世紀以前,歐洲人在海上的活動範圍主要是歐洲大陸周邊。到了15世紀末,由於經濟上的需要,還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驅使,在歐洲中航海技術較先進的葡萄牙、西班牙,開始派人到海外探險,其中航海家哥倫布、達伽瑪相繼發現通往印度、美洲的航路,甚至達成繞行地球一週的創舉,並且在這些地方建立據點,開拓殖民地。
[鄭氏攻臺]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十七世紀的台灣 這個時期的歐洲人,對於世界,已經有粗略的亞洲、歐洲、非洲的概念。隨著他們到海外探索,才逐步認識美洲、澳洲等地,臺灣也是在這個潮流下,在1554年首次出現在葡萄牙人的地圖中。 不過, 16、17世紀時的測繪技術雖然比起過去已有長足的進展,但仍有很多視角、技術上的盲點,所以這個時期的地圖即便逐漸接近現在我們對世界認識的樣貌,但是仔細一看,還是會有很多不同之處。在這個網站之中,會使用許多當時期的地圖,在觀看的同時,也請想想看,這些地圖跟現在的地圖有什麼不同之處?
[鄭氏攻臺]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十七世紀的台灣 鄭成功登陸台灣時是1661年,此時的台灣,正在受荷蘭的統治。在當時的世界上,無論東、西方,航海活動、技術都非常蓬勃發展。許多歐洲國家,憑藉著強大的海上艦隊,攻佔世界各地,進行殖民統治。同時,中國、日本也因為航海技術的成熟,和經濟上的需求,活躍於東亞海域。位於東亞要衝的臺灣,也因此成為各路人馬交鋒的歷史舞台之一。
[鄭氏攻臺]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十七世紀的台灣 這樣的海外貿易活動,使葡萄牙、西班牙賺取了大量的財富,成為當時歐洲的海上霸權,並吸引了荷蘭、英國、法國等國的仿效,紛紛到美洲、非洲、亞洲尋找未開發的地區,發展各自的殖民地,生產各種商品。其中,臺灣北部的淡水、南部的台江內海一帶就在這樣的潮流下,分別成為西班牙跟荷蘭的據點。 引自朱德蘭,〈清初遷界令時期明鄭商船之研究〉,《史聯雜誌》7期(1985),頁32。 延伸參考資料 島嶼的身世 藏在一幅地圖中的歷史密碼
[鄭氏攻臺]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十七世紀的台灣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到臺灣發展時,此時的中國時值明朝末年,這時的中國由於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大量增長,土地已經逐漸無法負載日益增加的人口,居住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紛紛出海貿易、捕魚來另謀出路,他們的足跡遍布日本、東南亞、臺灣等地。 這些出海謀生的人們,逐漸形成另一股海上強權,比如鄭芝龍、鄭成功父子,他們與同樣在東亞海域活動的其他勢力互別苗頭。而當鄭成功在中國的政治事業失利,想要轉往臺灣另謀打算之時,鄭成功與其中一股勢力--荷蘭之間的衝突也終於浮上檯面。 引自朱德蘭,〈清初遷界令時期明鄭商船之研究〉,《史聯雜誌》7期(1985),頁32。 延伸參考資料 家後之荷西與明鄭 進擊的國姓爺
荷蘭人、漢人、原住民、日本人聚落 1. 原住民聚落 2. 赤崁地區 3. 漢人聚落-普羅民遮城 4. 荷蘭人聚落-熱蘭遮城 5. 日本人聚落 [鄭氏攻臺]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人、漢人、原住民、日本人聚落 1. 原住民聚落 2. 赤崁地區 3. 漢人聚落-普羅民遮城 4. 荷蘭人聚落-熱蘭遮城 5. 日本人聚落 6. 海上貿易-港口 7. 鹿耳門
[鄭氏攻臺]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人、漢人、原住民、日本人聚落 1. 原住民聚落:屬南島語族,早在西方人與漢人來之前就已在台定居,以部落聯盟方式彼此戰鬥與貿易。荷人依當地的風俗習慣與信仰,將當時大員的原住民稱西拉雅族。旗下又分四個叫強盛的部落-麻豆社、蕭壟社、目加溜灣社、新港社,合稱四大社。原住民與荷人、漢人、日人都有許多互動。
[鄭氏攻臺]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人、漢人、原住民、日本人聚落 2. 赤崁地區:位於台江內海東側,赤崁為原住民語,荷蘭人習慣稱這裡為普羅民遮(Provientia),是嘉南平原的一部分,主要以耕地與原始森林為主。
[鄭氏攻臺]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人、漢人、原住民、日本人聚落 3. 漢人聚落-普羅民遮城:荷蘭人在郭懷一事件後,於1653年建立的另一座碉堡,用來治理附近的漢人。後來在清領時期因戰爭及地震而毀壞,但是在十九世紀後,漢人在荷蘭城堡的遺址之上,陸續興建儒、道教廟祠,包括海神廟、文昌閣。因為位在赤崁地區,命名為赤崁樓。
[鄭氏攻臺]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人、漢人、原住民、日本人聚落 4. 荷蘭人聚落-熱蘭遮城:座落在台江內海內西南側的一鯤鯓沙洲上,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辦事中心以及戰爭用的堡壘。熱蘭遮城在日治時期經過大幅的整修,成為今日的樣貌,後來稱為安平古堡。
[鄭氏攻臺]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人、漢人、原住民、日本人聚落 5. 日本人聚落:根據西洋水手的紀載,臺灣的日本人聚落坐落於北線尾北側,是一規模至少為150人的聚落,提供走私貿易與朱印船貿易的日本商人與海盜基地。
[鄭氏攻臺]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人、漢人、原住民、日本人聚落 6. 海上貿易-港口:位於一鯤鯓與北線尾之間,是17世紀從臺灣海峽進入台江內海一帶的重要通道,是大員地區主要的港口。港口內側經常停泊著大的商船,但是也有許多小船及舢舨船,會將貨物運載到大船上。
[鄭氏攻臺]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人、漢人、原住民、日本人聚落 7. 鹿耳門:鹿耳門是個介於北線尾與北方沙洲之間的水道,連通台江內海與臺灣海峽,雖然水面寬,但是水面底下高低不一、有許多暗沙,能夠允許船隻通過的部分其實很窄,只有在漲潮時能強通過,所以在一般時候船隻很少經過這裡。
[鄭氏攻臺]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人、漢人、原住民、日本人聚落 7. 鹿耳門:不過,在鄭成功攻台之時,為了避開熱蘭遮城的監視,鄭成功的船隊趁著在清晨大霧及漲潮時,從這邊通過鹿耳門,出其不意進入台江內海,突襲普羅民遮城。一鯤鯓北方的北線尾,也是重要的貿易與軍事要點。平常有漢人和日本人居住,以及與荷蘭人交易。北線尾的北邊,為北方沙洲,此沙洲經常在漲潮時沈下去,但是退潮時則露出來。 延伸參考資料 17至19世紀臺南港口的變遷 台江內海研究資料集
台江內海古今變遷 江內海自荷蘭統治台灣1650年之後,地貌變化很大, 原有的沙洲地形已因為沉積作用改變為陸地。 [鄭氏攻臺]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台江內海古今變遷 江內海自荷蘭統治台灣1650年之後,地貌變化很大, 原有的沙洲地形已因為沉積作用改變為陸地。
[鄭氏攻臺]學習模組簡報 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鄭氏攻臺]學習模組簡報 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謝謝指教 國立臺灣大學 數位人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