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思想政治课 多媒体教学软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封建帝制的覆灭 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辛丑条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日益高涨: 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 工人的罢工斗争,商人的罢市斗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日益高涨: 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 工人的罢工斗争,商人的罢市斗争 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 拒俄、拒法、抵制美货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1905年103次;1906年199次;1907年188次;1908年112次;1909年次149次;1910年266次)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实行“新政”。 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实行“新政”。 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
“预备立宪”骗局 革命形势高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901 1905 《钦定宪法大纲》 宣布“新政”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光绪和慈禧死 第三章 “预备立宪”骗局 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 1901 1905 《钦定宪法大纲》 1911 宣布“新政”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光绪和慈禧死 溥仪上台 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 革命形势高涨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 和骨干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 和骨干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设立厂矿的数目和投资额增加 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其中以棉纺织、面粉加工等行业最为显著。 设厂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浙、两湖和广东三个地区,三个地区共设厂251家,占民族资本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近代知识分子群体成为中坚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留学热潮 20世纪前10年留学生人数超过2万,90%为留日学生,1906年在日留学生达到近万名。吴玉章曾写诗描述: 东亚风云大陆沉, 浮槎东渡起雄心。 为寻富国强兵策, 强忍抛妻离子情。 新式学堂 1909年,全国设立各级学校6万所,其中大学、专科高校及各级师范学校540所。 近代知识分子的特点: 思想活跃、富于激情,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接受到更多的西方政治思想,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更敏锐的认识,大多具有强烈的爱国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939年毛泽东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讲道:“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转变,……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它提出要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建立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共和国。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兴中会 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 檀香山兴中会盟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在宣传民主思想中,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轰动海内外,影响日深。其中邹容的《革命军》更是激荡人心,催人奋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善良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邹容《革命军》
同盟会成立前后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简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1894年 兴中会 华侨和会党 孙中山 第三章 同盟会成立前后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简表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1894年 兴中会 华侨和会党 孙中山 190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和学界 黄兴、宋教仁 光复会 蔡元培 1906年 日知会 学界和新军 刘静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有统一的革命纲领,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同盟会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 有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央设总部,国内外各地设支部。 有全体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孙中山。 主张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政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政治纲领的核心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政治纲领的核心内容。 民生主义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其目的是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历时两年的一场大论战。
在民族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在民族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在民权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在民生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平均地权,实行社会革命。
经过辩论,基本上澄清了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经过辩论,基本上澄清了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第一,在中国必须要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流血牺牲,但这种流血牺牲更多的是带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祉。 第二,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之根本”,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第三,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须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经过辩论,改良派中的许多人感觉到革命派的观点现实可行,纷纷站到革命派阵营中来。在当时东京留学生中,谈革命者理直气壮,谈改良者口气虚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发动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回国有”,并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与妻书》 林觉民(1886~1911)
四川保路同志会主要领导人同盟会会员吴永珊(1878--1966)。在成都血案后,在他的领导下,四川荣县独立。吴永珊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四川保路同志会主要领导人同盟会会员吴永珊(1878--1966)。在成都血案后,在他的领导下,四川荣县独立。吴永珊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取得了首义的胜利。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湖北军政府
袁 各省纷纷独立 帝 1912.1.1. 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 清政府 1911.10.10.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建立 革命形势迅猛发展 各省纷纷独立 临时约法 镇压 和谈 袁 清政府 瓦解 清帝退位 帝 企图武力干涉 寻找代理人
思考: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武昌起义的胜利,给了革命党人以极大的鼓舞,但革命党人对自己掌握政权的能力缺乏坚定的信心,尤其是武装起义的爆发,为袁世凯提供了东山再起之机,使革命在胜利的凯歌声中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思考: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从南京临时政府的组成人员看,表明它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1912年3月11日,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 1.它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和民权主义思想在法律上得以体现。 2.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一步具体化,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 3.从颁布的背景来看,是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确保中国走向民主政治的轨道。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第一,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第三,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法令。如:通令剪辫子;禁止缠足。留在男子脑后长达三百余年的发辫及妇女缠足陋习终被革除。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中山装五个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立国四维:礼、义、廉、耻。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迫于帝国主义、立宪派、旧官僚和一些革命派的压力,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过程 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怪胎,本质上有浓厚的封建性与买办性,但打着中华民国的招牌,所以有人说是“新瓶装旧酒”。 袁世凯为什么能建立起他的独裁统治 第一,帝国主义的大力扶持与帮助 第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积极支持 第三,立宪派的积极支持 第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 第五,袁世凯有相当的军事政治实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首先,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首先,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1912年8月,宋教仁成立国民党。 1913年3月,袁世凯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废除了孙中山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任命亲信赵秉钧组阁,控制了政府的实权。 1913年3月20日,他指使亲信在上海杀害了国民党领袖宋教仁,罢免辛亥革命后担任江西都督的李烈均、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的胡汉民等人职务。 他秘密大借外债,于1913年4月向英俄德法日等五国银行借款2500万英镑,作为扩大军队、发动内战的经费。 他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增加赋税,1913—1914年各地的地租额比辛亥革命前增加10%以上。仅袁世凯一家在河南彰德县就霸占了三分之一的土地。 这一切说明,中国依然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之下,人民群众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袁世凯投靠帝国主义 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袁世凯下令1916年为洪宪元年 1917年6月张勋复辟 军阀们公然进行抵制复辟活动
其次,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其次,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 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
最后,在思想文化上,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最后,在思想文化上,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 命令全国恢复祀孔、祭孔典礼。 中小学恢复尊孔读经。 发行尊孔刊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二次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二次革命。 1913年,李烈钧、黄兴组织讨袁军,举起讨袁大旗,上海、广东及安徽等地纷纷起兵响应,但最终归于失败。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向孙中山个人绝对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并且将国民按入党时间分成等级,享有不同待遇。部份同时流亡日本的国民党员对此反对,原同盟会中重要人物如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等俱未有加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老年合影 孙中山与宋庆龄于1915年10月25日在东京结婚的合影
2.护国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 ⑴1913年二次革命后,1913年10月,强迫第一届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⑵1913年11月,解散国民党 ⑶1914年1月,解散国会, ⑷1914年5月,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 ⑸1914年12月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至此将民主制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⑹1915年5月9日,为赢得帝国主义支持,接受“二十一条”,形成五九国耻。 ⑺1915年底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 ⑻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元旦登基,做了中华帝国的皇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说明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极不彻底,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从根本上没有得到清理,顽固的封建势力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径以及其卖国行径遭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 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在全国多次发动起义,发表《讨袁宣言》、《第二次讨袁宣言》,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春,章太炎只身闯入总统府,当面痛斥袁世凯包藏祸心,被袁软禁起来。 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声明其反袁立场,并拒绝了袁世凯20万元的收买。 蔡锷、李烈钧等组织护国军,进行武力讨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1915年12月,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李烈钧等发动护国运动。25日云南宣布独立,接着分兵向四川、贵州、广东进兵,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陕西也宣布独立。全国出现了反袁斗争的高潮。 这时日本也翻脸,趁机与袁世凯捣乱,背弃过去诺言,表示袁世凯自行帝制,不听友邦劝告,公开反袁。其他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东顾,也警告袁世凯赶快收场。袁世凯见群情激愤,人心大变,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废止了洪宪年号,总共只当了83天的短命皇帝就收场了。袁众叛亲离,形影相吊,成了孤家寡人。他每天看到的都是一份份讨袁的电文,惶惶不可终日,病卧在床。6月6日,他忧郁而死,结束了他的一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3.护法运动 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个胜利只是短暂的。因为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的鼻祖袁世凯虽然死了,但是帝国主义列强以及袁世凯的继承者们并没有随之而去。各地大大小小的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霸一方,互相争夺。中华民国政府被他们糟蹋得乌七八糟,中国政治上出现了更加混乱的局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立即出现分化,帝国主义列强各自寻找自己的代理人,各派军阀也寻找自己依靠的对象,纷纷投靠帝国主义,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当时,较大的军阀有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不仅掌握了北京政府的大权,而且控制了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地,投靠日本帝国主义。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主要控制了江苏、江西、湖北、直隶等地,投靠英美帝国主义。盘踞在东北三省受日本支持的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成为介于直系与皖系之间举足轻重的势力。除直系、皖系、奉系三大军阀外,此外还有山西的阎锡山军阀集团、西南的桂系陆荣廷与滇系唐继尧等军阀集团以及拥兵徐州一带的张勋辫子军。袁世凯死后,原来的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为内阁总理。
主要军阀割据形势表 派系 代表人物 扶植军阀的帝国主义国家 冯国璋 曹锟 皖系 日本 张作霖 滇系 英国 美国 陆荣廷 阎锡山 直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主要军阀割据形势表 派系 代表人物 扶植军阀的帝国主义国家 冯国璋 曹锟 皖系 日本 张作霖 滇系 英国 美国 陆荣廷 阎锡山 直系 英国、美国 段祺瑞 奉系 日本 唐继尧 桂系 英国、美国 晋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当时由于日本在华势力较大,北京政府的实权掌握在段祺瑞手里。黎元洪不属于北洋军阀集团,手中无军队,抓不到实权,与段祺瑞有矛盾。他任大总统后恢复了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因是否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罢免了段祺瑞总理职务。段祺瑞不肯善罢甘休,在日本的支持下暗中扶助张勋,进军北京,解散国会,逼走黎元洪。7月1日,张勋与康有为宣布恢复清王朝,在紫禁城把傅仪重新扶上来做皇帝,改民国元年为宣统九年,又演出了一场为时12天的复辟丑剧。这场复辟受到人民的激烈反对,段祺瑞借此下令讨伐并驱逐了张勋。后,由冯国璋接任大总统,他以再造民国的功臣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控制了大权。他上台后,加紧实行独裁,拒绝恢复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而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视为最珍贵的两个宝物,是民国的象征。他认识到在段祺瑞的统治之下,中华民国仍然是徒有其名。他明确提出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的主张,号召拥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恢复国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担任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等任元帅,与北京的段祺瑞政府相对抗。桂系与滇系都不是段祺瑞军阀的对手,他们举起护法大旗只不过是利用孙中山的名望来对抗段祺瑞,扩大自己的势力,并非真心护法。所以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实际上是有政府而无军队,没有自己的军队。他虽为大元帅,手下却无兵,也没有真正动员人民群众参加,而依靠南方地方军阀来打北方军阀,不可能有大的成就。果然,不久在直系军阀的拉拢下,西南军阀组织了“西南自主各省护法联合会”,与孙中山组织的护法军政府相对抗。1918年5月,孙中山毅然辞去大元帅的职务,离开广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此后,孙中山完全陷入苦闷之中。他一度闭门思过,著书立说,希望能启发国民,唤醒社会。但是,对于今后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应该怎么做,应该依靠什么力量,联合什么人,走什么样的道路,他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孙中山就职后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于1922年6月爆发炮击总统府事件,孙中山离粤退居上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4.联俄联共 第二次护法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孙、越会面曾后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同年年初,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孙中山得以在3月回粤。12月29日,孙中山落实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
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政策。 广州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会址) 孙中山与国民党一大代表步入会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在苏联援助下,于1924年5月组建黄埔军校,并以蒋介石为校长。
11月,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推倒曹锟,邀孙中山北上共襄国是,惟健康已急转直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冯玉祥 曹 锟 11月,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推倒曹锟,邀孙中山北上共襄国是,惟健康已急转直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8岁,孙中山临终时同意汪兆铭所代笔的《总理遗训》及《致苏联政府书》。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毛泽东论述辛亥革命成败时指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毛泽东论述辛亥革命成败时指出: “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是把一个皇帝赶跑了,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从辛亥革命起,为了推翻清朝而迁就袁世凯, 后来为了反抗北洋军阀而利用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陈炯明,最后陈炯明又叛变了。这样看来,从前的老一套革命办法非要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 ——吴玉章
辛亥革命的失败,从客观上说,是由于帝国主义用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的失败,从客观上说,是由于帝国主义用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在于它本身具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来说: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综上所述,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综上所述,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 ——毛泽东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还在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由此造成了这一阶级的先天不足。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弱点根源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主要还在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软弱,主要表现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补充知识: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主要还在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软弱,主要表现在: 近代工业基础薄弱; 工业发展的原动力不足; 处于没有平等竞争条件下的国际环境; 不能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及其后来的斗争最后都归于失败,但它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和启示: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MPG 要彻底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必须寻找新的革命思想、新的革命政党、新的革命力量、新的革命道路、新的革命前途。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的迅速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成为新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中国革命新的领导核心,从此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授课结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