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0 總體經濟 與 總體指標.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三章 國民所得總體經濟學. 資料來源 李美金著作之 “ 全方位經濟學講義 ” , 由龍騰圖書公司出版 。
Advertisements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名目國民所得與實質國民所得 第四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五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五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十三章 國 民 所 得.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6-1 國民所得的概念 6-2 國民所得的內容 6-3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6-4 「貧窮」與「富裕」-國民所得 分配不均度的測量第六章 國民所得.
經濟學 .方文碩、楊永列、葉志權 合著.前程文化 出版 第 12 章 國民所得的衡量 本章學習目的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之衡量 瞭解各種國民所得之間的關係 瞭解物價水準與物價指數 瞭解實質國民生產毛額 瞭解國民所得會計之限制 瞭解家計單位所得分配衡量 瞭解新經濟福利指標 瞭解綠色國民所得帳.
1 第 23 章 國民所得的計算. 2 個體 VS 總體 個體經濟學 (microeconomics) - 研究家計單位和廠商如何做決策以及 他們在市場中如何互動。 總體經濟學 (macroeconomics) - 研究整體經濟的現象,包括經濟成長、 景氣波動、通貨膨脹、失業 … 等.
Chapter 11. 行銷管理 Chapter 11 訂價概 念 11-2 行銷管理 Chapter 11 訂價 概念 11-3.
總體經濟指標 第四課 編製:黃詩茹. 經濟學研究主題 個體經濟研究 探討個體如何做理性的選擇。 研究個人、家庭、廠商等單一行為者的經 濟作為。例如:消費、生產行為。 總體經濟研究 觀察整體經濟體 ( 社會、國家 ) 的現象。 研究整體經濟社會的產出、物價、資產價 格、政府預算等經濟變數的決定。例如:就業.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第十章 國民所得之衡量.
國民生產毛額的基本概念 國民生產毛額的衡量.
第13章 國民所得帳 第一節 國內生產毛額之定義 第二節 流量與存量 第三節 GDP 之衡量~產出面法 第四節 GDP 之衡量~支出面法
13.1 國內生產毛額 國內生產毛額的定義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第八章 總體經濟的衡量-總產出.
第2章 國民所得概要.
    第10章 總體經濟學導論 經濟學原理‧溫明忠 著‧前程文化 出版.
Bank 3.0 證券產業發展趨勢 與數位化應用 富邦證券 副總經理 郭永宜 (行銷暨商品督導)
10 總體經濟與總體指標.
第九章 總體經濟的衡量-物價膨脹與失業.
第1章-國民收益 香港中學會考經濟科 By Mr. LAU san-fat/ver 2004 第1章-國民所得計算-SV.
公民與社會第四冊 第四課 總體經濟指標 師大附中 陳采妍.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15 總體經濟指標的衡量.
第 11 章 失業與物價指數 經濟學 精簡本 作者 謝振環.
人民痛苦指數 第七組 吳政穎 陳顯榮 許家嘉 張巧吟
第 11 章 總體經濟的度量 本章內容要點 利用循環流程圖來瞭解總體經濟 衡量總產出的指標 國內生產毛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 衡量物價水準的指標
單元 5 中國的產業.
Chapter 2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2.1 何谓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的定义 具体界定:
經濟學原理 總體經濟 Lecture 1 黃朝熙 2009年3月17日.
消費、儲蓄與投資 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第四章 資金成本.
國民所得會計帳 國民所得會計帳 1.
第11章 總體經濟學概述 本章學習目的 瞭解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之界定 瞭解總體經濟學的演進 瞭解總體經濟學所涉及之問題
經濟學 I 第三章 消費行為的研究.
第4章 即期匯率的決定(I).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第二章 如何衡量總體經濟.
9 總體經濟與總體指標.
16 國民所得的意義與衡量 討論總體經濟的問題與對策, 必須有衡量總體經濟活動的具體指標。國民所得是用來測度總體經濟活動的量標。
第4章 凱因斯學派.
洋華光電 2009年第二季法人說明會 Aug 19, 2009.
9 國民所得與物價 以上八課討論個體經濟學,以下八課則是總體經濟學。 個體與總體涵蓋的範圍不同,分析方法卻都是「市場供需均衡」,
2013年全球股價、原油、黃金及波動率指數(VIX)
第四章 生產理論 1.生產函數 2.生產期間 3.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 4.等產量線 5.最適要素僱用量 6.規模報酬.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生產毛額之定義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的計算方式 解構國內生產毛額的組成
第9章 理性預期與現代凱因斯理論: 理性工資僵固性
貨幣需求理論-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說 財金二丙 4A 林昕宜 指導老師 陳曉蓉 老師.
本章結構  市場與產業  產品的性質與市場或產業的範圍  產業與市場的分類  產業結構 陳正倉 林惠玲 陳忠榮 莊春發 著.
第10章 失業、通貨膨脹與菲力蒲曲線.
第 1 章 緒 論 經濟學 精簡本 作者 謝振環.
總體經濟學導論 總體經濟學所要討論的是諸如一個國家商品的總需求量、總供給量、商品的進出口量等總量 (aggregates) 的觀念,以及一個國家商品的平均價格水準、勞工平均的薪資水準等平均 (averages) 的觀念。 總體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的差異主要在研究的對象與課題上。前者研究的對象是整體的,是以單一國家,甚至於全世界的經濟現象作為研究的對象。而後者的研究對象是個體的,是以參與市場的個人、家庭、廠商的經濟行為,以及這些行為與個別市場間的交互運作的關係,作為研究的對象。
個體經濟學 張清溪 / 國立台灣大學
經濟學 學經濟.
總體經濟指標與利率趨勢研判 主講人 財務部 林震慶副理.
Solid State System (3S) 鑫創科技: 年第二季 投資人說明會 08/15/2016.
國際金融期末報告 授課老師:楊奕農副教授 學生:金恩惠 學號:
13 凱因斯模型 本章與下一章以總合供需模型說明 國民所得與物價水準是如何決定出來的。 本章先介紹構成總合支出四項目中的民間消費支出與投資,
Chapter 15 凱因斯模型與IS/LM模型
總體經濟學導論 總體經濟學所要討論的是諸如一個國家商品的總需求量、總供給量、商品的進出口量等總量 (aggregates) 的觀念,以及一個國家商品的平均價格水準、勞工平均的薪資水準等平均 (averages) 的觀念。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9 總體經濟與總體指標.
公司債 發行公司債 But 我需要2億 資金不足… 元資金興建廠房… 甲企業 債權人 透過發行二十年期公司債的方式籌得資
第一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
授課老師:   教授 第5章 國際平價條件與匯率預測 ch5 國際平價條件與匯率預測 黃志典: 國際財務管理概論.
17 國民所得與經濟福利 本章將首先介紹物價指數的衡量方法,並用以計算平均每人實質國民所得; 再說明國民所得作為福利指標的失。
國際收支帳 = 經常帳 + 金融帳 商品交易:購買力平價理論 金融投資:利率平價理論.
第一章 電子商務簡介 第一篇 電子商務概論篇.
課程說明(Course Description)
十四、景氣波動與財政赤字 景氣波動的特徵 失業 財政收支 公債.
營運模式.
Application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Chapter 13 總體經濟的衡量. Chapter 13 總體經濟的衡量 本章內容 國民所得與循環流程圖 衡量總產出的指標 國內生產毛額的三種計算方法 台灣的國民所得 福利與綠色國民所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Chapter 10 總體經濟 與 總體指標

總體經濟學導論 總體經濟學所要討論的是諸如一個國家商品的總需求量、總供給量、商品的進出口量等總量 (aggregates) 的觀念,以及一個國家商品的平均價格水準、勞工平均的薪資水準等平均 (averages) 的觀念。 總體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的差異主要在研究的對象與課題上。前者研究的對象是整體的,是以單一國家,甚至於全世界的經濟現象作為研究的對象。而後者的研究對象是個體的,是以參與市場的個人、家庭、廠商的經濟行為,以及這些行為與個別市場間的交互運作的關係,作為研究的對象。

現代總體經濟學的誕生 在經濟大蕭條之前,當時的經濟學家 (古典學派) 不認為經濟衰退是一個嚴重且能持久的現象。他們繼承了亞當斯密的觀點,認為自由市場的價格機能夠讓經濟很平穩的運作。因此,失業與經濟衰退的現象不可能持續過久。 古典學派當中看法更極端的經濟學家,甚至否定需求不足與失業的可能。其中以賽依 (J. B. Say) 為代表。賽依認為供給可以創造出同額的需求;這樣的看法,被後人稱為賽依法則 。然而這樣的觀點,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面臨了考驗, 也因此誕生了現代總體經濟學。

凱因斯的開創角色 凱因斯 (J. M. Keynes) 在 1936 年發表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代表了現代總體經濟學的誕生。 凱因斯的 《一般理論》,解釋了經濟大蕭條時所發生的總體經濟現象,並提出對於解決失業與經濟衰退的政策建議。 按照凱因斯的看法,失業或經濟衰退的問題之所以會產生,在於一個國家整體需求的不足,而自由市場的價格機能,並無法有效的解決整體需求不足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當經濟衰退時,政府應該運用各種總體經濟政策,刺激整體需求,以達到減緩失業與恢復經濟繁榮的目的。

其他總體經濟理論 基於 1970 年代與 1980 初期,歐美各國的物價上漲率普遍偏高,一般人對總體經濟所關心的焦點,亦移轉到如何解決物價上漲的問題上。在此背景之下,出現了其他的總體經濟理論。包括,佛利曼為代表的貨幣學派理論;盧卡斯與沙勁為代表的理性預期-新興古典學派。 近十年來,一方面隨著亞洲新興國家的崛起,以及歐美各國未再出現嚴重的失業與物價上漲的問題,經濟學家乃對成長課題產生興趣,而產生了盧卡斯和羅麼為代表人物的新成長理論。

總體經濟的三大部門 家計單位:家計單位的成員受雇於廠商或政府,並收取工資。同期間內,家計單位向廠商購買商品與服務,並向政府納稅。 廠商:廠商將其生產的商品與服務賣給家計單位與政府。同期間內,廠商支付薪資、租金、利息、股息給家計單位,並且支付稅金給政府。 政府:政府從家計單位與廠商課徵稅收。同期間內,政府向廠商購買商品與服務,支付薪資與公債利息給家計單位,並提供移轉性支付給某些家計單位。

總體經濟的三種市場 經濟學家將家計單位、廠商、與政府之間互動的市場,廣義的歸納為三: 商品與服務市場 : 其需求面的構成份子為家計單位、政府與廠商,而供給面的構成份子主要為廠商。 勞動市場 : 其需求面主要構成份子為廠商與政府,而其供給面主要為家計單位。 金融市場 : 家計單位、廠商、與政府皆可為資金市場資金供給者或需求者,而其究竟為資金的供給者或需求者,端賴其收入高於或低於支出而定。

景氣-循環、波動、擴張與衰退 圖 10.1 為台灣從 1961 到 2005 年的實質國民生產毛額。由圖可看出,台灣的國民生產毛額隨著時間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總產量有時快速上升,有時卻下降的現象,我們稱之為景氣循環 或 景氣波動。 任何循環與波動必定有 波峰 與 谷底 。當經濟處於谷底往波峰爬升的階段時,我們稱之為 景氣擴張,而當經濟正由波峰往谷底下降時,我們稱之為 景氣衰退。

失業率的上升與下降 一個國家的失業狀況是否嚴重,可用失業率來衡量。在台灣,凡年滿 15 歲而有工作的人口稱為就業人口;而年滿 15 歲可立即工作卻沒有工作,但正在找工作者,稱為失業人口。失業與就業人口的總和,則稱為之勞動力。失業人口/勞動力=失業率 圖 10.2 繪出台灣的失業率從 1961-2005 年間歷年的變化情形。

物價膨脹率 (一) 物價膨脹亦稱通貨膨脹。此處的物價是指一個國家商品與服務的平均價格。為了衡量多種不同的商品與服務的平均價格,經濟學家必須建立所謂的物價指數。對一般大眾而言,相當重要的物價指數是消費者物價指數,其所衡量的是一個國家的消費者在某期間所購買的消費性商品與服務的平均成本。 物價膨脹率或稱通貨膨脹率,則是衡量一個國家物價上漲的比率。物價膨脹並非一般大眾所樂見的,因為物價膨脹使得他們口袋裡的鈔票變薄了,此外物價膨脹發生時,商品價格往往也會跟著變動,造成人們的不確定感。

物價膨脹率 (二) 圖 10.3 繪出台灣從 1961-2005 年間以消費者物價指數所計算的物價膨脹率。在 1974 年以及 1980-1981 年間,台灣的物價膨脹率明顯偏高;而在其他期間,則大多維持在 5% 以下。 在 2001-2003年間,則幾乎為負值,一般稱為物價緊縮或通貨緊縮。

經濟成長 經濟成長:代表整體經濟生產商品與服務的產能擴增。由圖 10.1 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台灣的實質國民生產毛額雖偶有下挫,但長期來看,卻有不斷上升的趨勢,這種實質國民生產毛額長期上升的趨勢,反映了台灣長期經濟成長的現象。

國際經濟-貿易餘額 貿易餘額是一個國家商品與服務出口總值與進口總值的差額,當其差額為正時,此國家有貿易盈餘;反之,則此國家有貿易赤字。圖 10.4 繪出 1961-2005 年間,我國貿易餘額的變化情形。我國在 1960 年代時,貿易餘額多為赤字,但在 1970 年代以後,對外貿易則多出現盈餘。

國際經濟-匯率 匯率:為外國貨幣與本國貨幣之間的兌換比例。 若 1 美元可以兌換 31 元新台幣,則台幣的美元匯率為 31。 圖 10.5 繪出 1961-2005 年間台幣的美元匯率。台幣的美元匯率在 1972 年以前是固定的,在 1972 年以後,匯率開始波動,而在 1986 年後,台幣巨幅升值,但從 1996 年開始台幣又有貶值的傾向。

國民生產毛額的意義 國民生產毛額(簡稱GNP)是指「特定地區全體人民」,在「一定期間內」,所生產之所有「最終商品與服務」的「名目市場價值」。 特定地區全體人民:國民生產毛額包括一國或地區全體人民的生產貢獻,無論是在境內或是境外發生,都應納入計算範圍。換言之,國民生產毛額採「屬籍主義」。 一定期間:國民生產毛額係針對一段固定期間如一年或一季來計算,其餘時間的生產則排除在外。因此,國民生產毛額是一種流量變數。

最終商品與服務、名目市場價值 最終商品與服務:為避免重複計算,國民生產毛額僅包括做為最終用途的商品與服務,生產過程中所使用之「中間投入」不應列入計算。在國民所得統計中,所謂最終用途包括民間消費、國內投資、政府購買與淨出口等四個主要項目。 名目市場價值:國民生產毛額以市場交易價格做為計算的標準,特別是以當期貨幣價格計算的市場價值。因此未透過市場交易的經濟行為,或衡量不易的生產行為,因缺乏客觀的計價標準,一般均排除在外。

國內生產毛額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 國內生產毛額採「屬地主義」,只要在本地生產,不論生產者籍設何處,均屬於國內生產毛額的計算範疇。 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生產毛額的差異主要來自於生產要素的跨國或跨區移動。本國生產要素的貢獻減去外國生產要素對本國的生產貢獻,稱為「國外要素淨所得」。因此, GNP = GDP + 國外要素淨所得

實質生產毛額 實質生產毛額 「實質」生產毛額是將物價變動對「名目」生產之影響排除在外,所計算而得的生產毛額。 實質生產毛額  「實質」生產毛額是將物價變動對「名目」生產之影響排除在外,所計算而得的生產毛額。 以某一「基期」價格衡量各期的生產價值,可得各期之實質生產毛額,或稱固定價格生產毛額。

國民生產毛額與經濟福祉 (一) 國民生產與經濟福祉並非同義,以其評估一國經濟福祉所產生的問題,至少有以下數端: 忽略所得分配:國民生產毛額衡量的是多寡問題,而非分配問題。 排除非市場交易:非市場交易或資料取得不易的經濟活動均排除在外。一般而言,這些活動我們通稱為「地下經濟」。 忽略休閒價值:國民生產毛額並未反映現代人對休閒的主觀評價。

國民生產毛額與經濟福祉 (二) 忽略環境品質:國民生產毛額無法反映環境品質惡化或「生產外部性」所衍生的社會成本。 忽略商品及勞務品質:國民生產毛額刻劃的是數量的多寡,而非品質的良窳。 未考慮財富價值:國民生產毛額是流量,財富是存量;前者衡量本期生產價值,後者則是過去生產所累積的資產價值。

國民所得帳 衡量國民生產毛額可從產品的「來路」及「去向」著手,可以觀察生產(供給)面、消費(需求)面及分配(所得)面。

從生產面衡量 (一) 國民生產毛額僅包括「最終商品服務」的市場價值,因此並不能將所有廠商的「生產總值」直接加總,而是將廠商生產總值減去中間投入,得到的金額稱為「生產附加價值」。 在表 10.1 當中,小麥農場、麵粉廠及麵包店的生產貢獻分別為 1,000、3,000 和 2,000 元,總計 6,000,但這是此經濟體系的國內生產毛額,並非國民生產毛額。

從生產面衡量 (二) 假定麵包店自法國延聘麵包師傅,並支付薪資 300 元;麵粉廠商進口機器向國外銀行融資,本期支付利息 200 元。因此在調整國外要素淨所得之後,我們可得: GNP = GDP + 國外要素淨所得 = 6,000 – (300 +200) = 5,500 

從生產面衡量 (三) 將全國所有廠商或產業的生產附加價值加總,即得生產面衡量之國內生產毛額。國內生產毛額加上國外要素淨所得,即得國民生產毛額。 從生產面衡量國內生產毛額,可瞭解一國產業結構變化。台灣於 1960 年,農、工及服務業的生產加值分別占當年國內生產毛額的 29%、27% 及 44%;1999 年的比重則為 3%、33% 及 64%。

從消費面衡量 國民所得帳中的最終支出包括四項:民間消費支出(C),國內投資支出(I),政府購買(G)及淨出口(出口 X 減進口 M)。 上述四項支出的加總金額即為支出面衡量的國內生產毛額,即:GDP = C + I + G + (X-M)

民間消費支出 (一) 民間消費支出是國民生產毛額中最主要的部份。民間消費依其屬性,又分為「耐久財消費」、「非耐久財消費」及「服務」等三項。 耐久財消費:耐久財 (durable goods) 是指使用年限較長的商品,這類商品所能提供的「消費服務」將持續至未來。此處要釐清的觀念是,國民所得帳中的消費支出,特別是耐久財消費,不等同於個經當中的消費。前者要衡量真正的消費,需設算商品使用期間所提供的各期「消費服務」。另外,自用住宅的購買,因為房屋「太過於耐久」,故一般均將自用住宅購買歸於投資項目。

民間消費支出 (二) 非耐久財消費:非耐久財是指年限較短的商品消費支出。一般慣例將食品、飲料、煙草、衣著及燃料等支出視為非耐久財消費。 服務:服務包括房屋租金、水費電費、金融保險、醫療保險、娛樂觀光及教育文化支出等主要項目。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房屋租金不僅包括實際發生的租賃支出,也涵括「設算」租金。因為設算租金其實是一種機會成本的觀念,故應在衡量自有住宅的服務時納入計算。

國內投資支出 (一) 在總體經濟學中,投資泛指廠商在商品市場中購買或處分生產設備等資本財 (實體資本財)的行為,不包括個人從事 「金融性交易」 等理財或儲蓄行為。 在我國國民所得帳中,國內投資支出又稱 「資本形成毛額」,除了民間投資外,尚包括公部門的投資支出。 投資支出依其屬性,又分為「固定投資」、「住宅投資」及「存貨變動」等三個項目。 固定投資是投資支出的大宗,主要是指固定資本財的購置成本。

國內投資支出 (二) 住宅投資屬於家計單位的投資行為,除了前面提到的房屋及住宅等資本財之外,一般均將本期中有關住宅的營建與修繕費用列於投資項下。 存貨變動代表本期最終商品的增減。 資本財是存量,投資則為流量。因此存量多寡並不重要,存量變動才是投資。存量的變動主要來自:新增資本財 (又稱毛投資) 與使用期間發生的折損 (又稱折舊)。兩者的差額稱為淨投資。

國內投資支出 (三) 淨投資 = 毛投資 - 折舊 國民生產毛額中的投資支出,指的是毛投資而非淨投資,這是所以稱為「毛額」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我們將折舊自國民生產毛額中扣除,則到到國民生產淨額,簡稱 NNP)。 GNP = NNP + 折舊 同理,國內生產淨額 (簡稱 NDP)等於國內生產毛額減折舊。

政府購買 政府購買又稱「政府消費性支出」,主要包括國防、行政、司法、治安、教育及公教人員薪資等經常性預算支出。2005 年台灣的政府消費性支出約占國民生產毛額的 13%。 政府購買與一般所稱的政府支出並不相同。政府支出除消費性支出以及屬於投資項下的公共投資之外,尚包括「移轉性支付」(例如,失業救濟及規劃中的國民年金等福利性支出)。移轉性支付並不屬於國民生產毛額,因為在此一過程當中,並沒有資源被消費或是被生產。

淨出口 淨出口等於出口減進口,又稱國外淨需求。 出口大於進口稱為「出超」或「貿易盈餘」,出口小於進口則稱「入超」或「貿易赤字」根據表 10.1: GDP = C + I + G + (X-M)= 7,000 + 1,000 + 1,000 + (1,000-4,000) = 6,000 此一金額與生產面所計算之金額正好相等。

從分配面衡量 (一) 從要素所得角度估計一國生產的方法,稱為「要素所得估計法」。 要素所得包括勞動報酬、利息、地租及利潤四大項。這四種要素所得的加總金額,稱為「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 國民所得不等於國民生產毛額。兩者差別在折舊以及間接稅淨額。 NI = GNP - 折舊 - 間接稅淨額 間接稅淨額 = 間接稅 - 生產補貼

從分配面衡量 (二) 根據表10.2: 國民所得 = 勞動報酬 + 利息 + 地租 + 利潤 = 2,000 + 0 + 300 + 2,050 = 4,350 GNP = 國民所得 + 折舊 + 間接稅淨額 = 4,350 + 500 + 650 = 5,500

個人所得與個人可支配所得 個人所得之計算方法如下: 個人所得之計算方法如下:  個人所得 = 國民所得 - (營利事業所得稅 + 企業未分配盈餘) + 國內外移轉性支付淨額 個人可支配所得之計算方法如下: 可支配所得 = 個人所得 - 直接稅

End of Chapter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