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學年度優質化社區發展「立志藝文季」校內講座 戰後台灣美術-西畫篇﹝1﹞ 授課老師:李美娟
戰後台灣美術 1945年台灣光復,日籍畫家相繼返國,台灣與日本的關係就此切斷,取而代之的是大陸來台的美術家,台灣與大陸美術界在這段時間交流頻繁、共創榮景。 戰後台灣的西畫畫壇很長一段時間是由日治時期受啟蒙發展的藝術家在主導,藝壇上的大事首先是「省展」的成立,比照日治時期的「台展」,比賽內容包括西畫、國畫、雕刻,審查委員由日治時期民間團體「台陽展」成員組成,包括郭雪湖、楊三郎、李石樵、陳進、陳澄波、顏水龍等人,「省展」的成立使戰後初期台灣的美術活動得以維持,但榮景不長,自「二‧二八事件」及後續的「白色恐怖」發生後,藝術家人人自危,再加上當時政府政策是以「國畫」為主,西畫家們在艱困的環境中仍然堅持創作,儲蓄了豐厚的實力,建立了畫風和典範,對於台灣美術界、教育界影響深遠。 2000/9/18
李石樵,「市場口」,油畫,1946 李石樵 2000/9/18
李石樵(1908-1995)出生於台北縣泰山鄉,1923年進入台北師範學校,受教於石川欽一郎,十九歲即以「台北橋」入選台展,1931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就讀,1941年榮獲日本「文展」免審查資格,這是台籍畫家第一位獲此殊榮者。﹝圖45﹞是畫家在台灣光復後第一幅重要作品,也是一幅刻畫時代性的巨作,同時以這件作品參加第一屆「省展」,並擔任審查員。台灣光復後,大批大陸人士來台,使台灣社會出現不同的面貌,「市場口」這幅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畫中描繪台北永樂市場人群與攤販擁擠、繁忙的狀況,畫中穿著旗袍帶著墨鏡的女子,是一名自大陸來台時髦的女士,光鮮亮麗的外表和周圍衣著襤褸的人群形成強烈對比,因而成為眾人注視的焦點,光線亦刻意投射在她的身上。從這幅作品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台灣與大陸來台人士在文化上的差異,這也是畫家積極落實社會寫實的藝術觀點。 2000/9/18
洪瑞麟 洪瑞麟‧礦工頌‧水彩‧1965 2000/9/18
洪瑞麟﹝1912-1996﹞出生於台北大稻埕,由於父親對傳統文人畫的素養,使他在耳濡目染下產生對繪畫的興趣。 1927年參加倪蔣懷創辦的「台灣繪畫研究所」,受到老師石川欽一郎的指導。1930年赴日留學,畢業於日本帝國美術學校。 1938年回到台灣後,進入瑞芳煤礦工作,自此開始以礦工為創作主題,奠定了他在美術史上的地位。 礦工頌是作者礦工系列作品中的鉅作,畫面以全觀視點展開礦場的剖面,每一個礦坑都有一組人勤勞的工作,有如螞蟻一般勞碌著,這件作品以漆黑的色彩為背景,粗略寫意的黑色線條描繪出礦工工作的姿態及黝黑緊繃的肌肉,同時又在人物的四周包圍著黃色、藍色的燈光色彩,產生一種有如劇場般的戲劇張力,達到一種視覺合唱的效果。由於作者一生以礦場為業,長期與礦工的近距離接觸,使他的作品自然散發出一股悲天憫人的情感,往往不自覺就打動了每一位觀賞者,因此,洪瑞麟被推崇為最具有人道關懷情操的藝術家。 2000/9/18
顏水龍 「魯凱少女」,油畫,1982 2000/9/18
顏水龍﹝1903-1997﹞出生於台南縣下營鄉,1927年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9月順利考上該校研究科。 1929年,因霧峰林獻堂資助留學法國。是一位具有多方才能的藝術家,除了繪畫的成就外,更是台灣第一位專業廣告人,對台灣的美術教育、工藝美術的推動,有相當程度貢獻。 1950 年代起,顏水龍作畫逐漸趨於某些特定的題材,以台灣原住民為題材,反映出作者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及對原住民的人文關懷。 「魯凱少女」是作者晚期代表作品之一,描繪山地門魯凱少女,作者以厚實的寫實技巧作為根基,採用平塗的筆觸,概念性的畫法表現少女的五官和皮膚,而衣飾上美麗的刺繡和綴珠,則是採用細膩寫實的描繪手法,表現出魯凱族華麗而富變化性的服飾特色,這幅作品充分表現出魯凱族少女清純質樸與堅毅的特質。 2000/9/18
廖 繼 春 2000/9/18
廖繼春(1902-1976)出生於豐原,在妻子的資助下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留學,是台灣第一代西畫家中最具現代繪畫觀念與表現風格者。 1950年代後期以來,多位台藉畫家拋棄具象畫風,改以抽象畫創作,廖繼春是最具代表性的畫家。 「船」是作者晚期作品,畫面中佈滿了和諧愉悅的色塊,流動的線條隱約中勾勒出一幅海港風景,在抽象符號中隱藏具象的景物,可見廖繼春的抽象畫是以現實世界為依據,並非來自於潛意識,這種由風景演變而來的抒情抽象畫,影響許多後進畫家。綜觀廖繼春一生風格多變,從傳統寫實到現代抽象,是台灣現代繪畫的先驅。 2000/9/18
敬 請 指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