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第三节 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校正: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Advertisements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第八章 第四节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个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 及其导数 隐函数的微分法.
急診檢傷分類的重要性!! ◎ 為什麼急診要有檢傷分類呢?
水箱水位PLC控制 课题(三) *** 20**年**月**日.
当系统模型不可知,难以分析,无法得到数学模型,又想知道系统运动特性的时候: 实验法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第七章 简单控制系统 主讲人:史继斌
PowerPoint 电子科技大学 无源RC滤波器的频率响应特性的研究.
国家级精品课程 《计算机控制技术》 主讲教师:于海生 教授 青岛大学.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 北京交通大学 吴斌.
第4章 频域分析法.
第五章 频域分析.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 二、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积分公式及积分法则 四、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五、小结
不确定度的传递与合成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5章 频域分析法 5.1 频率特性及其表示法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5.3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
第5章 频率法 5-1 频率特性的概念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5-3 开环系统频率特性图的绘制
Control Instrument and Computer Control Equipment
直流伺服馬達 (DC servo motor) 姓名:吳民翊 指導教授:陳沛仲.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 2018/11/9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化系.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 4.11 R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测试.
第五章 自动控制仪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比例控制 第三节 比例积分控制 第四节 微分控制 第五节 模拟式控制器 第六节 可编程序控制器.
自动控制原理 黄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例5 构造下列线性系统的S-函数 csfunc.m S-函数代码 switch flag, case 0 [sys,x0,str,ts]=…
试用Bode图设计方法对系统进行滞后-超前串联校正设计, 使校正后系统满足:
第七章 系统校正与PID控制 7.1 问题的提出 7.2 系统校正的几种常见古典方法 7.3 PID模型及其控制规律分析
《过程控制工程》复习 张建明 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
第五章 简单控制系统.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当由系统不可变部分如传感器、放大器、执行机构等组成的控制系统不能全面满足设计需求的性能指标时,在已选定的系统不可变部分基础上,还需要增加必要的元件,使重新组合起来的控制系统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这就是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问题。
自动控制原理 黄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广义对象纯滞后补偿 谢磊.
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 第一节 线性系统校正的概念 第二节 线性系统基本控制规律 第三节 常用校正装置及特点
实验六 积分器、微分器.
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 第四节 用频率特性法分析 系统稳定性
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 在工程实际中,人们常运用频率特性法来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性能。
PID参数整定与抗积分饱和 谢磊 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
作者:郭阳宽 王正林 《过程控制系统仿真》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 作者:郭阳宽 王正林
SimulationX控制系统建模 目 录 1. SimulationX中的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概述 SimulationX 中控制系统的建模
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 第五节 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一、开环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二、闭环频率特性与时域指标的关系.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运动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及综合 主讲教师:朱高伟.
10.2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 稳压电源质量指标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工作原理 三端集成稳压器
Module_4_Unit_11_ppt Unit11:系统动态特性和闭环频率特性的关系 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大学物理实验 用双踪示波器观测电容特性与磁滞回线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物理教研室.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广义对象纯滞后补偿 戴连奎 浙江大学控制学院 2016/05/12.
第三节 二阶系统性能分析 一、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三、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 四、带零点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一、给定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二、扰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三、改善系统稳态精度的方法.
第三章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3.1 频率响应的一般概念 3.2 三极管的频率参数 3.3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第五章 频率响应法 5.1 频 率 特 性 5.2 典型环节和开环频率特性 5.3 奈奎斯特判据 5.4 稳 定 裕 度
第7讲 有源滤波器 基本概念与定义 一阶有源滤波器 二阶有源滤波器.
第一章复习 1、聚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常见聚合物的习惯命名 2、聚合反应 重点掌握按聚合机理的分类: 连锁聚合 逐步聚合 3、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4、聚合物微结构(链结构)的概念.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一、系统固有部分的简化处理 二、系统预期频率特性的确定 三、校正装置的设计
第一节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二、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积分表 四、不定积分的性质 五、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 函数的微分学 第二节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偏导数的求法.
第六节 用频率特性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一、单闭环有静差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二、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设计举例 一、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二、电流环简化及调节器参数的设计 三、速度环简化及调节器参数的设计
魏新宇 MATLAB/Simulink 与控制系统仿真 魏新宇
第二节 典型环节与系统频率特性 一、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二、控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课件 2009年淮南师范学院 校级精品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2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s 2
实际中串联校正的方法用的更多。 一旦控制任务给定;对象一定、选择了测量元件和放大、执行元件以后,整个系统的基本组成就一定了。除了放大倍数可作部分调整外,其余都不可以变动。称系统的不变部分。 (2)、PID控制器 应用注意事项; 问题简单的调整放大倍数不可能满足所有系统的性能指标,需要添加其它元件来改善系统的性能,称为系统的校正元件.
第七节 用时域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一、单闭环有静差调速系统 二、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
第四节 控制系统性能的频域分析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第一节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典型环节的Bode图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主讲教师:朱高伟.
信号发生电路 -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第七章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工程设计方法 §7-1 典型系统 §7-2 系统结构的近似处理和非典型系统的典型化
6.1.1 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 控制系统是由为完成给定任务而设置的一系列元件组成,其中可分成被控对象与控制器两大部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第三节 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校正: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校正: 在系统中附加一些装置改变系统 的结构,从而改变系统的性能。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第三节 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系统校正的方法主要包括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一般说来,串联校正比较简单,反馈校正的设计往往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本章仅讨论串联校正。 串联校正结构图: R(s) C(s) Gc(s) Go(s) _ 固有部分 校正装置

一、串联超前校正 二、串联滞后校正 三、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四、PID控制器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是根据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和对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来确定的。 一、串联超前校正 二、串联滞后校正 三、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四、PID控制器

一、串联超前校正 1.超前校正装置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1) 无源超前校正装置 1+aTs Gc(s)= a(1+Ts) R1R2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一、串联超前校正 uc R1 ur c + - R2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1.超前校正装置 dB L( ω ) (1) 无源超前校正装置 10lgα Gc(s)= 1+aTs a(1+Ts) 20lgα ω1= aT 1 ω2= T 1 ω T= R1R2 R1+R2 C a= R1+R2 R2 ) ( ω φ φm > 1 ωm ω 为了补偿开环放大倍数1/α<1对稳态精度的影响,再增加一放大倍数为α的放大环节。 ω=ωm处为最大超前角

一、串联超前校正 1.超前校正装置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1) 无源超前校正装置 1+aTs Gc(s)= a(1+Ts) R1R2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一、串联超前校正 uc R1 ur c + - R2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1.超前校正装置 dB L( ω ) (1) 无源超前校正装置 10lgα Gc(s)= 1+aTs a(1+Ts) 20lgα ω1= aT 1 ω2= T 1 ω T= R1R2 R1+R2 C a= R1+R2 R2 ) ( ω φ φm > 1 ωm ω Gc(s)= 1+aTs a(1+Ts) ×a 1+aTs 1+Ts = α>1 φ(ω)>0 ω >ω2 =20lg a 超前的相频特性 L(ω)=20lgaωT-20lgωT

幅相频率特性曲线: Gc(s)= 1+aTs 1+Ts dφ(ω) dω =0 令 ωm= T 1 a = T 1 · aT 得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幅相频率特性曲线: Im Gc(s)= 1+aTs 1+Ts dφ(ω) dω =0 令 φm ω=∞ ωm= T 1 a = T 1 · aT α ω=0 得 1 α+1 2 Re 两个转折频率的几何中点。 最大超前相角: (a–1)/2 1+(a–1)/2 sinφm= = a–1 a+1 1+sinφm 1–sinφm a= φm=sin-1 a–1 a+1

(2) 有源超前校正装置 Gc(s)= R3[1+(R1+R2)Cs] R1(1+R2Cs) 1+ 1+Ts =Kc τs Kc= R3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2) 有源超前校正装置 R1 uc C R3 ur - Δ ∞ + R2 Gc(s)= R3[1+(R1+R2)Cs] R1(1+R2Cs) 1+ 1+Ts =Kc τs Kc= R3 R1 式中: τ=(R1+R2)C T=R2C a= aT T = R2 R1+R2 令: aT=τ Kc=1 则: >1 Gc(s)= 1+aTs 1+Ts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2.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 超前校正是利用相位超前特性来增加系统的相角稳定裕量,利用幅频特性曲线的正斜率段增加系统的穿越频率。从而改善系统的平稳性和快速性。为此,要求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角出现在系统校正后的穿越频率处。

5)找到点Lo(ω)=-10lgα,对应的频率为: 2)绘制原系统的伯德图Lo(ω)和φ(ω) , 并确定相位裕量γ。 ωm = ωc'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超前校正装置设计的一般步骤: 1)根据稳态指标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5)找到点Lo(ω)=-10lgα,对应的频率为: 2)绘制原系统的伯德图Lo(ω)和φ(ω) , 并确定相位裕量γ。 ωm = ωc' 6)根据ωm确定校正装置的转折频率。 3)根据要求的γ’和实际的γ,确定最 大超前相角: ωm αT 1 ω1= = α T 1 ω2= =ωm α φm=γ'–γ+Δ Δ=5°~ 20° 7)校验系统的相位裕量是否满足要求。 如果不满足要求,则重新选择△值。 4)根据所确定的φ m ,计算出α 值。 1+sinφm 1–sinφm a=

例 系统结构如图。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要求: Kv≥20 γ'≥50° 3) 根据要求确定φm 解: 6) 计算转折频率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例 系统结构如图。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要求: Kv≥20 γ'≥50° s(0.5s+1) K R(s) C(s) - L(ω)/dB Lc 3) 根据要求确定φm 解: 6) 计算转折频率 1) 确定开环增益K ω2 =ωm α =18.4 取Δ=5.6° K =Kv=20 φm=γ'–γ+Δ G0(s)= s(0.5s+1) 20 18.4 1 T= =0.054 =50o–17.6o+5.6o =38° αT 1 ω1= =4.41 4) 求α 2) 未校正系统伯德图 αT=0.277 1+sinφm 1–sinφm a= 20lgK=20lg20 =26dB = 4.2 Gc(s)= 1+0.227s 1+0.054s 0.5ωc2 20 ≈1 5) 确定ω’c、ωm ωc≈6.3 20(0.227s+1) s(0.5s+1)(0.054s+1) = G(s)=G0(s)Gc(s) Lc(ωm)=10lgα γ=17.6° =6.2dB

例 系统结构如图。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要求: Kv≥20 γ'≥50° 3) 根据要求确定φm 解: 6) 计算转折频率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例 系统结构如图。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要求: Kv≥20 γ'≥50° L(ω)/dB 26 -20dB/dec Lc 3) 根据要求确定φm 解: 6) 计算转折频率 1) 确定开环增益K -20 20 +20dB/dec 9 18.4 ω2 =ωm α =18.4 取Δ=5.6° ω’ c K =Kv=20 ω 2 4.4 ωc φm=γ'–γ+Δ L0 G0(s)= s(0.5s+1) 20 L 18.4 1 T= =0.054 -40dB/dec Φ(ω) =50o–17.6o+5.6o =38° 90 -90 -180 αT 1 ω1= =4.41 φc 4) 求α 2) 未校正系统伯德图 αT=0.277 ω 1+sinφm 1–sinφm a= 20lgK=20lg20 =26dB = 4.2 φ Gc(s)= 1+0.227s 1+0.054s φ0 0.5ωc2 20 ≈1 γ γ ' 5) 确定ω’c、ωm ωc≈6.3 由图知: G(s)=G0(s)Gc(s) 性能不满足要求 Lc(ωm)=10lgα γ=17.6° =6.2dB

超前校正的特点: 1)校正后幅频特性曲线的中频段斜率为 4)当未校正系统的相频特性曲线在穿越 - 20dB/dec,并有足够的相位裕量。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超前校正的特点: 1)校正后幅频特性曲线的中频段斜率为 - 20dB/dec,并有足够的相位裕量。 4)当未校正系统的相频特性曲线在穿越 频率附近急剧下降时,若用单级的超 前校正网络来校正,将收效不大。 2)超前校正使系统的穿越频率增加,系 统的频带变宽,瞬态响应速 度变快。 5)超前校正主要用于系统稳态性能满意, 而动态性能有待改善的场合。 3)超前校正难使原系统的低频特性得到 改善。系统抗高频干扰的能力也变差。

二 、串联滞后校正 1.滞后校正装置 (1) 无源滞后校正装置 1+βTs Gc(s)= T = (R1+R2)C 1+Ts R2 β=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二 、串联滞后校正 uc R1 ur c + - R2 1.滞后校正装置 (1) 无源滞后校正装置 Gc(s)= 1+Ts 1+βTs T = (R1+R2)C R2 R1+R2 < 1 β= dB L( ω ) ω1= T 1 ω2= βT 1 ωm= T 1 β ω 20lgβ 同理: ) ( ω φ φm=sin-1 β–1 β+1 ω ωm φm

(2) 有源滞后校正装置 Gc(s)= R1[1+(R2+R3)Cs] R3(1+R2Cs) 1+ 1+Ts =Kc τs Kc= R3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2) 有源滞后校正装置 - ∞ + R2 R1 ur uc C R3 Gc(s)= R1[1+(R2+R3)Cs] R3(1+R2Cs) 1+ 1+Ts =Kc τs Kc= R3 R1 式中: τ=R2C T=(R2+R3)C β= βT T = R2 R2+R3 令: 则: βT=τ Kc=1 < 1 Gc(s)= 1+βTs 1+Ts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2.滞后校正装置的设计 滞后校正不是利用校正装置的相位滞后特性,而是利用其幅频特性曲线的负斜率段,对系统进行校正。它使系统幅频特性曲线的中频段和高频段降低,穿越频率减小,从而使系统获得足够大的相位裕量,但快速性变差。

3) 从相频特性上找到一点,该点相角由下式确定.该点的频率即为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 βT 1 ω2= =( 5 10 ~ )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滞后校正装置设计的一般步骤: 4) 从图上确定Lo(ω’c ) ,并求β 1) 根据稳态指标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 L0(ωc' ) = –20lgβ 2) 绘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并确定 原系统的相位裕量γ 。 5) 计算滞后校正装置的转折频率,并 作出其伯德图。一般取转折频率: 3) 从相频特性上找到一点,该点相角由下式确定.该点的频率即为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 βT 1 ω2= =( 5 10 ~ ) ωc' T 1 ω1 = βT =β• 6) 画出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并校核 相位裕量。 φ= –180o+γ'+Δ Δ=5o~15o

的幅值衰减使系统的相位裕量增加,但同时也会使系统的穿越频率减小。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滞后校正有如下的特点: 1)滞后校正是利用其在中、高频段造成 的幅值衰减使系统的相位裕量增加,但同时也会使系统的穿越频率减小。 2)一般的滞后校正不改变原系统最低 频段的特性,可用来改善系统的稳 态精度。 3)由于滞后校正使系统的高频幅值降 低,其抗高频干扰的能力得到加强。

三、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1.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c1 (1)无源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传递函数为: Gc(s) = (1+ T1 S)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三、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1.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c1 uc R1 ur + - R2 c2 (1)无源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传递函数为: Gc(s) = (1+ T1 S) (1+T2 S) (1+αT1S) (1+ T2 α S ) 其中: αT1 > T1 > T2 > T2 / α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伯德图 滞后校正部分: (1+ T1S) (1+αT1S) 超前校正部分: (1+ T2S) T2 (1+ S) α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伯德图 滞后校正部分: L(ω)/dB (1+ T1S) (1+αT1S) α 1 T1 1 T1 1 T2 T2 α ω -20dB/dec +20dB/dec 超前校正部分: φ(ω) (1+ T2S) (1+ T2 α S) ω

(2) 有源滞后—超前 校正装置 传递函数为: Gc (s) = (1+T0S)(1+T3S) Kc(1+T1S)(1+T2S) T2 S)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 ∞ + R2 R1 ur uc R3 c1 R4 c2 (2) 有源滞后—超前 校正装置 传递函数为: Gc (s) = (1+T0S)(1+T3S) Kc(1+T1S)(1+T2S) T2 S) a Gc (s) = (1+aT1S)(1+ Kc(1+T1S)(1+T2S) R2+R3 Kc= R1 C1 R2+R3 T1= R2R3 式中: T0=R2C1 T2=(R2+R3)C2 T3=R4C2 令: Kc=1 = T0 T1 T2 T3 = R3 R2+R3 = a>1 T0>T1>T2>T3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2.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 如果对校正后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均有较高的要求,则采用滞后— 超前校正。利用校正装置的超前部分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量改善动态性能;又利用校正装置的滞后部分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例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G0 (s) = S(0.5S+1)(S+1) K 试设计一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要求: Kv ≥ 10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例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G0 (s) = S(0.5S+1)(S+1) K 试设计一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要求: Kv ≥ 10 γ ' ≥ 50° 解: 1)确定开环增益K K = Kv = 10 2) 画出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G(s)= 10(6.67 S + 1)(1.43 S + 1) S(6.67 S + 1)(0.143 S + 1)(S+1)(0.5S+1) G0 (s) = S(0.5S+1)(S+1) 10 系统的传递函数 ≈1 0.5ωc3 10 4) 确定滞后部分 传递函数 L(ω)/dB 6) 校正后系统的 开环传递函数 -20dB/dec ωc≈2.7 Gcl (ω) = 1+ 66.7S 1+ 6.67S = 1 T1 = 0.15 10 ωc' -20 20 40 L0(ω) 取 L (ω) -40dB/dec ωc γ=-33o 1.5 7 ω 0.015 0.15 0.7 1 2 T1= 0.15 1 = 6.67 ω’c 确定超前部分 传递函数 3) 确定ω’c Lc(ω) 则 Φ(ω) -60dB/dec ω = 1.5 -270 -90 -180 90 φc(ω) 选择 α = 10 ω ω = 1.5 φ (ω) φ (ω) = – 180° αT1 1 =0.015 Gc2(ω)= 1+0.143S 1+1.43S γ 则 φ0(ω) L(ω) = 13dB γ’ 选择 ωc' = 1.5 1/T2=0.7 a/T2=7 αT1 = 66.7

四、PID控制器 ∫ ∫ PID控制是指对系统的偏差信号e(t)进行比例、积分、微分运算后,通过线性组合形成控制量u(t)的一种控制规律。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四、PID控制器 PID控制是指对系统的偏差信号e(t)进行比例、积分、微分运算后,通过线性组合形成控制量u(t)的一种控制规律。 具有PID控制系统结构 r(t) c(t) Gc(s) Go(s) _ e(t) u(t) PID控制器 对象 PID控制律的数学表达式: 比例系数 微分时间常数 ] u(t)=Kp[e(t)+ e( TI 1 ∫ t dt de(t) τ )d +TD 比例控制项 微分控制项 积分时间常数 积分控制项 上式也可写成: u(t)=Kpe(t)+ e( KI ∫ t dt de(t) τ )d +KD 微分系数 积分系数

P控制器 KI=KD=0 G0(s)曲线如图 KP>1 Gc(s)=Kp G(s)=G0(s)Gc(s) 幅频曲线上移 相频曲线不变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P控制器 KI=KD=0 L(ω)/dB G0(s)曲线如图 L(ω) KP>1 -20 20 40 Gc(s)=Kp Lc(ω) ωc ω’c ω G(s)=G0(s)Gc(s) L0(ω) Φ(ω) 幅频曲线上移 相频曲线不变 φc(ω) -90 -180 ω φ0(ω) φ (ω) γ' γ ωc ↑ γ ↓ KP<1:对系统性能有着相反的影响。

2. PD控制器 KI = 0 运算放大器构成 的PD控制器 τ 传递函数为: Kp= R2 R1 Gc(s) =Kp(1+ τ s) τ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2. PD控制器 KI = 0 运算放大器构成 的PD控制器 L(ω)/dB +20dB/dec R2 uc R1 ur + - ∞ c R0 ▽ 20lgKP 1 τ ω Φ(ω) +90 ω 传递函数为: Kp= R2 R1 Gc(s) =Kp(1+ τ s) τ =R1C

3. PI控制器 KD= 0 运算放大器构成的PI控制器 传递函数为: 1s+1 Gc(s)=Kp τ 1s Kp= R2 R1 τ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3. PI控制器 KD= 0 R2 uc R1 ur ▽ + - ∞ c R0 运算放大器构成的PI控制器 传递函数为: L(ω)/dB 1s+1 Gc(s)=Kp τ 1s -20dB/dec 20lgK Kp= R2 R1 ω 1 τ 1s=R2C τ Φ(ω) -90 ω

系统为0型系统,性能不满足要求,引入PI校正。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例 系统动态结构图如图所示。要求阶跃信 号输入之下无静差,满足性能指标: γ' ≥60° ωc' ≥10 R(s) C(s) – (T1S+1)(T2S+1) K0 τ1S+1 τ1S KP T1=0.33 T2=0.036 K0=3.2 解: 系统为0型系统,性能不满足要求,引入PI校正。

3.2 系统固有部分: G0(s)= (0.33s+1)(0.036s+1) ωc =9.5 γ=180o - tg-1ωcT1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0.33s+1)(0.036s+1) 3.2 G0(s)= 系统固有部分: ωc =9.5 γ=180o - tg-1ωcT1 L(ω)/dB - tg-1ωcT2=88o -20dB/dec 10 20 L (ω) ω’c Lc(ω) 取PI控制器参数: ωc ω 3 27.8 τ1=T1 =0.33 L0(ω) Φ(ω) -40dB/dec 3 1 τ1 ~ Kp=1.3 -90 -180 ω φc(ω) 20lgKp=2.3dB φ (ω) φ0(ω) γ=88 s(0.036s+1) 12.6 G(s)= γ'=65 ωc' =13 γ'=65o

例 调速系统动态结构图如图,要求采用 PI校正,使系统阶跃信号输入下无静 差,并有足够的稳态裕量。 T1=0.049 T2=0.026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例 调速系统动态结构图如图,要求采用 PI校正,使系统阶跃信号输入下无静 差,并有足够的稳态裕量。 R(s) C(s) – G c(s) (T1S+1)(T2s+1)(T3S+1) K0 T1=0.049 T2=0.026 Ts=0.00167 K0=55.58 解: 系统固有部分为:

(0.049s+1)(0.026s+1)(0.00167s+1) 55.58 G0(s)= 系统伯德图 由图可算出: ωc=208.9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0.049s+1)(0.026s+1)(0.00167s+1) 55.58 G0(s)= 系统伯德图 L(ω)/dB 由图可算出: L0(ω) -20 20 40 ωc=208.9 γ=-3.2° ω’c ωc L (ω) 598 令: τ1=T1 ω 20.4 38.5 选择 ωc' =30 Lc(ω) Φ(ω) 从图上可知 -270 -90 -180 ω 20lgKp=-31.5dB φ0(ω) φc(ω) φ (ω) γ= -3.2 Kp=0.00266 γ`= 49.2 γ'=49.2o =0.0266 (0.049S+1) 0.049S L0(ωc')=31.5dB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见,PI控制器可改善系统的稳态精度,而对动态性能的影响却与其参数的选择有关。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见,PI控制器可改善系统的稳态精度,而对动态性能的影响却与其参数的选择有关。 当不仅需要改善系统的稳态精度,同时希望系统的动特性也有较大的提高时,就可考虑同时具有PI和PD作用的PID控制器。

4. PID控制器 运算放大器构成的PID控制器 Gc(s)= (τ1s+1)(τ2s+1) τs = Kp(1+ TI s 1 +TDs)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4. PID控制器 运算放大器构成的PID控制器 uc R1 ur R2 + - ∞ c2 R0 c1 ▽ Gc(s)= (τ1s+1)(τ2s+1) τs = Kp(1+ TI s 1 +TDs) R1C1R2C2 R1C1+R2C2 TD = τ1τ2 τ1+τ2 = 其中: τ2= R2C2 τ1= R1C1 TI =τ1+τ2 = R1C1+R2C2 τ= R1C2 R1C2 R1C1+R2C2 Kp= τ τ1+τ2 =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PID控制器的伯德图 L(ω)/dB 1 τ 1 τ 2 ω Φ(ω) -90 90 ω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作业习题: 6-1 6-5 6-12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