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之飼養及介紹 崑山科技大學 老師 蕭明謙
蚯蚓的簡介 蚯蚓(earthworm, potworm, or freshwater ringed worm)屬於環節動物門(Annelida)寡毛綱(Oligochaeta),可以分為陸生的及水生的兩種類型。大多數的種類屬於陸生蚯蚓,體型較大,主要分布於土壤表層;俗稱「紅蟲」的水生絲蚯蚓,主要分布在各種淡水水域,一般體型較小,以水中的有機物質為食物來源。
蚯蚓的特徵 身體兩側對稱,具有分節現象;沒有骨骼,在體表覆蓋一層具有色素的薄角質層。 除了身體前兩節之外,其餘各節均具有剛毛。 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生殖時藉由環帶產生卵繭,繁殖下一代。 循環系統是封閉式循環系統,消化管為一由前至後延伸的管狀構造,排泄則經由肛門或腎管進行。以皮膚呼吸,會從背孔分泌黏液以保持皮膚的濕潤。
蚯蚓的外部型態 正蚓的腹面外觀圖 環毛蚓的腹面外觀圖 環毛蚓的背面外觀圖
蚯蚓的生態 在自然界中,蚯蚓是一些哺乳類(如鼬獾)、鳥類、青蛙、蛇或魚蝦蟹類的重要食物來源。由於蚯蚓鑽土的行為,及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的生活方式,可改善土壤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因此贏得「大自然耕耘機」及「大自然施肥者」的美譽。所以當我們了解蚯蚓的習性之後,再施用適當的肥料及農藥,當能更有效的增加農作物的產量
蚯蚓的生理 蚯蚓具有三胚層、兩側對稱、真體腔,是原口類中演化較高等的動物,已經具有相當完整的系統。蚯蚓已有完整的消化系統,有口及肛門之分,並且能分泌多種酵素分解有機物。主要排泄器官為腎管,可以將廢物排出體外;在體腔形成的同時,也形成閉鎖式的循環系統,其中背血管及腹血管為貫穿全身的主要血管,能有效迅速的完成營養物質及代謝產物的運送;在神經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腹神經索(ventral nerve cord),並在頭部集結形成腦,可以控制蚯蚓的運動及對光電等刺激;蚯蚓沒有特別的呼吸器官,主要是以濕潤的皮膚呼吸,並且會隨著種類、溫度等因素而有所變化。生殖方面,主要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並以卵繭產生下一代。
蚯蚓的分類 蚯蚓屬於環節動物門寡毛綱(Oligochaeta),在演化上與多毛綱(Polychaeta)及蛭綱(Hirudinea)的關係最為接近;多毛綱被認為是較原始的一群,因為牠們的幼蟲發育較寡毛綱原始。而多毛綱和寡毛綱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生殖器官的不同;多毛綱是雌雄異體,可以從體腔的表皮產生生殖細胞,並釋放到海中,寡毛綱則是雌雄同體,在特定的體腔中有生殖器官,以特別的受精及生產的方式產生下一代。
蚯蚓的飼養 在釣具店出售的紅蚯蚓,體型較小,部分為來自國外的改良品種,可以人工大量繁殖法大量生產之活體,飼養容易,繁殖力很強,很適合飼養繁殖。 飼養箱以木箱最好,透氣佳;若無木箱,亦可使用市售的置物塑膠箱,下方可打洞方便透水及透氣。 養蚯蚓所需的土可用植物培養土,直接放入蚯蚓;或加入木屑、果皮或醱酵過的雞糞,混合均勻,即可加入蚯蚓飼養。蚯蚓的飼料可用各種果皮、蔬菜、豆渣,直接放在土壤表面或置於土壤中即可,柑橘類及香辛類蔬菜則不適合使用。 飼養時需注意:(1)養殖箱要放在陰涼通風處,上方最好覆蓋麻袋或袋子,防止土壤水分散失,保持黑暗及防止蚯蚓逃跑。(2)每數天要澆水使土壤保持濕氣,每週或十天餵食一次。(3)在飼養的時候,同時必須要注意環境衛生,避免蚊蠅孳生污染環境。
如何找尋蚯蚓 蚯蚓會在苔蘚、落葉或腐爛植物下層活動,會在土壤表面留下記號——「糞土」。「糞土」是蚯蚓的排泄物,常會堆放在蚯蚓的洞口附近,因此在地面上看見由小圓土粒堆成小土堆的糞土的地方,就比較容易挖到蚯蚓。用鏟子挖蚯蚓,很容易對蚯蚓造成傷害,因此可採用化學藥品來逼出蚯蚓,常用的化學藥品有高錳酸鉀、稀釋的福馬林(0.1-0.5%)、稀釋的芥子溶液或稀肥皂水等。也可通電流於土壤以逐出。
蚯蚓的應用 由於蚯蚓喜食腐植性有機物,因此在歐、美、日都已有成功利用蚯蚓清除污泥、有機垃圾、廢紙等,再將之轉換成有機肥料的例子。也有利用酒廠、食品加工廠產生之酒糟或食品殘渣來飼養蚯蚓,再直接將蚯蚓餵食雞、鴨或供飼料工廠製成蛋白質添加於飼料中;另據聞,東南亞地區以椰肉飼養蚯蚓,既可解決當地椰汁喝完的垃圾問題,養出的蚯蚓肥厚多汁又帶椰香味……。
兩者皆在一定環境下,利用生物分解作用將有機廢棄物轉變為富含植物營養料的堆肥,其不同點在於: 差別 蚯蚓堆肥 傳統堆肥 有機物分解者 微生物+蚯蚓 微生物 分解快慢 快(2~3個月) 慢(4~6個月) 需要空間與場所 小,可在室內飼養 大,多在戶外堆積 需要勞力情形 幾無勞力 翻動需要勞力多 管理情形 精細,要養活蚯蚓 粗放
蚯 蚓 圖
蛇 蚯 蚓 與 一 般 蚯 蚓 的 體 型 差 異
參考資料 吳宗正. 1977. 經濟蚯蚓養殖. 萬里程出版社. 台北. 施習德、張學文、陳俊宏. 1998. 台灣蚯蚓的研究與近況(巨蚓科:貧毛綱).中國生物學會論文摘要 12頁. 施習德、張學文、陳俊宏, 台灣產蚯蚓 (環節動物門: 貧毛綱) 之回顧。動物研究學刊 (SCI) (accepted) (Shih, H.-T., H.-W. Chang & J.-H. Chen, A review of the earthworms (Annelida: Oligochaeta) from Taiwan. Zoological Studies (accepted)) 郭登志. 1987. 臺灣紅蚯蚓(Pheretima asiatica)之繁殖,成分分析及其對土壤之肥效. 生物科學30: 7-15. 郭登志. 1995. 臺灣北部地區Pheretima, Bimastus 和Perionyx屬蚯蚓生殖標示之超微構造. 新竹師院學報 8: 181-199. 張文亮. 1992. 蚯蚓活動改變表土入滲之研究. 農業工程學報 38(2): 62-68. 陳俊宏、施習德. 1995. 福山植物園區蚯蚓種類之分布調查研究. 生物科學.39卷1期:52-59.(國科會計劃:NSC83-0202-B-002-288-A07) 陳俊宏、莊淑君. 1997. 有土的地方就有蚯蚓. 動物園雜誌 17:37-42. 陳俊宏、莊淑君、陳昀. 1998. 紫外線對動物的影響. 紫外線研討會論文集 99-104頁. 陳俊宏、莊淑君、宋紫玲、吳采諭、蕭孟昕. 1999. 台灣陸生蚯蚓的多樣性. 自然保育季刊 25:33-37頁. 莊淑君、陳俊宏. 1998. 台灣地區蛇蚯蚓資源分佈的初探. 行為生態研討會論文摘要:50頁. 莊淑君、陳俊宏. 1999. 台灣兩種蚯蚓的耗氧研究. 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論文摘要 C01頁.Aiyer, K. S. P. 1929. An account of the oligochaeta of Travancore. Rewrd of Ind, Mus. 31(Pt1): 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