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管理導論 陳思樺
管理資訊系統的定義與架構 在談資訊管理之前,必須先行了解什麼是「資訊系統架構」。 所謂資訊系統架構 (inform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就是以系統化的方式描述一家企業組織整個資訊系統的元素, 以及元素間關係的架構。 資訊系統架構目的在描繪出符合該企業經營模式與策略目標的 資訊系統,以做為建置的藍圖。
管理資訊系統的定義與架構 根據Davis(1985)對管理資訊 系統所下的定義「管理資訊系 統是一種人機整合系統。它提 供資訊以支援組織的日常作業 、管理以及決策活動。這一類 系統使用到電腦硬體、電腦軟 體、作業程序、業務模式以及 資料庫等科技」。
管理資訊系統的定義與架構 管理資訊系統,基本上包括4大部分: 1.「人」:係指資料的提供者、資料的處理者、 資訊的使用者、以及決策者。 2.「機」:係指資訊科技,包括電腦硬體、軟體、 通訊與資料庫等。 3.「資訊」:係指原始的資料與處理的資訊。 4.「組織」:基本上,組織是由許多人所組成的集合體。 由於資訊系統導入會改變組織內的資源分配與 權力結構的調整,因此無可避免的也會產生 許多問題。
管理資訊系統的定義與架構 MIS是一個研究組織 如何利用資訊科技(IT) 開發資訊系統(IS)以 支援組織經營,提高 組織內部績效與外部 競爭能力,達到組織 目標的一門知識。 資訊資源(輸入)=硬體資源、軟體資源、資料資源、 網路資源與人力資源 資訊資源(輸出)=資料、資訊、知識
管理資訊系統的定義與架構 在MIS What方面的主要重點: MIS是利用IT來達成組織目標。 MIS輸入的資源是硬體、軟體、網路、資料與人力。 MIS輸出的資源是資料、資訊與知識。 MIS在流程方面是利用IT開發IS提供Information 支援User完成工作、達成目標 MIS是訓練問題的解決者不是科技研發者
何謂資訊系統 所謂資訊系統 (Information System﹐IS)係 指由資料蒐集、輸入和處理,以及資訊的儲存、 管理、控制和報導所構成,使得組織能達到其 目標。而資訊係的目的是在提供質量均佳的資 訊,以便提供當局有效的運作。
資訊系統素養與電腦素養 電腦素養 (Computer Literacy):係指對資訊科技的了解 資訊系統素養 (Information Systems Literacy):則是除了 對資訊科 技的了解外,還要對系統的管理與組織層面有 所認識
系統(System)觀念 在資訊管理基本觀念中,最主要的名詞就是「系統」。 所謂系統 (System)係一群獨立或互相影響的個體, 所組成的一個整體。一個系統可以是自然生成的, 也可以是人為的。一個系統的組成份子稱為子系統, 而子系統本身也具備有做為一個系統的完整特性。 而好幾個系統也可以組成一個更高階層的系統 基本上,一個系統可以用一種輸入/輸出關係圖來表達。 元件包括輸入、處理、輸出及回饋。
系統(System)觀念 系統若依環境是否交流來分,又可分成兩大類: 1.封閉式系統 (closed system):係指該系統與外界環境 完全隔離,沒有任何訊息或資料的交換,不受外界 環境變化所影響;或雖然不是完成封閉,但只能接 受特定輸入,做特定輸出,而不受外界環境影響, 可稱為近封閉系統 2.開放系統 (open system):係指該系統與外界環境有一 介面做為訊息或資料交換,且容易受外界環境變化 而影響系統內部運作
資料、資訊、資料處理與系統 資料 (Data):是未經處理,用來說明或記錄事實的物件。 它可能是數字、文字、符號、訊號、聲音、影像等。 資訊 (Information):當資料經過分析處理,成為具有意義而有用的訊息,則稱為資訊。 換言之,資料為資訊的元素,經過分析處理過的資訊,可稱為資訊。 資料處理 (Data Processing):凡利用人工或機器,將蒐集到的原始資料加以有系統 的處理,其過程可能有:分類、合併、排序、摘要、計算、傳送、編輯 或更新等,與原始資料變成具有意義與利價值的資訊。 從系統 (Systm)的觀點來看資料與資訊的關係,基本上,資料可看成是輸入, 資訊可看成是輸出,而中間的轉換過程則是資訊處理
企業與資訊管理面臨的挑戰 MIS很重要:未來新的e化競爭環境,IT扮演絕對重要的角色。 MIS很複雜:MIS成敗不是單純IT的問題,牽涉到組織、環境、工作、 管理、MIS部門、使用者等各種因素,因此要深入了解。 (1)環境改變對組織經營架構與模式的影響 (2)企業經營架構影響IT架構 (3)IT目的在於支持企業經營模式的有效運作與反應 (4)企業最重要得策略在於能快速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
支援組織的IT架構 資訊系統包括兩大類: (a) IT基礎設施:其如地基一般,與應用無關。 (b) IS應用設施:其為架在基礎上實際支援使用者的系統。 融合上面兩者的關係再加上以下二層,形成企業整體IS的四層架構 資訊的需求架構:企業經營需要哪些資訊以供決策? 企業經營架構:企業目標、策略、主要功能與流程
如何導入IS IS的引進過程模式 技術面的實施架構主要是SDLC模式 人文面的實施架構主要包括Lewin的三階段模式, 與Kwon & Zmud的六階段模式。 引進IT的互動架構 Leavitt的鑽石模式強調科技要與組織結構、人員、 任務三者一起配合,因為這四者本身就是互相影響 一個輪子動,其他三個輪子不動,車子走不了。
組織變革與創新觀點的系統引進模式 Lewin的三階段變革模式(Three Stage Change Model) 解凍階段 (Unfreeze Stage):宣導、溝通與說服 改變階段 (Change Stage):開發與引進IS,並讓員工參與 再結凍階段 (Refreeze Stage):使用IS制度化 Kwon & Zmud的整合性IS引進模式 包括了(1)啟始;(2)採用;(3)適應;(4)接受; (5)使用;(6)融入六個階段
關鍵角色 IS引進的關鍵角色 高階主管(CEO) 資訊長(CIO) 系統開發人員 使用者 外部合作夥伴、外部顧問 IS若要成功,這六者的重要角色與行為要扮演得好。
決策的階層 決策若依企業階層來劃分,Anthony將決策分為:策略層、 管理層、操作層 但因今日企業組織中,知識工作者的角色吃重, 所以後續學者將決策劃分為:策略階層、管理階層、 知識階層、作業階層
決策的分類 在企業內各個決策階層中,Simon將決策分為「結構化」和 「非結構化」兩大類。 後續研究Anthony & Simon則將決策分為三者: 結構化 (structured decisions):結構化的決策問題代表是 一些例行公事,有預先設定的規則及程序可依循。 例如:組織規章、例行作業程序等。 半結構化 (semi-structured decisions):其一部分的問題 有清楚的規則或程序可循,但另一半則無。 非結構化 (unstructured decisions):非結構化的問題則是 沒有預先程序或決策規則可循,需要決策者自己判斷、 評估或提出見解。這些問題通常是新的、重要的、而非例行。
所有決策的共同目標 1.在正確的時間 (right time) 2.提供正確的資訊 (right information) 3.幫助正確的人 (right people) 4.做出正確的決定 (right decision)
參考文獻 ◎Ya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