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購網站之社群行銷研究 報告者:MA4F0103 郭育綺
摘要 研究對象: 1.國內團購網站GOMAJI、Yam揪便宜、愛評嚴選、拜客、臺灣拉手網等五家公司 2.國內團購網站消費者 研究目的:提供團購業者在應用社群工具進行網路行銷之建議 研究方法:深度訪談法 研究問題: 1.應用社群網站的行銷策略及其互動成效 2.理解消費者網路團購的動機與考量 研究結果: 1. 以銷售為行銷目標的團購網站來說,社群網站並非合適的經營管道,網路社群是個虛擬人際互動的空間, 因此了解消費者真正需求更為重要。 2.若將社群網站用以操作品牌經營則較為適合,社群平臺有助於拉近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且最直接 地能讓口碑效應擴散。 3.透過社群互動的方式,瞭解消費者心理,方可提供更符合需求的團購服務與商品,產生正向循環的關係。
緒論 2010年臺灣線上購物市場規模達到新臺幣3,583億元,年成長率為21.5%,其中 B2C(Business to Consumer)市場即佔2,053億元(57.3%), C2C(Consumer to Consumer)市場為1,530億元(42.7%)。 -----有此可看出線上購物市場規模以B2B、C2C為主要模式,且線上購物市場越來越盛行。 臺灣許多團購網站紛紛成立,並大量應用社群網站,希望廣拓市場。
緒論 Groupon VS. GOMAJI 全球最大團購網Groupon為例---促銷經常應用Facebook(FB)等多元媒體,為其商 家與產品帶來超高人氣追捧和大量的口碑傳播。 國內購物網GOMAJI 為例---團購進入Yahoo!首頁頻道,再配合時下高人氣的FB粉絲 團,希望打造出團購第一品牌的市場印象。 國內購物網GOMAJI並沒有爆紅,更沒有達到預期的效益。
緒論 透過團購網站之行銷策略的探究,以分析其應用社群網站作爲集客平臺所帶來之經濟效應。 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包括: 1.理解消費者網路團購的動機與考量? 2.團購網站之FB社群行銷策略為何? 3.以及團購網站如何運用社群與消費者互動?
文獻探討 網路團購的概念:一群消費者、對某商品有共同需求、透過網路平臺、加強對賣方的議價 能力、獲取較低的價格優惠 團購 單群顧客 多個、分群顧客 廠商 成本高、販售價格高 成本低、販售價格低 消費者 購買意願低 購買意願提升
文獻探討 Groupon 2008年11月成立的Groupon,首創BB2C(Brand & Businesses to Consumer)商業模式,至 2010年 7月已擁有450萬會員,賣出逾690萬張優惠券,為消費者省下2.9 億美元。 Groupon以城市為單位來經營網站,慎選廠商、提供最大折扣、大膽收費,並完全掌控金物流。 販賣的多為服務,省下大量物流成本,加上金流技術的成熟,讓付款與退款不再麻煩。 應用FB為商家帶來超高人氣與口碑傳播,讓消費者透過社群關係湊足人數,引發主推服務商品的買氣。 Groupon是以併購做為拓展市場的主要方式,其在2010年中收購智利ClanDescuento及巴西的 ClubeUrbano,以進軍南美洲市場。同年10月收購日本最大團購網站Qpod超過五成股權,對亞洲團購市場 跨出第一步。2010年12月再收購新加坡的Beeconomic、香港的uBuyiBuy,以及臺灣的 Atlaspost(地圖 日記)作為進軍華人市場的準備。 Groupon目前所面臨的挑戰在於:模仿的競爭對手如雨後春筍地冒出來,以及大量企業都希望使用它的服務。 也因此,Groupon 開始每天在每個城市都提供一種以上的折扣,並爲不同人群訂製互異的優惠政策。
文獻探討 臺灣團購 酷必得網站。酷必得以創新動態定價做為訴求,提供一般線上購物交易,以及一元競標、 72小時預購集殺、達奇競標等創新動態定價購物模式,是臺灣第一個經營網路競標的網站 2004年另一種以BBS站所衍生的團購平臺再度帶動風潮,消費者透過合購版 (Buytogether)召集對同一商品有共同需求的網友們一起購買。負責主辦此合購團與 業者聯絡的網友稱之為「主購」,其它參與團購的成員稱為「團員」,BBS合購版只提供 網友聚集在一起購買同商商品的平臺,並經由一起購買而產生價格優勢。合購版本身沒有 涉及與廠商的交涉,BBS團購行為主要是由消費者主導所進行,而非廠商。
文獻探討 網路團購自2007年開始有了全新的模式,ihergo(愛合購)運用Web 2.0概念設立,其 本身不販賣商品,而是創造一個平臺讓使用者們一同來開發並購買商品,這即符合Web 2.0「內容由使用者提供,以及社群的概念」,增加了消費者使用ihergo的黏著度。除了 可用較低的價錢購買,以及節省運費之外,最重要是其加入了「家族社群」概念及作法, 透過社群可將會員有組織地聚集起來。 ihergo 採取的是CC2B (Consumer + Consumer to Business)的方式,由消費 者與消費者傳連後,再去面對廠商,消費者們在其中享受了透過團購活動的交流與分享, 共享家族社群的規範,並且在社群當中建立彼此的情感。
文獻探討 地圖日記網站成立於2007年,在2010年8月間推出「百萬團購網」服務,從餐飲、休閒 相關的服務性商品為出發點,以每日半價的賣點成功贏取龐大的流量及廣告收益。 百萬團購網,由於經營成功,2010年12月被Groupon收購,並在臺灣的團購版圖上站 穩最大優勢。 GOMAJI 在2011年10月開站,一開站便在Yahoo!頻道上開設「團購頻道」,其提供 商家優惠卷服務,並在臺灣每個城市,每天提供一檔五折以下店家優惠券團購活動。 GOMAJI已布局營造臉書粉絲團一段時間,在社群平臺上先調查網友期待,網友們除了參 加粉絲團外,也可以臉書帳號來追蹤特惠商品。
文獻探討 消費者集體購買行為有: 1.需求外部性(demand externalities) 2.價格(price) 3.價格層級效果(price level effect) 4.終止效果(cycle ending effect) 僅有價格及終止效果兩因素,價格係指低價折扣會吸引消費者加入團購,終止效果係指參 與人數會在集體購買行動結束時明顯增加。 網路團購也是追求流行的一種方式,對這群人而言,口碑效應是非常重要的參考。
研究方法 深度訪談法 對象分為團購網站經營者與使用者兩大群 團購網站經營者依照各團購網站的成立背景,再細分三類(如表1): (1) 入口網站為背景的團購網站:GOMAJI、Yam 揪便宜 (2) 社群網站為背景所成立的團購網站:愛評網 (3) 自行經營的團購網站:臺灣拉手網、拜客團購網 團購使用者係從有使用經驗者中,挑選六位核心消費者(如表2) 本研究針對FB行銷策略、危機處理、團購網站社群行銷,也以及消費者使用行為等面向分 為經營者和使用者兩類對象進行訪談。
資料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先瞭解國內團購網站平臺之社群行銷策略,再探討網站平臺與消費者在FB社群平臺 上的互動。此外,亦將分析消費者購買網路團購商品的動機與考量因素。
資料分析與討論 臺灣團購網站之FB社群行銷策略 1.入口網站為背景之團購網站的社群行銷策略-雖然「GOMAJI團購麻吉」和「Yam揪便 宜」擁有入口網站高流量之優勢,但是他們期待能與消費者有更直接的互動,以提升品牌 認知,進而轉換成忠誠度。 直接互動 提升品牌認知 轉為忠誠度 資訊交流 網友互動 更新產品 有趣的文章影片 相關話題討論 間接的 接受產品 產生期待 產生 購買行為
資料分析與討論 2.社群網站為背景之團購網站的社群行銷策略-「愛評網」本身就擁有社群會員,他們需要的不 是商品的口碑行銷,因爲「愛評網」本身就有很多會員張貼的商品分享文,FB對其只是另一種 宣傳管道。 3.自行經營團購網站的社群行銷策略-對於沒有後臺背景的新興團購網站如「臺灣拉手網」,其 在建構網站時也同時經營FB粉絲團,兩者流量互相導引,透過好康贈獎活動吸引人群,以提高 會員數量。而對「拜客團購網」來說,經營FB的目的在建置一個快速增加網路知名度的平臺, 主要目標在於網友對粉絲團的黏著度和擴充粉絲團人數。 4.團購網站以FB進行行銷之限制-對「GOMAJI團購麻吉」而言,FB自由發言的機制雖方便, 但如何有效運用卻是門大學問。「Yam揪便宜」則認為蕃薯籐給人的刻板印象是入口網站,導 致不容易宣傳商品。「愛評嚴選」認爲FB的個人留言版很快會被洗版,發文的時間點尤其重要。 「臺灣拉手網」認爲回覆速度和品質非常重要,務必需要培訓專業人員進行操作。
資料分析與討論 臺灣團購網站透過社群行銷與消費者之互動 1.團購網站經營FB粉絲團之負面留言處理-遇到負面留言的時候,團購網站的反應先是虛心接 受,查明事實真相,並盡量不得罪粉絲與商家,保持中性客觀的處理態度。如果粉絲堅持要 退款,也必須有處理的機制。雖說客戶至上,倘若證實留言為惡意攻擊,團購網站也會劃清 界限、提出警告,或評估是否真的造成傷害。有些留言確實反映出合作店家的缺失,便有必 要轉達給店家。 2.團購網站應用FB和其他社群工具之績效比較-受訪的團購網站都一致認同FB較其他社群工具 能帶來更好的績效,主要原因在於FB的介面設計和外掛程式比較適合用來經營會員。然而部 分團購網站亦有經營其他社群工具,因爲不同社群有互異的消費族群,各有各的成效。 3.團購網站對於FB粉絲回饋與商機之期待-團購網站經營FB粉絲團,除了最主要的宣傳效果, 也期待能產生集客效應,同時也期待粉絲能提出喜愛產品的建議,作爲未來產品開發的參考。 4.團購網站對於FB行銷工具功能之評估與建議-部份受訪者覺得FB功能已經足夠,無須再增添 其他功能;也有部份認為各個粉絲團都長得一樣,未能凸顯個別之品牌特色,期待能新增功 能以裝飾粉絲團。
資料分析與討論 消費者網路團購之動機 1.價格便宜導向-團購是以時間來換取金錢,累積越高的購買數量便可以拿到越低的折扣, 因此「便宜的價格」即為團購的主要目的。 2.網路消費便利性導向-除了價格因素之外,網路消費的便利性亦是相當吸引網友的原因, 例如: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的購買、線上交易的便利性等。 3.附加價值導向-透過團購網站可買到許多特別的商品,此附加價值也是消費動機之一。 4.口碑效應導向-在缺乏客觀的標準下,個人會尋求他人評斷或評估,這便是口碑效應 。 對於喜歡緊跟流行趨勢的人來說,網路團購也是追求時尚的一種方式。
資料分析與討論 消費者購買網路團購商品之考量因素 1.品牌知名度-由於團購網站平臺與商品眾多,消費者在篩選時,首先會依據知名度做為考量, 知名度又可分平臺知名度和商品品牌。多數受訪者表示會在較有知名度的團購平臺上購物、購 買有品牌的商品,或是查詢商品購買人數,這樣對消費者會較有保障。 2.個人需求-多數訪談者表示,商品能否符合個人需求,方為考量是否購買的主因。不論是理性 或衝動型消費者在評估商品的需求時,需求都是重要因素,有需求才會代動消費行為。 3.價格-雖然所有團購平臺商品皆標榜低於市價,但是根據產品類別之不同,價格差異也很大。 在網路購物中,高涉入的商品,會讓消費者卻步。雖然團購網站主打低價策略來吸引消費者, 但也有許多精明消費者,會仔細考量價格是否合理,才決定是否購買。 4.商品資訊完整性-對於陌生的商品,多數消費者會根據業者所提供資訊來作篩選,例如產品使 用方式、條件限制、產品照片等訊息,越詳盡的內容描述,加上圖片美觀、網站介面設計,便 越能吸引消費者購買。 5.付費機制-在網路購物中,交易安全最讓人詬病,提供一個安全且便利的付費機制,亦是消費 者購買網路團購商品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資料分析與討論 消費者與團購網站之社群互動 1.社群認同之歸屬-對消費者而言,加入團購網站FB粉絲團並非想獲得商品資訊,而是認 同該品牌,一種歸屬的象徵,同一團購粉絲團的個人會因此認同而更加緊密,並促進人際 互動。 2.團購商品行銷宣傳-多數消費者在獲悉團購資訊上,仍是透過入口網站頻道、EDM、朋 友分享等方式獲得,較少定期至團購平臺粉絲團上觀看,團購網站宜再思考此管道宣傳的 必要性。 3.行銷策略與消費需求接軌-一般使用者仍是將FB定位為私人的人際互動平臺,當營利業 者將此用為行銷管道時,反而會讓網路使用者產生反感。此外,粉絲團有洗版與訊息呈現 的缺點,FB所提供的介面無法讓粉絲團做到訊息客製化遞送,這也是社群行銷不彰的原因。
研究結論 FB社群是團購網站經營者的重要行銷工具 不同類型的團購網站應用FB行銷之程度有所差別 BB2C團購網站之行銷策略缺乏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刻了解
後續研究建議 於本研究僅選擇臺灣拉手網、GOMAJI、Yam揪便宜、愛評嚴選、拜客等五個代表性團購 網站進行研究,後續研究可擴充至其他不同的團購業者,以觀察對照行銷策略之異同。本 研究鎖定的是具意見領袖特徵的核心消費者,後續研究或可放大調查範圍,進行更大樣本 的意見分析。此外,目前國內外對於Groupon-like此模式網站研究不足,致使可參考 之學術理論及研究文獻俱顯匱乏,應待更多的研究能量投入予以強化。社群行銷對於團購 網站來說,仍是很新的研究主題,現今也尚未找出有效的經營策略,建議後續研究可根據 消費者需求以建構出更有效的社群行銷模式,為臺灣團購網站經營帶來更實質的貢獻。
參考文獻 王玫晴(2006)。《線上合購之消費者價值認知結構》。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士蕙(2011)。〈百萬網友團購網,成功攀上全球第一的肩膀〉。 《遠見雜誌》,295,72-74。 劉威麟(2009)。〈團購網站Groupon驚傳開站一年營收達10億,背後有3點不太一樣的做法〉,《Mr. 6線上論壇》。上網日期:2012年 2月6日,取自 http://mr6.cc/?p=3863 Anand, K. S., & Aron, R. (2003). Group buying on the web: A comparison of price-discovery mechanisms. Management Science, 49, 1546-1562. Baldwin, I. (2000, May). Mastering the incredible bulk. Kiplinger’s Personal Finance, 54(5), 126-128. Chen, J., Chen, X., & Song, X. (2002). Bidder’s strategy under group-buying auction on the Internet.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 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 32, 680-690. Crabtree, B. F., & Miller, W. L. (Eds.). (1992).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 Research methods for primary care. London: Sage. Kauffman, R. J., & Wang, B. (2001). New buyers’ arrival under dynamic pricing market microstructure: The case of group-buying discounts on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8(2), 157188. Li, C., Chawla, S., Rajan, U., & Sycara, K. (2004). Mechanism design for coalition formation and cost sharing in group-buying markets.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3, 341-354. Rha, J.-Y., & Widdows, R. (2002). The Internet and the consumer: Countervailing power revisited. Prometheus, 20, 107-118. Venkatesan, M. (1966),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nsumer behavior conformity and indepen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 384387. Yuan, S.-T., & Lin, Y.-H. (2004), Credit based group negotiation for aggregate sell/buy in e-markets.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3, 7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