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 -起因 : 野心、準備、東學黨 -黃海之戰 -軍艦相比 -馬關條約 -戰敗原因 -影響
序 1894年(舊曆甲午)7月25日,日本向中國不宣而戰,突襲北洋海軍,這就是歷史上的所謂「甲午戰爭」。清朝腐敗無能,軍備落後,本身並無能力應付戰爭,只依賴盤踞於國內的西方列強出面「調停」,以避免衝突。儘管有不少官兵英勇抗爭,但是海、陸主將畏敵,因此清軍屢戰屢敗。 日軍攻佔朝鮮平壤後舉行慶祝活動
背景 日本對外擴張政策 中日戰爭的導火線 1868, 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勢日隆,遂決定對外擴張 日本之對外擴張,其首要佔領目標為台灣及朝鮮 對日本來說,朝鮮和台灣是一處極之重要的戰略重地 中日戰爭的導火線 1894年,日本趁朝鮮東學黨事件,大舉出兵入侵朝鮮。 在朝鮮的日軍突襲中國海、陸軍
經過 中日朝鮮陸戰 1894年,朝鮮內有東學黨起兵與政府軍作戰,日本亦同時出兵朝鮮 事平後,日本不允撤兵,日軍分三路進攻清軍駐守的平壤 並突擊駐於牙山的清兵,清朝遂對日本宣戰日軍分四路進攻清軍駐守的平壤 清軍撒出平壤, 全部退回中國境內 日軍攻佔朝鮮平壤後舉行慶祝活動
播片 !!!! 中日黃海海戰 1894年, 9月14日,北洋海軍在海軍與日本艦隊激戰 中國損失四艦,官兵傷亡1000餘人;日本軍艦三艘受重創,500餘人傷亡 1895年1月,日軍在山東登陸,夾攻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播片 !!!! 黃海之戰地圖
結果 1895年,清軍海陸大敗,急於求和李鴻章與日方全權代表陸奧宗光簽訂《中日講和條約》,又稱《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中國承認朝鮮獨立; 二、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給日本; 三、中國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二萬萬兩; 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又得將各項機器裝運進口,只交進口稅; 五、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船得航行各口岸
戰爭的結果,在於中國海軍是否一開戰便是必敗之局,或者乃是由於人為失策之所致? 馬關議和情形 戰爭的結果,在於中國海軍是否一開戰便是必敗之局,或者乃是由於人為失策之所致?
軍事比較 日本 中國 魚雷 艦名 艦長 排水量 速度(節) 主要火炮(門) 吉野 河原要一 4225 22.5 15公分 速射4 512公分 速射8 高千穗 野村貞 3709 18.0 26公分 2 415公分 速射6 秋津洲 上村彥之丞 3150 19.0 412公分 浪速 東鄉平八郎 中國 定遠 劉步蟾 7335 14.5 30.5公分 4 315公分 2 鎮遠 林泰曾 4
中國 日本 一. 海軍 世界海軍第八位居要津(噸位計) 世界海軍第十一位(噸位計) 二. 噸位 主力艦「定遠」「致遠」各7300餘噸 最大戰艦不過4000噸 三. 速度 最快每時行約15海里 最快可行19-23海里 五. 砲藥 數量有限 充 裕
分析 一、清國四個水師的艦艇,不論在數量上及吨位上都遠遠凌駕於日軍之上 二、中國海軍的艦艇數量上優於日本海軍 三、中國艦隻大口徑火炮優勝於日本 四、中國炮彈比日軍少 五、中國艦隻航速比日本慢
失敗原因 政治方面 對內:滿清末年,政治腐敗內憂外患,王公貴權無能, 滿族唯我獨尊 昧於情勢:清廷官員多以為洋務運動有成,並輕視日本的實力,以為中國兵力足懲日本 政策不一:清廷對日本入侵朝鮮之意見分歧,也是戰敗的因素 軍備廢弛:洋務運動所練新軍,多紀律敗壤,且士氣低落
戰術方面 北洋艦隊在遇日艦時,定遠艦管沒有依照原戰術, 雖北洋艦隻裝甲厚實,也做了防火準備,但在日軍大量砲彈射擊下,人員傷亡慘重 日軍以大我六倍射速對我猛攻,縱然我軍命中率較高也是枉然,日軍被擊中之砲彈,多數未爆彈或射程、威力較差的練習彈 多年營建的艦隊,由於資金不足,裝備殘缺,戰鬥力不足。加上,慈禧挪用海軍經費來修築頤和園,亦影響了海軍實力 北京頤和園
戰爭影響 甲午戰敗,中國之衰弱徹底暴露;列強恐日本獨佔利益,遂以不同藉囗,強行租借港灣及劃定勢力範圍,令中國面臨被瓜分之危機 列強瓜分中國圖
由於日本可在中國設廠, 列強紛紛效法,嚴重打擊中國的工業發展。 志士為了救亡圖存,提倡西學;仿效歐美,改革政治;保護民間企業,破除文化專制。這些主張得到晚清政府部分支持,曾促使下詔變法 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暴露無遺,中國人亡國滅種,迫在眉睫,這些危難加速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