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Rational You IEK/ITRI 2002/04/25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推動人力資源管理創新業務- 漁業署南遷員工權益措施之規劃與執行 報告單位:農委會人事室 報 告 人:陳主任焜元 中華民國 97 年 1 月 23 日.
Advertisements

早產兒基金會 居家護理師 劉 舜 華 嬰 兒 按 摩 與 親 子 互 動 早產兒基金會 居家護理師 劉 舜 華.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二节声音的特征.
1.
系列对话讲座 论文写作—从模仿开始 主持人:张玲 对话嘉宾:苑立波.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各册教材 修 订 说 明 与 解 读
月子保姆理论知识试卷.
C60的發現與其邊、面數目之計算.
跨境養老對香港特區政府的機遇及挑戰 陳章明教授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 2012年10月12日.
教育的理想和教育家成长 成都.
如何写论文.
第四章 文 字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 第三节 汉字的溯源分析 第四节 现代汉字的音和义
重视你的报章读后感的总结段 结束段的作用: 1、画龙点睛(内容) 再次强调作文的中心,再次点题触题。 赢得尽量多的内容分。 2、以“段”赢分
纳米尺度的电磁现象 叶邦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所, 2011/9/23, 北京 基于超导量子比特量子计算 于 扬 南京大学物理系 固体微结构国家实验室.
朝鲜.
全国股转系统做市业务介绍.
健康檢查簡介 新湖國小健康中心 王淑華護理師 99/11/17.
新车上牌及安全隐患大检查 涉嫌违规情况通报
课程改革:培养学 生的独立人格 ——中学校长《课程改革 与校长担当》论坛的讲话 郭振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PPT管理办公室 UPC EDUCATION BUREAU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PPT
奈米簡介 編輯製作:化學科教師 張鑽銘.
凝聚态物理-北京大学论坛  
WELCOME.
利用乳化劑十二烷基硫酸鈉 以乳化聚合方式製備高衝擊強度 聚苯乙烯/埃洛石奈米複合材料
实验1 光电效应测定 普朗克常数.
第十三章 現代科技簡介 13-1 物理與醫療 13-2 超導體 13-3 半導體 13-4 人造光源 13-5 奈米科技.
基于负载局部择优重新分配的电网级联故障分析
欢迎各位专家莅临我院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4年研究生示范党支部汇报 支 部:理学院研13-4学生党支部 时 间:
时代发展趋势: 科学人文交融 华中科技大学 杨叔子 2010年2月修改.
身边的噪音 ——六(1)班班队活动 李瑷蔚 符蓉.
附錄三 參考資料目錄.
物理学专业 光学实验绪论 主讲人:路莹 洛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2009年3月.
学 术 报 告 新型富勒烯的合成 报告人: 时间: 地点: 简历: 谢素原 教授 (厦门大学) (周三)
日本 班級:六年四班 座號: 八號 姓名:楊維綱.
智能高分子材料 研究进展.
半导体器件原理 Principle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Entanglement purification and faithful qubit transmission
College of Science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國科會自然處業務說明 陳于高 處長
饮料中Vc含量检测的一个简单方法 这些饮料中的Vc含量真的那么多么?.
奈米電子學報告 Carbon Nanotube R 楊宜霖
小專題-霍爾電路之IC研究 組員:施怡儒 S 柯曄新 S 張久藝 S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简介 吴自玉 田扬超 王秋平
災害性天氣之探究─ 颱風 文賢國小 李同立老師.
项目团队 张游,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生物技术。 孟祥溪,化学学院2009级分子科学院与工程。 刁惠天,生命科学学院2010级伯苓班。
張 文 固 博 士 國立東華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奈米材料科技暨尖端化工科技發表會 光電/陶瓷材料 教授研究現況.
外界气氛对IGZO TFT 可靠性的影响 Ling Wang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半导体物理 Semiconductor Physics
计算凝聚态物理实验室 张文星科研团队简介.
經濟部能源局102年度「認可高壓用電設備檢驗機構、原製造廠家及資訊系統之更新與維護」委辦計畫(3/3)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听觉媒体技术.
夸克集团星的冷却:理解SN1987A中微子暴 未探测到的致密星——夸克集团星? SN1987A中微子暴 夸克集团星的中微子能量损失问题
《电动力学》 周磊.
高能核核碰撞中净电荷 涨落高阶矩的研究 答辩人:冯兆斌 指导教师:梁作堂 教授.
四材料三A 4980G016 賴心怡 奈米材料科技原理與應用 之 奈米碳管.
Dr. Rational You IEK/ITRI 2002/02/01
缺中子核139Pr高自旋态的研究 杨韵颐,朱胜江,肖志刚,王建国, 丁怀博,徐强,顾龙,张明, 闫威华,王仁生 清华大学物理系
Dr. Rational You IEK/ITRI 2002/02/01
力学实验复习 杨昌彪 月.
Dr. Rational You IEK/ITRI 2002/02/01
第十三届全国核结构研讨会 赤峰 He+p弹性共振散射的厚靶实验研究 刘 鑫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所.
刘晨 王守宇 亓斌 孙大鹏 徐长江等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N=32同中子数核低能谱的同位旋结构及电磁跃迁研究
社會學習領域 課綱修正宣導簡報 臺北市社會領域輔導小姐.
声音的特性.
质粒作为基因工程载体的优势 蒋雪涵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Dr. Rational You IEK/ITRI 2002/04/25 奈米碳管在奈米電腦的應用 Dr. Rational You IEK/ITRI 2002/04/25 Source: http://www.materialsnet.com.tw (2002/02)

SET (單電子電晶體)﹕1.3°K (a) CNT-SET 在1.3°K 時量測到庫倫阻斷效應﹔ (b)元件結構圖 Source: http://www.materialsnet.com.tw (2002/02)

(a)以AFM在CNT 做出相距約20 nm 的連續彎曲的製作過程﹔ SET (單電子電晶體)﹕260°K (a)以AFM在CNT 做出相距約20 nm 的連續彎曲的製作過程﹔ (b)在260°K 時量到的CB 效應 Source: http://www.materialsnet.com.tw (2002/02)

CNT FET 元件 (a)上視圖﹔ (b)剖面圖﹔ (c)量測到在不同VSD 偏壓下ISD 對VG 變化 Source: http://www.materialsnet.com.tw (2002/02)

N 型CNT FET 的I-V特性圖﹕ (a)真空退火﹔ (b)鉀元素摻雜 Source: http://www.materialsnet.com.tw (2002/02)

CNT FET 反相器元件 (a)由N 與P 型CNT 所組合成的CNT FET 反相器元件結構圖﹔ (b) Vin-Vout 特性圖 (元件的電壓增益大於1) Source: http://www.materialsnet.com.tw (2002/02)

具有分離式閘極的CNT FET 元件﹕ (a) 上視圖﹔ (b) 側視示意圖﹔ (c)利用Au 作為導線來連接多個CNT FET 的源極、汲極、閘極組合成各式的CNT 邏輯元件 Source: http://www.materialsnet.com.tw (2002/02)

以1~3 個CNT FET 組合成的邏輯元件 (a)Inverter (voltage gain=3~5)﹔ (b)NOR gate ﹔ (c)SRAM﹔ (d)Ring oscillator (frequency=5 Hz) Source: http://www.materialsnet.com.tw (2002/02)

Separation Technology for CNT 在MWNT / SWNT 兩端加上固定電壓﹐使金屬性的一層(MWNT) /一根 (SWNT)碳管燒毀﹐最後只有半導體性的留下。 在MWNT 兩端加固定電壓後﹐當MWNT 每層外殼燒毀時電流劇降的特性圖。 Source: http://www.materialsnet.com.tw (2002/02)

Electric-Field-Assisted Assembly for CNT Source: http://www.materialsnet.com.tw (2002/02)

Chemically Functionalized Template for CNT Source: http://www.materialsnet.com.tw (2002/02)

Fluidic Alignment for CNT Source: http://www.materialsnet.com.tw (2002/02)

Electric-Field Directed Growth for CNT Source: http://www.materialsnet.com.tw (2002/02)

Reference-1 1. S. Iijima, Nature 354, 56 (1991). 2. P. Collins & P.Avouris, Scientific American, 62 (2000). 3. S. Iijima & T. Ichihashi, Nature 363, 605 (1993). 4. D. S. Bethune, et al., Nature 363 607 (1993). 5. R. E. Smalley, et al., Nature 391, 59 (1998). 6. C. M. Lieber, Nature 391, 62 (1998). 7. M. S. Dresselhaus, G. Dresselhaus and P. Avouris, Carbon Nanotubes (Springer, 2001). 8. R. E. Smalley, et al., Science 273, 483 (1996). 9. S. J. Tan, et al, Nature 386, 474(1997). 10. M. Bockrath, et al., Science 275, 1922 (1997). 11. A.Rochefort, et al., Phys. Rev. B 60, 13824 (1999). 12. D. Bozovic, et al., Appl. Phys. Lett. 78, 3693 (2001). 13. C. Dekker, et al, Science 293, 76 (2001). 14. S. J. Tan, et al, Nature 393, 49(1998). Source: http://www.materialsnet.com.tw (2002/02)

Reference-2 15. R. Martel, et al., Appl. Phys. Lett. 73, 2447 (1999). 16. V. Derkycke, et al., Nano Lett. 1, 453 (2001). 17. X. Liy, et al., Appl. Phys. Lett. 79, 3329 (2001). 18. C. Dekker, et al., Science 294, 1317 (2001). 19. P. G. Collins, et al., Science 292, 706 (2001). 20. P. G. Collins, et al, Phys. Rev. Lett. 86, 3128 (2001). 21. M. Radosavlievic, et al., Phys. Rev. B 64, 241307 (2001). 22. K. Yamamoto, et al., J. Phys. D 31, L34 (1998). 23. P. A. Smith, et al., Appl. Phys. Lett. 77, 1399 (2000). 24. X. Duan, et al., Nature 409, 66 (2001). 25. R. E. Smalley, et al., Chem. Phys. Lett. 303, 125 (1998). 26. Y. Huang, et al., Science 291, 630 (2001). 27. Y. Huang, et al., Science 294, 1313 (2001) 28. H. Dai, et al., Appl. Phys. Lett. 79, 3155 (2001). Source: http://www.materialsnet.com.tw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