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 徐志摩一生的愛戀 http://www.brodyaga.com/pages/viewlarge.php?id=7971&cty=Cambridge&place=United%20Kingdom,
課前引導 康橋(Cambridge)~ 徐志摩一生 真正眷戀的情感故鄉 真正眷戀的情感故鄉 康橋(Cambridge),或譯作劍橋,是英國倫敦北方八十公里處的一個小市鎮,西臨康河(劍河),是康橋郡的首府,風景優美,劍橋大學座落在此。徐志摩曾寫了兩首詩〈康橋再會罷〉、〈再別康橋〉,及〈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來表達對康橋的不捨與喜愛。
康橋(Cambridge),或譯作劍橋,是英國倫敦北方八十公里處的一個小市鎮,西臨康河(劍河),是康橋郡的首府,風景優美,劍橋大學座落在此。徐志摩曾寫了兩首詩〈康橋再會罷〉、〈再別康橋〉,及〈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來表達對康橋的不捨與喜愛。
詩人與康橋 「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 「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機會了。」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 徐志摩曾在散文吸煙與文化一文中提到當時的生活:「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詩人與康橋 「但不滿意的生活大都是由於自取 的。……曾經有多少個清晨我獨 自冒著冷去薄霜鋪地的林子裡閒 步——為聽鳥語,為盼朝陽,為 尋泥土裡漸次蘇醒的花草,為體 會最微細最神妙的春信。 」 ……〈我所知道的康橋〉
http://www.connectedcambridge.com/
題解 《猛虎集》 ﹙一﹚出處 (新月書店出版) 命名取自英國詩人、藝術家布萊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的〈猛虎詩〉。 徐志摩以「猛虎」為名,一方面顯示「咆哮」文壇的雄心,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因時局動亂、家計沉重, 生活便如猛虎般可怖。
命名取自英國詩人、藝術家布萊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的〈猛虎詩〉。 徐志摩以「猛虎」為名,一方面顯示「咆哮」文壇的雄心,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因時局動亂、家計沉重,生活便如猛虎般可怖。
初次邂逅 重遊康橋 →〈再別康橋〉 (二)寫作背景 民國十年:徐志摩在英國文學教授狄更生的引介之下,進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徐志摩在美麗的景色與豐厚的人文氣息裡,打開了詩歌寫作之窗,也塑造了自我的意識,他自言那是一段「甜蜜的洗禮」,故稱康橋是他永遠的「精神依戀之鄉」。 民國十七年:十七年秋天,因北洋政府崩解,社會動盪,加上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出現危機,志摩與友人出國,遊歷印度、英國,至年底返國。這次又再次來到康橋,重溫當時的幸福,只是這次心情沉重了多,詩人懷想當年,惆悵於現實的波折,心情感動又感慨。詩後的日期標記為「十一月六日中國海上」,就是在歸返途中所寫。
民國十年:徐志摩在英國文學教授狄更生的引介之下,進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徐志摩在美麗的景色與豐厚的人文氣息裡,打開了詩歌寫作之窗,也塑造了自我的意識,他自言那是一段「甜蜜的洗禮」,故稱康橋是他永遠的「精神依戀之鄉」。 民國十七年:因北洋政府崩解,社會動盪,加上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出現危機,志摩與友人出國,遊歷印度、英國,至年底返國。這次又再次來到康橋,重溫當時的幸福,只是這次心情沉重了多,詩人懷想當年,惆悵於現實的波折,心情感動又感慨。
生平與家世 原名章垿,改字志摩。 清光緒廿二年生(1896) 民國廿年亡(1931),年卅六 富商獨子,備受寵愛 清光緒廿二年生(1896) 民國廿年亡(1931),年卅六 富商獨子,備受寵愛 ‧徐志摩,原名章垿,字又申,1918年赴美前夕,其父為其改字志摩,取其「將來必成大器」之意,後遂以字行。 ‧浙江省海寧縣人,生於清光緒廿二年(西元1895),民國廿年(西元1931)因大霧,飛機觸山岩焚燬,空難身亡,年卅六。
‧徐志摩,原名章垿,字又申,1918年赴美前夕,其父為其改字志摩,取其「將來必成大器」之意,後遂以字行。 ‧浙江省海寧縣人,生於清光緒廿二年(西元1895),民國廿年(西元1931)因大霧,飛機觸山岩焚燬,空難身亡,年卅六。
民國廿年11月19日上午,搭濟南號郵政機飛往北京,不幸遇難身亡。 答應幫林徽音修改在協和大禮堂的英文演講稿。故於民國廿年十一月十九日上午,持北大同學贈送的免費機票,搭濟南號郵政機飛往北京。飛機不幸在山東濟南附近遇上大霧,誤觸開山失事,徐志摩因而遇難身亡。 詩人徐志摩之墓
中學同學郁達夫說: 「平時那樣的不用功,那樣的愛看小說,而考起來或作起文來卻總是分數得最多的一個。」 …… 〈志摩在回憶裡〉 文學天賦 中學同學郁達夫說: 「平時那樣的不用功,那樣的愛看小說,而考起來或作起文來卻總是分數得最多的一個。」 …… 〈志摩在回憶裡〉 如當時的同學郁達夫所說: 「那個頭大尾巴小,戴著金邊近視眼鏡的頑皮小孩,平時那樣的不用功,那樣的愛看小說—他平時拿在手裡的總是一卷有光紙上印著石印細字的小本子—而考起來或作起文來卻總是分數得最多的一個。」(〈志摩在回憶裡〉)
深造 政治→經濟→文學 北大 美國 英國 民國六年:進入北大法科政治系。 政治→經濟→文學 北大 美國 英國 民國六年:進入北大法科政治系。 民國七年:長子徐積鍇出生。赴美留學,進修經濟,因為家裡希望他能修習經濟,將來繼承家業,進入金融界。 民國九年:赴英,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 民國十年:經英國文學教授狄更生介紹,進入劍橋大學。徐志摩在劍橋的日子,是他這一生非常重要的時期,因為他開始研究文學,並順其自然的寫起詩來了。 ※從政治、經濟到文學的路,也是徐志摩追尋自我與實現理想的過程
民國七年:長子徐積鍇出生。赴美留學,進修經濟,因為家裡希望他能修習經濟,將來繼承家業,進入金融界。 民國六年:進入北大法科政治系。 民國七年:長子徐積鍇出生。赴美留學,進修經濟,因為家裡希望他能修習經濟,將來繼承家業,進入金融界。 民國九年:赴英,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 民國十年:經英國文學教授狄更生介紹,進入劍橋大學。徐志摩在劍橋的日子,是他這一生非常重要的時期,因為他開始研究文學,並順其自然的寫起詩來了。 ※從政治、經濟到文學的路,也是徐志摩追尋自我與實現理想的過程
新月社 一、主要成員: 胡適是新月的領袖, 徐志摩是新月的靈魂。 二、命名緣由: 泰戈爾的詩集《新月集》 三、文學主張: 胡適是新月的領袖, 徐志摩是新月的靈魂。 二、命名緣由: 泰戈爾的詩集《新月集》 三、文學主張: 重視形式的整齊與押韻 一、主要成員有徐志摩、胡適、聞一多、梁實秋等。 二、命名緣由:徐志摩說:「它那纖弱的一彎分明暗示著、懷抱著未來的圓滿。」這些說法代表了新月社詩風,歌頌人生的愛,文字抒情浪漫。 三、文學主張:要創造一種詩的新格式與新音節,重視形式的整齊與押韻。有人稱其為「豆腐乾體」、「方塊詩」。 梁實秋解釋說:「新詩不可以長久留在『自由詩』階段,必需注重音節,而音節要在整齊中有變化,在變化中有整齊。」
徐志摩的散文 ‧梁實秋〈談志摩的散文〉 「永遠的保持一個親熱的態度。」 「充滿了同情和幽默…像和知心的朋友談話。」 再補充:「志摩的散文,無論寫的是什麼題目,永遠的保持一個親熱的態度。……他的散文裡充滿了同情和幽默,他的散文沒有教訓的氣味,沒有演講的氣味,而是像和知心的朋友談話」
「充滿濃豔華麗的辭采,雕琢修飾不遺餘力,情緒溢於紙上。」 「優點是活潑、生動,文氣連貫,但在鋒芒畢露中,也暴露了他浮躁的缺陷。」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 「充滿濃豔華麗的辭采,雕琢修飾不遺餘力,情緒溢於紙上。」 「優點是活潑、生動,文氣連貫,但在鋒芒畢露中,也暴露了他浮躁的缺陷。」 再補充:「徐氏的散文充滿濃豔華麗的辭采,雕琢修飾不遺餘力,情緒溢於紙上,…有著強烈的意識流傾向。……優點是活潑、生動,文氣連貫,但在鋒芒畢露中,也暴露了他浮躁的缺陷」
‧沈從文及詩人穆木天 「文字中具有詩的精靈, 華麗而流暢。」 散文大部分是散文詩 「文字中具有詩的精靈, 華麗而流暢。」 散文大部分是散文詩 再補充:「志摩的散文大部分是散文詩, …文字中具有詩的精靈,揉和了詩的靈魂,華麗而流暢,長於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拙於描寫社會生活。 」
徐志摩的新詩 一、抒情詩與現實詩 二、細膩筆觸與豐富情感 三、歐化筆法與中國聲韻 一、最擅長的是抒情詩,也創作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 二、善以細膩的筆觸表達豐富複雜的情感。 三、以歐化的語法,加上中國文字特有的聲韻之美來寫詩,實為新詩創作的大膽嘗試。
‧梁實秋讚許: 「一股不可抵拒的『媚』」 再補充:梁實秋曾說:「志摩的詩之異於他人者,在於他的豐富的情感之 中,帶著一股不可抵拒的『媚』。這嫵媚,不可形容,你不會感覺不到,它直接訴諸你的靈府。」
‧朱自清讚許: 音樂的美 繪畫的美 建築的美 指音節 指詞藻 指章句
徐志摩的詩觀 ‧寫詩的心情:沈痛又快樂。 ‧要求格律,歌頌愛與美。 ‧寫詩是一種本能, 是一種開口說話的衝動。
婚姻與愛情 ‧父母之命張幼儀 ‧靈魂伴侶林徽音 ‧愛的實現陸小曼 ‧依父母之命與張幼儀結婚,徐志摩對此婚姻不甚滿意,他認為「真戀愛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 ‧民國十三年與小曼在北京相識、相戀,在北京鬧得滿城風雨。歷盡各方責難後,於民國十五年結婚,愛情修得正果。婚後,陸小曼揮霍成性,使徐志摩奔波任教,賺取生活費。這段轟轟烈烈的愛情,也是徐志摩莫大的壓力。
人間四月天~徐志摩的愛情故事 張幼儀 林徽音 陸小曼
父母之命張幼儀 張幼儀是原配, 給他孩子, 也給了他自由…… 張幼儀是原配, 給他孩子, 也給了他自由…… http://www.stnn.cc:82/collection/200610/t20061027_373980.html
‧依父母之命與張幼儀結婚,徐志摩對此婚姻不甚滿意,他認為「真戀愛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
靈魂伴侶林徽音 林徽音是他追尋的 靈魂伴侶, 遺憾的是, 兩人終究沒有結合… 林徽音是他追尋的 靈魂伴侶, 遺憾的是, 兩人終究沒有結合… http://forum.pchome.com.tw/content/78/36058
愛的實現陸小曼 陸小曼則是 志摩生命中愛的實現 卻也讓他一步步 走向毀滅…… 陸小曼則是 志摩生命中愛的實現 卻也讓他一步步 走向毀滅……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4769/2009/03/26/147s2468468.htm
‧民國十三年與小曼在北京相識、相戀,在北京鬧得滿城風雨。歷盡各方責難後,於民國十五年結婚,愛情修得正果。婚後,陸小曼揮霍成性,使徐志摩奔波任教,賺取生活費。這段轟轟烈烈的愛情,也是徐志摩莫大的壓力。
一生的信仰 愛.自由.美」 胡適: 「這是他的單純信仰: 胡適在追悼志摩文中道出其人格特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形式整齊,節奏有變 ‧情景變換,饒富興味 ‧時空結構,循序漸進 ‧筆調瀟灑,流露感傷 課文賞析 ~眷慕美景、離別感傷 ‧形式整齊,節奏有變 ‧情景變換,饒富興味 ‧時空結構,循序漸進 ‧筆調瀟灑,流露感傷
歲寒三友 泰戈爾訪華,在北京 學界公開演講,由林 徽音攙扶上臺,徐志摩翻譯。 泰戈爾訪華,在北京學界公開演講,由林徽音攙扶上臺,徐志摩翻譯。 泰戈爾訪華,在北京 學界公開演講,由林 徽音攙扶上臺,徐志摩翻譯。 泰戈爾訪華,在北京學界公開演講,由林徽音攙扶上臺,徐志摩翻譯。 吳詠〈天壇史話〉描繪當時情況: 「林小姐人豔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徐志摩,有如蒼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圖」一時成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