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Maturity Level 3: Managed Process Areas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Advertisements

行銷研究 單元三 次級資料的蒐集.
專案人力資源管理 指導老師:陳 炳 文 碩專資一甲 N 學生:周伴昇.
鼎升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MMI Level 2導入案例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第九章 資料抽象化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本章學習目標 ERP系統的定義 企業應用軟體系統發展歷程 現階段ERP系統應用狀況.
ISO 9001條文簡介 ( 2000年版) ISO9001訓練教材之二 顧問師 林弘炤.
專案名稱 公司名稱 簡報者姓名 專案簡報 專案目標 資源 專案概述 程序 競爭分析 時程表與狀況 技術 相關資料.
程式設計概論 1.1 程式設計概論 程式語言的演進 物件導向程式 程式開發流程 1.2 C++開發工具
第一章 軟體工程概論.
Patent Search & Analysis (專利檢索與分析)
第一篇 Unix/Linux 操作介面 第 1 章 Unix/Linux 系統概論 第 2 章 開始使用 Unix/Linux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 基本原理及發展與應用
ASP.NET基本設計與操作 建國科技大學 資管系 饒瑞佶 2007年.
Database Systems 主講人:陳建源 研究室 :法401
OpenID與WordPress使用說明
國際資訊安全標準ISO 27001之網路架構設計 –以國網中心為例探討風險管理
OSGi (Open Service Gateway Initiative)
指導教授 曾淑峰教授 成員 組長 葉桓伶 組員 謝桂蘭 江政祐 陳觀柏 徐志節 林東嶺
第七章 資訊系統評估 授課老師:褚麗絹.
管理資訊系統導論 資訊系統的定義與概念.
指導老師:黃貞芬 老師 專題組員:B 黃育宇 B 魏志軒 B 平震宇
科技輔具—遊戲應用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凱惠 昶霆 耶!.
使用者經驗設計 User Experience Design
網路安全技術 OSI七層 學生:A 郭瀝婷 指導教授:梁明章.
專案管理能力模式 (Project Management Competency)
創意管理 一. 組織設計與創意 1.各種組織設計對創意之影響 3hrs 2.團隊的建立(成員組合考量) 3hrs 3.團隊的溝通 3hrs
第三章 危害與操作性研究.
為成功制定目標和行動計畫 國際獅子會分區主席訓練.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餐飲設施規劃流程.
SAP 架構及前端軟體安裝 Logical View of the SAP System SAP Frontend 7.1安裝與登入
第十三章 品質成本分析.
Chapter 3 軟體組態管理 Software Engineering – An Engineering Approach, James F. Peters & Witold Pedrycz.
106年度教育雲服務策略聯盟計畫 酷學習 COOL CLASS.
智 慧 型 環 境 系 統 實 驗 室 生態工程 環境評估 決策分析 人工智慧 資訊系統 永續發展
國立成功大學(農業) 報告人 協同主持人 林翰佑
精實醫療、六標準差、全面品質管理(流程改善面面觀)
第二章 階段式表述模式的組成 南台科技大學 資管系 陳炳文、吳敏南 編.
電子期刊使用統計 CONCERT 2002 meeting November 13-14, 2002 羅宙康 Springer-Verlag
產業實務實習工作說明 Kay Chang ASD
電腦軟體設計 建國科技大學 資管系 饒瑞佶 2010年.
利用 EditorConfig 自訂文字編輯器設定
第 7 章 主要商業功能.
第三章 Maturity Level 2: Managed Process Areas
黃影雯副教授講授 E_Mail Address:
報告人:黃 宜 純 校 長 日 期:106年4月20日.
課程時間:星期二下午2:20-5:20 -> 1:20-4:10 ? 授課教師 逄愛君, 辦公室: 資訊系館 417室 先修課程
Cloud Operating System - Unit 03: 雲端平台建構實驗
國立台灣大學 關懷弱勢族群電腦課程 By 資訊工程 黃振修
資料擷取與監控應用實務.
貳.企業願景、使命與目標(1/3) 願景 利害關係人 內部利害關係人 外部利害關係人 高階領導者必須創立一種以顧客為焦點的、清晰可見的價值
Identifying your company’s real intelligence needs
Introd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中學校本課程發展支援服務簡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ary)
第八章 資訊系統與組織決策 授課老師:褚麗絹.
Cloud Training Material- 事件 Sherman Wang
指導教師:張慶寶 老師 組長:劉明哲 組員:蔡維庭、葉聖鴻、康有成
第四章 Maturity Level 4: Quantitatively Managed Process Areas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一 可靠度問題.
第一章 電子商務簡介 第一篇 電子商務概論篇.
第十四章:工作抽查 工作抽查:係在隨機時間進行大量觀測以分析工作的方法;其結果可用來有效訂定各操作的適當寬放、衡量機器和人員的操作情形及建立生產的標準時間;其數據的準確性,視觀測次數及隨機觀測所涵蓋的期間而定。 工作抽查的優點:p524。 工作抽查的理論:係依據機率的基本法則;公式如p 及例題14-1。。
單元三:敘述統計 內容: * 統計量的計算 * 直方圖的繪製.
一個有效率的團隊的要素 Elements of an Effective Team
Chapter 4 Multi-Threads (多執行緒).
指導老師:張慶寶 組員 : 蔡維庭 4970E028 劉明哲 4970E079 葉聖鴻 4991E020 康有成 4970E004
台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 亞洲供應鏈助理管理師證照課程.
立昕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網址: ISO 9001: 2015 改版重點 立昕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網址:
Introduction to Mobile Computing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章 Maturity Level 3: Managed Process Areas 南台科技大學 資管系 陳炳文、吳敏南 編

Table of Contents 需求發展(RD) 技術解決方案(TS) 產品整合(PI) 驗證(VER) 確認(VAL) 組織流程專注(OPF) 組織流程定義(OPD)

Table of Contents (2) 組織訓練(OT) 整合的專案管理(IPM) 風險管理(RSKM) 整合團隊合作(IT) 整合的供應商管理(ISM) 決策分析與解決方案(DAR) 適於整合之組織環境(OEI) Q&A

需求發展 Requirement Development

需求發展(RD) 目的 需求發展的目的,在於產出並分析客戶、產品及產品組件的需求。

Where Does RD Stand?

Why is RD Important? Produce and analyze customer, product, and product component requirements. RD Includes customer requirements rather than only product-level requirements Customer may also provide specific design requirements Product/Product Component requirement Refined from customer requirements Derived from design solution

需求發展(RD) 特定目標(specific goal, SG) SG 1 發展客戶需求 SG 2 發展產品需求 SG 3 分析並確認需求

SG 1 發展客戶需求 蒐集關鍵人員(例如:客戶、最終使用者、供應商、建置人員及測試人員)的需要、期望、限制及介面,並轉換成客戶需求。

SG 1 發展客戶需求 特定執行方法(specific practice, SP) SP 1.1 誘導需要 SP 1.2 發展客戶需求

RD Context of SG1

SP 1.1 誘導需要 誘導關鍵人員提出有關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的需要、期望、限制及介面。

SP 1.1 誘導需要 (2) 細部執行方法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一起參與,並使用方法,以誘導出需求、期望、限制及外部介面。

SP 1.1 誘導需要 (3) 誘導需要的技術,舉例如下: 技術展示 介面管制工作組 技術管制工作組 中間時期的專案審查 由最終使用者取得的問卷、訪談及操作劇本等資料 操作性的逐步審查和最終使用者的工作分析 雛型和模型 腦力激盪 品質機能展開 市場調查 試用版本的試用 由文件、標準或規格等來源中抽取 觀察現行產品、環境及工作流程的樣式(patterns) 使用案例(use cases) 經營案例分析 採取反向工程(針對現有產品)

Working with Difficult Customers Protect yourself! Manage the risk of the customer-supplier interface. Document commitments both ways: Communicate. Manage expectations so there are no surprises. Be willing to teach… and ready to learn: If your “partner” is not willing to listen, be prepared to fine a new “partner” (or be ready to live with the consequences).

SP 1.2 發展客戶需求 轉換關鍵人員的需要、期望、限制及介面為客戶需求。

SP 1.2 發展客戶需求 (2)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客戶需求 2. 執行驗證 (verification)時的客戶限制 3. 執行確認(validation)時的客戶限制 細部執行方法 1. 轉換關鍵人員的需要、預期、限制及介面,成為客戶需求紀錄。 2. 定義驗證及確認時的限制。

SG 2 發展產品需求 調修並詳細說明客戶需求,以發展產品及產品組件需求。

SG 2 發展產品需求 特定執行方法(specific practice, SP) SP 2.1 建立產品與產品組件需求

RD Context of SG2

SP 2.1 建立產品與產品組件需求 以客戶需求為基礎,建立並維護產品與產品組件的需求

SP 2.1 建立產品與產品組件需求 (2)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衍生需求 2. 產品需求 3. 產品組件需求 1. 以專業術語發展產品與產品組件設計的需求。 2. 由設計決策衍生需求。 3. 建立並維護需求間的關連性,以提供變更管理和需求配置時影響的考量依據。

SP 2.2 配置產品組件需求 配置產品組件需求。

SP 2.2 配置產品組件需求 (2)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需求配置表 2. 暫時性的需求配置 3. 設計限制 4. 衍生需求 5. 衍生需求間的關係 細部執行方法 1. 配置需求於功能。 2. 配置需求於產品組件。 3. 配置設計限制於產品組件。 4. 記錄已配置需求間的關係。

衍生需求 (Derived Requirements) Derived requirements (Not in the customer requirements) – consideration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 that are not explicitly stated in the customer requirements. From contextual requirements – e.g. applicable standards, law, policies, common practices and management decision. From requirements needed to specify a product component. Derived requirements can also arise during analysis and design of components of product or system.

SP 2.3 界定介面需求 界定介面需求。

SP 2.3 界定介面需求 (2)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介面需求 1. 界定產品外部及內部的介面,例如:功能分割或物件之間的介面。 2. 發展已界定介面的需求。

SG 3 分析並確認需求 分析並確認需求,並發展所要功能的定義。

SG 3 分析並確認需求 特定執行方法(specific practice, SP) SP 3.1 建立操作概念及劇本

RD Context of SG3

SP 3.1 建立操作概念及劇本 建立並維護操作概念及其相關的劇本。

SP 3.1 建立操作概念及劇本 (2)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操作概念 2. 產品安裝、操作、維護及支援概念 3. 銷毀概念 4. 使用個案 (use cases) 5. 依時間演化的劇本 6. 新需求 細部執行方法 1. 發展操作概念和劇本,包括適當的功能、績效、維護、支援及銷毀。 2. 定義產品的操作環境,包括界限和限制。 3. 審查操作概念和劇本,以調修需求並發現新需求。 4. 產品與產品組件一經選定,就發展詳細的操作概念,以定義產品、最終使用者及環境之互動,並滿足操作、維護、支援及銷毀的需要。

SP 3.2 建立必要功能的定義 建立並維護必要的功能定義。

SP 3.2 建立必要功能的定義 (2)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功能架構 2. 活動圖和使用個案 3. 物件導向分析和已界定的服務 細部執行方法 1. 分析和量化最終使用者需要的功能。 2. 分析需求,以界定邏輯或功能分割(如子功能)。 3. 依已建立的準則(如類似的功能、績效或耦合),將需求分割成群組,以促進和專注於需求分析。 4. 在產品發展的整個過程,考量具有時效性之功能的順序。 5. 配置客戶需求於功能分割、物件、人員或支援元件,以支援解決方案的整合。 6. 配置功能需求及績效需求於功能及子功能。

SP 3.3 分析需求 分析需求,以確保其必要性(necessary)和充分性(sufficient)。

SP 3.3 分析需求 (2)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需求缺失報告 2. 用來解決缺失的需求變更建議 3. 關鍵需求 4. 技術績效度量 細部執行方法 1. 分析關鍵人員的需要、期望、限制及外部介面,以移除矛盾,並彙整成相關主題。 2. 分析衍生需求,以決定是否滿足更高階需求的目標。 3. 分析需求,以確保是完整、可行、可實現及可驗證的。 4. 界定對成本、時程、功能、風險或績效有重大影響的關鍵需求。 5. 界定技術績效度量,以便於發展階段時進行追蹤。 6. 分析操作概念及劇本,以調修客戶需要、限制及介面,並發現新需求。

SP 3.4 分析需求以取得平衡 分析需求,並在關鍵人員的需要和限制間取得平衡。

SP 3.4 分析需求以取得平衡 (2)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需求相關風險的評量 1. 使用經驗證的模型、模擬及雛型等,以分析關鍵人員之需要和限制間的平衡。 2. 執行需求及功能架構的風險評量。 3. 檢查產品生命週期概念,以分析它對需求風險的影響或衝擊。

SP 3.5 用廣泛的方法確認需求 使用多種適用的技術來確認需求,以確保在使用者環境下,最終產品如預期的運作。

SP 3.5 用廣泛的方法確認需求 (2)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分析方法和結果的紀錄 1. 分析需求以界定最終產品不能於使用者環境下適當運作的風險。 2. 以產品展示(如,雛型、模擬、模型、劇本及場景),以及取得相關關鍵人員的回饋,尋求需求的足夠性和完整性。 3. 於設計成熟時,在需求確認環境下進行設計的評量,以界定確認議題,並揭露未敘明的需要和客戶需求。

GG3 制度化已定義流程 將流程制度化為已定義流程。 需求發展屬於成熟度第三評等,因此GG3是必要的。

GG3 制度化已定義流程 (2) 一般執行方法(generic practice, GP) 各GP的詳細內請參看CMMI手冊。 GP 2.1 (CO 1) 建立組織政策 GP 3.1 (AB 1) 建立已定義流程 GP 2.2 (AB 2) 規劃流程 GP 2.3 (AB 3) 提供資源 GP 2.4 (AB 4) 指派責任 GP 2.5 (AB 5) 訓練人員 GP 2.6 (DI 1) 管理建構 GP 2.7 (DI 2) 界定並納入相關的關鍵人員 GP 2.8 (DI 3) 監控流程 GP 3.2 (DI 4) 蒐集改善資訊 GP 2.9 (VE 1) 客觀評估遵循程度 GP 2.10 (VE 2) 與上層管理人員審查各狀況 各GP的詳細內請參看CMMI手冊。

其他相關流程領域 RM (Requirement Management) TS (Technical Solution) managing customers and product requirement, obtaining the agreement with the requirements providers, commitments with stakeholder, maintaining traceability TS (Technical Solution) outputs of requirements are used,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s solution and design used in refining and deriving requirements PI (Product Integration) interface requirements and interface management VER (Verification) verify resulting product meet the requirements VAL (Validation) validated against the customer needs CM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ensure that key work products are controlled and managed Risk M (Risk Management) managed risk that are related requirements

與其他工程類流程領域之關係 Requirements Product & product component requirements RD PI Val Customer TS Ver REQM Requirements Customer needs Product & product component requirements Product components, work products,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reports Product components Alternative solutions Require- ments Product RD: Requirements Development TS: Technical Solution PI: Product Integration Ver: Verification Val: Validation

技術解決方案 Technical Solution

技術解決方案(TS) 目的 技術解決方案的目的,在於設計、發展及實作需求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設計結果及實作成品包括產品、產品組件,以及與產品相關生命週期的單一流程或適當組合的流程。

技術解決方案(TS) SG 1 選擇產品組件解決方案 SG 2 發展設計 SG 3 實作產品設計 從備選解決方案中,選擇產品或產品組件解決方案。 SG 2 發展設計 發展產品或產品組件的設計。 SG 3 實作產品設計 依照設計實作產品組件及相關的支援文件。

SG 1 選擇產品組件解決方案 SP 1.1 發展詳細的備選解決方案及評選準則 SP 1.2 漸進發展操作概念及劇本 漸進發展操作概念、劇本及環境,以描述每一個產品組件之條件、操作方式及操作狀態 SP 1.3 選擇產品組件解決方案 選擇最能滿足所建立準則之產品組件解決方案

SP 1.1 發展詳細的備選解決方案及評選準則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備選解決方案篩選準則 2. 新技術的評估 3. 備選解決方案 4. 最終選擇的評選準則 細部執行方法 1. 界定篩選準則,以作為選擇備選解決方案的考量因素 2. 界定現有技術與具競爭優勢的新產品技術 3. 產生備選方案 4. 取得每一備選解決方案的完整需求配置。 5. 發展選擇最佳備選解決方案的準則。 6. 為每一備選解決方案發展產品操作及使用者互動之依時間演化的劇本。

SP 1.2 漸進發展操作概念及劇本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產品組件操作概念、劇本,以及與所有產品相關的生命週期流程(例如:操作、支援、訓練、製造、部署、現場、交付及廢棄)的環境 2. 產品組件互動的時序分析 3. 使用案例 細部執行方法 1. 漸進發展操作概念及劇本至適合產品組件發展的詳細程度 2. 漸進發展產品組件的操作環境

SP 1.3 選擇產品組件解決方案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產品組件選擇決策及理由 2. 需求及產品組件間相關性的紀錄 3. 解決方案、評估及理由的紀錄 細部執行方法 1. 依據操作概念、操作方式及操作狀態所建立的評選準則,評估各備選解決方案/解決方案組。 2. 依據備選解決方案的評估,評量評選準則之適用性,必要時,更新準則。 3. 界定並解決與備選技術方案及需求有關的議題。 4. 選擇能滿足已建立之評選準則的最佳解決方案。 5. 建立與所選擇之備選方案關聯的需求,此即為該產品組件的配置需求。 6. 界定將再用與取得的產品組件解決方案。 7. 建立並維護解決方案、評估及理由的文件。

SG 2 發展設計 SP 2.1 設計產品或產品組件 SP 2.2 建立技術相關資料 SP 2.3 使用準則設計介面 發展產品或產品組件的設計 SP 2.2 建立技術相關資料 建立並維護技術相關資料 SP 2.3 使用準則設計介面 從已建立並維護的準則觀點,設計周詳的產品組件介面 SP 2.4 執行自製、購買或再用之分析 根據已建立的準則,評估產品組件是要發展、購買或再用

SP 2.1 設計產品或產品組件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產品架構 2. 產品組件設計 1. 建立並維護準則,以評估設計。 2. 界定、發展或取得適合於產品的設計方法。 3. 確保設計遵循所應用的設計標準與準則。 4. 確保設計遵循已配置的需求。 5. 記錄設計。

SP 2.1 設計產品或產品組件 (續) 增進有效設計的技術與方法,舉例如下: 設計標準的範例,舉例如下: 雛型法 結構化模型 物件導向設計 精要系統分析 實體關聯模型(E-R models) 設計再用 設計樣式 設計標準的範例,舉例如下: 操作人員介面標準 安全標準 生產限制 設計的容忍範圍 零件標準(如生產的報廢品與廢料)

SP 2.2 建立技術相關資料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技術相關資料 1. 決定設計階層數目及每一設計階層文件的適當階層。 2. 以配置的產品組件需求、架構及較高階的設計為基礎,執行細部設計。 3. 記錄設計資料於技術相關資料中。 4. 記錄關鍵 (例如:對成本、時程或技術績效有重要影響)決策或定義的理由。 5. 必要時修改技術相關資料。

SP 2.3 使用準則設計介面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介面設計規格 2. 介面控制文件 3. 介面規格準則 4. 所選之介面設計的理由 細部執行方法 1. 定義介面準則。 2. 應用準則於介面設計的備選方案 3. 記錄已選取的介面設計與理由。

SP 2.4 執行自製、購買或再用之分析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設計與產品組件再用的準則 2. 自製或採購分析 3. 選擇現成品組件的指引 細部執行方法 1. 發展產品組件設計再用的準則。 2. 分析設計以決定產品組件要自行發展、再用或採購。 3. 當採購或選擇非發展的項目(現成品、政府的成品及再用)時,規劃它們的維護方式。

SG 3 實作產品設計 SP 3.1 實作設計 實作產品組件設計 SP 3.2 建立產品支援文件 建立並維護產品使用文件

SP 3.1 實作設計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已實作的設計 1. 使用有效的方法實作產品組件。 2. 遵循適當的標準與準則。 3. 對選定的產品組件,執行同仁審查。 4. 適當時對產品組件執行單元測試。 5. 必要時修訂產品組件。

SP 3.2 建立產品支援文件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终端使用者訓練教材 2. 使用者手冊 3. 操作手冊 4. 維護手冊 5. 線上求助 細部執行方法 1. 審查需求、設計、產品及測試結果,以確保影響安裝、操作及維護等項文件的相關議題已被界定並解決。 2. 運用有效的方法,製作安裝、操作及維護的文件。 3. 遵循適當的文件製作標準。 4. 在生命週期的初期階段就製作安裝、操作及維護等文件的初始版本,以供相關的關鍵人員審查。 5. 執行安裝、操作及維護等文件的同仁審查。 6. 必要時修訂安裝、操作及維護文件。

SP 3.2 建立產品支援文件 (續) 文件製作的標準,舉例如下: 需要修訂文件的時機,舉例如下: 與指定的文書處理軟體相容 可接受的字型 頁次、章節與段落的編碼 與指定的文體手冊一致 縮寫的使用 安全保密分級的標示 國際化的需求 需要修訂文件的時機,舉例如下: 需求變更 設計變更 產品變更 已界定的文件錯誤 已界定的非正規修改

產品整合(PI)

4.3 產品整合(PI) 目的 產品整合的目的,在於將產品組件組合為產品、確保已整合的產品適當地運作及交付產品。

4.3 產品整合(PI) SG 1 準備產品整合 SG 2 確保介面相容性 SG 3 組合產品組件並交付產品 完成產品整合的準備。 產品組件的內部與外部介面是相容的。 SG 3 組合產品組件並交付產品 組合已驗證的產品組件,並交付已整合、已驗證及已確認的產品。

SG 1 準備產品整合 SP 1.1 決定整合順序 SP 1.2 建立產品整合環境 SP 1.3 建立產品整合程序與準則 決定產品組件的整合順序 SP 1.2 建立產品整合環境 建立並維護支援產品組件整合所需的環境 SP 1.3 建立產品整合程序與準則 建立並維護產品組件整合的程序與準則

SP 1.1 決定整合順序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產品整合順序 2. 選擇或拒絕整合順序的理由 1. 界定待整合之產品組件。 2. 使用產品組件間介面的定義,界定將執行的產品整合驗證。 3. 界定備選的產品組件整合順序。 4. 選擇最佳整合順序。 5. 定期審查產品整合順序,必要時予以修訂。 6. 記錄制定與擱置決策的理由

SP 1.2 建立產品整合環境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已驗證的產品整合環境 2. 產品整合環境的支援文件 1. 界定產品整合環境的需求。 2. 界定產品整合環境的驗證準則與程序。 3. 決定自製或採購所需的產品整合環境。 4. 若無法採購合適的環境,則自行發展整合環境。 5. 整個專案進行時,維護產品整合環境。 6. 產品整合環境的某些部分不再使用時,進行處置。

SP 1.3 建立產品整合程序與準則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產品整合程序 2. 產品整合準則 1. 建立並維護產品組件的產品整合程序。 2. 建立並維護產品組件整合與評估的準則。 3. 建立並維護已整合產品的確認與交付準則。

SP 1.3 建立產品整合程序與準則 (續) 產品整合的程序與準則說明如下: 已建立組件的測試階層 介面的驗證 效能偏差的門檻 產品組合與其外部介面的衍生需求 經認可的替代元件 測試環境的參數 測試成本的限制 執行整合時,品質與成本的取捨 適當運作的機率 交付率及其差異 訂貨到交貨所需的時間 人員可用性 整合設備/生產線/環境的可用性。

SG 2 確保介面相容性 SP 2.1 審查介面說明的完整性 SP 2.2 管理介面 審查介面說明的範圍與完整性 管理產品與產品組件的內部與外部介面之定義、設計與變更

SP 2.1 審查介面說明的完整性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介面的類別 2. 每個類別的介面清單 3. 產品組件介面與產品整合環境介面的對照表 細部執行方法 1. 審查介面資料的完整性,確保已涵蓋所有介面。 2. 確保產品組件與介面已標註記號,以確保容易與正確的連接產品組件。 3. 定期審查介面說明的充份性。

SP 2.2 管理介面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產品組件與外部環境關係表(例如:主電源、用來固定的產品、電腦匯流系統等) 2. 不同產品組件間關係表 3. 適用時,兩產品組件間已同意定義的介面清單 4. 介面管制工作組會議報告 5. 更新介面的行動方案 6. 應用程式介面(API) 7. 已更新的介面說明或協議 細部執行方法 1. 確保介面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相容性。 2. 解決衝突、不符合及變更議題。 3. 維護專案參與人員可取得的介面資料儲存庫。

SG 3 組合產品組件並交付產品 SP 3.1 確定欲整合的產品組件已準備就緒 SP 3.2 組合產品組件 在產品組合前,確定欲組合成產品的產品組件已被適當的界定、並依據其說明運作,以及確定產品組合介面符合介面說明 SP 3.2 組合產品組件 依據產品整合順序與可行程序,組合產品組件 SP 3.3 評估已組合的產品組件 評估已組合的產品組件之介面相容性 SP 3.4 包裝並交付產品或產品組件 包裝已組合的產品或產品組件,並交付給適當的客戶

SP 3.1 確定欲整合的產品組件 已準備就緒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已收到產品組件的驗收文件 2. 交付的收據 3. 已檢查的包裝清單 4. 異常報告 5. 豁免權 細部執行方法 1. 當產品組件處於可整合的狀態時,儘快追蹤所有產品組件的狀態。 2. 依據產品整合順序與可行程序,確保產品組件已交付至產品整合環境中。 3. 確定收到每個正確界定的產品組件。 4. 確保每一接收的產品組件符合其說明。 5. 依期望的建構,檢查其建構狀態。 6. 在連接產品組件前,執行所有實體介面的預先檢查 (例如:目視檢查與使用基本度量)。

SP 3.2 組合產品組件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已組合的產品或產品組件。 1. 確保產品整合環境已準備就緒。 2. 確保正確地執行組合順序。 3. 適當地修訂產品整合順序與可行程序。

SP 3.3 評估已組合的產品組件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異常報告 2. 介面評估報告 3. 產品整合摘要報告 1. 依據產品整合順序與可行程序,評估已組合的產品組件。 2. 記錄評估結果。

SP 3.4 包裝並交付產品或產品組件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已包裝的產品或產品組件 2. 交付的文件 1. 審查需求、設計、產品、驗證結果及文件,以確保影響產品包裝與交付的議題,已被界定與解決。 2. 利用有效的方法,包裝與交付已組合的產品。 3. 滿足包裝與交付產品的需求與標準 4. 準備產品安裝的進作場所。 5. 交付產品與其相關文件,並確定收到收據。 6. 在運作場所安裝產品,並確定可正確操作。

驗證(VER)

驗證(VER) 目的 驗證的目的,在於確保工作產品符合其指定的需求。

驗證(VER) SG 1 驗證準備 SG 2 執行同仁審查 SG 3 驗證工作產品 執行驗證準備。 對選定的工作產品執行同仁審查。 驗證選定的工作產品符合其指定的需求。

SG 1 驗證準備 SP 1.1 選擇需驗證之工作產品 SP 1.2 建立驗證環境 SP 1.3 建立驗證程序及準則 選擇需驗證之工作產品及每一工作產品使用之驗證方法 SP 1.2 建立驗證環境 建立並維護支援驗證工作的環境 SP 1.3 建立驗證程序及準則 建立並維護所選定的工作產品的驗證程序與準則

SP 1.1 選擇需驗證之工作產品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需接受驗證的工作產品清單 2. 每個工作產品的驗證方法 1. 界定需驗證的工作產品。 2. 界定每個工作產品須符合的需求。 3. 界定可用的驗證方法。 4. 定義每個工作產品的驗證方法。 5. 提出需驗證的工作產品、需滿足的需求及使用的驗證方法,以與專案計畫整合。

SP 1.2 建立驗證環境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驗證環境 1. 界定驗證環境需求。 2. 界定可再用及修改的驗證資源。 3. 界定驗證設備及工具。 4. 取得支援驗證的設備及環境,例如:測試設備及軟體。

SP 1.3 建立驗證程序及準則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驗證程序 2. 驗證準則 1. 必要時,為工作產品與現成品,製作廣泛且整合的驗證程序。 2. 必要時,發展與調修驗證準則。 3. 界定預期結果、觀察中允許的誤差及其他符合需求的準則。 4. 界定支援驗證所需的設備及與環境有關的組件。

SP 1.3 建立驗證程序及準則 (續) 驗證準則的來源包括: 產品與產品組件的需求 標準 組織政策 測試類型 測試參數 測試品質與測試成本間取捨的因素 工作產品類型

SG 2 執行同仁審查 SP 2.1 準備同仁審查 SP 2.2 進行同仁審查 SP 2.3 分析同仁審查資料 準備對選定的工作產品進行同仁審查 SP 2.2 進行同仁審查 針對所選定的工作產品進行同仁審查,並由同仁審查的結果界定議題 SP 2.3 分析同仁審查資料 分析同仁審查的準備、執行及結果資料

SP 2.1 準備同仁審查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同仁審查時程 2. 同仁審查檢查表 3. 工作產品的允入及允出準則 4. 需再次舉行同仁審查的準則 5. 同仁審查訓練教材 6. 已選定待審查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決定採用哪一種同仁審查類型。 2. 針對同仁審查時所應蒐集的資料,定義其需求。 3. 建立並維護同仁審查的允入及允出準則。 4. 建立並維護再次審查工作產品的準則。 5. 建立並維護檢查表,以確保工作產品審查的一致性。 6. 發展詳細的同仁審查時程,包括同仁審查的訓練日期及審查所需資料的完成時程。 7. 工作產品分發前,需先確保其符合同仁審查允入準則。 8. 提早分發工作產品及其相關資訊給審查人員,使審查人員有足夠的準備時間。 9. 適當地指派人員所擔任的角色。 10. 先行審查工作產品,以準備進行同仁審查。

SP 2.1 準備同仁審查 (續) 同仁審查的類型,舉例如下: 檢查表包括的項目,舉例如下: 審查人員的角色,舉例如下: 檢查 結構化逐步審查 主動審查 檢查表包括的項目,舉例如下: 架構原則 設計指引 完整性 正確性 維護性 共通缺失的類型 審查人員的角色,舉例如下: 負責人 讀者 記錄者 作者

SP 2.2 進行同仁審查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同仁審查結果 2. 同仁審查議題 3. 同仁審查資料 1. 依指派的角色進行審查。 2. 界定並記錄工作產品的缺失及其他議題。 3. 記錄審查結果,包括行動方案。 4. 蒐集同仁審查資料。 5. 界定行動方案並與相關的關鍵人員溝通議題。 6. 若已定義的準則指出需要性,則需再次執行審查。 7. 確保符合審查的允出準則。

SP 2.3 分析同仁審查資料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同仁審查資料 2. 同仁審查行動方案 1. 記錄同仁審查準備、執行及結果的資料。 2. 保存資料,以便日後參考及分析。 3. 保護資料,以確保同仁審查資料無不當使用。 4. 分析同仁審查資料。

SG 3 驗證工作產品 SP 3.1 執行驗證 SP 3.2 分析驗證結果並界定矯正措施 對選定的工作產品執行驗證 分析所有驗證活動的結果,並界定矯正措施

SP 3.1 執行驗證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驗證結果 2. 驗證報告 3. 展示 4. 執行程序紀錄 1. 依據需求,針對選定的工作產品執行驗證。 2. 記錄驗證活動的結果。 3. 由工作產品的驗證結果,界定行動方案。 4. 記錄所執行的驗證方法,以及在執行中發現與可行方法及程序的偏差。

SP 3.2 分析驗證結果並界定 矯正措施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分析報告(例如:績效統計值、不符合事項的原因分析、實際產品與模式的比較、趨勢等) 2. 問題報告 3. 驗證方法、準則及環境的變更需求 4. 驗證方法、準則及(或)環境的矯正措施 細部執行方法 1. 比較實際與預期結果。 2. 以驗證準則為基準,界定未符合需求的產品,或界定方法、程序、準則及驗證環境的問題。 3. 分析與缺失有關的驗證資料。 4. 記錄所有分析結果並製成報告。 5. 運用驗證結果,比較實際度量及績效與技術性績效參數間的差異。 6. 提供缺失如何解決的資訊(包含驗證方法、準則及驗證環境),並正式記錄於計畫中。

確認(VAL)

確認(VAL) 目的 確認的目的,在於展示置於預期環境中的產品或產品組件,可滿足其預期的使用需求。

確認(VAL) SG 1 確認準備 執行確認準備。 SG 2 確認產品或產品組件 確認產品或產品組件,以確保在預期作業環境中可適用。

SG 1 確認準備 SP 1.1 選擇需確認之產品 SP 1.2 建立確認環境 SP 1.3 建立確認程序與準則 選擇須確認之產品及產品組件,及每一產品及產品組件使用之確認方法 SP 1.2 建立確認環境 建立並維護支援確認工作所需的環境 SP 1.3 建立確認程序與準則 建立並維護確認程序與準則

SP 1.1 選擇需確認之產品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需確認的產品或產品組件清單 2. 每一產品或產品組件的確認方法 3. 每一產品或產品組件執行確認的需求 4. 每一產品或產品組件的確認限制 細部執行方法 1. 界定專案生命週期中,產品或產品組件確認的主要原則、特性及階段。 2. 決定需確認何種類型的使用者需要(操作、維護、訓練或支援)。 3. 選擇需確認的產品與產品組件。 4. 選擇用以確認產品或產品組件的評估方法。 5.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共同審查產品或產品組件的確認選擇、限制及方法。

SP 1.2 建立確認環境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執行確認的環境 1. 界定確認環境需求。 2. 界定客戶供應品。 3. 界定可再用的項目。 4. 界定測試設備及工具。 5. 界定可再用及修改的確認資源。 6. 詳細規劃資源的可用性。

SP 1.3 建立確認程序與準則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確認程序 2. 確認準則 3. 維護、訓練及支援服務的測試及評估程序 1. 審查產品需求,確保影響產品或產品組件確認的議題已經界定並解決。 2. 記錄用來確認產品或產品組件的環境、操作劇本、程序、輸入、輸出及準則。 3. 當確認環境設計漸趨成熟時,評量設計以界定確認議題。

SG 2 確認產品或產品組件 SP 2.1 執行確認 SP 2.2 分析確認結果 對選定的產品及產品組件執行確認 分析確認活動的結果,並界定議題

SP 2.1 執行確認 典型的工作產品 1. 確認報告 2. 確認結果 3. 確認對照表 4. 執行程序的紀錄 5. 操作展示

SP 2.2 分析確認結果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確認缺失報告 2. 確認議題 3. 程序變更需求 1. 比較實際及預期結果。 2. 按已建立的確認準則界定問題。包括界定於預期作業環境下執行不佳的產品或產品組件,或界定確認方法、準則及(或)環境問題。 3. 分析確認缺失資料。 4. 記錄分析結果並界定議題。 5. 利用確認結果,將實際度量及績效,與預期使用或操作需要進行比較。

組織流程專注(OPF)

組織流程專注(OPF) 目的 組織流程專注的目的,在於以現行組織流程及流程資產之優點與缺點的充份瞭解為基礎,規劃並執行組織流程改善。

組織流程專注(OPF) SG 1 決定流程改善機會 SG 2 規劃與執行流程改善活動 定期與在需要的時候,界定組織流程的優點、缺點與改善機會。 SG 2 規劃與執行流程改善活動 規劃並執行改善、推展組織流程資產及彙整流程相關經驗納入組織流程資產。

Basic Process Management PAs OPF OPD Resources and Coordination OT Std Process and Other Assets Training for Projects and Support Groups in Std Process and Assets Organization’s process needs and objectives Senior Management business objectives Project Management, Support, and Engineering process areas Training needs Improvement information (e.g., lessons learned, data, artifacts) Process Improvement Proposals; Participation in defining, assessing, and deploying processes

SG 1 決定流程改善機會 SP 1.1 建立組織流程需要 SP 1.2 評鑑組織流程 SP 1.3 界定組織流程改善 建立並維護組織流程需要及目標的說明 SP 1.2 評鑑組織流程 定期與在需要的時候,評鑑組織流程,以維護對於流程優點與缺點的瞭解 SP 1.3 界定組織流程改善 界定組織流程及流程資產的改善

SP 1.1 建立組織流程需要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組織的流程需要及目標 1. 界定適用於組織流程的政策、標準及經營目標。 2. 檢查相關的流程標準及模式,以建立最佳執行方法。 3. 決定組織流程績效目標。 4. 定義組織流程的重要特性。 5. 記錄組織流程的需要與目標。 6. 需要時,修訂組織流程的需要與目標。

SP 1.2 評鑑組織流程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組織流程評鑑的各種計畫 2. 說明組織流程優缺點的評鑑調查報告 3. 組織流程的改善建議 細部執行方法 1. 取得高階管理人員對流程評鑑的贊助。 2. 定義流程評鑑的範圍。 3. 決定流程評鑑的方法與準則。 4. 流程評鑑的規劃、時程安排及準備。 5. 執行流程評鑑。 6. 記錄與交付評鑑活動與調查報告。

SP 1.3 界定組織流程改善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可能流程改善的分析 2. 組織流程改善的界定 1. 決定可能的流程改善。 2. 決定可能之流程改善的優先順序。 3. 界定並記錄將要執行的流程改善。 4. 修訂計畫中的流程改善清單,以維持其最新狀況。

SG 2 規劃與執行流程改善活動 SP 2.1 建立流程行動計畫 SP 2.2 執行流程行動計畫 SP 2.3 推展組織流程資產 建立並維護流程行動計畫,以實行組織流程與流程資產的改善 SP 2.2 執行流程行動計畫 在組織中執行流程行動計畫 SP 2.3 推展組織流程資產 在組織中推展組織流程資產 SP 2.4 彙整流程相關經驗納入組織流程資產 將規劃與執行流程所衍生的流程相關工作產品、度量及改善資訊,彙整成為組織流程資產的一部分。

SP 2.1 建立流程行動計畫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組織核准通過的流程行動計畫 1. 界定策略、方法及行動,以實行已界定的流程改善。 2. 建立流程行動組,負責執行行動。 3. 製作流程行動計畫。 4.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審查並討論流程行動計畫。 5. 必要時,審查流程行動計畫。

SP 2.1 建立流程行動計畫 (續) 建立並維護流程行動計畫,通常包括下列各種角色的參與: 流程行動計畫通常涵蓋下列項目: 管理委員會建立策略,並督導流程改善活動 流程組人員協助與管理流程改善活動 流程行動組定義並執行改善 流程負責人管理推展 流程參與人員執行流程 流程行動計畫通常涵蓋下列項目: 流程改善基礎架構 流程改善目標 將進行的流程改善 規劃及追蹤流程行動的程序 試用與執行流程行動的策略 執行流程行動的責任及授權 執行流程行動的資源、時程及工作指派 決定流程行動有效性的方法 流程行動計畫的風險

SP 2.2 執行流程行動計畫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各個流程行動組的承諾 2. 執行流程行動計畫的狀況與結果 3. 試用計畫 1. 使相關的關鍵人員可容易取得流程行動計畫。 2. 各流程行動組討論和記錄其承諾,如需要並修訂其行動計畫。 3. 依流程行動計畫追蹤進度及承諾。 4. 與流程行動組及相關的關鍵人員聯合審查流程行動的進度及結果。 5. 規劃需要的試用,以測試所選擇的流程改善。 6. 審查流程行動組的活動及工作產品。 7. 界定、記錄及追蹤執行流程行動計畫的結案情況。 8. 確保執行流程行動計畫的結果能符合組織流程改善的目標。

SP 2.3 推展組織流程資產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推展組織流程資產及組織流程資產變更的計畫 2. 推展組織流程資產及組織流程資產變更的訓練教材 3. 組織流程資產的變更文件 4. 推展組織流程資產及組織流程資產變更的支援材料 細部執行方法 1. 推展組織流程資產及相關的方法和工具。 2. 推展組織流程資產的變更。 3. 記錄組織流程資產的變更。 4. 提供組織流程資產使用的指引及顧問諮詢。

SP 2.4 彙整流程相關經驗納入組織流程資產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流程改善建議 2. 流程學習心得 3. 組織流程資產的度量 4. 組織流程資產的改善建議 5. 組織流程改善活動的紀錄 6. 組織流程資產及其改善的資訊 細部執行方法 1. 定期審查組織標準流程及其相關組織流程資產相對於組織經營目標的成效及適用性。 2. 取得使用組織流程資產的回饋意見。 3. 導出來自於定義、試用、執行及推展組織流程資產的學習心得。 4. 使組織中的人員能夠恰當地取得學習心得。 5. 分析組織的共通性度量。 6. 評鑑在組織中使用的流程、方法及工具,並發展用來改善組織流程資產的建議。 7. 使組織中的人員恰當地充分運用組織的流程、方法及工具。 8. 管理流程改善建議。 9. 建立並維護組織流程改善活動的紀錄。

組織流程定義(OPD)

組織流程定義(OPD) 目的 組織流程定義的目的,在於建立並維護可用的組織流程資產。

組織流程定義(OPD) SG 1 建立組織流程資產 建立並維護組織流程資產

SG 1 建立組織流程資產 SP 1.1 建立標準流程 SP 1.2 建立生命週期模式說明 SP 1.3 建立調適準則及指引 建立並維護組織標準流程 SP 1.2 建立生命週期模式說明 建立並維護生命週期流程模式的說明,經核准後在組織中使用 SP 1.3 建立調適準則及指引 建立並維護組織標準流程的調適準則及指引 SP 1.4 建立組織度量儲存庫 建立並維護組織度量儲存庫 SP 1.5 建立組織流程資產館 建立並維護組織流程資產館

SP 1.1 建立標準流程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組織標準流程 1. 分解每一標準流程為構成的流程元件,詳細到足以瞭解並說明流程。 2. 界定每一流程元件的重要屬性。 3. 界定各流程元件的關聯。 4. 確保組織標準流程是遵循適用的政策、流程標準與模式,以及產品標準。 5. 確保組織標準流程能滿足流程需要與組織目標。 6. 確保組織標準流程所包括的流程間,有適當的整合。 7. 製作組織標準流程。 8. 對組織標準流程執行同仁審查。 9. 必要時,修訂組織標準流程。

SP 1.1 建立標準流程 (續) 流程元件,舉例如下: 重要屬性,舉例如下: 關聯,舉例如下: 產生工作產品規模大小估計的樣板 工作產品設計方法的說明 可調適的同仁審查方法 執行管理審查的樣板 重要屬性,舉例如下: 流程的角色 適用的流程與產品標準 適用的程序、方法、工具及資源 流程績效目標 允入準則 輸入 需蒐集與使用的產品與流程度量 驗證點(例如:同仁審查) 輸出 介面 允出準則 關聯,舉例如下: 流程元件的次序 流程元件之間的介面 與外部流程的介面 流程元件之間的相依性

SP 1.2 建立生命週期模式說明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生命週期模式的說明 1. 根據專案與組織的需要,選擇生命週期模式。 2. 製作生命週期模式的說明。 3. 對生命週期模式執行同仁審查。 4. 必要時,修訂生命週期模式的說明。

SP 1.3 建立調適準則及指引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組織標準流程的調適指引 1. 界定用以調適組織標準流程的選擇準則及程序。 2. 界定製作已定義流程的標準。 3. 針對組織標準流程的需求,界定用以提出及取得豁免權核准的程序。 4. 製作組織標準流程的調適指引。 5. 對調適指引執行同仁審查。 6. 必要時,修訂調適指引。

SP 1.4 建立組織度量儲存庫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組織標準流程的共通產品與流程度量的定義 2. 組織度量儲存庫的設計 3. 組織度量儲存庫(即儲存庫結構及支援環境) 4. 組織度量資料 細部執行方法 1. 決定組織儲存、取用及分析度量的需要。 2. 定義組織標準流程中產品及流程的共通度量。 3. 設計及建置度量儲存庫。 4. 界定儲存、更新及取用度量的程序。 5. 對於共通度量的定義,以及儲存與取用度量的程序,執行同仁審查。 6. 將指定的度量放入儲存庫。 7. 使流程度量儲存庫的內容,能夠讓組織及專案恰當地使用。 8. 當組織需要變更時,修訂度量儲存庫、共通度量及程序。

SP 1.5 建立組織流程資產館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組織流程資產館的設計 2. 組織流程資產館 3. 將要放入組織流程資產館的已選定資料項目 4. 組織流程資產館中的資料項目目錄 細部執行方法 1. 設計並建置組織流程資產館,包括組織流程資產館的結構及支援環境。 2. 界定資料項目納入組織流程資產館的準則。 3. 界定儲存與取用資料項目的程序。 4. 將已選擇的資料項目納入組織流程資產館中,並編入目錄,使之容易參考及取用。 5. 使資料項目可供各專案使用。 6. 定期審查個別資料項目的使用情況,並引用其結果以維護資產館的內容。 7. 必要時,修訂組織流程資產館。

組織訓練(OT)

組織訓練(OT) 目的 組織訓練的目的,在於發展人員的技能與知識,使其有效執行他們的任務。

組織訓練(OT) SG 1 建立組織訓練能力 SG 2 提供必要的訓練 建立與維護用以支援組織之管理與技術任務的訓練能力。 提供個人必要的訓練,使其能有效地執行任務。

SG 1 建立組織訓練能力 SP 1.1 建立策略性訓練需要 SP 1.2 決定哪些訓練需要是組織的責任 建立並維護組織的策略性訓練需要 SP 1.2 決定哪些訓練需要是組織的責任 決定哪些訓練需要是組織的責任,以及哪些是個別專案或支援團隊的責任 SP 1.3 建立組織訓練的實施計畫 建立並維護組織訓練的實施計畫 SP 1.4 建立訓練能力 建立並維護訓練能力,以滿足組織的訓練需要

SP 1.1 建立策略性訓練需要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訓練需要 2. 評量分析 1. 分析組織的策略性經營目標與流程改善計畫,以界定未來潛在的訓練需要。 2. 記錄組織的策略性訓練需要。 3. 決定實施組織標準流程所需的角色與技能。 4. 記錄組織標準流程內各類角色所需的訓練。 5. 必要時,修訂組織的策略性需要及所需的訓練。

SP 1.2 決定哪些訓練需要是 組織的責任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專案與支援團隊的共同訓練需要 2. 訓練承諾 1. 分析由不同專案與支援團隊所界定的訓練需要。 2. 與不同專案和支援團隊協調如何滿足他們的特定訓練需要。 3. 記錄將提供予專案與支援團隊之訓練支援的承諾。

SP 1.3 建立組織訓練的實施計畫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組織訓練實施計畫。 1. 建立計畫內容。 2. 建立對計畫的承諾。 3. 必要時,修訂計畫與承諾。

SP 1.3 建立組織訓練的實施計畫 (續) 組織訓練實施計畫,通常包含下列內容: 訓練需要 訓練主題 依據訓練活動及其相依性的時程安排 訓練所使用的方法 訓練教材的需求與品質標準 訓練工作項目、角色及責任 所需的資源,包括:工具、設備、環境、人員、技能與知識。

SP 1.4 建立訓練能力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訓練教材與支援物品 1. 選擇適當的方法,以滿足特定的組織訓練需要。 2. 決定內部自行發展教材或自外部取得教材。 3. 發展或取得訓練教材。 4. 培訓或取得合格的講師。 5. 於組織訓練的課程中,說明訓練內容。 6. 必要時,修訂訓練教材與支援物品。

SP 1.4 建立訓練能力 (續) 可用以評定獲取知識、技能最有效率的方式之準則,舉例如下: 訓練的外部來源,舉例如下: 績效目標 準備專案執行可利用的時間 經營目標 內部專業人才的可用性 外部來源之訓練的可用性 訓練的外部來源,舉例如下: 客戶提供的訓練 可取得的商業化訓練課程 學術課程 專業研討會 專題討論會

SG 2 提供必要的訓練 SP 2.1 實施訓練 SP 2.2 建立訓練紀錄 SP 2.3 評量訓練成效 依據組織的訓練實施計畫提供訓練 建立並維護組織訓練的紀錄 SP 2.3 評量訓練成效 評量組織訓練計畫的成效

SP 2.1 實施訓練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實施的訓練課程 1. 選擇受訓人員。 2. 排定訓練時程,包括任何必要的資源(如設備及講師)。 3. 進行訓練。 4. 追蹤訓練是否依計畫進行。

SP 2.2 建立訓練紀錄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訓練紀錄 2. 更新組織儲存庫的訓練紀錄 1. 對於每項訓練課程或其他核准的訓練活動,保存所有完成與未完成訓練的學員紀錄。 2. 保存所有豁免特定訓練之人員的紀錄。 3. 保存所有成功完成指定之必要訓練的學員紀錄。 4. 讓適當人員可取得訓練紀錄,作為指派工作的考量。

SP 2.3 評量訓練成效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訓練成效調查 2. 訓練計畫績效評量 3. 講師評估表 4. 訓練測驗 1. 評量進行中或已完成的專案,以決定人員知識是否足以完成專案工作。 2. 針對已建立的組織、專案或個人學習目標,提供評量每一訓練課程成效的機制。 3. 取得訓練活動是否符合學員需要的評估。

整合的專案管理(IPM)

整合的專案管理(IPM) 目的 整合的專案管理之目的,在於依據組織標準流程所調適而成之整合的已定義流程,來建立和管理專案,以及相關的關鍵人員的參與。

整合的專案管理(IPM) SG 1 使用專案的已定義流程 SG 2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協調與合作 SG 3 使用IPPD 專案的共同願景 使用調適自組織標準流程的已定義流程,執行專案。 SG 2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協調與合作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進行專案的協調與合作。 SG 3 使用IPPD 專案的共同願景 以專案的共同願景來執行專案。 SG 4 組織IPPD 的整合團隊 界定、定義、架構及指派執行專案所需的整合團隊。

SG 1 使用專案的已定義流程 SP 1.1 建立專案的已定義流程 SP 1.2 使用組織流程資產規劃專案活動 SP 1.3 整合計畫 建立並維護專案的已定義流程 SP 1.2 使用組織流程資產規劃專案活動 使用組織流程資產與度量儲存庫來評估及規劃專案活動 SP 1.3 整合計畫 整合專案計畫與影響專案的其他計畫,以描述專案已定義流程 SP 1.4 使用整合計畫管理專案 使用專案計畫、影響專案的其他計畫及專案已定義流程來管理專案。 SP 1.5 對組織流程資產貢獻 貢獻工作產品、度量及經驗紀錄於組織流程資產

SP 1.1 建立專案的已定義流程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專案已定義流程 1. 從組織流程資產,挑選一個生命週期模式。 2. 從組織標準流程,挑選最適合專案需要的標準流程。 3. 依據調適指引,調適組織標準流程及其他的組織流程資產,以產生專案的已定義流程。 4. 適當的使用組織流程資產館的其他成果。 5. 記錄專案的已定義流程。 6. 對專案已定義流程,進行同仁審查。 7. 必要時,修訂專案的已定義流程。

SP 1.2 使用組織流程資產規劃 專案活動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專案的估計值 2. 專案計畫 1. 以專案已定義流程的工作項目與工作產品為基礎,進行估計及規劃活動。 2. 使用組織度量儲存庫來估計專案的規劃參數。

SP 1.2 使用組織流程資產規劃 專案活動 (續) 估計通常包含下列事項: 利用來自本專案或類似專案之適當的歷史資料 說明並記錄現行專案與引用歷史資料之專案間的相似與不同處 獨立驗證歷史資料 記錄用以選擇歷史資料的原因、假設及理由

SP 1.3 整合計畫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整合計畫 1. 整合專案計畫與影響專案的其他計畫。 2. 將用來管理專案的度量定義與度量活動,納入專案計畫。 3. 界定並分析產品與專案的介面風險。 4. 對負有關鍵發展因素與專案風險責任的工作項目,依序安排時程。 5. 納入用來對專案已定義流程的工作產品實施同仁審查的計畫。 6. 在專案的訓練計畫中,納入執行專案已定義流程所需的訓練。 7. 建立客觀的允入與允出準則,以授權分工結構圖(WBS)所描述之工作的啟動與完成。 8. 確保專案計畫與相關關鍵人員的計畫相容。 9. 界定如何解決相關關鍵人員之間的衝突。

SP 1.3 整合計畫 (續) 產品與專案的介面風險,舉例如下: 時程安排時的考量因素,舉例如下: 不完整的介面描述 無法取得工具或測試設備 現成品組件的可用性 不適當或無效的團隊介面 時程安排時的考量因素,舉例如下: 工作項目的規模大小與複雜度 整合與測試議題 客戶與最終使用者的需求 關鍵資源的可用性 關鍵人物的可用性

SP 1.4 使用整合計畫管理專案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執行專案已定義流程所產生的工作產品 2. 已蒐集的度量(「實際的」)與進度紀錄或報表 3. 已修訂的需求、計畫及承諾 4. 整合計畫 細部執行方法 1. 使用組織流程資產館,實施專案已定義流程。 2. 使用專案已定義流程、專案計畫及影響專案的其他計畫來監控專案的活動和工作產品。 3. 取得並分析所選擇的度量資料,以管理專案與支援組織的需求。 4. 定期檢視環境的適當性,以滿足專案的需求與支援協調。 5. 定期審查,並將專案績效與組織、客戶及最終使用者之目前和期望的需要、目標及需求,作適當的調整。

SP 1.5 對組織流程資產貢獻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針對組織流程資產所提出的改善措施 2. 從專案所蒐集之實際的流程與產品度量 3. 文件(如示範的流程描述、計畫、訓練模式、檢查表及學習心得) 細部執行方法 1. 針對組織流程資產,提出改善方案。 2. 保存流程與產品度量資料於組織度量儲存庫中。 3. 提交可能會納入組織流程資產館的文件。 4. 記錄專案的學習心得,以納入組織流程資產館。

SP 1.5 對組織流程資產貢獻 (續) 專案記錄的資料,舉例如下: 工作項目描述 假設 估計值 修訂的估計值 記錄的資料與度量的定義 度量 使度量與執行活動及產出工作產品產生關聯的相關資訊 重新估計、評量其合理性及衍生新工作之估計值所需的相關資訊

SG 2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協調與合作 SP 2.1 管理關鍵人員參與 SP 2.2 管理相互依存關係 SP 2.3 解決協調議題 管理相關的關鍵人員在專案的參與程度 SP 2.2 管理相互依存關係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共同界定、協商與追蹤重要的依存關係 SP 2.3 解決協調議題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解決議題

SP 2.1 管理關鍵人員參與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協調活動的議程與時程 2. 議題紀錄(如客戶需求、產品及產品組件需求、產品架構與產品設計等議題) 3. 解決相關關鍵人員議題的建議 細部執行方法 1. 與應參與專案活動的相關關鍵人員協調。 2. 確保產出的工作產品滿足承諾,並符合承接專案的需求。 3. 提出建議與協調的措施,以解決產品與產品組件間之需求、架構及設計的誤解與問題。

SP 2.2 管理相互依存關係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審查所產生的缺失、議題及行動項目 2. 重要依存關係 3. 滿足重要依存關係的承諾 4. 重要依存關係的狀態 細部執行方法 1.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進行審查。 2. 界定每一重要依存關係。 3. 以專案的時程為基礎,建立每一重要依存關係的必要天數與計畫天數。 4. 對每個重要依存關係中,負責提交工作產品和承接工作產品之人員,審查承諾的履行並取得協議。 5. 記錄重要依存關係與承諾。 6. 追蹤重要的依存關係與承諾,並採取適當的矯正措施。

SP 2.3 解決協調議題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相關的關鍵人員協調議題 2. 相關的關鍵人員協調議題的狀況 1. 界定與記錄議題。 2.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溝通議題。 3.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解決議題。 4. 將與相關關鍵人員無法解決的議題,提昇至適當的管理階層解決。 5. 追蹤議題直至結案。 6.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溝通議題的狀況及解決方案。

SG 3 使用IPPD 專案的共同願景 SP 3.1 定義專案共同願景之範圍 SP 3.2 建立專案的共同願景 界定適合專案共同願景之期望、限制、介面及運作條件 SP 3.2 建立專案的共同願景 建立並維護專案的共同願景

SP 3.1 定義專案共同願景之範圍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適用於專案的組織期望與限制 2. 專案成員個人對專案之期待的摘要 3. 專案須注意的外部介面 4. 影響專案活動的運作條件 5. 專案共同願景的範圍 細部執行方法 1. 界定影響專案共同願景之組織與專案的期望、限制、介面及運作狀況。 2. 誘導專案成員對專案的觀點與渴望。 3. 建立專案共同願景說明。

SP 3.2 建立專案的共同願景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團隊建立活動的會議紀錄 2. 共同願景與目標敘述 3. 價值與原則敘述 4. 溝通策略 5. 專案新進人員手冊 6. 對相關關鍵人員的簡報 7. 頒佈的原則、共同願景敘述、任務敘述及目標(如張貼在佈告欄的海報) 細部執行方法 1. 舉辦會議或專題討論會,以建立專案的共同願景。 2. 在目的或任務、願景、價值與目標上,清楚表達專案的共同願景。 3. 達成對專案共同願景的共識。 4. 建立對內與對外溝通專案共同願景的策略。 5. 為需要被告知專案共同願景的不同聽眾,製作合適的簡報。 6. 檢視專案及個別的活動與工作,是否符合專案共同願景。

SP 3.2 建立專案的共同願景 (續) 建立共同願景時,考慮: 外部關鍵人員的期望與需求 負責人與專案成員的期待與期望 專案的目標 專案將建立的條件與結果 專案須維護的介面 由組織與介面團隊所建立的願景 由外在權威人士所加的限制(例如:環境規則) 當致力於達成目標時的專案運作(含原則與行為兩者)

SG 4 組織IPPD 的整合團隊 SP 4.1 決定專案之整合團隊架構 SP 4.2 發展整合團隊初步的需求分配 決定整合團隊架構,使其最符合專案的目標與限制 SP 4.2 發展整合團隊初步的需求分配 於選擇的整合團隊架構中,發展團隊需求、責任、權力、工作及介面之初步分配 SP 4.3 建立整合團隊 建立並維護整合團隊架構中的團隊

SP 4.1 決定專案之整合團隊架構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產品與產品架構的評量,包含風險與複雜度。 2. 以WBS 與適合性為基礎的整合團隊架構。 3. 整合團隊架構的備選概念,包含責任、範圍及介面。 4. 已選定的整合團隊架構。 細部執行方法 1. 決定產品與產品系列的風險。 2. 決定可能的資源需求與可用性。 3. 建立以工作產品為基礎的責任。 4. 考慮在組織流程資產中,可能會影響整合團隊架構的機會、限制及其他因素。 5. 瞭解組織共同願景、專案的共同願景、組織標準流程及組織流程資產如何應用於團隊與團隊架構。 6. 界定備選的整合團隊架構。 7. 評估備選方案,並挑選一個整合團隊架構。

SP 4.2 發展整合團隊初步的需求分配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整合團隊授權與責任的初步分配。 2. 每個整合團隊負責滿足之工作產品需求、技術介面及業務(如成本會計、專案管理)介面的初步分配。 細部執行方法 1. 組合整合團隊的需求及介面。 2. 檢查需求與介面的初步分配是否已涵蓋所有指定的產品需求與其他需求。 3. 定義整合團隊的權責。 4. 指定每一整合團隊的負責人。

SP 4.3 建立整合團隊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專案整合團隊清單 2. 團隊負責人清單 3. 每一整合團隊的權責 4. 每一整合團隊所分配的需求 5. 用來評估整合團隊績效的度量 6. 品質保證報告 7. 定期的狀況報告 8. 新的整合團隊架構 細部執行方法 1. 選擇整合團隊負責人。 2. 分配責任與需求給各整合團隊。 3. 分配資源給各整合團隊。 4. 建立每一整合團隊。 5. 定期評估與調整整合團隊的組織與架構,以有效反映專案需要。 6. 當發生團隊負責人或重要成員更換時,審查團隊的組合及其在整合團隊架構的定位。 7. 當發生團隊責任變更時,審查團隊的組合及其工作。 8. 管理團隊的整體績效。

風險管理(RSKM)

風險管理(RSKM) 目的 風險管理的目的是在風險發生前,界定出潛在的問題,以便在產品或專案的生命週期中規劃風險處理活動,並於必要時啟動之,如此以降低對目標達成的不利衝擊。

風險管理(RSKM) SG 1 風險管理準備 SG 2 界定並分析風險 SG 3 降低風險 執行風險管理的準備。 界定並分析風險,以決定其相對重要性。 SG 3 降低風險 適當地處理及降低風險,以減少對目標達成的不利衝擊。

SG 1 風險管理準備 SP 1.1 決定風險來源和類別 SP 1.2 定義風險參數 SP 1.3 建立風險管理策略 決定風險來源和類別 定義用來分析及分類風險的參數,以及用以管制風險管理投入的參數 SP 1.3 建立風險管理策略 建立並維護風險管理的策略

SP 1.1 決定風險來源和類別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風險來源清單(內部及外部) 2. 風險類別清單 1. 決定風險來源。 2. 決定風險類別。

SP 1.1 決定風險來源和類別 (續) 典型的內部及外部風險來源包括下列各項: 決定風險類別時,可考慮下列因素: 不確定的需求 無前例的工作量─無法取得預估值 不可行的設計 不存在的技術 不實際的時程估計值或配置 不充分的人員配置和技能 成本或資金議題 不確定或不充分的分包商能力 不確定或不充分的供應商能力 決定風險類別時,可考慮下列因素: 專案生命週期模式的各階段(如:需求、設計、製造、測試與評估、交付、汰除) 使用的流程類型 使用的產品類型 計畫管理的風險(如:合約風險、預算/成本風險、時程風險、資源風險、績效風險、支援能力的風險)

SP 1.2 定義風險參數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風險評估、分類及排定優先順序的準則 2. 風險管理需求(控制與核准層級、再評量的時間間隔等) 細部執行方法 1. 定義一致性的準則,以評估及量化風險的可能性及嚴重程度。 2. 定義每個風險類別的門檻。 3. 定義某風險類別門檻的範圍。

SP 1.3 建立風險管理策略 典型的工作產品 周詳風險管理策略說明的事項如下: 專案風險管理策略 風險管理投入的範圍 使用於風險界定、風險分析、風險降低、風險監控及溝通的方法及工具 專案特定的風險來源 如何組織、分類、比較及整合風險 對已界定風險採取行動的參數,包括可能性、結果及門檻 風險降低所使用的技術,例如:雛型製作、模擬、備選方案設計或漸進式發展 定義風險度量,以監控風險狀況 風險監控或再評量的時間間隔

SG 2 界定並分析風險 SP 2.1 界定風險 SP 2.2 評估、分類及排序風險 界定並記錄風險 利用定義的風險種類及參數,評估及分類每個已界定的風險,並決定其相對的優先處理順序

SP 2.1 界定風險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已界定的風險清單,包括風險發生的內容、條件及結果。 1. 在產品生命週期所有適當的階段,界定與成本、時程及績效相關的風險。 2. 審查可能影響專案的環境因素。 3. 審查分工結構圖所有元件,作為風險界定的一部分,以協助確保所有的工作投入均已考慮。 4. 審查專案計畫的所有元件,作為風險界定的一部分,以確保專案在各方面均已考慮。 5. 記錄風險之內容、條件及可能的結果。 6. 界定每一風險相關的關鍵人員。

SP 2.1 界定風險 (續) 典型的界定方法如下: 檢查專案分工結構圖的每個元件以找出風險。 使用風險分類表來評量風險。 訪談主題事務專家。 由類似產品的比較來審查風險管理投入。 檢查學習心得文件或資料庫。 檢查設計規格和協議書需求。

SP 2.2 評估、分類及排序風險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風險清單,包含各風險的優先順序 1. 利用已定義的風險參數,評估已界定的風險。 2. 依照定義的風險類別,將風險分類並分組。 3. 排列降低風險的優先順序。

SG 3 降低風險 SP 3.1 研訂風險降低計畫 SP 3.2 執行風險降低計畫 依風險管理策略所定義之對專案影響最大的風險,研訂風險降低計畫。 SP 3.2 執行風險降低計畫 定期監控每一風險的狀況,並適當地執行風險降低計畫

SP 3.1 研訂風險降低計畫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每個已界定風險之處理方案的紀錄 2. 風險降低計畫 3. 緊急應變計畫 4. 負責追蹤及解決每個風險的人員清單 細部執行方法 1. 決定風險的等級及門檻,以定義風險在什麼情況下是變成無法接受,並啟動風險降低計畫或緊急應變計畫。 2. 界定負責處理每個風險的個人或團隊。 3. 決定實施每個風險之風險降低計畫的成本效益比。 4. 發展專案整體的風險降低計畫,以協調個別的風險降低計畫和緊急應變計畫。 5. 針對選取的關鍵風險,研訂當其發生時的緊急應變計畫。

SP 3.2 執行風險降低計畫 典型的工作產品 1. 更新後的風險狀況清單 2. 更新後的風險可能性、結果及門檻的評量 3. 更新後的風險處理方案清單 4. 更新後的風險處理行動清單 5. 風險降低計畫 細部執行方法 1. 監控風險狀況。 2. 提供方法,以追蹤未完成的風險處理行動項目,一直到結案。 3. 當監控的風險超過定義的門檻時,引用選定的風險處理方案。 4. 針對每個風險處理活動,建立時程或某段期間的績效,包括起始日期和預計的完成日期。 5. 對每個計畫提供持續性的資源承諾,以使風險處理活動成功的執行。 6. 蒐集風險處理活動的績效度量。

整合團隊合作(IT)

整合團隊合作(IT) 目的 整合團隊合作的目的,在於形成並維持用以發展工作產品的整合團隊。

整合團隊合作(IT) SG 1 建立團隊組織 SG 2 管理團隊運作 建立並維護團隊組織,以提供交付團隊產品所需的知識與技能。 依據已建立的原則,管理整合團隊的運作。

SG 1 建立團隊組織 SP 1.1 界定團隊工作項目 SP 1.2 界定所需的知識及技能 SP 1.3 指派適當的團隊成員 界定及定義團隊內部特定的工作項目,產生團隊預期的結果 SP 1.2 界定所需的知識及技能 界定完成團隊工作項目所需之知識、技能及功能性專業知識 SP 1.3 指派適當的團隊成員 基於所需的知識及技能,指派適當的人員成為團隊成員

SP 1.1 界定團隊工作項目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內部工作項目的說明 2. 工作結果清單,此清單應包括團隊應完成的全部工作項目 細部執行方法 1. 定義用以交付指定的工作產品時,團隊必要的工作項目。 2. 決定哪些工作項目須個人或團隊的投入。

SP 1.2 界定所需的知識及技能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完成工作項目所需的原則或功能清單 2. 知識、關鍵技能及專業知識的清單 3. 說明核心團隊及外圍團隊所需知識及技能的初始摘要 細部執行方法 1. 界定團隊必須維護的業務功能或流程,以執行目標。 2. 界定整合團隊活動之基礎的核心能力,以維持或取得所需的能力。 3. 建立架構在核心團隊及延伸團隊能力上的知識及技能摘要。 4. 定義用人及能力需求。

SP 1.3 指派適當的團隊成員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整套的選擇準則 2. 已修訂的技能矩陣及知識摘要 3. 團隊成員名單 4. 執行每一團隊功能的工作量和資源程度清單 細部執行方法 1. 依據已建立的知識及技能摘要,建立用以評估團隊成員的相關準則。 2. 利用準則,選擇符合知識及技能摘要的成員。 3. 界定並引導團隊成員,使其為團隊能力提供最大貢獻。 4. 以最初的用人及角色定位為基礎,評量與決定整合團隊符合目標的能力。

SP 1.3 指派適當的團隊成員 (續) 評估具有潛力之團隊成員的相關準則,舉例如下: 具有與團隊指派工作產品之工作及責任相關的知識技能 具有在團隊環境中工作所需的人際關係技能與能力 符合團隊所需多種知識或技能的能力 有潛力完成團隊的重大責任 獲得與團隊工作相關之額外知識、技能或專業知識的能力 現有的工作負荷和工作時間,可用以完成團隊的責任 教育及文化背景 個人意願 適當表現功能性領域的能力

SG 2 管理團隊運作 SP 2.1 建立共同願景 SP 2.2 建立團隊規章 SP 2.3 定義角色及責任 SP 2.4 建立運作程序 建立並維護整合團隊的共同願景,此願景與更高階層的願景一致 SP 2.2 建立團隊規章 以整合團隊的共同願景及團隊的整體目標為基礎,建立並維護團隊規章 SP 2.3 定義角色及責任 清楚定義與維護每個團隊成員的角色及責任 SP 2.4 建立運作程序 建立並維護整合團隊運作程序 SP 2.5 介面團隊間的合作 建立並維護介面團隊間的合作

SP 2.1 建立共同願景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團隊運作的界限條件和介面 2. 共同願景的紀錄 3. 適合團隊成員及其他人員之共同願景說明的簡報資料 細部執行方法 1. 向團隊成員傳達共同願景範圍,以便成員配合團隊的期望與未來預期的結果,而調整自己的期望或目標。 2. 舉辦會議或研討會以討論共同願景。 3. 以核心意識型態及每個成員均可承諾的未來境界兩種方式,清楚勾勒共同願景。 4. 加強願景在執行個人與團隊的活動及工作項目間的關聯。 5. 檢查共同願景的有效性,以及個人與團隊的活動或工作項目與共同願景的一致性。 6. 定期重新檢驗共同願景的清晰度和可利用性,必要時修訂或重新調整願景,使其更符合團隊或專案現況。

SP 2.2 建立團隊規章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團隊規章 2. 用以設立預期工作目標及度量團隊績效的程序 3. 關鍵成功因素清單 4. 團隊計畫採用的特定策略清單 細部執行方法 1. 定義並列出團隊目標。 2. 界定達成團隊目標的特定策略。 3. 建立團隊授權的程度及自主性。 4. 界定團隊與個人的績效與完成目標的度量方式。 5. 界定關鍵成功因素。

SP 2.3 定義角色及責任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角色及責任說明 2. 任務指派說明 3. 責任分工表 1. 將團隊成員的角色、責任及專業知識,與團隊工作目標及預期交付項目進行對應。 2. 定義團隊成員的工作關係及報告架構。

SP 2.3 定義角色及責任 (續) 角色及責任包括如下: 建立並維護整合團隊成員間的介面 決定如何接受工作的指派 決定資源及意見如何使用 決定如何完成工作 決定由誰檢查及審核工作 決定如何核准工作 決定如何交付及溝通工作 維護與其功能性領域間的介面

SP 2.4 建立運作程序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運作程序及基本規則 2. 工作期望與績效度量程序 1. 定義引導團隊合作、團隊成員適度參與及人際關係互動的預期和規則。 2. 定義集體決策的程度,以及團隊決策所需的共識程度。 3. 定義如何提出及解決團隊內之衝突及不同的意見。

SP 2.5 介面團隊間的合作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工作產品及流程推展的圖表 2. 整合主計畫與時程表的輸入 3. 團隊工作計畫 4. 承諾清單 細部執行方法 1. 共同建立並維護專案或組織內,介面團隊間工作成果的所有權界限。 2. 共同建立並維護介面團隊間交換輸入、輸出或工作產品的介面與流程 3. 介面團隊間,共同發展、溝通及交流,和工作產品或團隊介面相關的承諾清單和工作計畫。

整合的供應商管理(ISM)

整合的供應商管理(ISM) 目的 整合的供應商管理的目的,在於主動界定可滿足專案需求的產品來源,並在合作的專案與供應商關係下,管理選定的供應商。

整合的供應商管理(ISM) SG 1 分析並選擇產品來源 SG 2 與供應商協同合作 界定、分析及選定最適合專案需要之產品的潛在來源。 與供應商協同合作,以確保供應商協議可適當執行。

SG 1 分析並選擇產品來源 SP 1.1 分析產品的潛在來源 SP 1.2 評估並決定產品來源 界定並分析適合專案需要之產品的潛在來源 使用正式的評估流程,以決定採用哪種產品來源-訂製或現成品

SP 1.1 分析產品的潛在來源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待取得之產品的潛在來源清單。 2. 市場研究。 3. 替代方案研究。 4. 潛在來源的資訊,如過去的績效、售後服務、公司的生存能力及風險。 細部執行方法 1. 進行市場研究,以界定待取得之備選產品的潛在來源,包括以客製化方式製造產品的供應商及銷售現成品的廠商。 2. 進行適當的替代方案研究,並以已建立的準則來評估潛在來源。 3. 界定各潛在來源相關的風險。

SP 1.2 評估並決定產品來源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分析和評估報告 2. 已修訂的產品來源淸單 1. 決定取得訂製品或現成品的可行性。 2. 決定訂製品或現成品的產品生命週期成本。 3. 使用這些分析結果,以選擇供應商。

SP 1.2 評估並決定產品來源 (續) 可能影響評估的因素,包括: 核心競爭力 產品所具備的功能,以及這些功能與客戶需要的相關性 可提供的現場支援方式,如諮詢和問題報告的回應 產品交付後的維護支援能力 專案資源和技能的可用性 對關鍵交付和整合日期之承諾的實現能力 技能和能力 產品相關的授權/許可、保證書、責任及限制 適當的本益比分析報告

SG 2 與供應商協同合作 SP 2.1 監督所選定的供應商流程 SP 2.2 評估所選定的供應商工作產品 監督並分析供應商所選用的流程 SP 2.2 評估所選定的供應商工作產品 針對訂製的產品,評估所選定的供應商工作產品 SP 2.3 修訂供應商協議或關係 適當地修訂供應商協議或關係,以反映條件的變更

SP 2.1 監督所選定的供應商流程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已選定要被監督的流程清單 2. 活動報告 3. 績效報告 4. 績效曲線 5. 差異報告 細部執行方法 1. 界定對專案的成功具關鍵性的供應商流程。 2. 監督已選定的供應商流程,以檢查是否符合協議的需求。 3. 分析已選定之供應商流程的監督結果,以儘早發現可能會影響供應商履約能力的議題。

SP 2.2 評估所選定的供應商 工作產品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已選定用以監督的工作產品清單 2. 活動報告 3. 差異報告 1. 界定對專案的成功具關鍵性的工作產品,並進行評估,以儘早發現可能會影響供應商履約能力的議題。 2. 評估已選定的工作產品。 3. 針對評估所界定的缺點,決定行動方案,並記錄之。

SP 2.3 修訂供應商協議或關係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供應商協議的修訂 2. 專案和供應商之流程和工作產品的修訂 1. 審查供應商協議,以確保它精確反映專案和供應商的關係,以及目前的市場狀況。 2. 必要時,修訂專案已定義流程或工作產品,以反映專案和供應商關係的改變。 3. 確保供應商的流程或工作產品已視需要修訂,以反映專案和供應商關係的改變。 4. 與供應商協調供應商協議的變更內容,以確保雙方都瞭解專案和供應商關係的變更內容。 5. 以風險評估的結果為基礎,調整供應商協議或關係,以期更符供應商績效。 6. 有關供應商協議、專案和供應商關係的所有變更,與專案成員和相關的關鍵人員進行溝通。

決策分析與解決方案(DAR)

決策分析與解決方案(DAR) 目的 決策分析與解決方案的目的,在於利用正式的評估流程,依據已建立的準則評估各種已界定的備選方案,以分析可能的決策。

決策分析與解決方案(DAR) SG 1 評估備選方案 使用已建立的準則,作為評估備選方案的決策基礎。

SG 1 評估備選方案 SP 1.1 建立決策分析指引 SP 1.2 建立評估準則 SP 1.3 界定備選解決方案 建立並維護指引,以決定哪些議題須經正式評估流程 SP 1.2 建立評估準則 建立並維護用來評估備選方案的評估準則及其相對排序 SP 1.3 界定備選解決方案 界定解決議題的備選解決方案 SP 1.4 選擇評估方法 選擇評估方法 SP 1.5 評估備選方案 使用已建立的準則與方法,評估備選方案 SP 1.6 選擇解決方案 依據評估準則,從備選方案中選擇解決方案

SP 1.1 建立決策分析指引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何時引用正式評估流程的指引 1. 建立指引。 2. 適當時,將指引的使用併入已定義流程中。

SP 1.1 建立決策分析指引 (續) 用來決定何時需要正式評估流程的典型指引,包含如下: 當某決策與經評量之中高度風險主題有直接關係時 當某決策與在建構管理下之工作產品的變更有關時 當某決策會導致時程延誤超過某一比例或特定的時間時 當某決策影響達成專案目標的能力時 當正式評估流程的成本與決策衝擊相比較是合理時

SP 1.2 建立評估準則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評估準則的紀錄 2. 準則重要性排序 1. 定義評估備選解決方案的準則。 2. 定義評估準則排序的範圍與等級。 3. 將準則排序。 4. 評量準則及其相對的重要性。 5. 漸進發展評估準則以改善其有效性。 6. 記錄選用及捨棄評估準則的理由。

SP 1.3 界定備選解決方案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已界定的備選方案 1. 執行文獻搜尋。 2. 除了議題的解決方案之外,界定納入考量的備選解決方案。 3. 記錄提議的備選方案。

SP 1.4 選擇評估方法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已選擇的評估方法 1. 以分析決策的目的與可用以支援該方法之資訊的可用性為基礎,來選擇方法。 2. 依據專注於手邊的議題,而不受無關議題過度影響的能力,選擇評估方法。 3. 決定支援評估方法所需的度量。

SP 1.5 評估備選方案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評估結果 1. 使用已建立的評估準則與選擇方法,評估提議的備選解決方案。 2. 評估各種評估準則的假設條件,以及支持該假設條件的各種證據。 3. 評估是否有價值觀念的不確定性影響備選解決方案的評估,並給予適當的解決。 4. 必要時,執行模擬、塑模、雛型及試行,以測試評估準則、方法及備選解決方案。 5. 若建議的備選解決方案無法通過測試時,考量新的備選解決方案、準則及方法。並重複評估活動,直到備選方案能通過測試。 6. 記錄評估結果。

SP 1.6 選擇解決方案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解決重大議題的建議解決方案 1. 評量執行建議解決方案相關的風險。 2. 記錄建議解決方案的結果及理由。

適於整合之組織環境(OEI)

適於整合之組織環境(OEI) 目的 適於整合之組織環境的目的,在於提供整合的產品與流程發展(IPPD)的基礎環境,並管理成員以利整合。

適於整合之組織環境(OEI) SG 1 提供IPPD 基礎環境 SG 2 管理人員以利整合 提供使人員發揮最大生產力,並使必要的協調合作有效,以利整合的基礎環境。 SG 2 管理人員以利整合 管理成員,以培養IPPD 環境的整合與協調合作行為。

SG 1 提供IPPD 基礎環境 SP 1.1 建立組織共同願景 SP 1.2 建立整合的工作環境 SP 1.3 界定IPPD 獨特技能需求 建立並維護組織共同願景 SP 1.2 建立整合的工作環境 建立並維護整合的工作環境,藉由提供協調與同步發展以支援IPPD SP 1.3 界定IPPD 獨特技能需求 界定支援IPPD 所需的獨特技能

SP 1.1 建立組織共同願景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組織共同願景 2. 組織共同願景的評估結果 3. 建立組織與整合團隊之共同願景的指引 細部執行方法 1. 界定適用於組織共同願景的期望、限制、介面及範圍。 2. 創造組織共同願景。 3. 就共同願景,進行內外部溝通。 4. 確保組織執行方法及架構與共同願景一致。 5. 定期查核共同願景,並視需要更新。 6. 提供專案和整合團隊用以建立共同願景的指引。

SP 1.2 建立整合的工作環境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整合工作環境的需求 2. 整合工作環境的設計 3. 整合工作環境 1. 確定整合工作環境的需求。 2. 定時檢討既有環境的有效性,並預測未來新增、升級,或新工具或整合工作環境組件的需要。 3. 對現有及新興之整合工作環境相關的技術、工具及資源,保持瞭解。 4. 整合工作環境的規劃、設計及實作。 5. 提供整合工作環境的持續性維護及作業支援。 6. 監督並評估整合工作環境的適用性,以滿足使用者需要。 7. 必要時,增加、刪除或替換一些組件以修訂整合工作環境。

SP 1.2 建立整合的工作環境 (續) 技術、工具及資源,舉例如下: 電腦資源及軟體生產工具 溝通系統、工具及資源 溝通工具(e-mail、電話、資料庫、保存檔等) 製造及生產設施 工程或模擬工具 專屬的工程工具 雛型或生產設備 工作空間 辦公設備及供應品 原輸入材料或存貨輸入材料 運輸資源 「熱線」及「線上支援」 資訊仲介服務 支援人員及(或)服務 資訊技術能力 流程控制及管理工具

SP 1.3 界定IPPD 獨特技能需求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IPPD 策略訓練需要 2. IPPD 實務訓練需要

SG 2 管理人員以利整合 SP 2.1 建立領導統御機制 SP 2.2 建立整合誘因 SP 2.3 建立團隊與原組織間的責任平衡機制 建立並維護領導統御的機制,使即時合作可行 SP 2.2 建立整合誘因 建立與維護組織內各層級採用及展示整合與協調合作行為的誘因 SP 2.3 建立團隊與原組織間的責任平衡機制 建立與維護組織的團隊與原組織間的責任平衡指引

SP 2.1 建立領導統御機制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用以決定人員及整合團隊之分級授權的指引 2. 用以設定領導統御及決策內容的指引 3. 用以解決議題的組織流程文件 細部執行方法 1. 建立並維護人員及整合團隊的分級授權指引。 2. 在下各種不同決定時,共同決定使用不同決策型式的規則。 3. 定義使用決策規則的流程。 4. 當議題無法於被提出的層級解決時,定義衝突解決的處理流程。

SP 2.2 建立整合誘因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強化協同合作之績效評量與肯定的政策及程序 2. 整合團隊與個人的肯定及獎賞機制 細部執行方法 1. 建立配合IPPD 環境的肯定及獎賞機制。 2. 發展用以肯定團隊與個人的指引。 3. 定義整合審查流程的程序,該流程包含整合團隊負責人及功能經理。 4. 建立準則以區分提昇整合團隊績效的行為與構成團隊行為障礙的行為。

SP 2.3 建立團隊與原組織間的責任平衡機制 典型的工作產品 細部執行方法 1. 平衡團隊與原組織間責任的組織指引 2. 考慮功能督導及團隊負責人輸入的績效審查流程 細部執行方法 1. 建立原組織責任指引,以提高整合團隊表現。 2. 建立團隊管理責任指引,確保整合團隊成員正確地呈報其原機構。 3. 建立考慮原組織及團隊負責人輸入的績效審查流程。

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