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政策專題研究 報告人:博一【心輔組】D10701009 王麗雯 5-4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 資料來源: 張嘉育、黃政傑(2001)課程與教學季刊2001,4(2),頁85~110。 課程政策專題研究 報告人:博一【心輔組】D10701009 王麗雯
摘要 受到學界積極倡議與政策的頒佈實施,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除吸引學者的投入研究外,也帶動教育現場的實際行動。 檢視文獻發現,有系統而全面的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伴隨著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勢在必行,如何避免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流於標新立異、移植抄襲或忽略學校自身的需求,以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已成為社會各界關切的議題。 賴法令的配套與各級教育主管機關、學術團體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但如何讓學校建立自發的評鑑機制,強化學校的課程發展監控系統,以提高學校課程發展過程與成品的品質,更是不可忽略的一環。
壹、前言 本文即在強調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重要 與必要,提供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理論 與實務,希望藉此促進學校成員對評鑑 的覺知,協助教師、行政人員、社區人 士,家長等共同建構學校本位課程評鑑 的行動藍圖,以針砭學校的課程發展方 向,保證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品質,永 續學校的課程發展與改革。
一、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定義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貳、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概念 一、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定義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評鑑的定義:視為一種有計畫,有系統的收集資 料,分析資料及提出報告的過程,其目的在診斷 問題,進行判斷,促進決策的合理性。 在學校層級的課程評鑑活動,是由學校成員統籌 規劃,對學校的課程發展過程或課程成品進行系 統而有計畫的資料蒐集與分析,以診斷學校課程 問題,引導課程發展過程,產出優質的課程成品。
二、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關係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過程 課程發展活動 課程評鑑活動 課程計畫與研究階段 情境分析,界定課程發展目標 擬定課程發展計畫(人,時,地…) 蒐集課程設計與發展的文獻 進行課程設計與發展的相關研究 蒐集資料,診斷學校課程問題 判斷課程發展的優先順序 評析相關文獻的適切性,指出進一步文獻探討的方向 評析研究計畫、實施及成果的適切性 課程設計與發展階段 設計課程方案架構 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材與組織 蒐集資料,觀察課程實施的過程 進行小規模的試用 課程實施階段 做課程實施的準備 協調課程實施的問題 進行課程方案的評鑑 進行課程發展過程的反省 判斷課程實施的問題與成敗 蒐集資料,判斷課程成效與價值 分析課程發展過程的成效與問題 課程改革階段 依據前述課程評鑑結果,擬定革新方向與實際 展開課程革新行動 蒐集資料,評估改革的優先順序與重點 評估革新成效,作為下一波課程發展的參考
三、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必要 課程評鑑與課程發展的關係密切,由評鑑專家或教育研究專業人員承擔,其評鑑結果比較客觀。 (一)可評估學校課程發展的需求與方向 (二)可確認課程發展過程的適切性 (三)能判斷課程的價值、績效與問題 (四)可激勵成員參與學校課程發展的動機 (五)可做為永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機制
參、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規劃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程序與步驟 步驟 內容 階段 一 溝通、宣導課程評鑑的觀念 評鑑準備階段 二 營造有利的環境與氣氛 三 確立評鑑目的、問題與範圍 評鑑計畫階段 四 決定評鑑人員、時間、資料蒐集方式工具、對象等 五 擬定評鑑計畫,並檢核確認 六 推動課程評鑑,做好課程領導 評鑑實施階段 七 蒐集、分析必要的資料 八 解釋資料、形成報告 九 出版、傳布評鑑結果 回饋利用階段 十 利用評鑑結果、進行決策與課程改進 十一 根據結果,規劃下一波的課程發展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 (一)準備評鑑 溝通評艦的觀念確實是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必要。 1)溝通、宣導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概念,以降低成員的焦慮、提昇成員的相關知能,爭取學校成員對評鑑的認同。 2)營造有利的評鑑實施環境,展現支持的態度,提供充分的資訊網路、諮詢人員以及評鑑。 (二)計畫評鑑 學校必須先決定評鑑的目的、問題與範圍、評鑑項目、人員、程序、時間、資源、模式、資料蒐集方式、資料蒐集類型與工具、報告的呈現與公佈以及結果的利用。
學校初次進行評鑑時,應考量參與成員的知能,避免評鑑造成學校人力、時間的過度負荷。 評鑑範圍上以教學科目、課程發展、課程成品作為評鑑對象,之後再擴及全校層次的評鑑。 如能經由團體歷程、逐漸凝聚共識,決評鑑的目的、問題與範,往往較能確保未來評鑑的順利實施。
確認課程評鑑的細節後,學校撰寫評鑑計畫適切性。 計畫中宜載明評鑑的背景與需求,評鑑的目的、評鑑的問題與範圍、評鑑的參與者、評鑑的資源、資料的蒐集、報告的撰寫、報告的預期讀者、報告的撰寫與發表等,以利未來評鑑工作的溝通宣導、執行與控管。 為力求計畫撰寫的周密,將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計畫的檢核表彙整成表三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資料蒐集計畫檢核表(例示) 方法 內容 項目 說 明 文 件 分 析 課程計劃 目的 參與者 執行時間 執行方式 瞭解課程發展的目標,作為評鑑的參考 內外部評鑑人員共四位 第一週 界定蒐集的課程計畫範圍(如計畫、會議記錄等) 學生作業/成就測驗 瞭解課程實施的成效 內部評鑑人員共三位 第二、三週 隨機抽取學生作業/測驗 教師日誌/歷程檔案等 瞭解課程實施的過程 第二週 隨機抽取相關任課教師的課程文件 觀 察 會議 瞭解課程發展的過程 外部評鑑人員共四位 課程發展全程 使用觀察記錄表 課堂 外部評鑑人員共二位 第五週,預定為期一週,共8堂課 學生 獲取學生的觀點 第五週其中的一天 隨機抽取學生、使用訪談大綱,得先安排訪談時間 教師 瞭解教師(含參與者及非參與者)的觀點 第四週的其中一天 隨機抽取老師、使用訪談大綱,得先安排訪談時間 教師、學生、家長 瞭解教師(含參與者及非參與者)的意見與感受 第三週 參考相關文件,設計問卷,進行全面普查 (三)實施評鑑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資料蒐集計畫檢核表(例示)
(四)回饋及利用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最後程序是回饋及利用。 評鑑的終極目的旨在改進,故凡未能帶動學校教育改革或成長的評鑑,即為徒勞無功、沒有意義的評鑑。因而歷經準備、計畫、實施等各階段的努力之後,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最後任務就是將評鑑的成果彙整出版,供學校成員分享與瞭解。 評鑑的出版品除了評鑑結果的報告呈現外,也可以收錄評鑑過程中提供給評鑑人員的各種評鑑概念與相關指引等,以擴大宣導評鑑的基本概念,充實學校所有人員的評鑑知能。 當然,評鑑的結果更應該加以妥善利用,或依據評鑑的結果進行決策,或針對發現的問題加以改進,擬定課程革新的行動方案,並回饋到下一次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中,帶動另一波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活動。
三、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項目與指標-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參考指標 不論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範圍多大,為有效蒐集評鑑所需資料,避免評鑑資料蒐集流於主觀,學校應設法建立評鑑指標,做為建立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具體項目。
成果面的參考指標則有:課程成品的內在價值、課程成品的成效、課程發展的品質等三大類目,共計7個指標項目。 課程發展過程面包括:廣泛的參與、有系統的規畫、有力的行政支持、有效的課程領導、明確的決策、正向的人際互動、文件檔案的記錄等七大類目, 底下可再細分成21個指標項目。 成果面的參考指標則有:課程成品的內在價值、課程成品的成效、課程發展的品質等三大類目,共計7個指標項目。 層面 類 別 指 標 內 容 一 、 過 程 面 1.廣泛的參與 1.1教師的參與機會和程度 1.2家長與學生的參與機會和程度 1.3全校成員對課程發展的瞭解 2.有系統的規劃 2.1長程的規劃 2.2系統的規劃步驟與程序 2.3周詳的規劃文件 3.有力的行政支持 3.1開放氣氛的營造 3.2課程發展時間的提發 3.3空間、資源、經費的提供 3.4參與知能的訓練與提昇 3.5積極的溝通與宣導 4.有效的課程領導 4.1教師的參與意願 4.2課程發展團隊的建立 4.3問題的解決情形 4.4領導型態的適切 5.明確的決策 5.1適切的討論 5.2蒐集充分的資料 6.正向的人際互動 6.1課程發展成員的充分互動 6.2參與者與非參與者的互動 7.文件檔案的記錄 7.1各項文件的妥善記錄 7.2各項文件的妥善保存與使用 二 成 果 8.課程成品的內在價值 8.1內容的銜接性 8.2內容的連貫性 9.課程成品的成效 9.1學生的成就表現 9.2教師的意見 9.3家長的滿意度 10.課程發展的品質 10.1參與者的滿意度 10.2各項規劃的適切性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參與及組成 內部人員評鑑與外部人員評鑑的優缺分析 類型 優劣 內部人員評鑑 外部人員評鑑 優 點 明瞭課程發展意圖及過程 具備學科知識 熟誠 能應付急迫突發的問題 較有利於評鑑結果的利用 有旁觀者清的優勢,較具公信力 可專心進行系統化的評鑑工作 具備評鑑的知能 可產生較強的監督力量 缺 客觀性、公信力受影響 無充分的時間專注於評鑑的問題 評鑑知能不足 內部的監督力量較弱 未能瞭解課程發展的意圖與過程 學科知能較不足 熱誠較不足 無法解決突發急迫的問題 可能不利於評鑑結果的利用
評鑑成員的組成 志願式-適合於教師專業能力較強,團體氣氛和諧的 學校組織。 輪替式-適用學校以成員參與為前提較不重視評鑑品 質的時機,代表凝聚共識時間可能較長,比較適合學 校成員能力較強的環境。 逐步形成式-適用於評鑑成員必須較強的能力時 同儕選派式-適合於成員有經驗、同時對課程評鑑具 備投入意願的學校團體。 行政指派式-在前述幾情境皆不適用的情況下所採用 的替代作法,且採行應審慎評估,避免倉促行事。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實施原則 (一)避免以歸罪作為評鑑的目的 (二)避免預設解決對策的評鑑 (三)評鑑方法、模式選用應回歸評鑑目的本身 (四)妥善處理內外部評鑑人員參與的問題 (五)慎選學校課程評鑑的時機 (六)瞭解評鑑報告的政治性 (七)重視評鑑結果的利用
結語 本文以學校課程評鑑為焦點,提出以學校本位課程評鑑 啟動,監控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概念,剖析學校本位課 程評鑑的基本觀念、實施程序、評鑑項目與指標、參與 人員與組成、實施原則等,希望藉由理念與實務的雙重 指引,冀落實學校本校課程,永續學校本位的課程改革 運動。 藉由課程評鑑與課程發展間的對話,才可啟動學校的課 程發展方向,建構優質的課程發展過程,監控課程成品 的品質,同時永續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與改革。 評鑑項目的具體化,依學校需要籌組相關的評鑑人力, 並在實施過程中掌握評鑑的原則,都是學校本位課程評 鑑成功的關鍵。
課程政策專題研究 報告人:博一【心輔組】D10701009 王麗雯 Thank you 課程政策專題研究 報告人:博一【心輔組】D10701009 王麗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