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固體地球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2海洋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3大氣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第四章 地球的結構 第五章 大氣與海洋的變動 4-1固體地球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2海洋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3大氣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5-1 大氣的運動 5-2 海水的運動 5-3 全球熱量的運輸
100公斤 【教材內容】大氣壓力是地表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空氣柱重量,可以(重量/單位面積)來表示。
氣壓單位 1 標準大氣壓 =76 cmHg = 13.5951 gw/cm3 ×76cm =1033.6 gw/cm2 目前國際常用單位是百帕(hPa) 1大氣壓(atm) =76 cmHg =1033.6 gw/cm2 =1013 hPa Pa = N/m2 1 標準大氣壓 =76 cmHg = 13.5951 gw/cm3 ×76cm =1033.6 gw/cm2 =13595.1 kg/m3 × 9.80665m/s2×0.76m =101325 N/m2 =101325 pa =1013.25 hpa 【教材內容】一個標準大氣壓(1 atm)等同於76公分高的水銀柱所造成的壓力大小。在氣象學上,常用百帕(hPa)作為氣壓的單位,一個標準大氣壓力約等於1013百帕。
大氣壓力的垂直分布 大氣質量集中於近地表,因此愈高處氣壓隨高度變化愈小。 近地表大氣壓力約每升高1公里,氣壓下降100hPa。
氣壓的垂直分布 約有一半的空氣集中在地表5.5公里內 大氣密度隨高度而遞減 氣壓隨高度遞減 氣壓遞減率(hpa/km)的變化,隨高度而變小.
大氣溫度的垂直分布 1.對流層: (1)熱源:地表長波輻射加熱。 (2)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公里變化6.5℃。 (3)一般天氣現象均發生於此層。 (4)緯度愈高,對流層頂愈低。
大氣溫度的垂直分布 2.平流層: (1)熱源:臭氧吸收紫外線放熱。 (2)上半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增高,臭氧層位於此。
大氣溫度的垂直分布 3.中氣層: (1)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2)中氣層頂為大氣溫度最低處。
大氣溫度的垂直分布 2.平流層: 1.對流層: (1)熱源:臭氧吸收紫外線放熱。 (1)熱源:地表長波輻射加熱。 (2)上半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增高,臭氧層位於此。 1.對流層: (1)熱源:地表長波輻射加熱。 (2)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公里變化6.5℃。 (3)一般天氣現象均發生於此層。 (4)緯度愈高,對流層頂愈低。 4.增溫層: (1)熱源:氣體分子吸收太陽輻射的紫外線與X射線而游離。 (2)極光發生於此。 (3)溫度是指空氣粒子個別的動能。 3.中氣層: (1)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2)中氣層頂為大氣溫度最低處。
大氣溫度的垂直分布 4.增溫層: (1)熱源:氣體分子吸收太陽輻射的紫外線與X射線而游離。 (2)極光發生於此。 (3)溫度是指空氣粒子個別的動能。 3.中氣層: (1)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2)中氣層頂為大氣溫度最低處。
例題10 大氣壓力
大氣的組成 ◎ ◎ ◎ ◎ ◎ 定量組成 不定量組成 氣體種類 占乾空氣體積 百分比(%) 占空氣體積比(ppm) 溫室 氣體? 氮 78.08 水氣 0~40,000 氧 20.95 二氧化碳 388 氬 0.93 甲烷 1.7 氖 0.0018 氧化亞氮 0.3 氦 0.0005 臭氧 0.04 ◎ ◎ ◎ ◎ ◎
溫室效應示意圖
2005~2009年 夏威夷測站所測出的CO2濃度
2005~2009年 全球的CO2濃度
懸浮微粒(氣懸膠) 來源 空中源:水滴、冰晶。 地面源:煤灰、灰塵、火山灰、工廠與汽機車 的廢氣、花粉、鹽粒。 影響 地面源:煤灰、灰塵、火山灰、工廠與汽機車 的廢氣、花粉、鹽粒。 影響 吸收、反射或散射太陽輻射,減少進入地面輻射,影響氣候。 降低能見度,影響行車、飛航安全。 降低空氣品質。 有些懸浮微粒可作為凝結核。
菲律賓的賓那土波火山爆發
菲律賓的賓那土波火山爆發 賓那土波火山於1991/06/15爆發,右圖為火山爆發前後的全球氣懸膠濃度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