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標題圖片(Painting of Kazakh akyn and cultural leader image)中與音樂相關的題材,是畫面前端的哈薩客樂器冬不拉。 漢唐時期中國在今日的新疆、中亞部份地區設有行政機構,這些機構所在,是絲路的重要部份,也是一般飯稱為西域的地方。今天主要介紹的音樂文化,就圍繞在這個地區。 本週從各地區較重要的傳統音樂開始逐區介紹,然後再看看現代的中亞流行音樂。最後大家可以想想,這個無論在地理上、文化上都離我們很遙遠地區裡,今日的流行音樂與我們在台灣聽的有什麼相似之處。 第8單元 陳峙維教授
1843年德國地理學家 Alexander von Humboldt 提出此一地理區域概念,但真正的地理界線至今仍無一致定義 中亞可稱為是歐洲、西亞、南亞、東亞之間人口、貨物、思想文化教交流的十字路口。 蘇聯時期,蘇維埃當局為地區性主體民族劃分政治版圖界限,因而訂出這五個共和國,當時將除了哈薩克之外的四個國家定為「中亞」(深褐色部份)。蘇聯解體後,中亞諸國領袖於烏茲別克首都塔什甘舉行會議,決議將哈薩克列入「中亞地區」。此後這五國所在地理區便成為今日一般定義中的「中亞」(黑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中亞文明史》從文化上來定義中亞,將中亞的範圍擴大(土黃色部份) 地理環境:高山(新疆的天山)、沙漠(新疆塔克拉瑪干、內外蒙間的戈壁)、草原、凍原 西到裡海、東到新疆蒙古、南至阿富汗、北為哈薩克
絲綢之路其實不是單一一條路線,而是網路。廣義的絲路是上古開始陸續形成、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根據地理區域、歷史發展,可分為三大系: 草原絲路—前五世紀:自中原地區向北越過長城入塞外,然後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亞北部,西去歐洲的陸路商道 西北絲路—前二世紀、西漢: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南方絲路—西漢時已開發:貴州和雲南達到印度的通商孔道 本週所談的中亞涵蓋的是前兩者
本週介紹將以現代「國家」為基礎,介紹哈薩克、吉爾吉斯、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等國主體民族的音樂文化,也介紹維吾爾人的重要古典音樂 中亞五國的國名都是「XX斯坦」,「斯坦」是波斯語中表示「XX的地方」的名詞後綴。蘇聯時期的「XX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今天成了「XX斯坦」,意思即為。哈薩克、吉爾吉斯、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等族的「的國家」。 當然這些民族只是該等國家中的主體民族,這些國家所處的地理區,自古以來都是眾多民族的活動地區,因此中亞五國都是多民族國家。 支持新疆獨立人士將新疆稱為「東突厥斯坦」,維吾爾人也是具突厥血統的民族。 本區雖有普遍的伊斯蘭信仰,但還是可以南北兩方還是有一點分別: 南方:定居、都市城鎮、伊朗 Iranian 語言與血統、伊斯蘭信仰較強 北方:遊牧、草原、突厥 Turkic 語言與血統(嚴格來說蒙古也是突厥的一支)、仍有薩滿信仰
中亞地區的音樂活動受伊斯蘭信仰的影響,與上週介紹的阿拉伯世界的音樂文化有關 男女分際:在俄國統治及歐洲文化習俗進入前,傳統上各種慶典活動中(食物與現場音樂演出是所有活動不可或缺的兩個重點)男女賓客分開觀看娛樂表演,男藝人為男賓客表演、女藝人為女客演出 伊斯蘭信仰對尋歡作樂的鄙視,音樂雖然可以在祈禱與冥想時引領人向上,亦可以使人沈淪、墮落 婚禮中的演出有其爭議性,某些伊斯蘭執政者准許、有些全面禁止 一般人不願當藝人,所以藝人通常是出身卑微的人,其祖先可能是奴隸,或是遷移至中亞說波斯語的猶太人(有些雖改信伊斯蘭教,私底下卻仍偷偷保有猶太信仰) Sufi 教派的穆斯林,將詩文入樂,以對世俗美感、愉悅的描述比喻聖潔完美的心靈昇華。 古典音樂組曲 maqam、maqom、muqam(因地區不同而有發音上的不同),受阿拉伯世界影響(稍候介紹) 樂曲經過幾個音域區塊,旋律逐漸攀升到一個高峰,達到 awj (源自阿拉伯文的 「遠地點」一詞,即月球繞地軌道上與地球最遠的點) 樂曲旋律中的裝飾音可與伊斯蘭建築上的精工雕飾相比擬
除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之外,中亞地區還是保有遊牧民族固有的草原音樂文化。 史詩、各種口傳文學入歌演唱是重要的傳統音樂活動 以充滿喉音的歌聲演唱史詩時:用與普通說話、唱歌不同的音色,營造出史詩英雄世界與日常生活的不同(此「喉音」guttural voice,並不是蒙古、吐瓦的「喉音」 throat singing,稍候有影音資料示範) 吟遊詩人擔任世代傳述歷史的角色,史詩吟唱控制社會共同記憶與歷史,誰掌握詩人,就掌握的民族的歷史 (伊斯蘭世界的古典器樂曲會根據 maqam 旋律規範,即興演出,為「音樂」而「音樂」;草原文化的器樂曲則著重於敘事,如同歐洲古典音樂,器樂曲有故事性,聽眾已熟悉曲目,現場演出主要欣賞樂手精湛的技藝與詮釋方法
現今主要居住於中國西北部(八百萬人),此外蒙古、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共六十萬人在前蘇聯共和國)、土耳其等地 最重要的古典音樂是「木卡姆」,字源與阿拉伯與的 maqam 有關。阿拉伯世界的 maqam 指的是旋律形態的規範,但維吾爾人的 muqam 一詞已經有意義上的轉變 指一套歌舞組曲(套曲中的每一首曲子都有所屬的旋律與節奏規範) 指維吾爾古典音樂或曲目(用以區別其他樂種,如流行音樂、漢人歌曲等) 新疆各地區都有不同風格和曲目的木卡姆套曲 南疆木卡姆、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等,每一種木卡姆有六至十二套不等的套曲 著名的「新疆十二木卡姆」指的是南疆喀什的十二部套曲,保存完整,歌曲有民間文學或文人詩作,十分注重格律與旋律節奏之配合 一套演出時間至少一小時,十二套完整演唱需二十小時,因此常以時間限制,以選曲的方式只演奏部份曲目。 一套歌舞曲通常 第一部份(Chong näghmä, “great music”)最重要的部份,各種樂器依次呈現,隨曲子進行節奏越來越規律,歌聲之後接著樂器奏出相同但裝飾的旋律 第二部份(Dastan, “narrative song”)詩歌、通常在這一階段加入舞蹈。配合詩歌格律的節奏由歌聲和單皮手鼓一同展現,與規律固定的伴奏樂器聲形成強烈對比。民族敘事歌、愛情故事,音域最廣 第三部份(Mäshräp, ”gathering”) 以鼓帶領,舞曲形式呈現,最熱鬧的部份 (播放 08-01 木卡姆演出片段)
古典套曲中使用許多弦樂器,揚琴與中原的相同用琴錘擊打,與阿拉伯世界用手撥的qanun不同,剛才影片中也同樣見到小提琴、大提琴,這與阿拉伯世界在古典套曲中使用西方提琴的情形相同。維吾爾人也會使用小提琴取代傳統的一種類似 Kamanche 的「艾介克」(ghijak),此處不多介紹,做為課後延伸學習的題材。 以下介紹比較特別的幾件弦樂器 Dutar:(du = 2,tar = string)兩弦撥弦樂器,除古典音樂外亦用於民歌伴奏,通常用外側弦演奏旋律,拇指撥內側弦產生類似持續音 drone 的效果。 Tanbur:五條弦撥弦樂器,旋律主要在最外側三條弦。 Dap:跟中東的手鼓 duff 非常相似,但鼓框內有許多小鐵環,拍擊鼓皮、鼓框,或搖動鼓身時,鐵環會發出沙沙聲。 以上三件樂器在後面烏茲別克、塔吉克的古典套曲中也同樣會出現
Satar:擦弦樂器,僅一條主做為旋律弦,九至十二條共鳴弦 Rawap:彈撥樂器,皮革(馬、驢、蛇皮)作為音箱,羊角做裝飾(現今通常以木頭雕刻而成,非真的羊角),弦數隨地區不同,三、五弦都有 (播放 08-02 戶外聚會 Mäshräp 是木卡姆套曲第三階段,但也是一種是一種民間娛樂歌舞形式,包括影片歌舞配上器樂的戶外活動) 以下陸續依主體民族,介紹中亞五國的音樂文化,先從哈薩克開始
「騰格里」是遊牧民族對天的稱呼,又漢譯為「長生天」,是薩滿教信仰的中心神靈。中亞地區的雖然今日多有伊斯蘭信仰,但薩滿信仰還是零星存在民間。 (右下圖:電影《逐鹿天下》(另譯《遊牧戰神》),描述十八世紀哈薩克,一名年輕人統合分崩離析的部族成為共同領袖的故事) 19世紀前,讀書識字僅限於伊斯蘭機構中的學者,音樂活動除了音樂本身外,尚包括評論、對話、解說,內容包括部族歷史、社會秩序、禮教,亦解說音樂創作演出的歷史。 Kyui (frame of mind, mood) 演奏者先說明內容意義、故事,然後以樂器來說故事 民歌:女性在特殊典禮上演唱的婚禮歌、葬禮歌等(均無樂器伴奏),特殊聚會上表演的的十一言四句詩。男性演唱的的十一音節詩,通常用 dombra 伴奏。 Aqyn 專業即興詩歌演唱者,在 aytis 比賽中發揮音樂與詩作技巧,讚頌自己部族、挖苦對手,或針對比賽主題(如地理歷史知識考驗)發揮 Zhyrau 傳統上是大汗的顧問、歷史文化的守護者、連結老一輩與新世代 觀眾相當於審查人員,演出當然要對觀眾有意義並受喜愛 類似公會的團體確保師徒傳承無虞 演唱者除了娛樂群眾之外,還必須肩負歷史文化傳承的艱鉅任務 以粗獷喉音加上 dombra 伴奏,分開場、敘事(反覆出現的節奏形態串連起無盡的詩句)、結論(速度緩下來,內容逐漸變為無意義的音節)三部份 社會與族群本身的傳統凝聚力
Dombra:常譯為冬不拉,兩弦,跟先前介紹的 dutar 很像,真正要說不同,dombra 兩根琴拴都在正面(如左圖郵票所示),dutar 則有一根在側面。 Qul-qobyz:擦弦樂器,吉爾吉斯也有,容後介紹 (播放 08-03 史詩彈唱影片,粗啞壓抑的喉音、偶而還有像吐瓦般的口腔共鳴)
音樂屬於遊牧、農村風格 透過口傳、模仿,除了學會詮釋一首曲子,加入自己的素材成為共同作曲者,甚至又創作出新作品 民俗器樂與聲樂有不可分的關係,甚至仰賴於聲樂,器樂演奏者常常以樂器來詮釋歌曲的旋律。歌曲中長音特別多,演唱者往往需要穩定持續唱出。 Aqyn(回憶一下,剛說過的哈薩克也有)優秀的歌唱技巧與詩作天分:即興能力、音樂與詩作的動機的發展、抑揚頓挫、節奏的掌控 用 komuz 自彈自唱,樂器通常模仿歌聲唱腔。蘇聯之前大多數人為文盲,akyn 傳遞人民思想、情感、讚美英雄 史詩 manas 敘述 manas 及其後代的英勇事蹟,多為與中國及蒙古的戰爭 (播放 08-04 Talantaaly Bakchiev 演唱 manas 史詩片段,注意比較唱腔與哈薩克演唱者的不同)
Komuz:三弦,無琴格,通常由單一片木板製成,而且中間一弦定為最高音,演奏姿勢多變,除坐著平握之外,一些演奏家經常倒著彈、放在肩上彈、或置於雙膝之間彈,以彰顯自己的技術
Kylkyiak:兩條用馬尾製成的弦(與馬頭琴不同,馬尾不扭),演奏時手指不按壓倒琴板,僅僅觸碰。一弦為旋律弦、一弦為共鳴弦。哈薩克也有此種樂器 (播放08-06 蘇聯時期的民族音樂節,影片中可見到 komuz、kyl kyiak(哈薩克也有,只是名稱不同,左圖郵票即是哈薩克郵政的)、口簧琴、直笛、碗型的鼓)
不同於前述三個族群,土庫曼最早的祖先應該是伊朗血統的牧民與農民(1500BC),雖一般認為土庫曼人是突厥的一支 社會結構保留了草原牧民的傳統,受伊斯蘭意識形態影響較少,英雄史詩演唱根植於薩滿信仰 傳統史詩中bagsy的形象是具有魔力與智慧的音樂家、詩人、治療師 Bagsy的演出為一個 ÿol (road or journey),演唱的過程即跨越界限,從現實世界到與超自然力量接觸的過程 接連在星期三晚上帶著dutar到聖者的墓旁,彈到睡著或是天亮,此一朝聖的過程中,會夢到聖者給一杯水或酒,喝了他便得到神奇的力量 現實中要經過多年跟隨大師學藝,直到大師認可,帶領他到族人面前,舉行畢業演出,才是合法的 bagsy,沒經認可擅自立門戶就是非法的(當然今日有其他音樂教育) 邊演出邊調音,隨著三階段推移,音域越來越高,好的演出至少移調七次,以此評判演出者技藝高低 演唱全套史詩的 bagsy 至少能完整演唱一套,多為16-18世紀的作品,有民間口傳故事亦有古典文學作品,包括改編自波斯、土耳其文學的。沒能力演唱整部史詩的歌者,則至少會唱各種不同源的歌一百首,還要能唱一些史詩的選曲。歌曲旋律不多,傳統上眾人以歌者是否能一曲配多詞來評斷其能力。 (播放 08-07 song of the horse,小男孩演出,頭戴的毛帽 telpek 為土庫曼人的傳統裝束,土庫曼的 dutar 琴看起來比維吾爾木材鑲嵌裝飾的琴的樸實許多)
與維吾爾類似,也是古典套曲,maqam 一詞一樣來自阿拉伯文,但也從「旋律規範」的原意,轉為用來指固定格式的「古典套曲」 布哈拉,Bukhara 州首府,唐僧在大唐西域記中稱「捕暍國 」,民朝永樂年間出使西域官員稱 「卜花兒」。該城居住著包括烏茲別克、塔吉克人,幾乎都具有三語能力,了這兩個族群的母語(前者突厥、後者伊朗),也都會俄文 其實有眾多樂人是猶太族裔 相對於南疆喀什地區維吾爾人最完整的十二套木卡姆,這邊只有六套 整套曲包括一組器樂、二組聲樂,一組的流程為相似的旋律形態配上不同的節奏形態陸續推進 聲樂部份可依演出的音域分五階段(有點像土庫曼史詩演唱的感覺),第四階段會唱到頂點(awj),第五階段又降回到一開始的音域高度 唱詞包括烏茲別克、塔吉克語,內容多為古典詩文,波斯詩人或突厥文學作品,演唱者對格律與節奏形態相當熟悉並高度掌握,將長短音節巧妙結合在長短拍當中 蘇聯時期兩族被迫以自己的母語唱各自的六套木卡姆,因此今天兩個國家的音樂教育機構傳授的是各自不同語言的套曲 使用的樂器不若維吾爾人豐富,以 dutar、tanbur、sato(sato 與 satar 類似)和手鼓 doira 為主,也有可能加入揚琴
(播放 08-08 烏茲別克古典歌曲錄音片段,由師(左圖演奏 dutar 的)徒(右圖手鼓歌聲)兩人共同演出,第三套 maqam 中、第一組聲樂的開場,可以注意到速度慢、音域低。本曲是shashmaqam中最有名的旋律) (播放 08-09 一部紀錄片的片尾,帶有舞蹈的古典套曲片段,影片中只有 dutar、sato、doira 三種樂器)
(播放 08-10 街頭藝人表演,大型號角、嗩吶、手鼓,並配合雜耍性質的技術,此種形式常在婚禮、慶典中演出)
蘇聯解體之後,中亞各國也開始積極向世界發聲,以烏茲別克傳統民間「吹打音樂」為主1998年組成的 Tashkent Group,不但在國內推廣嗩吶、號角音樂,也嘗試與國外團體合作 (播放 08-11 Uzbek Tadhkent Group,赴海外演出,以傳統嗩吶、號角、手鼓與拉丁節奏結合的片短)
一如世界其他國家,中亞地區的諸國現今的流行音樂也深受歐美影響,常使用歐美「流行」元素,如電吉他、套鼓、keyboard、合成器等,但旋律則具有當地特色,並會適時加入傳統樂器,如手鼓、弦樂器,也有蘇聯時代常使用的手風琴。 部份流行音樂專輯也隨著「世界音樂」的風行,透過各種銷售管道傳到歐美等國,圖中的三張唱片都可以在網路上訂購到,也是「世界音樂」樂迷熟悉的藝人。 (播放 08-12 Yulduz Usmanova 的 MV Biyo Biyo,可以聽到傳統弦樂器和手鼓開場的前奏,隨即出現合成電子樂器聲)
2003年開始,哈薩克也開始選秀節目,仿照英國 Pop Idol 節目形式,總共播了四屆,2007年6月30日第四屆決賽之後停播。 (播放 08-13,第四屆哈薩克星光大到的初選片段,影片中最後一位參賽者以傳統樂器 dombra 自彈自唱電音舞曲) (播放 08-14,這位參賽者最終並未入決賽,但他因為初賽報紅,最後SuperStar KZ 還在決賽頒獎時特別請他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