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生活 (17-18世纪)
社会状况 等级社会中文化生活的分层与共享 “文明化” 文化干预模式的理论 文化干预模式的现实 礼仪 对于身体的控制 对于城市的规划 理性社会对于情绪的控制 以“禁闭”与“疯癫”为例 文化干预模式的现实
两种重要的文化思潮 巴洛克 古典主义 重视主体对题材的感受 形式和内容的规范 多样性与丰富性 整体性与统一性 情绪、变化 稳定、均衡 对于色彩的强调 色彩的节制 16末、17世纪初由生而盛;20、30年代为黄金时期 17世纪30-80年代的文化主流 后虽衰落,但影响一直存在 与笛卡尔哲学,17世纪的价值观、宫廷和贵族沙龙的审美情趣相一致
绘画 文学 戏剧 鲁本斯 普桑 、武埃 瓦朗坦 《占卜女郎》 约翰·弥尔顿 亚历山大·蒲伯 情节构思,枝蔓繁芜 戏中套戏,气氛浓烈 瓦朗坦 《占卜女郎》 文学 约翰·弥尔顿 亚历山大·蒲伯 戏剧 情节构思,枝蔓繁芜 戏中套戏,气氛浓烈 “三一律” 阿尔迪 《戴阿冉纳和沙利克雷》 高乃依 《勒·席德》 拉辛 莫里哀
普桑《获救的小皮瑞斯》
普桑 《阿尔卡迪亚的牧民》
建筑 卢森堡宫(法) 王家广场(1612,今孚日广场) 圣保罗大教堂(英) 凡尔赛 音乐 巴赫 维也纳学派 莫扎特、海顿
洛可可(Rococo) 18世纪文化造就了洛可可风格 轻快、小巧、典雅而活泼 装饰艺术与建筑 绘画
华托 《发舟西苔岛》
布歇 《维纳斯的凯旋》
夏尔丹 《餐桌上的祈祷》
弗拉戈纳尔 《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