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觀看古蹟百科
目錄
紅毛城 十七世紀初期,看上台灣優越地理位置的西班牙人,進入淡水後,在淡水河口邊的山丘上,興建聖多明哥城。爾後,擊退西班牙人的荷蘭人,接著在聖多明哥城的城址附近重建一座更為堅固的城砦—聖安東尼堡。來到台灣的外國人因長期航行與本身髮色稍淡且偏紅,所以平埔族人大多稱外國人為紅毛番,紅毛番住的地方為紅毛城。荷蘭時期的紅毛城綻放著耀眼的光芒,時至明鄭時期,淡水是處犯人流放的地方,紅毛城也連帶成了一座廢城。直到清初,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紅毛城再度成為淡水河口防禦要塞,只是,清軍對它無過多經營。清末英法聯軍之役後,淡水開港,英國人租借紅毛城作為英國領事館使用,並在主堡東側興建領事官邸,紅毛城再度熱絡起來,成為和各國人士交流的地方。 二次大戰爆發,日軍向英、美宣戰,台灣當時為日本人所統治,英國領事館因而封閉,戰後英國人重返紅毛城,直至中英斷交。爾後紅毛城又歷經許多波折,還曾經委託澳洲、美國代管,最終在 1980(民69) 年正式收歸中華民國所有。近四百年的台灣與世界交流史,就在紅毛城的見證下,如舞台劇幕一場場地上演著。
安平古堡 安平古堡位於安平區效忠街、國勝路之間,為荷蘭人在1624年所建,當時稱為熱蘭遮城,俗名紅毛城或番仔成,是台灣最早的一座城池,現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舊熱蘭遮城分內外二部,城垣範圍包括台灣最古老的延平市街。清康熙後行政中心移至赤崁樓,安平城因而沒落傾頹,目前古堡西洋建築為日本時代整建。在堡內古蹟中心劍獅最具特色,據說有止煞驅邪的鎮宅功用。另外在古堡右方有一古井為荷蘭人佔台所竹的四井之一;外城的南壁高三丈餘,牆上古榕樹根盤結,皆顯得古意十足。
龍山寺 寺廟的起源,都是與居民的生活及歷史背景有密切關聯。而台灣的龍山寺乃是由晉江安海龍山寺分靈來台,故名龍山寺。較著名的總共有五座,分別是淡水龍山寺、台北艋舺龍山寺、台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以及鹿港龍山寺,淡水龍山寺現為三級古蹟。 龍山寺的信徒主要是泉州的晉江、惠安、及南安等俗稱「三邑」人士,雖說觀音信仰為中國普遍信仰,但在泉州仍有強烈的地緣色彩,也即是在台灣仍是以來自三邑人士較有可能建造「龍山寺」。其中最早創建的是台南龍山寺 ( 雍正年間 )、其次是鳳山龍山寺(乾隆初年) 、艋舺龍山寺(乾隆三年)、鹿港龍山寺(乾隆五十一年)、最晚的是淡水龍山寺(咸豐八年)。而淡水龍山寺位於淡水鎮中山路九十五巷二十二號,在淡水老市場內,主祀觀音菩薩,配祀媽祖和註生娘娘。光緒十年(1884)爆發清法戰爭,相傳在戰爭期間觀音菩薩顯靈,保佑淡水居民平安無事,事後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頒賜「慈航普度」匾額感謝神恩。
水上機場 台灣第一座水上飛機場 - 淡水水上機場, 早期「淡水水上機場」是一處神秘而陌生的地帶,有駐軍管制不僅門禁森嚴,更有鐵道的阻隔,除老居民及少數樂於探險者,一般人對此處的歷史人文幾乎是隔絕的,現為縣定古蹟。 西元 1937 年七七事變後,台灣總督府遞信部航空局便挑選淡水鼻仔頭村為機場預定地。經過二年規劃及土地徵收,才開始整地興建,終於在 1941 年建造完工,機場最初開放由民營的大日本航空公司使用,單葉雙引擎的水上飛機,從橫濱起飛後,在淡水加油停靠再飛往曼谷,載客約二十人,每月來回二次,平均一星期一航次。每次水上飛機起飛或降落前,便派出一艘巡邏艇在跑道各角落巡邏,用擴音機呼叫捕魚船隻閃避,以免妨害飛機起降。 不過使用幾個月後, 1941 年 12 月 8 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大戰爆發, 12 月 12 日,日本政府宣布停止航線。此後,僅有零星包機曾過境加油。 1943 年 9 月日本軍方徵用民航機及飛行員,所有機場皆屬軍用,便不再有民航機在淡水機場起降。隨後,駐紮東港的日本海軍航空隊便派遣小型巡哨機進駐,負責近海的巡哨。 1943 年日本軍方為增強淡水機場起降安全,便添加助航設備,先在沙崙設置一座「航空無線電羅針所」(無線電助電台), 1944 年在關渡小丘陵上設置一座航空燈塔。 1944 年 10 月 12 日 美軍轟炸淡水水上機場,擊中隔鄰「迺生產」油庫,日機因隱匿疏散得宜,損失輕微。 1945 年 8 月日軍投降後,淡水水上機場由國府空軍接收,由空軍氣象聯隊進駐,但從此不再做為機場使用,也不再對外開放。
福佑宮 台灣早期的移民必須越過危險的烏水溝(台灣海峽),「橫渡黑水溝」既象徵著對桃花源的追尋,也隱含著死生不知的恐懼。 台灣海峽常有不測風雲,運氣不好的便要葬身波濤,因此大家上船前都先去媽祖廟前拜拜,而若能順利抵台,事業有成之後就在台灣建媽祖廟謝恩還願,媽祖就這樣成為台灣民間最普遍的信仰。傳說媽祖常穿紅衣,在海上救助遇難的船隻,而這位海上女神,便是三百年間移民橫渡黑水溝祈求賜福的主要對象。
億載金城 億載金城又名「二鯤身砲台」,所謂的二鯤身即是昔日羅列在台江西岸的沙洲島名,當時安平古堡位於一鯤身,億載金城位在二鯤身。不過後來因為港口淤積,所以沙洲也就慢慢的連在一起。 億載金城源於「牡丹社事件」所引起的日軍犯台事件,當時欽差大臣沈葆禎奏請朝廷架設仿西式的砲台獲得批准,延請法國人設計,於光緒二年(1876)完成,而此西式的砲台可是台灣的第一座。當時建構此砲台時,因地處沙洲所以材料取得和運送不易,據說所多城磚來自當時已成破牆殘瓦的安平古堡。 億載金城採西洋式紅磚建築,呈四方形,四隅有稜堡,用來放置大砲,而中央凹入的場地則是用來操練軍隊。城外引海水為護城濠,城上設有大炮,故稱大砲台。城門作拱形,外題「億載金城」,內題「萬流砥柱」皆為沈氏手筆,剛勁有力的筆觸更襯托出城堡的固若金湯。 目前億載金城離海漸遠,四周茂林密佈,早失軍事價值。城門右邊的紀念碑上面,記載著億載金城的建築歷史。城內有沈葆禎的紀念銅像,目前放置在城內供人參觀的砲台,是民國65年(1976)台南市政府推動觀光年,為紀念此砲台創建一百週年特別仿製的成品。億載金城現已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禮拜堂 淡水為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展的根據地,而功勞最大者首當加拿大長老教會馬偕牧師。馬偕博士於西元 1872 年 3 月 9 日 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也學習閩南語和地方文化,而原租賃的房子,不但是作為醫院,也是傳教的地方。而在 1873 年為第一批信徒施洗,因無教堂,僅在租用住宅內進行。為了擴張宣教,經常率領學生到各地傳教,開設教會,交由學生主持。雖然經歷許多波折,卻能讓教會分布於整個北台灣,而北部第一所教堂設於五股,淡水教堂則是後來由偕醫館醫師宿舍所改建的,現為縣定古蹟。 1901 年馬偕去世,教會進入了新的時代,由於實際及擴展需要,教堂於 1915 年改建為一所北美洲樣式,磚造白灰牆,俗稱白色禮拜堂,鐘樓設於正門上方。 1928 年因不敷使用,決定改建,興建經費除了由會友、學生和各友會奉獻外,其大部分由馬偕牧師兒子偕叡廉,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且親自設計、督建。於 1932 年改建,至 1933 年 9 月 3 日 完工。 淡水禮拜堂有著仿哥德式的尖塔,採用扶壁,柱頭以小帽尖裝飾,外牆以清水磚砌造,內部採用有鋼筋的 RC 柱及樓板,屋頂大跨距的鐵骨承拖住,再以木板作天花板,左邊是高聳的鐘塔。 1986 年屋頂因傳統屋瓦維修困難,故採用進口鋁質浪板全面翻修,也將傳統玻璃改為鑲鉗彩色玻璃,教堂正面有著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鐘樓則是「五餅二魚」及「客西馬尼禱告」的基督教義,而教堂已配合淡水風光,成為有名的觀光景點。
媽祖石 灰黑堅硬的媽祖石、為安山岩質地,晚清時代,地方公共工程重大建設,往往就地取材,採石必以傳統鑿岩插入鐵尖而裂解之;或就其形、估其量,布局鑿孔入黑色炸藥以裂之,均為傳統人工鑿石採料作法,原石留有琢石之痕,十分明確,可以見證傳統的採石工法,現為 縣定古蹟。 石呈山形出於土面,高約 兩公尺 餘 ,上有裂痕及開鑿痕,石之一旁有石刻題「關渡媽祖宮天上聖母董事林大春向大龍峒陳悅記管理人陳日仁買此石址和尚墓湖山頂馬路邊價值金並什費工資金一切計七十大元以為永遠保存管理人林大春大正二年癸丑四月二十七日立 」由價金單位看本石應為大正二年以前的清朝時期所購,該石反映了以下諸端 : 1 、該地之原名湖山頂。 2 、該石之權屬關渡宮。 3 、當時之管理人為日治時期地名人林大春。 4 、係向大龍峒陳悅記購得,可知該石附近應為陳悅記之土地。以上均對地方史有見證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