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環境科學-期末報告 台灣原生動物 指導老師:袁如馨 第五組員:9976511蔡為毅 9976507邱紹哲 9976512蔡文嘉 9976519謝昀達 日期:2012年06月16日
簡報大綱 背景介紹 地理分佈 瀕臨絕種原因 現況 科學分類 物種多樣性 型態特徵 數量 天敵
台灣原生動物種類 哺乳類-台灣瀰猴、穿山甲(中國鯪鯉)、黃喉貂、棕簑貓(食蟹蒙)、白鼻心、麝香貓、石虎(山貓)、台灣水鹿、山羌、台灣長鬃山羊、台灣土狗。 鳥 類-唐白鷺、白鸛、黑鸛、琵鷺、黑頭白、鴛鴦、鳳頭蒼鷹、雀鷹、鵰頭鷹、大冠鷲、魚鷹鴞、隼、環頸雉、水雉、彩鷸、燕、玄燕鷗、白眉燕鷗、蒼燕鷗、小燕鷗、翠翼鳩、長尾鳩、紅頭綠鳩、草鴞、大赤啄木、綠啄木、八色鳥、葽鸝、綬帶鳥、黃山雀、赤腹山雀、白喉笑鶇、竹鳥、畫眉、花翅山椒鳥、灰山椒鳥、小剪尾、台灣藍鵲。
台灣原生動物種類 爬蟲類-柴棺龜、食蛇龜、大守宮(哈蚧)、蘭嶼守宮(菊池氏蛤蚧)、半葉趾蝎虎、雅美鱗趾蝎虎、蓬萊草蜥、南台草蜥、台灣草蜥、雪山草蜥、台灣地蜥、台灣蛇蜥、大盲蛇、台灣鈍頭蛇、標蛇、斯文豪氏遊蛇、台灣赤煉蛇、赤煉蛇、金絲蛇、紅竹蛇、高砂蛇、錦蛇、雨傘節(手巾蛇)、眼鏡蛇(飯匙倩)、帶紋赤蛇、羽島氏帶紋赤蛇、環紋赤蛇、色殼花、阿里山龜殼花、菊池氏龜殼花、鎖蛇。 兩棲類-台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台北樹蛙、翡翠樹蛙、莫氏樹蛙、褐樹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虎皮蛙、杉木蛙、台北赤蛙、貢德氏蛙。
台灣原生動物種類 魚 類-台東間爬岩鰍、埔里中華間爬岩鰍、台灣鬥魚、鱸鰻。 魚 類-台東間爬岩鰍、埔里中華間爬岩鰍、台灣鬥魚、鱸鰻。 昆蟲類-曙鳳蝶、黃裳鳳蝶、台灣爺蟬、渡邊氏長咇白臘蟲、無霸勾蜓、妖艷吉丁蟲、虹彩叩頭蟲、台灣長臂金龜、台灣大鍬形蟲、長角大鍬形蟲、霧社血斑天牛、台灣食蝸步行蟲、台灣擬食蝸步行蟲、蘭嶼大葉螽蟴、津田氏大頭竹節蟲。 其他節肢動物-椰子蟹。
台灣長鬃山羊
台灣長鬃山羊的簡介 1、學名:Formosan Serow 2、別名:台灣野山羊、台灣羚羊、台灣氈鹿 3、科別:牛科(唯一的野生牛科動物) 3、目別:偶蹄目 4、綱別:哺乳綱 5、身長:頭及軀幹長80-114厘米 ,尾長約6.5厘米。 6、體重:25 -35公斤。
台灣長鬃山羊的外型特色 身體毛色為深褐色,背頸中央一帶為黑色,腮、喉部和上頸為淺黃褐 色。尾短。雌雄皆有一對洞角,呈圓錐狀,頂端尖銳且略向後彎曲,終生 不脫落。
台灣長鬃山羊的習性 為台灣產唯二牛科動物,清晨與黃昏是其活動高峰,有強烈的領域性,會將身上的分泌液塗在其經常出沒路線的樹上,表示此路是牠的。 喜歡單獨活動,因其蹄有突出外側,可輕易絆住岩石表面而活動,常出現於裸露岩石崩塌處和險峻陡峭山區。
台灣長鬃山羊的習性 具有敏感的防禦性,對外來的生物干擾者具有攻擊性。攻擊前會前腳用力跺地,頭部往前低,接近90度角朝前方往前衝,用角去攻擊外來的干擾者,並發出咻咻聲(警戒時所發出的聲音),平常不像一般山羊會發出聲音,平常幾乎沒有叫聲。 長鬃山羊與一般山羊不同的是長鬃山羊有四個乳頭,分娩後漲奶並不明顯,每次只生產一頭小羊,多胎率不高;公羊與母羊只能靠性器官特徵來分辨,外觀上幾乎無法區分公與母。一般習性有採食、生殖、休息、走動、警戒、腺體標記等,且特定的月份有高峰期,喜獨居,常於早晨與黃昏活動。至於腺體標記是長鬃山羊的獨特習性,會用眼窩腺所產生的分泌物擦於突出物作為領域記號。
食物 食物: 喜食植物及草,如冷杉、鐵杉、圓柏的葉子,以及芒草、咬人貓等。 芒草 鐵杉 圓柏 咬人貓 冷杉
地理分佈 分布: 由低海拔200公尺到高海拔之玉山南峰、南湖圈谷和雪山圈谷附近,都有台灣長鬃山羊的分布。目前在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牠們的出現機會較高。 雪山 南湖 玉山
減少的原因 1.天敵有台灣黑熊與人類 2.野味造成非法獵殺和走私 3.棲地遭破壞 4.長鬃山羊懷孕期長,每胎僅生一隻,復育不易
台灣水鹿
台灣水鹿 釋 名:斑龍 學 名:Cervus unicolor swinhoei(Sclater) 英文名:Formosan Sambar 食 性:草食性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科:鹿科(Cervidae) 屬:鹿屬(Cervus) 種:水鹿(C . unicolor)
認識台灣水鹿 台灣水鹿是台灣特有原產的草食性動物,身長約200~250公分,尾長約15~30公分,雄鹿肩高約l20公分,雌鹿體型比較小;最明顯的性別特徵為雄鹿頭上長角,雌鹿則沒有此特徵;鹿茸角具有強盛的再生能力,每年硬化後會自行解角重新生長,完全成熟的鹿角最終形成美麗高貴且雄壯威武的三尖二叉枝狀,乍看之下宛如山林中頭頂王冠的王者,故,水鹿又有另一個稱號:山林王者。因應季節變化,美麗高貴的山林王者會變換身上毛皮衣裳,較暗的棕褐色是秋冬款式;較為明亮的黃褐色是春夏款式顏色;事實上,水鹿的毛色與其生存的大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形成一種渾然天成的保護色。台灣水鹿懷孕期約九個月,正常情況一胎生產一子,每年八、九月份交配活絡,三、四月份是雄鹿開始生長鹿茸的時期。
生活習性 生性喜愛親近水的台灣水鹿無論是水浴或泥浴是不分季節的;早期經常可在溪流草原發現水鹿蹤影,可惜,因生態破壞以及獵捕,被迫遷徙高山峻嶺深林溪谷中,以致現今難得一見。美麗高貴又雄壯威武的山林王者【台灣水鹿】其實是溫馴的素食主義者,野生台灣水鹿以樹葉及嫩草為主食。台灣水鹿屬群居性動物,通常雄鹿多半獨來獨往,交配期可見雌雄成雙成對。
水鹿保育 台灣水鹿是台灣特有的原產野生動物,屬列管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非法獵捕保育類動物可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罰金新台幣三十萬到一百五十萬罰款。獵捕濫殺野生台灣水鹿目的只是為了取得其頭上尚未硬化的鹿茸以及鹿鞭,造成野生水鹿生態浩劫!事實上,現在台灣水鹿已經可以成功藉由人工繁殖、牧養;其牧養方式與野生水鹿 的生態並無太大差異!不同的是,藉由人工牧養除了可以穩定的供應品質好又健康的食物以外,更注重水鹿本身健康以及牧場週邊環境衛生安全。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亞種。分布於海拔1500公尺以上之原始森林中,中央山脈區及花東山區較多。除了在草原可見到水鹿以外,在森林溪流附近亦屬其活動範圍。
鹿茸鹿角 鹿茸是指雄鹿頭頂生長出來尚未硬化(骨化)的角,尚未硬化的角稱之為茸;茸的外表有茸毛、茸皮,茸皮下是軟骨,內有骨骼 (骨髓)組織以及供應鹿茸生長養分的血管,當鹿茸生長到一個階段即開始硬化(骨化),內部血管停止供應血液,骨髓也開始鈣化(骨化),最終形成堅硬的鹿角。若將幼雄鹿去勢則會失去生長鹿茸的能力,可見鹿茸的生長跟雄性荷爾蒙分泌有關,荷爾蒙分泌異常也可能會影響到鹿茸的生長。
台灣土狗
台灣土狗的簡介 1、學名:Formosan Dog 2、別名:福爾摩沙犬、原始犬、國寶犬 3、科別:犬科 3、目別:食肉目 4、綱別:哺乳綱 5、身高:40-50公分。 6、顏色:黑色、虎斑色、赤色、白色、黑白花色、虎斑花色、赤花色。 7、每窩隻數:10-12 隻。 8、壽命:10-13 年。
台灣土狗的外型特徵 身高體長近似四方形。 嘴巴成三角形、腮部大。 毛短,摸起來像鋼毛。 眼睛平平。 胸深由下腹向上收,即一般所稱「高弓腰」。 額頭部像南瓜表皮一樣的溝。 耳朵短而薄,奔跑時會往後收。 鐮刀尾,跑時尾和身體成一直線。 奔跑時很有彈性。 舌頭會有黑斑。
台灣土狗的特色 智慧早熟,善解人意,領悟力強,幼犬即可教導,若加以專人培訓,可成極優秀作業犬。 野性化的個性,攻擊性較強,一心只忠於主人,屈服主 人一家大小,外人不易親近馴服,這一點最能證明台灣犬野性化的特性。 生活習性良好:絕不於狗屋旁大小便,不亂吠。 親和力佳,智商高,記憶好,具有靈性。 尚潛伏著實際狩獵技能及攻擊膽量。 體力佳,耐荷重和耐粗勞。
台灣土狗的特色 嗅覺特佳,辨別方位能力強。 聽覺敏銳,警覺性高。 地域性強,外人進入自動防衛。 忠心護主,看守家務。 適應環境能力佳,獨立性良好。 有優秀分娩能力,哺育性佳。 雜食性飼養簡單,什麼都吃。 少病症。 無體臭。
台灣土狗的種系分佈 台灣犬種系分類是依據台灣地勢而分為兩大類,而其中高山犬種又以台灣原住民族之泰雅犬與布農犬為主,因此台灣犬又細分為三大支流,分別為平地犬、泰雅犬與布農犬。
台灣土狗減少的原因 1.與外來種雜化 2.近親交配基因不良 3.吃「香肉」的風氣
蓋斑鬥魚
蓋斑鬥魚的外型特色 蓋斑鬥魚具有迷器輔助呼吸器官,可以直接呼吸水面空氣。頭部眼後到鰓蓋有一黑色紋,鰓蓋上有一暗綠色圓斑。通常雄魚體型較大、雌魚較小,雄魚顏色較為鮮豔,身上的條狀斑紋較為明顯、色彩也較艷麗;雌魚的色澤則比較淡。此外,雄魚會擁有較長的尾鰭且呈燕尾狀,雌魚的尾鰭短,燕尾狀不明顯。
蓋斑鬥魚的簡介 2、別名:三斑鬥魚、台灣鬥魚、花手巾(魚)、叉尾 鬥魚、天堂 魚及台灣金魚 。 3、門 :脊所動物門 4、綱 :輻鰭魚綱 1、學名: Macropodusopercularis (Linnaeus) 2、別名:三斑鬥魚、台灣鬥魚、花手巾(魚)、叉尾 鬥魚、天堂 魚及台灣金魚 。 3、門 :脊所動物門 4、綱 :輻鰭魚綱 5、目 :鱸形目 6、亞目:攀鱸亞目 7、科 :絲足鱸科 8、亞科:鬥魚亞科 9、屬 :鬥魚屬 10、身長:成魚體長約5至7公分
蓋斑鬥魚的習性 1、蓋斑鬥魚主要棲息於池塘、沼澤地帶、稻田等水流 和緩的地區。 1、蓋斑鬥魚主要棲息於池塘、沼澤地帶、稻田等水流 和緩的地區。 2、最佳生長的水溫範圍約為攝氏20度~27度,但是在攝氏4度~38度的水溫中依然可存活。適合生活的pH值 在6.0至8.0。
蓋斑鬥魚的特徵 通常雄魚顏色較為鮮豔,身上的條狀斑紋較為明顯、色彩也較艷麗;雌魚的色澤則比較淡、比較偏白色,樣子就是比不上美麗的雄魚。至於在尾鰭上的判斷,雄魚會擁有較長尾鰭,且呈剪刀狀,有些特別漂亮的在尾鰭尖端地方還會拖曳的很長像是彩帶一般;雌魚的尾鰭短,剪刀狀不明顯,跟雄魚有很明顯的差別,相當容易辨認的。 蓋斑鬥魚的雄魚(右)與雌魚(左)
蓋斑鬥魚的繁殖 蓋斑鬥魚的交配繁殖期在每年的3月到10月間,發情的成年鬥魚一年約可交配1至4次。這時的成年雄性鬥魚會出現性徵變化,背鰭、腹鰭、尾鰭會一直延長至體長的一倍左右,身上的鱗片也會發出紅、藍相間的閃閃光澤。母魚則是因為抱卵而腹部鼓大。在繁殖期間,雄蓋斑鬥魚會為了搶地盤、爭領域而變的兇猛出現明顯鬥性,往往會與靠近的雄魚打的很激烈甚至重傷、死亡。 雄蓋斑鬥魚在發情時會在水面上吐泡泡築成「泡巢」,供雌鬥魚在交配時產卵用。交配時雄魚以身體環抱雌魚,輕壓刺激雌魚腹部使雌魚排卵後,雄魚會同時射精使卵受精。排卵後雌魚會呈現短暫的昏迷狀態,此時雄魚會將卵一一銜至泡巢上固定,雌魚清醒後亦會幫忙。此交配動作會重複數十次直到雌魚卵排完。總共可產出約數百顆卵。一旦交配完成,雄蓋斑鬥魚會負責守護泡巢上的受精卵及不斷的補強泡巢,並驅逐其他接近的鬥魚,其中也包括原本負責交配產卵的雌鬥魚。
蓋斑鬥魚的生長 蓋斑鬥魚受精卵約兩天時間便能孵出幼魚,視氣溫而定。剛孵出兩三天的幼魚還無法平游,以體內的卵黃囊維生。可平游後以水中的浮游生物為主食。雄魚會持續照顧仔魚直到仔魚可自行游開覓食。成長快速,約半年即可發育成熟。 雄魚與泡巢上的受精卵 快孵化的卵 剛出生的仔魚還不會平游 ,垂掛在泡巢下 雄魚會照顧仔魚
蓋斑鬥魚的食物 群居於水草覆蓋區,以浮游動物、水生 昆蟲、蚊蟲為食。
蓋斑鬥魚目前的地理分佈 蓋斑鬥魚的分布,除了台灣,中國大陸、韓國、越南、東南亞一帶也有其蹤跡,而據學者專家的研究也顯示,現存台灣各地之蓋斑鬥魚的種魚中,有包括三義型、南港型、北埔龍潭型、食水嵙型(臺中型)、嘉義型、臺南型、宜蘭型等,清大教授曾晴賢分析台灣本土各型鬥魚DNA發現,雖有些微差異,但確定均為同一種無誤。
臺灣地區蓋斑鬥魚現存區分佈圖
蓋斑鬥魚減少的原因 蓋 斑 鬥 魚 在 臺 灣 , 本 種 原 本 廣 泛 的 分 佈 於 中 央 山 脈 以 西 的 丘 陵 及 平 原 地 區 , 1950 年 以 前 到 處 都 有 牠 的 蹤 跡 ; 臺 灣 自 從 工 業 開 發 之 後 , 經 濟 起 飛 之 後 , 水 田 減 少 、 野 塘 日 漸 消 失 , 使 得 本 種 賴 以 生 存 的 棲 地 嚴 重 減 少 , 加 上 農 藥 、 除 草 劑 的 使 用 , 為 本 種 生 存 的 最 大 威 脅 。
飼養蓋斑鬥魚的注意事項 1.應避免於水流湍急處飼養,否則無法繁衍,最好是在靜止的水域。 2.要避免經常換水,以免水溫溫差太大。 3.避免置於陽光直射的地方,如場地受限制無法避免時,亦應有適當遮蔭。 4.切勿以水直接沖擊其鰓蓋,以免傷及其呼吸用「迷器」。 5.水族箱或池塘內應養殖自然水草,如水蘊草、水芙蓉等,以便其繁殖與躲 藏。 6.繁殖期間應另外準備數個容器,同樣內置水草養生,以便必要時移居小魚 與隔離其他鬥魚用。 7.避免跟其他種類的魚養在同一容器內,像是金魚(會被鬥魚打死且眼珠不見) 或是鯉魚(會發現鬥魚誤闖錦鯉的嘴中,最後只剩半截身體)等等。 8.注意養殖的水面是否佈滿浮萍等水生植物,一定要讓鬥魚有探出水面換氣的 空間。 9.用較小容器飼養時,要注意鬥魚探出水面換氣的動作是否會有跳出容器的危 險。
參考資料 http://www.wretch.cc/video/smalljaycgcg&func=single&vid=6418434 http://ecolife.epa.gov.tw/cooler/defa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