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陳美月 攝影 / 製作 普諾 (Puno 3830 米 ) 位於東南部的的喀喀湖邊, 有南美的民俗之都美稱, 又稱秘魯節慶之都, 是秘魯的傳統民俗重鎮, 因 經常舉行各種節慶活動, 每年二月初舉行最盛大的 ” 康得拉利亞聖母節 ”(Festival de la Virgin de la Candelaria.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陳美月 攝影 / 製作 普諾 (Puno 3830 米 ) 位於東南部的的喀喀湖邊, 有南美的民俗之都美稱, 又稱秘魯節慶之都, 是秘魯的傳統民俗重鎮, 因 經常舉行各種節慶活動, 每年二月初舉行最盛大的 ” 康得拉利亞聖母節 ”(Festival de la Virgin de la Candelaria."—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陳美月 攝影 / 製作

3 普諾 (Puno 3830 米 ) 位於東南部的的喀喀湖邊, 有南美的民俗之都美稱, 又稱秘魯節慶之都, 是秘魯的傳統民俗重鎮, 因 經常舉行各種節慶活動, 每年二月初舉行最盛大的 ” 康得拉利亞聖母節 ”(Festival de la Virgin de la Candelaria 2/2-2/15) 幾乎每個人都穿著色彩繽紛的傳統服飾, 戴上猙獰詭異誇張的面具, 在活動中彼此競妍爭奇.

4 普諾在 1668 年由總督佩德羅‧安東尼奧‧費爾南德斯德‧卡斯楚 (Pedro Antonio Fernandez de Castro) 所建, 是作為 Paucarcolla 省的首府, 原名聖胡安包蒂斯塔普諾 (San Juan Bautista de Puno), 後為紀念西班牙國王 卡洛斯二世而改名為聖卡洛斯普諾 (San Carlos de Puno).

5 普諾中央廣場的主教堂建於 1757 年, 由秘魯當地設計師西門敖斯托 (Simon De Asto) 設計, 融合典型巴洛克和秘魯風格, 上面刻有許多秘魯崇拜的神祇. 在 1964 年羅馬教宗保羅六世曾造訪此教堂, 梵諦岡授與的旗幟懸掛在主祭壇右方.

6 當地石磚民居, 獨具特色, 拱門及屋頂上都會有牛雕像, 是趨吉避凶的吉祥物, 也是守護神. 守護神

7 當地人的食物, 主食是馬鈴薯, 馬鈴薯起源於秘魯, 世上第一批馬鈴薯, 就在的的喀喀湖邊被人類首次人工培育出來的, 印加人種植 2800 多種不同的馬鈴薯. 藜麥 Quinoa 馬鈴薯乾 馬鈴薯

8 的的喀喀湖 (Lago Titicaca) 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兩國交界的科亞奧高原上, 被稱為高原明珠, 海拔 3821 米, 是南美洲海拔最高, 面積最大, 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且可承載航運的淡水湖.

9 1862 年第一艘 Yabary 蒸汽船航行於的的喀喀湖, 蒸汽船現今還停在的的喀喀湖上.

10 的的喀喀湖湖面與主湖分開, 藉由提逵納海峽 (Strait of Tiquina) 相連, 大湖秘魯稱為 Lago Grande, 小湖名為 Lago Pequeno, 湖的名稱由來與印第安語有關, 「的的」是美洲豹 (Rock of the Puma), 「喀喀」 是山崖 (Crag of Lead), 所以被直接譯成美洲豹的山崖, 從衛星圖看, 神似一隻美洲豹在捕捉一隻兔子. 南

11 的的喀喀湖面積 8330 平方公里是南美第二大湖, 水深平均 100 米, 最深可達 275 米, 其中五分之二在秘魯境內, 秘魯有 45 條 河流注入此湖, 而僅東南方的德薩瓜德羅河為該湖的出口, 湖被群山環抱, 景色秀麗, 湖岸碗蜒曲折, 形成許多半島和港灣.

12 的的喀喀是南美印第安人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印第安人稱為聖湖, 艾瑪拉族認為他們世代崇拜的太陽和天空星辰的神 祇也來自湖底, 在湖中有深青色的香蒲蘆葦是湖區主要特產, 從古至今是印第安人編織小舟、房屋及蒲席等重要材料.

13 湖中的印地安人烏洛族 (Uros) 以漂浮島為家, 他們用蘆葦在湖面堆集成人工島, 湖中有無數個小島, 島上居民以捕魚為生. 普洛以北地區, 他們所說的是克丘亞語, 也是印加帝國時期的官方語言, 普洛以南到玻利維亞, 講的是艾瑪拉亞語, 這兩種語言都是秘魯的官方語言.

14 像海一樣的的的喀喀湖, 雨水豐沛, 湖泊有調節雨量的功能, 湖面風平浪靜, 終年有汽船定期航行玻、秘兩國的交通船.

15 烏洛島 (Isla de Uros) 是由蘆葦草搭起的人工島嶼, 相傳 1000 年前, 住在當地的原住民烏洛族 (Uros), 為躲避西班人的奴隸, 而逃到生長茂盛蘆葦草中的的的喀喀湖, 建造一座隱密浮島使之與外界隔離.

16 浮島約 2 公尺厚, 面積約在 60-100 平方米不等, 過去浮島隨水漂流, 現在已用錨固定, 較大的浮島甚至可蓋教堂、 學校 ( 黃色屋頂 ) 、商店 …

17 烏洛人在歷史上是相當悲慘, 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 在各部落的爭鬥中往往被打的落花流水, 傷亡慘重, 幾乎快滅絕的地 步, 天下之大, 沒有他們的立錐之地, 只能往湖中跑, 他們就像水上的浮萍, 以捕魚為生, 在上面種菜, 生火煮飯, 圍池養魚 …

18 圍池養魚 蘆葦 (Reed)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長於沼澤、 河岸、 海攤等濕地, 地下的根莖繁殖迅速, 地上莖高達 2-6 米.

19 蘆葦桿含有很多的纖維素, 可造紙和人造纖維, 蘆葦空莖可做蘆笛樂器, 蘆葦莖內薄膜做笛子的笛膜, 蘆葦穗可作掃帚, 花絮可充填枕頭, 蘆葦的根可當藥用, 性寒、味甘清胃火、除肺熱.

20 浮島的建造是先將長在上面的蘆葦草砍掉, 把根部挖掘起來曬乾, 做為基底.

21 基底打好後, 就舖上新鮮的蘆葦桿, 一層層交叉的往上堆疊, 通常地基 2 米高, 蘆葦桿 2 米.

22 疊好之後再將編好的房子, 爐具放在上面, 島上還設有瞭望台, 守衛家園的安全. 瞭望台

23 尖頂草房是臥室, 圓錐形草屋做為廚房, 煮飯時爐子下面要放石塊墊底, 以防蘆葦草燃燒起火.

24 如果島上有兄弟想要分家時, 就用鋸子將地基切開.

25 烏洛女人衣服大紅大綠搭配多彩百褶裙 ( 厚又重 ), 非常艷麗, 女人戴著老式英國男士禮帽, 帽沿小, 無法遮陽, 據說是當時的白人送給當地女人的禮物, 現在成為傳統服裝的一部份. 英國男士 禮帽

26 從山頂美洲豹平台, 俯瞰普諾市和的的喀喀湖, 安第民族把這個地方神話了, 認為安第民族是從這裡由太陽神 與女神蛻變而成的, 太陽由的的喀喀湖升起, 帶來了安第人的後裔.

27 丘庫依託 (Chucito 3875 米 ) 是印加前期重要寶庫 (Royle Boxes) 所在, 在中央廣場旁有座聖塔巴巴拉教堂, 散發出古色古香.

28 烏祐求子廟 (Inca Uyo) (Fertility Temple) 位在聖多明哥教堂 (Santo Domingo) 旁邊.

29 烏祐求子廟是印加時期遺留下來的一座石頭公園古蹟.

30 裡面陳列大大小小像洋菇形狀的石製陽具, 約有 86 個, 最長有 5 尺, 婦女為求子必來膜拜. 大大小小的陽具, 有的直立指向天, 代表向太陽神 (Inti) 祈求, 有的則是倒立向地, 代表向大地之母帕恰媽媽 Pachamama 祈求.

31 傳說婦女準備玉米釀的奇恰酒來, 祭司將奇恰酒從陽具石頂上淋下, 從酒的流向可看出這一年的運世.

32 西班牙人入侵, 只蓋到一半的求子廟, 就荒廢了, 後來為重建觀光價值, 才被修復.

33 希留斯塔尼 楚琶圓形葬禮塔 ( Sillustani Chullpas) 位在風光明媚的烏馬維 (Lake Umayo) 湖畔

34 在十世紀由科拉 (Colla) 人建造, 像塔一樣結構的古印加圓形葬禮塔.

35 塔內所放的遺體, 可能限於貴族, 通常塔越高, 代表越尊貴, 最高的圓形塔可達 12 公尺

36 艾瑪拉亞 (Aymara) 人在印加帝國倔起前就在烏馬維湖畔建了許多葬禮塔

37 這個區塊大約有 103 座圓形葬禮塔, 而分佈在的的喀喀周圍共有 4 千多座.

38 他們相信人死後就像在媽媽的子宮裡一樣, 將先人做成嬰兒屈膝縮球狀的木乃伊, 放在草編的袋子裏.

39 從圓形塔下的小洞口放入, 在舉行葬禮儀式時, 塔前擺滿祭品, 考古學家還發現嬰兒木乃伊, 可能是當時陪葬物之一.

40 艾瑪拉亞人他們觀察到蜥蜴能斷尾再生, 所以在塔內有些陶器陪葬物刻有蜥蜴圖案, 代表重生.

41 位在葬禮塔邊, 有大有小, 用石塊圍起的圓形祭台,.

42 這裡沒有地震, 所以葬禮塔建成上寬下窄, 而在庫斯科的葬禮塔是上窄下寬.

43 印加人征服了艾瑪拉亞人後也開始在烏馬維湖畔, 建造更高大更華麗的葬禮塔.

44 艾瑪拉亞楚琶的石塊保留了天然形狀

45 而印加楚琶的石塊則修砌成長方形, 看起來比較精緻.

46 西班牙征服者也在這山明水秀的湖邊蓋一座天主教堂.

47 印加人相信有來世, 在每個人心中有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48 在向晚餘暉下, 不禁感觸突襲, 想起馬致遠《天凈沙 · 秋思》名作, 枯藤 老樹 昏鴉. 小橋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風 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生涯.

49 是人間 還是天堂 …

50 e-mail:adamy_chen620@yahoo.com.tw http://sites.google.com/site/meiphoto620/ 陳美月 攝影 / 製作


Download ppt "陳美月 攝影 / 製作 普諾 (Puno 3830 米 ) 位於東南部的的喀喀湖邊, 有南美的民俗之都美稱, 又稱秘魯節慶之都, 是秘魯的傳統民俗重鎮, 因 經常舉行各種節慶活動, 每年二月初舉行最盛大的 ” 康得拉利亞聖母節 ”(Festival de la Virgin de la Candelaria."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