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分子生物学 顾华 医学楼辅楼 411 室 电话: 65983312 E - mail:gu_hua@mail.tongji.edu.cn
2
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生物大分子 第三章 DNA 生物合成 第四章 RNA 生物合成 第五章 蛋白质生物合成 第六章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第七章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3
参考书: 1. J. 萨姆布鲁克《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 三版) 2. 精要速览系列中文版 分子生物学(第二版) 刘进元等译
4
教学要求 1 、理解基本概念 2 、掌握基本原理、内容、技巧 3 、理解生命科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 4 、培养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
第一章 绪论
6
一、定义 分子水平研究生物结构、组织和功能,主 要是对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结构和功 能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生物体及 生命现象的各方面从分子水平进行剖析。 二、起源 20 世纪 30 年代
7
三、发展 1941 年, G.Beadle 提出 “ 一个基因,一个酶 ”1941 年, G.Beadle 提出 “ 一个基因,一个酶 ” 1944 年, Avery 实验等证明遗传物质本质;1944 年, Avery 实验等证明遗传物质本质; 1953 年, DNA 双螺旋;1953 年, DNA 双螺旋; 70 年代,重组 DNA 技术;70 年代,重组 DNA 技术; 1990 年开始的 HGP ;1990 年开始的 HGP ; 功能基因组研究; 功能基因组研究; 系统生物学 ------21 世纪的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 ------21 世纪的生物学
8
从基因到 DNA
9
1866 年 Mendel 发现遗传定律(统一律、分 离律) 1910 年 Morgan 发现了伴性遗传,把基因和 染色体联系起来,建立了 “ 基因就在染色体 上 ” 学说(果蝇遗传图谱) ———— 第一次将代表某一特定性状的基 因同某一特定的染色体联系起来。 Morgan 特别指出:种质必须由某些独立的要素组 成,这些要素称为遗传因子,或基因。
10
1941 年 Beadle 根据真菌实验的结果,提出 “ 一个基因,一个酶 ” 理论 X 射线照射脉孢菌诱导突变 正常株突变株(需要外源氨基酸) 遗传方法证明:突变株是一个基因位点发生突变生化方法证明:突变株的色氨酸代谢途径发生故障 ———— 突变株都是这个代谢途径的某个反应不能进行所造 成的,由于生化反应由一个酶来催化,提出 “ 一个基因一个酶 ” 理论。
11
基因是什么?是不是酶本身?
12
1928 年,英国 Griffith 发现,肺炎链球菌使小 鼠死亡的原因是引起肺炎。细菌的致病力 是由细胞表面荚膜中的多糖所决定的。 S 型肺炎链球菌(光滑外表)由于带有荚膜 多糖免受动物白细胞的攻击而具有致病力 R 型细菌没有荚膜多糖而失去致病力。
13
Avery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4
Avery 实验 从细胞提取液中纯化多糖、脂肪、 RNA 、蛋 白质、 DNA 分别与 R 型肺炎球菌混合,转化 结果表明:只有 S 型球菌的 DNA 能够转化 R 型 球菌,产生 S 球菌 基因的本质是 DNA , 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5
1952 年的 Chase 噬菌体感染实验
17
Chase 实验结果 嗜菌体的侵染性由 DNA 决定,而不是由其蛋白 质外壳决定,在病毒复制时, DNA 得到复制并 且控制了新蛋白质外壳的合成。 更有说服力的噬菌体实验在一次证明生命的遗传 物质是 DNA, 基因是由 DNA 组成的决定遗传信 息的结构单位。
18
DNA 的结构是什么?是如何复制自己的?
19
DNA 四个碱基中, A = T G=C 碱基通过氢键相互作用 可能是有序的,螺旋的 X 射线衍射结果 蛋白质的 α -螺旋结构 双螺旋模型的依据 1953 年, Watson 和 Crick 确立了 DNA 双螺 旋结构理论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21
RNA 与遗传密码 —— 基因的信息如何转变为酶?
22
20 世纪 30 年代,证明蛋白质的合成在细 胞质中 1950 年有人证实蛋白质的合成在核糖体 上 1954 年建立 “ 体外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 ” 氨基酸+核糖体+ ATP +细胞提取物上清=蛋白质 证实烟草花叶病毒的基因组是 RNA ,并且 本身具有侵染性
23
中心法则 1958 年 Crick 提出中心法则 : 遗传信息从 DNA 传到 RNA, 再传给蛋白质 1970 年 Temin 和 Baltimore 从致瘤 RNA 病毒 中发现了逆转录酶, 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24
生物技术时代的来临
25
三个关键技术 : DNA 切割技术 ( 限内酶、连接酶、聚合酶等 工具酶) 分子克隆 (1972 年 Berg 将外源 DNA 插入 SV40 环状分子内 ) 快速测序 (1975 年 Sanger 建立酶法测序技术 )
27
1981 年 Cech 发现四膜虫 rRNA 前体能通过自我拼 接切除内含子,表明 RNA 也有催化功能,称为核 酶( ribozyme ) 1983 年 Simons 发现反义 RNA 1986 年 Benne 发现锥虫线粒体 mRNA 的序列可以 发生改变,于是基因与其产物蛋白质的共线性关 系被打破 1998 年向线虫中注射 dsRNA 分子后降解了细胞质 中含有同源序列的靶 mRNA. RNA interference 成为研究热点 RNA 成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28
基因组学的诞生 基因组的破译:细菌、酵母、线虫、果蝇、 拟南芥、水稻、人类(结构基因组学) 后基因组学:整体水平上确定基因功能 (功能基因组学) 蛋白组学: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 组分及其活动规律
29
1982.Stanley B.P Prusiner 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生 物 —— 朊病毒而获得 1997 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朊病毒( Piron )本质上是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朊 病毒假说认为,破坏性蛋白质是包括疯牛病、羊瘙痒 症在内的多种致命性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 根据朊病毒假说,致病蛋白质 PrPSc 能在大脑内自我 复制,数量不断增加,直至形成纤维,破坏神经细胞, 并最终杀死动物
30
细胞型 PrPc 分子(圆圈左侧)与 致病 型 PrPSc 分子(圆圈右侧)相互作用, 并转化为后者的循环过程。 PrPSc 分 子通过形成长纤维(右)的方式破坏 正常的脑组织(左)。 细胞型( PrPc )和致病型( PrPsc )。 PrPc 仅存在 a 螺旋,而 PrPsc 有多个 β 折 叠存在,后者溶解度低,且抗蛋白酶解; ② Prpsc 可胁迫 PrPc 转化为 Prpsc ,实 现自我复制,并产生病理效应;③基因 突变可导致细胞型 PrPsc 中的 α 螺旋结构 不稳定,至一定量时产生自发性转化, β 片层增加,最终变为 Prpsc 型。 细胞型( PrPc )和致病型( PrPsc )。 PrPc 仅存在 a 螺旋,而 PrPsc 有多个 β 折 叠存在,后者溶解度低,且抗蛋白酶解; ② Prpsc 可胁迫 PrPc 转化为 Prpsc ,实 现自我复制,并产生病理效应;③基因 突变可导致细胞型 PrPsc 中的 α 螺旋结构 不稳定,至一定量时产生自发性转化, β 片层增加,最终变为 Prpsc 型。 “ 蛋白质构象致病假说 ” Cell 2005.4.22
31
四、研究内容 1.DNA 重组技术 2. 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3.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 4. 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32
五、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 与生物化学关系最为密切 2. 推动了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发展 3. 分子免疫学、分子进化、分子遗传学、分子 病毒学、分子病理学和分子药理学在此基础 病毒学、分子病理学和分子药理学在此基础 上发展起来 上发展起来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