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执教:上南高级中学 周立敦 白居易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 772 - 846 ),字 “ 乐天 ” ,号 “ 香山居士 ” ,下邽 (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 十五年( 798 )进士,任 “ 翰林学 士 ” , “ 左拾遗 ” 。因直言极谏,贬 “ 江州司马 ” ,移 “ 忠州刺史 ” 。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执教:上南高级中学 周立敦 白居易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 772 - 846 ),字 “ 乐天 ” ,号 “ 香山居士 ” ,下邽 (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 十五年( 798 )进士,任 “ 翰林学 士 ” , “ 左拾遗 ” 。因直言极谏,贬 “ 江州司马 ” ,移 “ 忠州刺史 ” 。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执教:上南高级中学 周立敦 白居易

3

4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 772 - 846 ),字 “ 乐天 ” ,号 “ 香山居士 ” ,下邽 (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 十五年( 798 )进士,任 “ 翰林学 士 ” , “ 左拾遗 ” 。因直言极谏,贬 “ 江州司马 ” ,移 “ 忠州刺史 ” 。后 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 年间,任太子宾客及 “ 太子少傅 ” 。 会昌二年( 842 ),以 “ 刑部尚书 ” 致仕,死时年 75 岁。

5  白居易与 元稹 齐名,并称 “ 元 白 ” 。他认为 “ 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论 诗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 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在 “ 新乐府 ” 运动中显示了最优 异的业绩。

6 杜甫 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 现 实主义 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 安史 之乱 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 朝 走向衰微 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 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 近 三千首 ,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 首屈一指 。他的 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政治讽喻诗 ; 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 长篇叙 事诗 。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 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 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 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 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 “ 千字律 诗 ” ,流传极广,正如 宣宗李忱 所说: “ 童子解吟 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著有 《白氏长庆 集》 七十一卷.

7 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 到贬江州 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 抱着 “ 为民请命 ” 、 “ 兼 济天下 ” 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为 《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 江州司马 到死) 是他 “ 独善其身 ” 的时 期,揉和 儒家 “ 乐天 知命 ” 、 道家 “ 知足不 辱 ” 和 佛家 “ 四大皆空 ” 来作 “ 明哲保身 ” 的法 宝。悔恨 “ 三十气太 壮,胸中多是非 ” 。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 为主。 感伤诗: 《长恨歌》、 《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 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8

9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 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 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 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 的长篇叙事诗。 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10 文章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少年欢乐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11 精读文章的第一段。

12 本段是从哪些角度来刻画 “ 离愁别 绪 ” 的?  通过秋景的描绘( “ 枫叶荻花秋瑟 瑟 ” )及 “ 江月 ” 的勾勒( “ 别时茫茫江 浸月 ” ,茫茫江水、横无际涯) 渲染 出一种 “ 凄凉萧瑟、无限伤怀 ” 的 气 氛 ;  通过细致的心理刻画( “ 举酒欲饮无 管弦 ” 、 “ 醉不成欢惨将别 ” ) 流露 出 人物 “ 扫兴悲惨、黯然神伤 ” 的 情绪 。

13 鉴赏文章的第二段。

14 “ 寻声暗问弹者谁?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 遮面。 ” 三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和情态?  这三句是写琵琶女的出场,但她不 是马上露面,而是通过 “ 寻 ” 和 “ 问 ” 、 经过 “ 千呼万唤 ” ,方才 “ 怀抱琵琶、 半遮半掩 ” 地走了出来。通过这一 “ 出 场 ” 描写表现出这位 “ 昔日名满京城、 今日沦落天涯 ” 的歌伎 “ 不愿出场而 又不得不出场 的矛盾 ” 心理和 “ 迟疑、 羞涩 ” 的情态。

15 琵琶女是如何将读者带进美妙的 音乐世界的?作者又是从哪些 方面来展现与刻画的?  弹奏前 “ 转轴拨弦 ” 的调音准备; 初弹时 “ 低眉信手 ” 的专注神情; 弹奏中 “ 拢捻抹挑 ” 的多变指法; 演绎时 “ 《霓裳》、《六幺》 ” 的 名曲选择。

16 白居易在聆听音乐时是怎样向读者展现一 幅幅 “ 形象生动 ” 的画面的?  白居易在聆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时,凭借 “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 把 “ 转瞬即逝 ” 的音 乐 化为 “ 丰富多彩而又具体可感 ” 的形 象。那时而 “ 急促低沉 ” 的乐声仿佛是 “ 骤 然而落 ” 的 “ 急雨 ” ,时而 “ 舒缓轻柔 ” 的乐声 又宛若 “ 轻悄细碎 ” 的 “ 私语 ” ;而在 “ 珠落玉 盘 ” 似的 “ 和谐 ” 之后,忽而化作 “ 花底莺啼 ” 般的 “ 宛转流利 ” ,忽而变为 “ 冰下泉流 ” 般 的 “ 幽咽冷涩 ” ;渐渐的,琵琶声 “ 若断若 续、不绝如缕 ” ;最后,丝弦像 “ 冰泉一般 ” 凝结了,

17  乐声休止了,然而人们却从这 “ 无声 的间歇 ” 中听到了 “ 弦外之音 ” ,感受 到其中的 “ 幽愁暗恨 ” ;在短暂的间歇 之后,乐曲又重新奏响, “ 雄壮激越 ” 的乐声犹如 “ 银瓶乍破、水浆飞迸 ” , 又似 “ 铁骑突出、刀枪齐鸣 ” ,演奏在 “ 热烈奔放、紧张急促 ” 的旋律中达 到高潮,又在 “ 四弦一声如裂帛 ” 的最 强音中 “ 戛然而止 ” 。这一幅幅形象生 动的画面把乐曲的 “ 疾徐轻重 ” 表现得 淋漓尽致。

18  此段作者运用 “ 细致生动 ” 的 艺术语言描绘了乐曲 “ 复杂 多变 ” 的层次内涵,并刻画 出琵琶女 “ 炉火纯青 ” 的演奏 技艺。那么,作者是采用哪 些手法来展现音乐无穷魅力 的呢?

19 贴切比喻 —— 使读者体会 “ 激扬幽抑、 喜乐哀愁 ” 等情绪。  用 “ 急雨、私语 ” 的声音 —— 分别比喻 “ 粗弦、 细弦发出的响声。 ”  用 “ 大珠小珠落在玉盘中 ” 的 “ 碰撞声 ”—— 比喻 “ 交错拨动粗弦、细弦时发出的声音。 ”  用 “ 黄莺的叫声从花丛里传出来 ”—— 比喻乐 声的 “ 清脆宛转 ” 。  用 “ 冰下泉流的响声 ”—— 比喻乐声的 “ 哽咽吞 涩 ” 。  用 “ 银瓶乍破、水浆迸出、骑兵冲杀、刀剑齐 鸣 ” 的声音 —— 比喻乐曲中间休止后的骤响。

20 摹声拟音 —— 给人以 “ 真切直观 ” 的 听觉。  重字 ——“ 嘈嘈 ” 、 “ 切切 ”  叠词 ——“ 嘈嘈切切 ”  双声叠韵词 ——“ 幽咽 ” 、 “ 间 关 ”

21 通感联觉 —— 调动欣赏者 “ 各方面 的感觉功能 ” 。  “ 大珠小珠落玉盘 ” 一句: 一方面以 “ 珠玉相击 ” 摹拟琵琶的音响效 果,赋予读者 “ 听觉 ” 感受;另一方面 珠玉的 “ 外部形态 ” 又给人以 “ 圆润晶莹 ” 之感,这又启发了读者的 “ 视觉和触 觉 ” 。 “ 圆润晶莹 ” 之美与声感上的 “ 宛转 清亮 ” 相通(人们常用 “ 珠圆玉润、字 正腔圆 ” 等词来形容 “ 歌声 ” 即如此。), 由此琵琶的音色之美就 “ 逼真细腻 ” 地 表现出来。

22 “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 歇。 ” 一联:  作者描写乐曲的旋律像 “ 严冬的泉水 ” 那样 “ 速度越来越慢、声音越来越低 ” ,终于 “ 凝结无声 ” 了。 “ 冷涩 ” 是 “ 触觉 ” 所感,但 “ 冷 ” 与 “ 听觉上的静 ” 相通, “ 涩 ” 与 “ 空间运 动及时间运动的受阻 ” 相通。作者充分调 动了读者的 “ 触觉、听觉、视觉 ” 等各种感 官,让人感受到 “ 琵琶曲 ” 如同一个 “ 长途 跋涉者 ” 一样, “ 步履唯艰、力尽气弱 ” , 最后终于 “ 倒地不起 ” ,从而很好地表现了 琵琶女的 “ 坎坷身世 ” 和欲说又咽的 “ 抑郁 之情 ” 。

23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此 刻, “ 无声 ” 为什么会 “ 胜有声 ” ?  因为读者从这无声的间歇中 听到了弦外之音,感受到琵 琶女的幽愁暗恨。在当时那 种特定的条件下,无声确比 有声 “ 更能让人深刻地体会 ” 琵 琶女的 “ 感伤 ” 心情。

24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一句的景物描写起何作用?  这句景物描写既 “ 照应 ” 了开头 “ 别时茫茫 江浸月 ” 一句,又 “ 深化了全诗的意境 ” 。 此时此刻,乐曲告终,万籁俱寂,但人 们还沉浸在乐曲之中。抬头望外,只见 秋月江水,那萦绕心头的袅袅余音与眼 前的景物 “ 融为一体 ” 。这里是以 “ 周围环 境异乎寻常的静 ” 及 “ 听众对乐曲的痴醉 回味 ” 反衬出乐曲那 “ 钩魂摄魄的魅力 ” 。

25

26 品读文章的第三段。

27 本段作者是如何对材料进行详略取舍的? 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 诗人用 “ 大量笔墨 ” 写她以往如何 “ 色艺双绝 ” ,如何 “ 每被秋娘妒、 曾教善才服 ” ,如何 “ 被人争宠、 灯红酒绿、春风得意 ” ,写今日 的 “ 沦落憔悴 ” 只用了 “ 不多的几 笔 ” ,然而却形成 “ 昔盛今衰 ” 的 “ 强烈对比 ” ,表现出她的 “ 孤独凄 凉和难以排遣 ” 的愁怀。

28 诗的前半部分写乐事,是否与琵琶女的苦 身世矛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不矛盾,起对比反衬作用(年轻 美貌 —— 年长色衰,门庭若市 — — 孤守空船,昔日欢笑 —— 今日 辛酸。)

29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 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 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 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 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 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 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 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 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 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 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30 “ 绕船月明江水寒 ” 一句描绘出怎样一幅 画面? “ 寒 ” 字蕴涵着何种感情?  夜深人静,琵琶女独守空船, 只有凄清的明月和寒冷的江 水与自己做伴。  一个 “ 寒 ” 字充分写出琵琶女的 孤寂与感伤。

31

32 研读课文的第四段, “ 同是天 涯沦落人 ” ,作者与琵琶女的 相似之处有哪些?

33  一个 “ 本是京城女 ” ,一个 “ 去年辞帝京 ” ,都是从 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 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 拔萃的人才。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 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 都同样怀着满腹的 “ 幽愁暗恨 ” ,过着冷落凄凉的 寂寞生活。  白居易在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和诉说之后,所以会 产生共鸣,发出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 ” 的感叹是因为他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处境。 作为朝廷官员的白居易因被贬而失意,他感到自 己与流寓江湖的琵琶女的命运有相似之处,即 “ 同样具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同样饱尝孤寂凄凉 的苦涩 ” ,这是一种 “ 相似联想 ” 。

34 本文中运用 “ 借代 ” 修辞句子的分类:  以特征代本体:举酒欲饮无管弦,五陵年少 争缠头,终岁不闻丝竹声。  以所在代本体:五陵年少争缠头,东船西舫 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  以产地代本体:铮铮然有京都声  以工具代本体:门前冷落鞍马稀  以部分代全体:低眉信手续续弹,遂命酒。  以特定代普通:千呼万唤始出来,转轴拨弦 三两声,妆成每被秋娘妒。  以具体代抽象:秋月春风等闲度,暮去朝来 颜色故,春江花朝秋月夜。


Download ppt "执教:上南高级中学 周立敦 白居易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 772 - 846 ),字 “ 乐天 ” ,号 “ 香山居士 ” ,下邽 (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 十五年( 798 )进士,任 “ 翰林学 士 ” , “ 左拾遗 ” 。因直言极谏,贬 “ 江州司马 ” ,移 “ 忠州刺史 ” 。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