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普利策奖获得者 杰奎琳 · 巴那金斯基: 所有故事都是新闻. 生平简介 杰奎琳 · 巴那金斯基女士是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 同时兼任美国《西雅图时报》星期日版 助理执行总编辑和新闻采访部高级主任编辑。《西雅图时报》是美国著名报纸之一, 平 日发行量为 25 万份, 星期日发行量为 55 万份。巴那金斯基女士还曾任普利策奖评委。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普利策奖获得者 杰奎琳 · 巴那金斯基: 所有故事都是新闻. 生平简介 杰奎琳 · 巴那金斯基女士是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 同时兼任美国《西雅图时报》星期日版 助理执行总编辑和新闻采访部高级主任编辑。《西雅图时报》是美国著名报纸之一, 平 日发行量为 25 万份, 星期日发行量为 55 万份。巴那金斯基女士还曾任普利策奖评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普利策奖获得者 杰奎琳 · 巴那金斯基: 所有故事都是新闻

2 生平简介 杰奎琳 · 巴那金斯基女士是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 同时兼任美国《西雅图时报》星期日版 助理执行总编辑和新闻采访部高级主任编辑。《西雅图时报》是美国著名报纸之一, 平 日发行量为 25 万份, 星期日发行量为 55 万份。巴那金斯基女士还曾任普利策奖评委。 她具有 30 多年一线职业记者的经验。在《圣保罗先锋报》当记者时, 她的系列报道 “ 心底 的艾滋病 – 近距离观察一对生活在农庄的同性恋夫妇的生与死 ” 获得 1988 年普利策特 写写作奖和同年美国职业记者协会全国杰出服务奖。她还是 1986 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最后候选人之一, 并由于在 1988 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的报道荣获当年美联社体育限时报 道大赛奖。她还写过揭露房地产商行骗、调查库尔德难民在伊拉克受难和乘狗拉雪撬 横穿北极探险等新闻报道。 她还编辑过多个获奖者的作品, 如 1997 年汤姆 · 哈尔曼获得美国报纸编辑协会最佳写作奖 的作品就是她编辑的。巴那金斯基女士 1974 年毕业于美国玛奎特大学, 她曾在美国波因 特新闻研究院、美国新闻学会研究院、堪萨斯大学和位于圣保罗市的圣汤玛斯大学任 教。

3 作品摘要 “ 当死亡以艾滋的形式逼近时,它是人类不期而至的 造访者,它在同性恋和吸毒者的身体中肆虐,摧毁 生命规律的坚强堡垒,漠视生命的存在。 ” —— 摘自 1988 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艾滋病在 中心地带》 ( 这篇让杰奎琳 · 巴那金斯基历时近两年去追踪采访 的报道为她带来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 —— 普利 策奖项。 )

4 和弱势群体打交道 杰奎琳 · 巴那金斯基,以她对艾滋病人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报道 ,在美国新闻界享有盛誉。 在中国广州的这几天,杰奎琳口干舌燥,不停地说着,艰难地选择 措辞,表达她对中国文化、现实和新闻的理解。 时间推往 2001 年 9 月 11 日清晨,美国纽约的爆炸声刚刚停息,一具 具尸体从废墟里抬出。在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杰奎琳在给她 的学生上一堂特色新闻写作课 —— 学生和她以及编辑、记者们一起 讨论如何报道 “9·11” 恐怖袭击事件。对灾难的敏感和关注,一直贯穿 她的记者生涯。 这是个充满激情的职业记者。 1988 年,她因《艾滋病在中心地带》 获得普利策奖,从而一举成名。

5 “ 我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建筑师,但那个时代的美国,教师和护士是女性最正常 的职业选择,工程、建筑这样的理工科,通常只有男同学感兴趣, ‘ 女性建筑师 ’ ,还没有这样的说法。 ” 建筑师的梦想泡汤了。杰奎琳所在的学校与当地一家报社合作开设了特色新闻 写作课,她报名参加了。从那时起,她就喜欢上了新闻。 杰奎琳很享受采访、交流、沟通的过程,她认为在这个过程里,自己分享了别 人的人生,但她最害怕写作。 “ 最头疼的是写稿。 ” 刚出道时杰奎琳最怕的事情是坐到电脑前。 “ 我总是怀疑那 些被我敲到屏幕上的文字。 ” 杰奎琳和她写下的每一个字较真:它们说的是真的 么?她常常觉得无法写下去。 但杰奎琳还是一次次完成了她的报道。对杰奎琳来说,写作就像马拉松赛跑, 除非放弃比赛,否则无论如何要跑下去。经过几年磨练,杰奎琳的写作技巧有了 质的飞越,她后来的许多报道成为大学新闻写作的范例。

6 “ 我试图客观地告诉人们事实,但在写作时,又考虑对报道对象要有人文关怀, 考虑读者可能的反馈。写作真是件艰难的事。 ” 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那篇报道,仅导语,她就重写了 100 多回。 “ 你们要保证一定不能搞丢了。 ” 当记者准备复印她保存了近 20 年的报纸原件时, 她一再嘱咐说。 在杰奎琳的记者生涯中,绝大多数时候是和弱势群体打交道,她认为自己最重 要的收获,是有了一颗悲悯心。 她和失业工人一起喝酒;在非洲倾听黑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深入 土耳其的伊拉克难民营,感受战争的冷酷,她用她的笔记录下了这些被掩藏着的 社会变迁与人物命运。 “ 所有故事都是新闻,这是我的新闻哲学。 ” 她的另一个新闻哲学是:这可能只是 你的一篇报道,但对于你的采访对象而言,却是整个世界。

7 寻找身边的故事 杰奎琳以 “ 汉森的坟前种了一株牵牛花,它的 根坚韧地扎在了泥土里 ” 这句话结束了《艾滋病 在中心地带》。这篇报道讲述了一对同性恋艾滋 病患者的爱情及他们与艾滋病顽强斗争的故事。 “ 一开始我也害怕,回到办公室就去洗手! ” 在医 院里,当汉森洗澡时给她递来一条毛巾时,她伸 出的手里有不易察觉的惊慌。 她回忆起 20 年前美国艾滋病迅速蔓延的社会现 实,这和中国目前的艾滋病传播现状相似。她的 不安和担忧写在脸上。

8 这篇报道历时 16 个月,杰奎琳和两位艾滋病患者面对面聊天、吃土豆饼、 握手、亲吻额头。杰奎琳传递出的理解和信任感动了他们。 “ 汉森喜欢掉眼泪。艾滋病和同恋性是要遭遇双重歧视的。 ” 由于在电视媒体上曝了光,汉森给他的家人们带来了巨大压力,采访汉森 的家人成了摆在杰奎琳面前的一道难题。 “ 我努力向他们证明其实我不是一个 记者,我是汉森的朋友,一个很好的朋友而已。 ” 杰奎琳的真诚和不懈的努力打动了他们。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报道中占有极 其重要的位置。 “ 三四天前,汉宁森 ( 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 ) 去世了。这个奖应该颁给他们, 是他们的勇气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不同寻常的故事。 ” 在普利策颁奖台上,杰奎 琳抑制不住泪水,讲述了这两个平凡的艾滋病同性恋者的动人故事 ——16 个 月来汉森和汉宁森在和疾病、成见、家庭及死亡斗争中的点点滴滴。杰奎琳 最后说: “ 这样的故事可能就发生在你的左边或者右边。 ”

9 “ 这篇报道是个偶然,是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上了一个合适的故 事。 ” 杰奎琳采访过伊拉克战争,报道过非洲难民。 1987 年 1 月,奎杰琳在《西 雅图时报》做记者,她的视角是难民、同性恋、贫困社区、少数族群和吸 毒者。 令杰奎琳感到欣慰的,是美国艾滋病人的生活境况得到了改善, “ 在美国 这已不是一个大问题,美国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视线已经转向其他国家。 现在谈起艾滋病,美国记者最先想到的不是本土,而是亚洲和非洲。 ” 但在美国,艾滋病的传播也出现了新情况,比如患者低龄化, “ 年轻一代 知道 AIDS 的风险,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 ”

10 喜欢在一线采访 杰奎琳现在是密苏里新闻学院的一名教授,同时在 两家著名报社兼职。 杰奎琳说自己的每一天都是杂乱的, “ 一礼拜至少 飞两三趟 ” 。但一个月至少有 3 天时间,她要陪在妈 妈身边,这个年近 50 的职业新闻人,频繁穿梭在 美国上空,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 一次,编辑把杰奎琳写的报道用火点着了,丢进垃 圾箱里,对杰奎琳说: “ 你比垃圾好,重新再写。 ” 杰奎琳对这些小故事记忆犹新。

11 做记者时,杰奎琳与编辑有着良好的沟通。有位编辑在写给她的邮件里说: “ 没有 记者,就没有我们的存在,我们像乞丐。 ” 转做编辑后,杰奎琳把写有这句话的小 纸条放在自己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上。 因报社人事变动,杰奎琳还没有来得及细想就从记者走上了编辑岗位,她很不情 愿地成了编辑。 “ 一夜之间,我要崩溃了。做记者时我知道自己在采访,在报道,做了编辑后,这 一切都不存在了。我不知道自己在干嘛,整天呆在编辑室。 ” 对杰奎琳来说,开始做编辑的那 3 个月简直是灾难,直到她终于理清记者、版面 编辑与内容编辑之间的关系,才开始适应。 “ 每位记者都有他们独特的需求需要我来满足,我渐渐了解了他们的写作思路,因 人而异地进行我的编辑工作。 ” 杰奎琳的视野发生了变化。 “ 做记者时,新闻源、报道角度和读者是我考虑的因素。 做编辑后,我要尽量从记者的角度去理解报道,同时又要考虑编辑部的立场。技巧 就是做好协调工作,用不同的方式和他们交流。 ”

12 但杰奎琳还是喜欢去一线采访。 “ 传统媒介 10 年前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随着网络和博客的出现,这种 情况发生了变化。 ” 杰奎琳认为, “ 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加快了信息传播的 速度。 10 年前报道伊拉克战争,采访一天,写稿一天,再后方编辑一天, 至少要 3 天才能见报,而现在,战争的即时报道随处可见。 ” 这使得 “ 做一名 好记者难多了 ” 。 来中国 3 次后,杰奎琳对中国发生了浓厚兴趣。 杰奎琳说,美国人了解中国的途径主要是媒体。在这位美国记者的印象 里,中国是个超级大国。 “ 美国专家都在研究中国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其 实不必担心中国的核武器问题,我认为,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 ” 杰奎琳和中国的故事,正在上演,继续发生,让我们期待...


Download ppt "普利策奖获得者 杰奎琳 · 巴那金斯基: 所有故事都是新闻. 生平简介 杰奎琳 · 巴那金斯基女士是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 同时兼任美国《西雅图时报》星期日版 助理执行总编辑和新闻采访部高级主任编辑。《西雅图时报》是美国著名报纸之一, 平 日发行量为 25 万份, 星期日发行量为 55 万份。巴那金斯基女士还曾任普利策奖评委。"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