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 道症状。 潜伏期短,传播途径简单,具有高度传染性和传播快的 特点,常引起暴发、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 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 道症状。 潜伏期短,传播途径简单,具有高度传染性和传播快的 特点,常引起暴发、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 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流行性感冒

2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 道症状。 潜伏期短,传播途径简单,具有高度传染性和传播快的 特点,常引起暴发、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 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异。

3 流感和感冒的区别 流感普通感冒 病原体甲、乙、丙三种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及 副流感病毒等 传染性传染性很强,病人成批出现传染性较弱,个别出 现 症状起病急骤,高热 (> 38. 5℃ ) , 头痛、寒颤、全身肌肉疼痛、乏 力等症状 症状轻微,低热 人群易 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人在受凉、淋雨、过 度疲劳后,因抵抗力 下降,才容易得病

4 流感的危害 流行范围广 发病率高 --- 世界上已发生过五次大的流行和若干次小流行, 造 成数十亿人发病,数千万人死亡 超额死亡率高 --- 世界上最严重的流感爆发于 1918 年,共造成 2000 多 万人死亡,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总死亡人数,是造 成死亡最多的一次传染病大爆发。

5 第一节 病原学 第一节 病原学

6 病原体 病原体

7 外层 血凝素抗原( HA ) --- 主要功能是识别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介导毒粒 囊膜与细胞膜融合,从而造成感染,是唯一能诱 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起到保护作用的抗原。 ---HA 是变异较大的一种蛋白,流感病毒通过其变 异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 --- 抗原亚型特征

8 神经氨酸酶抗原( NA ) --- 与 HA 共同决定流感病毒的亚型特异性。 ---NA 是一种水解酶,可通过水解宿主细胞膜表面糖 蛋白末端的唾液酸,促使病毒颗粒从受染细胞表 面释放出去,对病毒感染的扩散起促进作用。 ---NA 产生的抗体不具中和作用,仅能限制病毒繁殖 量。

9 中间层 类脂质 一层膜蛋白( MP ) --- 是流感病毒的型特异性抗原,不发生变异,是区 别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的主要依据之一。

10 内层 病毒基因组 --- 决定了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和不同毒株间易发生 基因重组的特性 核蛋白( NP ) --- 核蛋白是可溶性抗原,具有型特异性,也是区别 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的主要依据之一。 少量其它蛋白

11 病毒的抗原变异 流感病毒易发生多种变异, 但最突出与最重要的变异是抗 原变异。 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性最强,常常因此而引起世界性 大流行; 甲型病毒的变异可分为三个种型:大组变异( NA 和 HA 均 发生大变异),大约每 30-40 年发生一次;亚型变异( NA 发生大变异, HA 不变或仅小变异),约 10 年发生一次; 变种(株)的变异( NA 和 HA 均小变异),经常发生。

12 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性较小,可引起中等流 行或局部爆发; 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比较稳定,仅引起成人中 散发或婴儿感染。

13 抗原漂移( antigenic drift ) 抗原漂移是指流感病毒内部经常发生的 小变异,是量变的过程。 抗原漂移是由于基因点突变或多点突变 所致,这种突变既可发生在 HA 上,也可 发生在 NA 上, HA 和 NA 的抗原漂移是互 不联系地独立进行的。

14 抗原转变( antigenic shift ) 抗原转变是指甲型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 HA 和 / 或 NA 完全发生了变异,形成新的亚型,是抗原的质 变。 其发生机制可能有 3 种: --- 基因片段的重组 --- 旧亚型株的再现 --- 因基因变异导致宿主特异性的改变,从而出现宿主 的转移。

15 生物学特性 流感病毒不耐热, 50 ℃ 30 分钟、 65 ℃ 5 分钟、 100 ℃ 1 分钟即可灭活 病毒的感染性和酶活性。在低温下病毒较稳定, 4 ℃可存活数周, 在真空干燥或 -20 ℃以下可较长期保存。 病毒在 pH7.7 ~ 7.8 范围内较稳定, pH3.0 时病毒感染力即被破坏, 感染力和血凝素活性在碱性中比在酸性中更稳定。 紫外线、 X 射线、日光等均能灭活流感病毒,先灭活其感染性,然 后灭活酶和血凝素。 流感病毒对乙醇、乙醚、汞、氯、酚、福尔马林、氯仿等化学物 质敏感,但一般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

16 免疫特征 流感病毒一般由呼吸道粘膜侵入而引起感染,其 潜伏期短,因此,血清抗体预防感染的作用有限, 初次感染后免疫不持久 由于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而且流感病毒 的免疫常具有型、亚型甚至株的特异性,因此, 人一生中可经历多次不同型、亚型和变种的反复 感染。

17 体液免疫 HA 抗体是流感的主要保护性抗体,能中和流感病毒。 NA 抗体能限制流感病毒的繁殖,因而具有保护作用。 NP 抗体和 MP 抗体,两者均为型特异性抗体,不能中和病 毒,无保护作用。 NP 抗体在病人恢复期产生,有诊断意 义,它的增高常可作为新近感染的证据。

18 第二节 流行环节

19 传染源 病人 --- 是主要传染源。流感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 72 小时,一般为 24 ~ 48 小时。从潜伏期末即有传 染性,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传染期一般 5 ~ 7 天, 体温正常后不再排毒。 隐性感染者 --- 排毒时间短,排毒量不大,是次要 传染源。但隐性感染者在流行期和非流行期均大 量存在,人数常比病人多,其活动如常,不受限 制,易在人群中起传播作用。

20 动物传染源 猪 --- 可能是人流感病毒的一个贮存宿主,也可能成 为人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重组的场所。 鸟禽类 牛、马、狗等家畜

21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是流感传播的最基本和主要途径。 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 有可能。 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

22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未曾感染过的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 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所产生的 抗体可维持 1 ~ 2 年。甲、乙、丙三型之间无交叉 免疫性。 易感性无男女性别差异。新生儿和婴幼儿易感性 较高,感染后症状较重,病死率高;老年人易感 性一般较低;但对于新变异毒株,成人与婴幼儿 的易感性相同。

23

24 第三节 流行特征

25 世界性大流行的特征 每 10 - 20 年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 --- 世界上已发生过五次大的流行和若干次小流行, 造成数十亿 人发病,数千万人死亡 以甲型流感病毒为主,通常是由于病毒发生大变异而引起 世界性大流行。 人群普遍易感 发病率高,死亡人数多,危害大

26 时间名称名称 病毒病原体影响及危害 1918 - 1919 年 西班牙流感西班牙流感 猪流 感样 病毒 H 1 N 1 可能来源于猪或 H 1 N 1 变异病 毒的禽类宿主 重度大流行,导致 2000 万 -4000 万人 死亡 1957 年 亚洲流感亚洲流感 H 2 N 2 病毒 可能是由带有人 H 1 N 1 病毒的 动物与亚洲禽 H 2 N 2 病毒株的 混合感染所致 全球大流行 H 1 N 1 病毒被替代 1968 年 香港流感香港流感 H 3 N 2 病毒 很可能是由于携带人 H 2 N 2 病 毒的动物与亚洲禽病毒的混 合感染所致 全球大流行 H 2 N 2 病毒被替代 1977 年 俄罗斯流感俄罗斯流感 H 1 N 1 病毒 来源不明,但病毒与 1950 年 的人类流行株几乎完全相同。 在中国及西伯利亚再次出现 未引起全球大流行,主要侵袭 20 世 纪 50 年代以后出生者,自 1977 年起, H 1 N 1 病毒与 H 3 N 2 在人类共同流行。 20 世纪发生的人类流感大流行

27 西班牙流感 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流感于 1918 年 3 月源于西 班牙,然后传遍全国。 4 月,流感相继传至欧洲、 中国、日本。 5 月,流感遍布非洲和南美。 9 月疫 情达到高峰。 10 月,流感便使美国的死亡率达到 了创纪录的 5% 。当年,近 1/4 的美国人得了流感, 67.5 万人死亡。全球约有 2000 ~ 5000 万人在这场 流感灾难中丧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 5 倍。

28 我国的流感流行状况 流行仍以甲型为主。 新亚型出现后,则引起较为广泛的流行,发病率高,且不 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发病一致; 国内流行毒株的抗原性与国外流行的基本一致。 过去消失的亚型可以再现,新旧亚型可共存。从 1977 年 H 1 N 1 再现后, H 3 N 2 与 H 1 N 1 在人群中共存。 流感流行北方重于南方,而且北方有明显的冬春季节性高 峰,主要侵袭对象为青少年和婴幼儿。 病原上表现出乙型病毒株活动增强,而甲型病毒株活力相 对减弱的趋势。

29 分布特征 -- 时间分布 季节性 周期性 长期变异 暴发

30 超额死亡率( excess mortality ) 由于流感流行所造成的超过预期的死亡率,或超 过相近的几个非流行年同期的平均死亡率的部分, 称为超额死亡率。 超额死亡率 = 流行年死亡率-非流行年平均死亡率

31

32 肺炎与流感死亡率 流感病例的死亡,常常是由于并发肺炎所 致。英、美等国家常采用肺炎与流感死亡 率( P&I deaths ),或肺炎与流感死亡数占 总死亡的比例( P&I ratio )的升高作为发生 流感流行的指标。

33 流行的影响因素 温度和湿度:低温高湿-病毒,寒冷-人体 人口密度:流感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较大。 交通条件与人口流动:易引起流感的快速传播。 其他:

34 第四节 预防与控制

35 流行病学监测 保护易感人群 疫情控制

36 流行病学监测 疫情监测 ---2001 年,所设国家流感监测点地区,已从 8 个省份发展到 23 个省份。并根据流感流行规律,于北方省份实行半年监 测,于南方省份实行整年监测。 --- 流感与肺炎死亡率 --- 哨点医院 病毒变异监测: 国家流感中心-实验室 人群免疫状况监测 : 抗体性别和抗体水平

37 保护易感人群 流感疫苗 --- 不推荐全民接种 --- 接种对象:流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可能传播流感给高危 人群的人 药物预防与治疗 --- 金刚烷胺类药物 ---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38 疫情控制 四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 离 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机会


Download ppt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 道症状。 潜伏期短,传播途径简单,具有高度传染性和传播快的 特点,常引起暴发、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 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