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缅族传统文化习俗 主讲教师:高萍. 2 缅族概况 缅甸共有 100 多个民族,缅族人口大 约有 3400 万( 2004 年估数),占全国 人口的 65% ,是缅甸的第一大民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 缅族传统文化习俗 主讲教师:高萍. 2 缅族概况 缅甸共有 100 多个民族,缅族人口大 约有 3400 万( 2004 年估数),占全国 人口的 65% ,是缅甸的第一大民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 缅族传统文化习俗 主讲教师:高萍

2 2 缅族概况 缅甸共有 100 多个民族,缅族人口大 约有 3400 万( 2004 年估数),占全国 人口的 65% ,是缅甸的第一大民族。

3 3 缅族传统文化习俗 第一节 缅族服饰文化习俗 第二节 缅族饮食文化习俗 第三节 缅族建筑文化习俗 第四节 缅族礼俗文化习俗

4 4 第一节 缅族服饰文化礼俗

5 5 一、头饰 缅族男性的传统头饰为包头,缅语俗称 “ 岗包 ” ,意即包头 之物。包头习俗的产生和古代缅族男性结发髻有关。据考 证,自蒲甘时期古代缅族男性就有一块将发髻包起的习惯 。 1885 年在英国全面统治缅甸以后,缅甸男性大多改变 了蓄发盘发髻的习惯,岗包的用途逐渐改编为 “ 缅式礼帽 ” ,是一种米黄色和粉红色的帽子。这种帽子不在作为日常 头饰,而是正式场合和婚礼庆典所用的头饰。 缅族女性的传统头饰则表现为挽发髻、佩戴各种首饰、头 上插鲜花,不包头。

6 6 二、上衣 缅族男性的上衣由衬衣和外衣组成。衬衣的颜色 多为白色。在上班、拜访亲友、会见来访客人、 参见会议或者布施喜庆活动等正规场合,多穿立 领长袖衬衣。外衣则分为对襟衣和右衽衣两种。 缅族男性比较习惯穿对襟衣,是一种无领长袖的 对襟外套。 缅族女性习惯里穿紧身胸衣,外套右偏襟素布或 彩布无领紧身薄外衣,无兜、长袖、短袖皆可。 缅族不论男女在外出时又有佩戴胸针的习惯。

7 7 三、筒裙 缅族男女都没有穿裤子的习惯,取而代之的是穿着筒裙。 筒裙由布料或绸料制作而成,一般宽一米余,长约两米, 用整块布缝接两头成筒状,故今日多译为 “ 筒裙 ” 。穿筒裙 之俗早在蒲甘时期就有了。男士筒裙多为大花格布或冷色 调棉布缝制而成。女士筒裙与男士筒裙不同,颜色艳丽、 花色繁多,上腰缝有两三寸宽的裙腰,多为黑色或红色。 穿时群底边触及脚面。缅族日常穿着的筒裙多由缅甸产的 土布做成,土布具有易吸汗、散热快的特点,非常适合缅 甸炎热的气候特点。尽管有些人认为筒裙不符合时代潮流 ,应该废除。但由于缅甸特有的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及 风土条件,加之缅族自尊自爱的民族情操,所以缅族至今 仍保留着穿筒裙的习惯。

8 8 四、鞋子 缅族不论男女都有赤脚穿人字带拖鞋的习 俗。拖鞋按照制作材料可以分为两种:牛 皮底平板绒带拖鞋和塑料泡沫拖鞋。前者 为旱季和凉季时使用,后者为雨季时使用 。现代的缅族女性更喜欢穿高跟拖鞋。牛 皮底平板绒带拖鞋塑料泡沫拖鞋

9 9 五、饰品 缅族服饰文化中的两个特殊现象 男子的文身 女子涂擦黄香楝木粉浆

10 10 除上述两种缅族特色饰品之外 缅族女性的饰品有耳钉、耳环、戒指、手镯、鲜 花和披巾, 披巾是缅族女性在出席正式场合以及各 类清点时披巾所特有的、在上衣上加披的饰品, 表示文雅、郑重的含义。据传女子披各种披巾的 习俗源自于印度,目的为遮住胸部,表示文雅。 过去,缅族妇女多用棉布披巾,现代则改为披丝 质、毛织或尼龙纱巾。此外,过去的披巾大而长 ,披巾两头垂至脚面,现代的则略短一些,只到 腰际或膝部部位。鲜 花和披巾

11 11 缅族服饰文化特点 (一)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 (二)反映了缅人崇尚自然的传统 (三)体现了缅人的伦理道德观念 (四)带有佛教文化的烙印

12 12 第二节 缅族饮食文化礼俗

13 13 一、主食 缅甸盛产稻米、大豆,大米为缅族人的主食。 传统缅族家庭一天吃两顿饭:早上九点,下午五 点各一次。菜肴以辛辣为主,喜酸、油腻。烹饪 多用植物油,如豆油、椰子油等。做菜时常在菜 中放大葱、洋葱、咖喱粉、辣椒。常吃的有虾酱 、酸菜汤。

14 14

15 15 二、待客(休闲零食) 槟榔 缅烟 拌咸茶 鱼汤米线

16 16 槟榔 槟榔包由茴 香、儿茶、 甘草、石灰、 槟榔子包入 槟榔叶中而 成。

17 17 槟榔

18 18 缅烟(成品烟)

19 19 缅烟(家制烟)

20 20 拌咸茶

21 21

22 22

23 23 鱼汤米线

24 24 三、饮食礼仪 缅族在吃饭时习惯席地而坐用手抓饭。传统缅族 家庭吃饭时父母要坐主位,主位一般是睡觉时头 顶的方向。父母不在时,子女也应该虚出主位。 双亲健在时,父坐主位,母坐父之左,长子居父 右,长女居母左,依次而坐。父亡后,母坐主位 。吃饭时长幼依次动手。父亲暂时缺席时,母亲 要将好菜夹入为父亲准备的餐盘,然后才能动手 吃饭。子女有事需先吃饭时,得先为父母留好饭 菜。

25 25

26 26 第三节 缅族建筑文化习俗 缅族的建筑艺术独具特色,干栏 式的高脚屋住宅、金碧辉煌的宫殿 和多姿多彩的佛塔是缅族建筑艺术 的代表。在本节中我们将依据建筑 的功能将缅族建筑分为住居建筑和 宗教建筑来探究缅族的建筑文化习 俗。

27 27 一、缅族的住居建筑 住居建筑是民间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亦 称民居。从类型上来看,缅族的住居建筑 同中南半岛的其他的民族一样,主要是以 干栏式建筑为主。干栏式建筑俗称高脚屋 。缅族的住居为高脚屋,这是由缅甸的生 态环境和炎热的气候条件所决定的。

28 28

29 29

30 30 二、缅族的宗教建筑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第四节 缅族礼俗文化习俗 一、日常礼仪 缅族在人际交往中待人十分谦恭、友好,他们 所采用的见面礼节,主要有下述三种。 其一,合十礼。由于缅族大多信奉佛教,因 此他们在社交活动之中,一般都习惯于向交往 对象行合十礼。在缅甸,关于行合十礼,有两 点需要强调:一是见到僧侣时,对其只能行合 十礼。二是在行合十礼时不仅要问候对方,而 且戴帽子的人必须首先将帽子摘下来,并且夹 在腋下。

36 36 其二,鞠躬礼。缅族在见到长辈、上级或学者 时,大都要向对方行鞠躬礼,以表示自己特殊的 敬意。 其三,跪拜礼。在民间交往中,缅族在参加父 母、师长或者僧侣时,往往讲究要 “ 五体投地 ” , 向对方行跪拜大礼。这种礼节,其实出自佛门。 按照佛教教规,在行跪拜礼时,行礼者须使自己 双手、双脚、双肘、双膝、额头同时接触地面, 并且在此前后双手合十举至头顶。

37 37 在日常生活中,缅族对长辈尊重有加。他们讲 究,晚辈在向长辈递送东西时,必须使用双手。 在递细小物品时,可单用右手,但应同时以左手 托扶右手下部。在长辈面前通过时,晚辈应当躬 身低首,轻轻走过,不允许昂首阔步,或是奔跑 通过。长辈来到室内时,晚辈必须迅速起身迎侯 。向长辈告辞时,晚辈先要躬身施礼,然后后退 两步,方可离去。

38 38 二、命名 在称呼缅族时,应对其 “ 姓名 ” 首先有所了解。严 格地讲,缅族是有名而无姓的。在缅族的名字之 前,往往会加上一些特定的词,它们类似于尊称 ,但绝非姓氏。例如, “ 吴 ” 意为 “ 先生 ” , “ 杜 ” 意为 “ 女士 ” , “ 哥 ” 意为 “ 兄长 ” , “ 貌 ” 意为 “ 弟弟 ” , “ 玛 ” 意 为 “ 姐妹 ” , “ 塞耶 ” 意为 “ 老师 ” , “ 道达 ” 意为 “ 博士 ” , “ 德钦 ” 意为主人, “ 耶博 ” 意为 “ 同志 ” 。它们都是缅 族平日里常用的 “ 称呼 ” 。

39 39 三、主要禁忌 缅族非常敬重榕树,将其当作佛塔看待。在缅 甸,黄牛受到人们的普遍崇拜。黄牛被他们奉 为神明,非但禁止宰杀、食用,而且不得役使 或鞭打。孔雀与猫头鹰,同样也是缅族所喜爱 的动物。乌鸦在该国也被视为 “ 神鸟 ” 而大受保护 。

40 40 有三种人在缅甸是不可予以轻视的。一是僧侣 。信奉佛教的缅族历来敬重僧侣,每个男子一生 之中都要出家为僧一次。因此,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得对僧侣失敬,并且在任何场合都要主动对 其礼让三先。二是妇女。妇女在缅甸地位较高, 她们可以自主婚姻,并且拥有经济收入,故此有 人称该国为 “ 亚洲第一女权国 ” 。对于缅甸妇女, 千万不要歧视。三是军人。缅甸军人在国家政治 生活中拥有极大的权力。对军人失敬,往往便会 惹火烧身。

41 41 简答题 请简要概括缅族服饰文化中的两个特殊现象, 并分析这两个特殊现象出现的原因。 请简要分析缅甸自然环境与缅甸建筑文化的关 系。 请简要概括缅族礼俗中的主要禁忌。

42 42 参考书目 贺圣达:《缅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李谋、姜永仁:《缅甸文化综论》,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寸雪涛:《缅甸传统习俗研究》,北京,民族 出版社, 2008 年。 钟智翔:《缅甸文化导论》,北京,军事译文 出版社, 2005 年。

43 43


Download ppt "1 缅族传统文化习俗 主讲教师:高萍. 2 缅族概况 缅甸共有 100 多个民族,缅族人口大 约有 3400 万( 2004 年估数),占全国 人口的 65% ,是缅甸的第一大民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