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周代青銅器發展 從列鼎制度到鏤彩錯金 第五組 :7980401 張大希 7980404 葉怡均 7980405 李欣容 7980407 吳彣瑾 7980420 吳佳鴻 課程 : 物質文化史 指導老師 : 李建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周代青銅器發展 從列鼎制度到鏤彩錯金 第五組 :7980401 張大希 7980404 葉怡均 7980405 李欣容 7980407 吳彣瑾 7980420 吳佳鴻 課程 : 物質文化史 指導老師 : 李建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周代青銅器發展 從列鼎制度到鏤彩錯金 第五組 :7980401 張大希 7980404 葉怡均 7980405 李欣容 7980407 吳彣瑾 7980420 吳佳鴻 課程 : 物質文化史 指導老師 : 李建緯

2 大綱 周代青銅器發展 列鼎制度 分級 鼎 從禹鑄九鼎說起 簋 墓葬制度中所體現出的列鼎制 一、西周時期列鼎的出現及列鼎制的不成熟性 二、春秋時期列鼎制度的成熟與漸趨禮崩樂壞 三、戰國時期列鼎制度的瓦解 小結 金襄玉 錯金銀 鑲嵌綠松石的牌飾 夏 洛楊金村出土的錯金銀鬬獸文鏡 結論 參考資料

3 周 (公元前 11 世紀至公元前 256 年) 周武王滅商後創建周朝,先是建都於鎬京(今陜西省西安市西部),公 元前 770 年周朝將都城東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因此歷史上稱遷都前 的周朝為西周(公元前 1066 年 - 前 771 年),東遷後的周王朝為東周(公元前 770 年 - 前 256 年)。

4 周人得到了殷商的工藝匠人和先進的冶鑄技術,使青銅 鑄造業迅猛地發展起來。 隨著政權的鞏固和禮制的不 斷加強,周人在全面繼承殷商青銅工藝優良傳統的基礎 上,在器類、器形、紋飾和鑄造工藝等方面不斷進行改 造和更新,創造出精美的藝術瑰寶,把青銅文化推到了 最鼎盛時期。 在西周中期陪葬品特別是青銅器的組合有著嚴格的要求, 如在貴族的禮器中鼎、簋成組成套。 在考古學上,一個墓葬中所發現的一組形制相同、紋飾 相同、大小依次遞減的鼎的組合被稱之為列鼎。 周代青銅器發展

5 列鼎制度 列鼎出現於西周中期,最早見於陝西寶雞茹家莊 1 號墓。 該墓的年代屬穆王時期。(注:《寶雞弓魚國墓地》, 文物出版社 1988 年版。) 根據考古資料,列鼎數基本上是三、五、七、九這樣的奇 數(注:《山彪鎮與琉璃閣》,科學出版社 1959 年版。), 簋則多為二、四、六、八這樣的偶數。鼎是用來盛置牲肉 的,簋則盛黍稷,二者組合也就是宴饗的象徵,於是便成 為貴族等級的標幟,為禮器之主(注:俞偉超、高明: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北京大學學報》(社科 版) 1978 年第 1 期。)。 所以說列鼎制是貴族禮制的一部 分,與貴族的等級相聯繫。

6 列鼎制度 的分級 位階周代 禮制規定 天子九鼎八簋 諸侯七鼎六簋 大夫五鼎四簋 士 三鼎二簋 ( 上士 ) 一鼎一簋 ( 下士 )

7 《打開清宮的藝術寶庫》澳門藝術博物館 鼎 《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注:「 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8 除了炊煮及盛食之用外,鼎還有以下幾個意義: (一)作為貴族進行祭祀、征伐、宴饗等禮制的重要禮器。 (二)作為古代社會「明尊卑、別上下」之用,也就是統治階層階級制 度及權力的標誌。所謂「鐘鳴鼎食」就是指鐘與鼎被當作貴族重要的 禮樂器代表。 (三)作為王權的象徵,如「問鼎中原」。根據禮書記載西周天子用九 鼎第一鼎是盛牛,也稱「大牢」,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 鼎或一鼎。 鼎

9 簋 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 商周時期,簋是重要的禮器,特別是西周時代, 在祭祀與宴饗時,以偶數組合的簋與奇數的列鼎 配合使用。

10 從禹鑄九鼎說起 夏代初年前後,大禹德性有嘉,率人平治水 土,將天下劃分為九州。遠方的部族將本地的山 川和珍奇物產放在圖上,還將貴重的銅貢獻給九 州的長官。禹征集九州的貢金,鑄成九只大鼎, 並將九鼎置於都城,代表全國九個州,象徵執鼎 者擁有統治天下的權力,受到萬民的擁戴。九鼎 也因此被奉為傳國寶器,世代相傳,國脈相繼。

11 墓葬制度中所體現出的列鼎制 一、西周時期列鼎的出現及列鼎制的不成熟性 山西曲沃北趙的西周晉侯及夫人墓 5 鼎 4 簋 ( 西周末年的晉侯邦父之墓 ) 兩周之際的 93 號晉侯墓 5 鼎 6 簋 二、春秋時期列鼎制度的成熟與漸趨禮崩樂壞 以河南陝縣上村嶺虢國墓地為例 三、戰國時期列鼎制度的瓦解

12 虢國墓地的青銅列鼎 三門峽虢國墓地位於黃河中游的三門峽市郊,虢國是西周 初年分封的一個重要姬姓諸侯國 。 其中規模最大的就屬虢國國君仲的墓葬。 墓中有九件形制相同、紋飾相同、大小依次,為一青銅列 鼎,與之相配的是八簋、八鬲,數量與天子禮制相當,由 此可知應為踰制的現象。 可能是因為西周晚期,隨著周王室勢力的衰微,宗法等級 制度開始走向衰敗,而強大的諸侯國便乘勢稱王。 不過虢國墓地各等級墓葬的用鼎的狀況說明在諸侯國內部 用鼎制度還處於十分嚴密有序的狀態。

13 小結 以上的考古發現反映了春秋中期以後用鼎制度出現的新變 化,即諸侯開始用 9 鼎,諸侯之卿、上大夫用 7 鼎,下大夫 則用 5 鼎。這是春秋中、晚期列鼎制進一步發展的標幟。此 期列鼎制的重要特點是諸侯、卿等高級貴族使用列鼎數量 的上升,這種禮制上的升格不僅反映出了周天子勢力衰微。 諸侯國君與之分庭抗禮,還反映出該時期在諸侯列國內卿、 上大夫的勢力不斷擴大,卿、上大夫的地位迅速上升,其 權力膨脹的結果是他們逐漸地架空國君。 春秋中、晚期,卿、大夫身份地位的提高與春秋時期周王 室勢衰,無法強有力地維護等級秩序以及列國間頻繁的爭 霸戰爭有關。在戰爭中國君往往要依靠卿、上大夫帶兵征 戰,所以其地位逐漸上升。

14 三、戰國時期列鼎制度的瓦解 鐵製農具的普遍使用帶動新的社會力量崛起 戰國早期 戰國中期 戰國中期偏晚階段到戰國晚期

15 金襄玉 錯金銀 古人不滿足於青銅器單一的青灰色相,試 圖將青銅與玉石材料組合於一器,形成相 互烘托的色彩效果。早在夏代已出現鑲嵌 綠松石的牌飾,綠松石嫩綠而又閃亮的點 綴,使青銅器顯得美麗華貴,商代以後這 種青銅器更為普遍。 春秋戰國時代,競尚豪華,錯金銀的裝飾 風氣大為流行。

16 鑲嵌綠松石的牌飾 夏 1981 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

17 鏤 彩錯金 雕刻。爾雅 ˙ 釋器:「金謂之鏤,木謂之刻。

18 雕刻金銀 又稱金銀錯,此工藝始於春秋,至戰國中達至鼎盛之 一種青銅工藝技術。 通常作法是在鑄造青銅器時,預先於器表鑄出淺凹之 銘文或紋飾;部份精細者難以鑄造完成紋飾,則於銅器表 面鑄成後再以工具刻上,形成凹槽,然後在這些凹槽內嵌入 金銀絲或或金銀片,再以錯 ( 礪 ) 石 ( 磨刀石 ) 將器表打磨平滑。 此工藝最早見於兵器、後來開始興盛於青銅禮器上。採用錯 金銀之器物,也由兵器、禮器普及到樂器、節符、璽印、車 飾、帶鉤、銅鏡等日常用品。 「金錯工藝近世多稱錯金,加銀則稱錯銀。」

19 洛楊金村出土的錯金銀鬬獸文鏡

20 結論 西周覆亡,平王東遷之後,國家由統一而分裂,從春秋時期諸侯 稱霸到戰國時期列國分立的局面。青銅器的演變,充分的反映出上述 的變革。西周青銅器大多屬於王世和王朝臣屬,進入東周,列國青銅 器大量增加,包括一些庶姓小國也有器物出現,這讓青銅器的地方性 逐漸增強,呈現出爭奇鬥艷的新型式。 論青銅器的演進,春秋中期到戰國中期市一個絢麗燦爛的大階段, 可視為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史上的第二高峰。

21 參考資料 書籍 高蒙河 銅器與中國文化 世紀出版集團, 2003.5 李學勤 青銅器與古代史 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2005 杜廼松 中國青銅器發展史 紫禁城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上村嶺虢國墓地》科學出版社, 1959 河北省考古研究所編 《河北省考古文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初版 期刊 史樹青 〈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 《文物》 1973 年第 6 期 齊文濤 〈概述近年來山東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文物》 1972 年第 5 期 《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 M2001 發掘簡報》 《華夏考古》 1992 年 3 期 印群 論周代列鼎制度的嬗變 《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 1999/04 , 45 ~ 49 頁 溫廷寬 幾種有關金屬工藝的傳統技術方法 《文物參考資料》 1958 年第三期 宋健 關於西周時期的用鼎問題 《考古與文物》 1983 年 1 期。 論文 李建緯 世俗情趣、財富與新審美觀 ─ 中國三代時期金器介紹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所博士論文 網站 國立歷史博物館 http://www.nmh.gov.tw/zh-tw/Home.aspx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www.ihp.sinica.edu.tw/~museum/tw/index.html


Download ppt "周代青銅器發展 從列鼎制度到鏤彩錯金 第五組 :7980401 張大希 7980404 葉怡均 7980405 李欣容 7980407 吳彣瑾 7980420 吳佳鴻 課程 : 物質文化史 指導老師 : 李建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