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四念處的體驗和應用 祖師禪林禪二 陳武雄 2016.04.02-03. 大家都在追求幸福 幸福是什麼 ? 2.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四念處的體驗和應用 祖師禪林禪二 陳武雄 2016.04.02-03. 大家都在追求幸福 幸福是什麼 ? 2."—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四念處的體驗和應用 祖師禪林禪二 陳武雄 2016.04.02-03

2 大家都在追求幸福 幸福是什麼 ? 2

3 幸福=健康Χ(財富,名望,親情…) 3

4 健康 : 身體健康,心理健康 4

5 心理健康=F(生活方式和觀念) 知足常樂、淡泊名利、安居樂業、 安貧樂道、自由自在、樂觀合群 5

6 健康、財富、職業、名望、 才能、娛樂、親情、朋友 不可能永遠擁有 不可能全部擁有 6

7 因此最重要的是在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觀念 尋求內在的祥和寧靜 7

8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就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古德 8

9 禪的智慧 在平常生活之中 能夠不受環境所影響 而能夠自在的應對 這也就是智慧 而智慧的產生一定要從 身心的放鬆、安定、平穩作為基礎

10 禪修---練心 雜亂心---集中心---統一心---無心 10

11 禪堂的禪修 : 念佛、 數息、隨息 、默照、話頭 11

12 平常日用中的禪修 : 凡是一舉手、一投足,起心動念處, 全部生命的動靜運作, 都是用功辦道的道場 這就是禪宗所提倡 「禪在平常日用中」的大道裡所在 12

13 簡單重複的動作 都是用功的道場 13

14 刷牙,吃飯,洗碗、掃地, 泡茶, 走路,都是簡單重複的動作 都可用功靜心 : 專心投入, 清楚每一個動作, 清楚動作中的感受 ,及心念的變化 不想過去,不想未來,感受它,享受它 14

15 止觀雙運 止(修定)---五停心觀, 是五個淨化心靈、 終止心靈晃動、促進禪定的方法 觀(修慧)---四念處, 透過對身受心法四者的觀想, 來拔除貪、嗔、癡 這些根本煩惱的糾纏, 得以覺空並從生死中解脫 15

16 五觀對治五蓋 不淨觀對治貪欲, 慈心觀對治瞋恚, 因緣觀對治昏沈, 數息觀對治散亂, 界分別觀或念佛觀對治猶疑 16

17 17 四念處 觀身受心法, 要建立在禪定的基礎, 其最終的目的 是要引發無漏智慧

18 18 觀 身 所觀察的對象是如其本然呈現的身體和它的動作。 觀察他們從這一刻到下一刻的變化。 只需要對身體進行直接和簡單的觀察。 時時明察身體的動作,從粗而細,從局部而全身, 逐層觀照,乃至明察秋毫,隨時隨地,都能清清 楚楚。

19 觀 身 人有把身體等同自我的傾向方面,也把 與外境互動所產生的感受連結自我 進而察覺到身體乃是眾多煩惱與執著的 本源,因為我們本能的保護並滿足身體 的各種慾望,正是把我們綁在生死輪迴 的繩索 19

20 20 觀 受 透過正念接受一切的感受,讓自己深入 觀察樂與苦的生起與變化 了知我們以感受為工具,將苦樂、利害 等化為二分法,形成自我與世界 觀苦樂僅僅是受,而非苦非樂,心即能 夠明淨安靜。

21 21 觀 心 近距離審視我們的心,將發現它是受外在的 刺激和內在的思緒的影響而起伏不定的急流 當我們沒能覺知到我們的心念時,心念便會 自動的產生並會主宰我們 在起心動念處用功,觀照每一個念起念滅處, 究竟在想些什麼? 最後覺察到沒有永恆的心相可見,親證無常 的真理。

22 22 觀 法 一切思想、觀念、分別與現象,都是法, 諸法均是身相、物相產生的印象及符 號,均非永恆的實相,也不能獨立自己 存在 觀察心念反應的情況(執着,分別 ,思 議)覺知法的空性

23 23 簡要四念處 觀身:時時明察身體的動作,外而內,粗而 細,局部到全身,片刻到綿密 觀受:五根對五麈接觸的身心感覺(鬆緊冷熱) 觀心:觀照每一起心動念 觀法:觀照心念反應的情況(有無執着,思 議)

24 24 初學者四念處的實修 --以拜佛為例 觀照拜的動作---觀身 觀照拜的肢體的覺觸---觀受 觀照所受的心念及反應---觀心 觀照心念反應的情況,有無執著---觀法

25 觀 身 受 25

26 法鼓八式動禪 動禪 = 運動 + 禪修 佛法 : 四念處 26

27 法鼓八式動禪的心法原則 身在哪裡,心在哪裡 清楚 放鬆 全身放鬆 27

28 28 清 楚 清楚身體的動作(覺知力的培養) 兩個層次: 局部到全身,片刻到連續綿密不斷 以主要的動作為清楚的重點 清楚身體感受,鬆、緊、痛、酸、漲 有雜念,知道、放下;外境干擾,知道 、放下,不起分別心

29 29 放 鬆 身體:放掉不必要的力量,用最小的力 量,從頭到腳放鬆 心理:不設定目的,不追求特定的感受 或經驗; 自然輕鬆,不用力專注; 沒其他事要做、要想,內心是自自 在在的 鬆緊對比法、延伸法、微調法

30 練習次第  清楚 1.清楚局部動作 →清楚全身動作 2.片刻間斷性清楚 →連續綿密清楚  放鬆 1.局部放鬆 →清楚全身放鬆 2.同時清楚全身放鬆及動作綿密 3.享受放鬆 30

31 在生活中的應用 31

32 三十分鐘放鬆禪 伸展放鬆(清楚、放鬆) 享受呼吸 清楚放鬆、全身放鬆 32

33 33 食 物 禪 感恩 觀看食物的種類、顏色 想想有多雙手成就餐桌上的飯菜 體驗 放鬆身心 清楚嘴巴、舌頭的動作 清楚食物的味道、粗細 清楚自己的心念喜惡 沒有時間的限制

34 34 吃飯禪頌 (可用叩鐘偈的調子來唱) 放鬆我身心 挺直我腰身 聞到飯香味 看到菜青翠 慢慢地咀嚼 細細地品嚐 食物有粗細 飯菜有芳香 咀嚼我平靜 咀嚼我喜悅 品嚐大自在 品嚐人間愛 清楚我放鬆 身心在微笑 當下是淨土 生命本美妙

35 茶 禪 * 茶葉、茶具、沖泡、奉茶、茶桌擺設,都 要全然投入,如待上賓 * 飲茶,在虛靜的狀況下,六根全開,自然流暢的觸 及茶的色香味韻氣。 * 賞茶的人要放下自己先前的經驗及好惡,不預期不 執取,才能讓茶當主人,展現如期本然的面貌 * 藉由向內覺知自己身心,更細緻更敏銳的培養眼耳 鼻舌身的覺知力,沒有分別心、沒有好惡,來體驗 一泡茶所展現出的多樣風味。

36 36 工 作 禪 * 工作時清楚身體放鬆,清楚手的動作 開會時清楚對方的談話,清楚自己身心的 放鬆 * 工作要趕不要急,要忙不要亂 * 享受工作,把工作當成一種奉獻,一種藝 術把玩、一種生命的欣賞 * 見有機緣宜把握,沒有機緣要營造,機緣 未成熟不強求

37 37 走 路 禪 (一)經行(慢步、快步、立禪) (二)安住在身受 * 自然走路、自然呼吸 * 從頭到腳放鬆,清楚全身放鬆的感覺 * 把心放在腳步,清楚兩隻腳連續不斷的動作上 * 一有妄念,就回到清楚身體放鬆,清楚腳步 一起一落 (三)六根皆開啟,花草不沾黏 不專注在腳步的覺受,也不專注在身體的放鬆,而 耳聽、眼看、鼻聞,都全面的自然的清楚,但又不 特別專注在哪一個覺受。

38 放 鬆 禪 * 坐在椅上腰背頸部打直,眼睛微微閉上 * 從頭到腳局部的逐一放鬆 * 清楚全身放鬆,喜悅,微笑 * 不思議,沒有分別,不討論 * 有雜念知道放下,任何聲音,聽到放下 * 清楚身心放鬆。 最後只有清楚,連放鬆的念頭都放掉。

39 養成放鬆身心的習慣, 開會、工作、閱讀 時時保持對身心的覺照 39

40 40 多保持一份向內看的心 就會少一點被外境困擾的可能 就能夠多保持一份寧靜的心

41 我清楚地看到拋物線 41

42 觀苦樂僅僅是受,而非苦非樂 42

43 痛苦 = 疼痛 Χ 抗拒 43

44 120公分的大腸鏡 44

45 怎麼面對身體的疼痛 觀想甘露水注入疼痛之處,轉化全身的清涼 接受自己的疼痛,並慈悲轉念,真心希望一樣 受苦的別人,能夠解脫 觀苦樂僅僅是受,而非苦非樂,心即能夠明淨 安靜 45

46 觀 心 無 常 46

47 自主的念頭 還是被無意識的念頭帶著走 有意識的動作 無意識的動作 47

48 腦海中不停冒出 是非、美醜、好惡的念頭 都是無自主意識的 48

49 觀照你的心念 不要討論、不要判斷 49

50 不活在過去---不被過去的經驗折磨 不活在未來---不被未來的期望迷惑 就是活在當下

51 只有活在當下 珍惜一切因緣 就能改變未來的種種因緣 51

52 喝茶時 放開眼耳鼻舌身意,去看、去聽、去 享受, 當茶香呈現時, 不去連結過去的印象或內心的期待 只聞到、感受到、覺察到這一念, 但沒有掉入分別好壞 52

53 觀照情緒、感覺和心情, 沒有判斷,只是觀照、 你將會發覺 大多數佔有你的是情緒、感覺和心情。 如是的觀照, 你將變成自己的主人, 沒有什麼事會打擾你 53

54 自由自在地作自己的主人, 不再任由干擾心的念頭來支配自己, 從 和 專斷心態中脫離出來 讓我們內在的潛能 可以自由的表達出來 54

55 55

56 觀 法 無 我 56

57 什 麼 是 法 一切的文字圖像意象 心的運作 世間的現象 57

58 無我 不能獨立存在 不是本來如此 不能永遠如此 58

59 煩惱的源頭 慾望: 想要得太多,需要的不多 忌妒: 和別人比較,心生忌妒,受傷的永遠是 自己 仇恨: 內心受傷想要報復。不管今天消滅多少 敵人,明天新的敵人依舊會出現 59

60 60

61 61 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 擁有再多也無法滿足 ,就等於是窮人 ---- 聖嚴法師

62 費斯汀格(Festinger)法則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組成, 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 如何反應所決定。 62

63 煩 惱 是 什 麼 情緒、煩惱的產生 都是念念相續的結果 最後形成煩惱的漩窩 我們掉在裡面而不自覺 63

64 蒼蠅與梅花 64

65 罪性本空唯心造 心若亡時罪亦滅 心亡罪滅兩俱空 此則名為真懺悔 65

66 深信情緒的空性 66

67 第一時間掌握到情緒 要在第一 個負面念頭出現時 立即覺知到它 切斷念頭的續流 不讓前念勾取下一念,就不會念念相續 67

68 已經產生情緒時怎麼辦 一、先不要處理引起情緒的人事物 ( 造成考不好的 原因 ) ,先處裡情緒 ( 考不好的心情 ) 二、用心體會呼吸,先深呼吸三次,再用手感受 腹部的起伏,靜待情緒的轉化 三、不思考、不對抗,停止大腦的討論,不要陷 入情境中,只是清楚地觀照它、擁抱它, 靜靜的覺知情緒, 情緒會自然轉化 68

69 心頭一塊又重又酸的鐵塊 69

70 培養全面觀照的實修 我們常會用過去的經驗和集體文化思維模式看 待及判斷現在,因此出現全然扭曲的視野,看 不到客觀的現象 每天面對生活中的實際狀況,常常觀照自己的 身口意,不心隨境轉,不起分別心 對當下情境,不加評斷,不思善不思惡,只讓 整件事的全貌呈現於意識中 70

71 71 隨時在禪悅中 要把禪修當作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並維持一定的規律 性,不是只到禪堂打坐,而要在起心動念,行住坐臥, 皆在修行用功 隨時把心拉回來,安住在身體及其動作:呼吸 、刷 牙、吃飯、走路、切菜、工作、開會 清楚放鬆,在放鬆中工作,清楚自己身體的放鬆 覺知心念,念頭升起時,不阻擋、任其來去,但也不 陷入其中,將注意力隨時回歸到身體

72 培養空觀的智慧 清楚一切現象都是因緣起因緣滅 而能超越對現前物相覺受的美好 了知因緣起因緣滅 物相的本質是空寂的 沒有究竟的自性存在 -- 果如法師(茶禪一味) 72


Download ppt "四念處的體驗和應用 祖師禪林禪二 陳武雄 2016.04.02-03. 大家都在追求幸福 幸福是什麼 ? 2."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