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吹 召 Modified 8年之前
2
第十二章性传播疾病
3
概念:指通过性行为传染而在社会 上有较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疾病 种类很多,病原体可以是病毒、衣原 体、支原体、真菌、原虫、昆虫等 性 病
4
梅 毒 梅 毒 ( syphilis ) ( syphilis ) 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5
一、 传染途径: 性交传播(占 95% ) 后天性梅毒 后天性梅毒 输血、接吻、职业 后天性梅毒 后天性梅毒 胎盘 先天性梅毒
6
本病特点是: 全身性 全身性 长期性 长期性 隐匿性 隐匿性
7
二、基本病变: 1 .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 炎 可见于各期梅毒 可见于各期梅毒 2. 树胶样肿(梅毒瘤) 见于第三期梅毒 见于第三期梅毒
8
1 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 小动脉内膜内皮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 生 管壁厚、腔窄,甚至闭塞;血 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小动脉内膜内皮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 生 管壁厚、腔窄,甚至闭塞;血 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9
梅毒(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
10
2. 树胶样肿(梅毒瘤) 为特异性肉芽肿病变 部位:皮肤、肝、骨、睾丸等 肉眼:结节状,灰白,质韧、 有弹性似树胶 有弹性似树胶 镜下:似结核性肉芽肿
11
梅毒(树胶样肿)
12
三、病程分期 ( 后天性梅毒 ) 一、二期为早期梅毒 有传染性 有传染性三期为晚期梅毒(内脏梅毒) 常造成内脏的破坏性病变 常造成内脏的破坏性病变
13
I 期梅毒: 病变特点:硬下疳 及局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及局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硬下疳是在螺旋体入侵的局部最 先形成丘疹、水疱,溃破后形成 的浅溃疡(质硬,边隆,底洁, 无痛,直径约 1cm )
14
Ⅰ期梅毒(硬下疳,面颊) Ⅰ期梅毒(镜下)
15
梅 毒 (引自希巴图谱)
16
II 期梅毒: 病变特点:梅毒疹 梅毒疹:全身皮肤(以躯干、 四肢多),斑、丘疹,对称, 红棕色,不痛不痒;在会阴、 肛周形成扁平湿疣 梅毒疹:全身皮肤(以躯干、 四肢多),斑、丘疹,对称, 红棕色,不痛不痒;在会阴、 肛周形成扁平湿疣 结局:反复发作
17
梅毒疹
18
III 期梅毒: 病变特点: 以以以以树胶样肿为主 可可可可累及任何内脏 造成破坏性病变
19
1 . 梅毒性主动脉炎 占 80-85% ,感染后 15-20 年发生 部位:升主 A ,主 A 弓、胸主 A 病变:主动脉外膜滋养血管的闭塞性 动脉内膜炎 主动脉中层弹性纤维 和平滑肌缺血、退行性变及瘢痕形 成; 内膜纤维增生 树皮样皱纹 内膜纤维增生 树皮样皱纹
20
结局: 结局: 主 主 主 主动脉瘤形成 主 主 主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冠 冠 冠 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闭塞
21
梅毒性主动脉瘤 ( Prof. Orr 提供)
22
动脉瘤
24
2. 神经梅毒 : 占 5-10% 占 5-10% 脑膜血管梅毒 脑软化、脑出血; 脑软化、脑出血; 麻痹性痴呆; 脊髓痨 (脊髓后柱与后根变性)
25
3. 其他脏器: 肝、睾丸等 肝、睾丸等 病变以树胶肿为主 病变以树胶肿为主
26
未经治疗的I、II期病人: 约 1/3III期 1/3自愈 1/3隐性
27
四、先天性梅毒(胎传梅毒) 1 .死胎; 1 .死胎; 2 .早期胎传梅毒: 2 .早期胎传梅毒: 在出生两年内发病 在出生两年内发病 3. 晚期胎传梅毒: 3. 晚期胎传梅毒: 在出生两年以后发病 在出生两年以后发病
28
早期胎传梅毒 皮肤粘膜广泛梅毒疹 口角、肛周病变 留下放射状瘢痕(有诊断意义) 肺、肝、胰等内脏弥漫性间质炎广泛纤 维化 发育、营养障碍。 骨软骨炎 马鞍鼻,马刀胫 ( 胫骨前侧骨 膜的增生使胫骨向前呈弧形弯曲, 形成所 谓马刀胫 (saber shin) 。
29
先天性梅毒 鼻溃疡性树胶肿鼻骨损毁 ( 引自胡正详,病理学, 1951)
30
先天性梅毒
31
晚期胎传梅毒: 三联征: 间间间间质性角膜炎 神神神神经性耳聋 锯锯锯锯齿形门牙
32
锯齿形门牙
33
淋 病 淋 病 ( gonorrhea ) ( gonorrhea ) 由淋病双球菌感染引起的 由淋病双球菌感染引起的 急性化脓性炎 急性化脓性炎 主要通过性交传播 主要通过性交传播 少数可间接传染 少数可间接传染
34
病理变化 局部:主要侵犯泌尿生殖系统粘膜 上皮 急性化脓性炎 上皮 急性化脓性炎 1 .男性淋病 1 .男性淋病 2 .女性淋病 2 .女性淋病 3 .新生儿淋球菌性眼炎:可致盲 3 .新生儿淋球菌性眼炎:可致盲 全身:血道播散 败血症
35
尖锐湿疣 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 引起的良性疣状赘生物 大多数通过性接触传播, 少数通过其它方式交叉感染
36
病变部位: 外阴、阴道、宫颈、尿道、 外阴、阴道、宫颈、尿道、 肛周皮肤 肛周皮肤肉眼: 多发性,小而尖的乳头状新 多发性,小而尖的乳头状新 生物,有蒂或广基,淡红色湿润 生物,有蒂或广基,淡红色湿润
37
镜下: 鳞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表 面角化不良,棘细胞层明显 增生,可见 “ 挖空细胞 ” 鳞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表 面角化不良,棘细胞层明显 增生,可见 “ 挖空细胞 ”
38
尖锐湿疣
39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原:人免疫缺陷病毒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 为单链 RNA 逆转录病毒,分 HIV-1 和 HIV-2 二型。 HIV-1 分 9 个亚型,世界各地流行 HIV-2 主要在西非地区流行。 中国已发现 HIV-1 和 HIV-2 两个病毒类型存在。
41
HIV 病毒
42
病因及发病机理 传染源: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血液、唾液、精液、泪液 阴道分泌物、乳汁中等。 阴道分泌物、乳汁中等。主要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尤其是同性恋者。 ①性接触尤其是同性恋者。 ②污染针头静脉注射。 ②污染针头静脉注射。 ③输血及血制品。 ③输血及血制品。 ④母体 → 胎盘 → 胎儿或通过哺乳、粘膜接触等方式感染婴儿。 ④母体 → 胎盘 → 胎儿或通过哺乳、粘膜接触等方式感染婴儿。 ⑤医务人员职业传播,少见。 ⑤医务人员职业传播,少见。
43
特点和危险人群 ( 1 )特点: T 细胞介导的免疫缺陷伴机会感染和继发恶 性肿瘤。 ( 2 )危险人群: ①男性同性恋、两性恋、乱交者。 ①男性同性恋、两性恋、乱交者。 ②静脉注射 “ 吸毒 ” 者。 ②静脉注射 “ 吸毒 ” 者。 ③接受血制品者(血友病患者及接受多次输血者) ③接受血制品者(血友病患者及接受多次输血者) ④危险双亲的婴儿及与高危人群有异性性接触者 ④危险双亲的婴儿及与高危人群有异性性接触者
44
发病机理 HIV → 机体 → CD4+ 细胞 → CD4+ 细胞溶 解丢失 → 外周血 CD4+ 细胞 ↓↓ , CD4+/CD8+ 细胞比值倒置。
45
发病机理 ① HIVgp120 外膜蛋白与 CD4+ 细胞表面的 CD4 分子结合进入 CD4+ 细胞内, HIV 可整 合人 CD4+ 细胞的基因 DNA → 转到 RNA 及 细胞膜上呈出芽状生长繁殖,形成病毒颗粒, 脱落即成为 HIV → 继续感染并损伤 CD+4 细 胞。
46
发病机理 ② HIV 可能主要感染 TH1 细胞(主要调节细胞 免疫) → 使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而对 TH2 细 胞调节的抗体形成影响不明显。 ③ HIV 尚可感染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在其 内复制、贮藏(胞浆),并作为运载工具将 HIV 运至其它部位,还可穿过血脑屏障,引 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47
病理改变 ( 1 )免疫学异常:细胞免疫缺陷为主 ①末梢血淋巴细胞减少, CD4+ 细胞减少明显, CD4+/CD8+ 细胞比例倒置( <0.5 为本病特征) ② NK 细胞活性降低 ③血清可检出抗 HIV — Ab 、抗 EB 病毒 Ab 、抗巨细胞 病毒 Ab ( 2 )淋巴组织病变 淋巴组织萎缩,其内淋巴细胞减少,副皮质区 CD4+ 细胞进行性减少,晚期组织空虚,一片荒芜。 淋巴组织萎缩,其内淋巴细胞减少,副皮质区 CD4+ 细胞进行性减少,晚期组织空虚,一片荒芜。 ( 3 )脑病变:脑膜炎、亚急性脑病、痴呆等。
48
病理改变 ( 4 )继发性感染 ①范围广,脑、肺、消化道常见 ①范围广,脑、肺、消化道常见 脑 : 弓形虫、新型隐球菌、巨细胞病毒和乳多空 病毒感染。 脑 : 弓形虫、新型隐球菌、巨细胞病毒和乳多空 病毒感染。 肺:卡氏肺孢菌感染。 肺:卡氏肺孢菌感染。 ②致病微生物多:病毒、真菌、原虫、细菌等。 ②致病微生物多:病毒、真菌、原虫、细菌等。 ③病灶内炎症反应轻微。 ③病灶内炎症反应轻微。
49
HIV 感染引起脑巨噬细胞反应
50
图 HIV 感染的免疫病理机制
51
图 HIV 感染后 CD4+ T 细胞的多种效应
52
继发性感染 ①范围广,脑、肺、消化道常见 ①范围广,脑、肺、消化道常见 ②致病微生的多:病毒、真菌、原虫、 细菌等 ②致病微生的多:病毒、真菌、原虫、 细菌等 ③病灶内炎症反应轻微 ③病灶内炎症反应轻微恶性肿瘤: 常伴 kaposi 肉瘤、淋巴瘤 常伴 kaposi 肉瘤、淋巴瘤
53
4 、临床病理联系 ( 1 )发热、消瘦、腹泻和持续性全身淋巴 结病 ( 1 )发热、消瘦、腹泻和持续性全身淋巴 结病 ( 2 )继发机会性感染 ( 2 )继发机会性感染 ( 3 )伴发少见肿瘤 ( 3 )伴发少见肿瘤 HIV→ 机体 4-7w 抗 HIV→ 健康病毒携带者 → 中间发展 →AIDS HIV→ 机体 4-7w 抗 HIV→ 健康病毒携带者 → 中间发展 →AIDS 预后: 死亡率 100% 预后: 死亡率 100%
54
引自
55
爱滋病患者的内脏通常有卡波西肉瘤。这里所见的是肝内多发的不规则块状物。
57
中倍显微镜下见到的是早期淋巴增生的 HIV 淋巴结病。
58
AIDS 病人合并疱疹 合并 Kaposi 肉瘤 ( 黄尚文教授提供 )
59
艾滋病患者
60
艾滋病患儿
61
参考文献 [1] Carlos Thomas. Sandritter Macropathology Textbook and Color Atlas.5th B.C.Decker Inc , 1990. P272 Fig13.49 P134 Fig 5.79 [2] Robin A. Cooke, Brian Stewart.Colour Atlasof Anatomical Pathology 2nd 1995 P42 Fig.3.39,3.40, P44 Fig.3.46 , P193Fig10.6 [3]Vinay Kumar, Ramzi S. Cotran, Stanley L. Robbins. Robbins Basic Pathology. 7th ed, Peking University Medical Press,2003, P307-324 P314 Fig. 9-5 , P492 Fig. 13-34 [4]Emanuel Rubin, John L. Farber. Pathology. 3rd ed. Philadelphia.New York Lippincott-Raven, 1998,P669-858, P75 Fig13-40, P775 Fig14-15, P [5] Ramzi S. Cotran, Vinay Kumar, Tucker Collins,. Robbins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6th ed, Philadelphia London Toronto Montreal Sydney Tokyo, Saunders, 1999, 329-402 ) P353 Fig9- 20,P387Fig9-53AB [6] FRANK H. NETTER.THE CIBA COLLECTION OF MEDICAL ILLUSTRATIONS. CIBA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C. 1948 。 P26 PLATE10 , P29 PLATE13, P30 PLATE14 , P33 PLATE17 , P32 PLATE16,P128 PLATE63, [7] 沈忠英 杨光华 王宝美 传染病 见:武忠弼主编 病理学 第四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 1998.P 485-523 [8] 来茂德 传染病 见:杨光华主编 病理学 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年, 354-384. [9] 胡正详 秦光煜 刘永 主编 病理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51 P 339 图 31-3 , P446 图 38-19 ,图 38-20 。
62
再见! 同学们,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