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泊铅赛 於 Modified 8年之前
1
第 5 章 中枢兴奋药及利尿药
2
中枢兴奋药作用部位的选择性 是相对的。 剂量 ↑ , 作用强度 ↑ , 作用范围 ↑ , 选择性 ↓ 一、中枢兴奋药 中枢兴奋药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药物, 主要作用于大脑、延髓和脊髓,对中枢神经的不同 部位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
3
中枢兴奋药的分类( 1 ) 按照药物的作用部位和效用,可分为三类: ①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 ( 咖啡因 ) ; ②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 ( 尼可刹米、 回苏灵、山梗菜碱 ) ; ③主要兴奋脊髓的药物 ( 士的宁 ) 。
5
按化学结构和来源分类 中枢兴奋药的分类( 2 ) 结构类别代表药物 生物碱类咖啡因 、可可碱、茶碱 酰胺类尼可刹米、吡拉西坦 其他类克脑醚、盐酸甲氯芬酯
6
天然存在的黄嘌呤类衍生物 环取代甲基的多少及位置稍有不同 Caffeine 可可碱 茶碱 1. 生物碱类
7
药理作用强度比较 中枢兴奋作用 Caffeine > 茶碱 > 可可碱 兴奋心脏、松弛平滑肌及利尿作用 茶碱 > 可可碱 > Caffeine 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 咖啡因主要用 于中枢性呼吸 衰竭。 茶碱主要为平 滑肌松弛药, 用于平喘。 Caffeine 可可碱 茶碱
8
黄嘌呤类药物的口服吸收较好。 其结构与核酸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如黄嘌呤、次黄 嘌呤、尿酸的结构相似,故毒副作用较低。 其他黄嘌呤类药物 药品名用途 氨茶碱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心功 能不全和胆绞痛 己酮可可碱治疗脑血管障碍,血管性头 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二羟丙茶碱用于支气管哮喘
9
代表药物:咖啡因 Caffeine 咖啡因的历史 咖啡因是一种植物生物碱,在许多植物中都能够 被发现。作为自然杀虫剂,它能使吞食含咖啡因 植物的昆虫麻痹。人类最常使用的含咖啡因的植 物包括咖啡、茶及一些可可。 咖啡是在西元五、六世紀時期 在伊索匹亞被發現的。 1819 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 希 · 费迪南 · 龙格第一次分离得到 纯的咖啡因。
10
结构和命名 化学名为: 1,3,7- 三甲基 -3,7- 二氢 -1H- 嘌呤 - 2,6- 二酮一水合物 三甲基黄嘌呤
11
母体 1H- 嘌呤 - 2,6- 二酮 3,7- 二氢 -1H - 嘌呤 -2,6- 二酮
12
理化性质 水解开环 鉴别反应 弱碱性
13
极弱 pKa(HB + ) 0.6 与强酸不能形成稳定的盐 (如盐酸、氢溴酸) Caffeine 可与有机酸或其碱金属盐等 形成复盐,加大水中溶解度。 弱碱性
14
安钠咖 苯甲酸钠咖啡因 由于分子间形成氢键,水溶度增大 可制成注射剂
15
水解性(酰脲结构) 对碱不稳定,与碱共热, (开环脱羧)生 成咖啡亭。 但石灰水无影响。 水解开环
16
鉴别反应 碘试液反应 饱和水溶液遇碘试液及稀盐酸反应, 生成红棕色沉淀 在过量的氢氧化钠试液中,沉淀又复溶
17
鉴别反应 —— 紫脲酸铵反应 黄嘌呤类生物碱的特征反应(氧化后缩合) 紫色四甲基紫尿酸铵
18
1. 中枢兴奋作用: (1) 小剂量 (0.05-0.2g) : 兴奋大脑皮层:消除睡意,振奋 精神,缓解疲劳,提高思维能力。 用于对抗轻度中枢抑制 ( 酒精、抗组胺药、催眠药 ) (2) 中量 (0.2--0.5g) :直接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 中枢。 用于治疗严重传染病或中枢抑制药引起的昏睡、呼吸抑制、 循环衰竭。 (3) 大量:兴奋脊髓,引起惊厥。 2. 跟麦角胺合用能用于治疗偏头痛。 [作用、用途]
19
制备 1 ,提取 2 ,全合成 P82 3 ,半合成(茶碱 → 甲基化)
20
尼可刹米是最早发 现的芳酰胺类中枢 兴奋药。 随后又发现了吡拉 西坦及其结构类似 物 p81 ,应用于临 床。 2. 酰胺类
21
尼可刹米( nikethamide ,可拉明) N CON(C 2 H 5 ) 2 作用机制:①直接兴奋呼吸中枢;②刺激颈动脉 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临床应用:因作用温和,安全范围大,常用于各 种原因所致的呼吸中枢抑制 。 过量可致血压上升、心动过速、肌震颤及僵直、 咳嗽、呕吐、出汗。一般间歇静脉注射给药效果 较好。
22
吡拉西坦 又名脑复康,吡乙酰胺。化学名为 2- ( 2- 氧 代 - 吡咯烷 -1- 基)乙酰胺
23
作用 γ- 内酰胺类脑功能改善药 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易通过血脑屏障 有激活、保护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 可改善轻度及中度老年痴呆者的认知能力 但对重度痴呆者无效 可用于治疗脑外伤所致记忆障碍及弱智儿童。
24
盐酸甲氯芬酯 1. 化学名: 2- (二甲基氨基)乙基对氯苯氧基乙 酸酯 2. 药理作用 1) 促进脑细胞的氧化还原代谢,增加对糖类的利用 2) 对中枢抑制的患者有兴奋作用 3) 临床:意识障碍,外伤性昏迷,新生儿缺氧,儿童 遗尿症,老年性精神病
25
复习肾脏生成尿的生理基础 利尿药的分类、作用特点和作用部位。 利尿药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学习提要 二、利尿药
26
定 义 利尿药是作用于肾,增加电解质及水排 泄,使尿量增多的药物。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水 肿,也用于其他疾病如高血压、肾结石、 尿崩症、高钙血症等的治疗。 二、利尿药
27
(一)尿液的形成及利尿药的作用基础 1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 1 )肾小球的滤过 --------- 原尿形成 正 常 成 人 每日原尿量 ( 2 )肾小管的重吸收 ------- 产生终尿 正常成人每日: 1-2L
28
2 、利尿药的作用基础 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 近曲小管: 65–70%Na+ 被重吸收。 2. 髓袢升支粗段: 30–35% Na+ 被重吸收,水的再 吸收 ↓ , NaCl 的再吸收依赖管腔膜 K+-Na+-2Cl- 共 同转运系统。 3.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5–10%Na+ 被重吸收。 利尿药几乎都是抑制 Na+ 重吸收
29
肾小管的重吸收与药物作用部位
30
( 二)常用利尿药的分类 —— 作用部位 机 制药 物 主要作用部位分 类 螺内酯 氨苯喋啶 远曲小管及集 合管 竞争醛固酮受体,间 接地抑制 Na + -K + 交换 直接抑制 Na + -K + 交换 低效利尿药 呋噻咪 布美他尼 依他尼酸 髓袢升枝粗段 皮质和髓质部 抑制 Na + -2Cl - -K + 同向 转运系统,抑制 Na + 、 Cl - 的重吸收 高效利尿药 乙酰唑胺 近曲小管 抑制碳酸酐酶 同高效利尿药 噻嗪类 氯塞酮 远曲小管近段 ( 皮质部 ) 中效利尿药
31
代表药物是乙酰唑胺。 该类利尿药主要作用部 位在近曲小管。 (二) 常用利尿药的分类 —— 化学结构 作用机制:抑制碳酸酐酶( CA )使 H + 生成减少, H + -Na + 交换减少,从而减少对 Na + 的重吸收。 1 、磺酰胺类利尿药(碳酸酐酶抑制剂) 重吸收: Na + 、 Cl - 、 K + 、 H 2 O : 65% ; HCO 3 - : 85% ; Glucose 、 aa : 100%
32
H + + HCO 3 - H 2 CO 3 CO 2 +H 2 O Na + HCO 3 - + H + H 2 CO 3 H 2 O+CO 2 Na + Blood Lumen HCO 3 - CA :Carbonic anhydrase 肾小管上皮细胞 CO 2 ATP Na + K+K+ 乙酰唑胺(弱效) 碳酸酐酶抑制剂 Na + Na + 在近曲小管主要通过 H + -Na + 交换被重吸收。
33
代表药物 —— 乙酰唑胺 化学名: N-[5-( 氨磺酰基 )-1,3,4- 噻二唑 -2- 基 ] 乙酰胺 性质: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醚和氯仿; 有弱酸性,易溶于碱性水溶液, 与乙醇和硫酸共热,有乙酸乙酯香味
34
代表药物 —— 乙酰唑胺 作用 1) 乙酰唑胺抑制碳酸酐酶的能力是磺胺药物的 1000 倍。 2)1953 年开始用于临床为第一个非汞利尿剂。 3) 主要用于治疗青光眼、脑水肿,与汞剂合用消除心力衰 竭性水肿。 4) 可口服使用,使用时间长达 8~12hr 。 乙酰唑胺的合成途径 P89
35
杂环磺胺类利尿药的构效关系 1. 磺胺基团是利尿活性基团。 2. 磺胺基上的 N 原子上不能有取代基 3. 杂环上的 N 原子上可有取代基 4. 杂环母体必须具有芳香性。
36
此类药物中含有噻嗪核 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皮 质和远曲小管 (二) 常用利尿药的分类 —— 化学结构 作用机制:抑制以上部位对 Cl- 的主动重吸收,使 原尿 Na+ 重吸收减少而发挥利尿作用。 2 、噻嗪类利尿药( Na+—Cl- 转运抑制剂) 噻嗪类 Thiazides
37
间液管腔 肾小管细胞 2Cl - Na + Cl - K+K+ Thiazides ( 中效 ) ATP Ca 2+ Na + Ca 2+ K+K+ K+K+
38
噻嗪类利尿药的构效关系 可用酮基代替 被烷基取代延 长作用时间 引入亲脂性取 代基增加活性 无双键较有双 键活性高 引入吸电子基活性 更高,尤以氯或三 氟甲基活性最高。 推电子基如甲氧基 等使活性降低 除去或被其他集团 取代失去利尿活性 对氯噻嗪进行结构改造,合成一系列噻嗪类利尿药 P87
39
化学名: 6- 氯 -3 , 4- 二氢 -2H-1 , 2 , 4- 苯并噻二嗪 -7- 磺酰胺 -1 , 1- 二氧化物 酸性,因磺酰基的吸电子效应,具有酸性,易溶于无机 碱水溶液; pKa (HA)= 7.0, 9.2 稳定性:固体氢氯噻嗪室温贮存 5 年,未见发生显著降 解; 加热至 230 ℃ 2hr ,仅见颜色略变黄色,其它物 理性质未有显著变化; 对日光稳定,但不能在强光下曝晒。 代表药物 —— 氢氯噻嗪
40
代谢:很少经肝脏代谢,主要以原形从肾小管排泄 应用: 1. 各种轻、中度水肿:首选。是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主要 治疗药之一。对肝性水肿与螺内酯合用疗效增加 2. 高血压病:与其他降压药合用。 3. 尿崩症:轻症效果好,重症疗效差。 代表药物 —— 氢氯噻嗪
41
合成:间氯苯胺为原料。 P89 氢氯噻嗪 用间氯苯胺与氯磺酸进行氯磺化反应,得 4- 氯 -5- 氨基 - 间苯二磺酰氯,然后用氨水 氨解,生成 4- 氯 -6- 间苯二磺酰胺,再与 甲醛缩合即。
42
(二) 常用利尿药的分类 —— 化学结构 3 、其他类 呋塞米 氨苯蝶啶 阿米洛利
43
呋塞米 化学名: 2-[(2- 呋喃甲基 ) 氨基 ]-5-( 氨磺酰基 )-4- 氯苯甲酸 机制:属磺酰胺类利尿药,抑制肾脏碳酸酐酶活性,引起 Na + , HCO 3 - 和 H 2 O 的排出量增加。 代谢:多以原药排泄,一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较少代谢为 5- 磺酰 胺基 -4- 氯 - 邻氨基苯甲酸 应用:急性左心衰,肺水肿,脑水肿,高血压及慢性肾功能不全。
44
合成 用 2,4- 二氯苯甲酸与氯磺酸进行氯磺化反应,得 2,4- 二 氯 -5- 磺酰氯苯甲酸,然后用氨水氨解,生成 2,4- 二氯 - 5- 磺酰胺苯甲酸,最后与糠胺缩合即得到本品。
45
氨苯蝶啶 化学名: 2,4,7- 三氨基 -6- 苯基蝶啶 性质:无臭无味,略溶于水 机制:在远曲小管影响阳离子的交换作用,阻断 Na + 的 重吸收和 K+ 的排出,作用结果与醛固酮拮抗剂类似, 也有高血钾副作用。
46
抗醛固酮利尿药 (Antisterone) 螺内酯 ( 排钠留钾 ) 醛固酮
47
消除水肿的方法: 1. 对因治疗:去除病因. 2. 减少钠盐摄入:低盐或无盐膳食. 3. 采用利尿药抑制肾小管对钠的再吸收. 4. 补充蛋白质,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一、心脏性水肿:强心甙为主要治疗药物; 氢氯噻嗪 : 辅助治疗 急性左心衰所致肺水肿:合用高效利尿药 右心衰:回心血量减少,心室充盈压下降 严重心衰:注意代谢性碱中毒 低血钾:强心苷中毒,与留钾利尿药 利尿药的临床应用
48
二、肾性水肿: 肾炎、慢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 限盐,限水 噻嗪类加留钾利尿药 急性肾衰早期及慢性肾衰:高效利尿药; 三、肝性水肿: 肝硬化 : 高效利尿药易引起电解质紊乱, 加速肝衰竭和诱 发肝昏迷. 一般先单用留钾利尿药或与噻嗪类利尿药合用
49
长期应用:心律失常、动脉硬化、冠心病 脑中风、肠癌和糖尿病等。 缺镁、钾是导致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 利尿药所致低血钾时,往往同时伴有低血 镁,倘若单纯补钾不能纠正低血钾时,补 镁(静注硫酸镁)后则易于纠正。 利尿药的潜在危险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