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莊子‧齊物論》 物我的平等與學說是非的相對 授課教師: 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 蔡忠道 教授. 2 一、題解 ( 一 ) 讀法 1. 唐以前 ─ 齊物連讀 劉勰《文心雕龍》:「莊周<齊物>,以論名篇。 2. 宋以後 ─ 或「物論」連讀 ( 二 ) 徐復觀: 「<齊物論>主要是解決思想自由的問題 ……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 《莊子‧齊物論》 物我的平等與學說是非的相對 授課教師: 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 蔡忠道 教授. 2 一、題解 ( 一 ) 讀法 1. 唐以前 ─ 齊物連讀 劉勰《文心雕龍》:「莊周<齊物>,以論名篇。 2. 宋以後 ─ 或「物論」連讀 ( 二 ) 徐復觀: 「<齊物論>主要是解決思想自由的問題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 《莊子‧齊物論》 物我的平等與學說是非的相對 授課教師: 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 蔡忠道 教授

2 2 一、題解 ( 一 ) 讀法 1. 唐以前 ─ 齊物連讀 劉勰《文心雕龍》:「莊周<齊物>,以論名篇。 2. 宋以後 ─ 或「物論」連讀 ( 二 ) 徐復觀: 「<齊物論>主要是解決思想自由的問題 …… (物)指人群社會而言。齊物,即是主張物的平等。」 (《中國人性論史》頁 400 ) ( 三 ) 陳鼓應: 「<齊物論>,主旨是肯定一切人與物的獨特意義內容 及價值。齊物論,包括齊、物論(即人物之論平等觀) 與齊物、論(即申論萬物平等觀)。」 (《莊子今註今譯》頁 37 )

3 3 二、全文結構 ( 一 ) 天籟 1. 吾喪我的境界 (1) <逍遙遊>:「至人無己。」 (2) 郭象:「吾喪我,我自忘矣;我自望矣,天下有何 物足識哉!故都忘外內,然後超然俱得。」 (《莊子集釋》頁 45 ) (3) 化解自我主觀的一切觀念、意見、情緒,與道為 一。 2. 地籟 (1) 「地籟則眾竅是已。」 (2) 風吹孔竅所發出的聲音。 (3) 王邦雄:「整體和諧的大地交響樂。」 (《莊子道》頁 45 )

4 4 3. 人籟 (1) 「人籟則比竹是已。」 (2) 人吹簫管發出的聲音。 (3) 成玄英:「地籟則竅穴之徒,人籟則蕭管之 類,並皆眼見,此則可知。」 (《莊子集釋》頁 49 ) 4. 天籟 (1) 「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 者其誰邪!」 (2) 在萬物自己、自取中呈顯的境界。 (3) 陳鼓應:「萬物因其自然狀態而自鳴。」 (4) 杜保瑞:造化本身的聲音,自然無聲的風。 (《莊周夢蝶》頁 42 ) 5. 地籟、人籟 ─ 世間的議論、具體的聲音; 天籟 ─ 道、無聲、大音希聲。

5 5 ( 二 ) 評百家爭鳴 - 成心 1. 批判知識分子在理論戰場上的悲哀命運。 (1) 日以心鬬 ─ 窮於應付。 (2)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 一旦陷入,只能向前。 陷入知識的盲流中,莫知所以。

6 6 ( 二 ) 評百家爭鳴 - 成心 2. 「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 限於我執,無以自拔,終使生命僵固。 (1)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 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2)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 歸,可不哀邪!」 (3) 「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 謂大哀乎! (4) 存在感受 - 生命的盲昧與悲哀。

7 7 ( 二 ) 評百家爭鳴 - 成心 3. 成心 (1) 郭象:「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 謂之成心。」成玄英:「夫域情滯著, 執一家之偏見者,謂之成心。」 (《莊 子集釋》頁 61 ) (2) 成見、偏見。 (3) 知識論爭的根源,也是知識分子陷入 知識盲流中的悲哀命運的根源 。

8 8 ( 二 ) 評百家爭鳴 - 成心 * 《紅樓夢‧第五回》聰明累:「機關算盡太聰 明,反算了卿家性命。」 (王熙鳯)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 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 枉費了,意憖憖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 忽喇喇如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 呀!一場歡喜忽悲辛。歎人世,終難定!

9 9 ( 三 ) 識道心法 - 莫若以明 1. 對知識(語言)的反省 -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 榮華」。 (1) 片面性 -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2) 相對性 - 「有儒墨之是非」、「彼是方生之說 。 (3) 流變性 -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 (4) 封閉性 - 「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 (5) 虛華。

10 10 ( 三 ) 識道心法 - 莫若以明 2. 莫若以明 -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1) 郭象:「欲明無是無非,則莫若還以儒墨 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則所是者非是 而所非者非非矣。」 (《莊子集釋》頁 65 ) (2) 唐君毅:「去成心而使人我意通之道。」 (3) 勞思光:「『明』就自覺的朗照言,排斥成見之 封閉性。」 (4) 智慧的透徹 - 理解各種議論觀念之來龍去脈、 適用性、限制性。 (5) 胸襟之開闊 - 肯定並尊重別人所提出的觀念。 (參考杜保瑞《莊周夢蝶》頁 59 )

11 11 ( 三 ) 識道心法 - 莫若以明 3. 因是 (1) 因其所是而是之,因其所非而非之 - 以事物自己的推理路徑去相應理解。 (2) 照之於天 - 以超越是非的道心來朗照事理。

12 12 ( 三 ) 識道心法 - 莫若以明 4. 道樞環中 (1) 勞思光 - 心靈在一切流轉中獨居中心不變之地。 (2) 杜保瑞 - 在道的絕對智慧中對待事務的境界。 排除了主體無謂的涉入,事務對象的 存在活動辯獲得自由的發展,自此 主體對於任何事務都能肆應無窮。 (3)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故能勝物而不 傷。」

13 13 ( 四 ) 道通為一 1. 順著「莫若以明」而言。 2. 物無成與毀 ─ 在道心朗照下,萬物、所有物論都是齊一的。因此,知 識不再斲傷事物生命活潑的生命力,也無以割裂事物 整全的意義。 3. 不用而寓諸庸 (1) 用 - 世俗功用;庸 - 無限妙用。 (2) 徐復觀:「物各有其用,亦即各得其性,而各物一 律歸於平等。」 (3) 陳鼓應:「寄寓於各物的功用上。」 (4)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14 14 ( 四 ) 道通為一 4. 兩行之道 (1) 王先謙:「物與我各得其性。」 (《莊子集解》) (2) 隨其是非,使之並行。 5. 休乎天鈞 - 萬物自然齊一、均平無彼此。

15 15 ( 五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1. 順著「因是」而言。 2.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 子,而彭祖為夭。」 3. 對<齊物論>各種說法,作高ㄧ序的消融。 (1) 「請嘗言之」。 (2)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 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16 16 ( 五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4. 「道」與「言」 (1) 道 a. 「未始有封」(無所不在)。 b. 聖人體道 - 懷之、「存之於心」。 c.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 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 (a) 順著聖人體道而言。 (b) 聖人言說的分寸與層次。 (2) 言 a. 「未始有常」(流變性、片面性)、有畛(封閉性)。 b. 眾人辯之以相示 - 以言語知識相互誇耀。 c. 「辯者有所不見」。

17 17 ( 五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3) 天府 a. 「不辯之辯,不道之道」 - 超越語言與概念的言說。 b. 自然的府庫,比喻涵容大道的心胸。 c. 道的飽滿。 (4) 葆光 a. 「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有來。」 b. 潛藏的光明。其光內斂,可以遍照萬物。 c. 道的遍注。

18 18 ( 六 ) 寓言三則 1. 堯欲伐宗、膾、胥敖 自我中心的排他性與開放心靈的涵容性。 2. 齧缺問王倪 (1) 價值標準不一。 (2) 人習於「人類自我中心」。

19 19 ( 六 ) 寓言三則 3. 瞿鵲子問長梧子 - 體道之士的死生如一觀與精神境界。 (1) 聖人的精神境界 - 「參萬歲而成一純,萬物盡然,以是相蘊。」 (2) 超越生死 - 「死生無變於己」 a. 「悅生惡死」乃俗情之大謬 (a) 生死相對 (b) 以生為樂,以死為哀 b. 麗姬 - 人總是以目前的景況來想像未來,卻不知我們目前所堅持者, 換個環境,往往是我們要丟棄的。 c. 夢與覺 成玄英:「死生之變,猶覺夢之異耳。」 (3) 超越是非 a. 言辯難以斷定是非 - 客觀的評判是否存在? b. 和之以天倪 - 以自然的分際調和是非。

20 20 ( 七 ) 寓言兩則 1. 魍魎問影 (1) 影無特操 (2) 破除知識追根究底的精神 2. 莊周夢蝶 - 物化 (1) 物我有分 (2) 物我轉化 - 物我界線消解,萬物渾化為一。

21 21

22 22 ( 三 ) 重要觀念 ( 一 ) 吾喪我 ( 二 ) 天籟 ( 三 ) 成心 ( 四 ) 莫若以明(因是、道樞環中) ( 五 ) 道通為一 ( 六 ) 兩行 ( 七 ) 天鈞 ( 八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 九 ) 天府 ( 十 ) 葆光 ( 十一 ) 物化 ( 十二 ) 覺與夢 ( 十三 ) 天倪

23 23 問題與討論 一、請就 之重要觀念,選擇二個 加以說明。 二、莊子如何齊物我、齊物論之是非?


Download ppt "1 《莊子‧齊物論》 物我的平等與學說是非的相對 授課教師: 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 蔡忠道 教授. 2 一、題解 ( 一 ) 讀法 1. 唐以前 ─ 齊物連讀 劉勰《文心雕龍》:「莊周<齊物>,以論名篇。 2. 宋以後 ─ 或「物論」連讀 ( 二 ) 徐復觀: 「<齊物論>主要是解決思想自由的問題 ……"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