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簧伪 林 Modified 8年之前
2
耳 针 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外科 卢宗林
3
耳穴疗法 ( 耳针 ) :是用毫针 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穴位, 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 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 并可用于针刺麻醉,在临床 上根据耳穴形、色变化和病 理反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 一定的参考价值。
4
生物全息 根据生物全息规律, 人体各个相对独立的局部,如 耳、面、舌、鼻、足、第二掌骨等局部, 都是各个 独立的 “ 全息胚 ” ,而且,具有全息胚的特性,是 整体的缩小,并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
5
耳穴疗法的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公元前 最早有关采用耳穴治疗首 推《灵枢. 口问第二十八》 中记述的一句 “ 两耳无闻取 耳中 ” 。 明代( 16 世纪左右)出现 了首张耳穴图谱。 明代针灸大师杨继洲在他 所著的《针灸大成》中也 记载了采用耳尖穴治疗眼 生翳膜 。
6
第二阶段五十年代至 六十年代 1958 年法国的医学博士 P.Nogier 提出一个新的 理论:耳朵穴位分布 恰巧像一个倒置的胎 儿。中国的学者萧月 麟将此介绍给国内, 十年间,全国的刊物 和会议发表了四五百 篇论文。
7
第三阶段六十年代至 七十年代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 所的《耳针疗法》、 南京部队某部耳针篇 写小组的《耳针》、 云南管遵信编着的 《耳针学讲义》,河 南洛阳的李家琪发表 了耳穴压豆疗法,这 就是耳穴贴压疗法的 雏型了。
8
第四阶段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 1982 年 12 月在哈尔滨成立 了 “ 中国针灸学会全国耳针 协作小组 ” 。 1984 年又在云 南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耳针、 头针学术会议。 陈巩荪、许瑞征、丁育德 的《耳针研究》,王忠、 管遵信的《耳针》,尉迟 静的《简明耳针学》,王 照浩的《实用耳针》等。 耳穴疗法已成为大众所欢 迎的一种保健和治病的方 法。
9
九十年代至今..... 1987 年中国受「世界卫 生组织 WHO 」委托,制 订并通过了耳穴标准化 方案,耳穴开始走入规 范化的阶段。 1993 年又 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 部位 」 。
10
耳廓的表面解剖
11
1. 、耳轮:耳廓最外缘 的卷曲部分,其深入 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 分叫耳轮脚,耳轮后 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 结节,耳轮与耳垂的 交界处叫耳轮尾。 2 、对耳轮:在耳轮的 内侧,与耳轮相对的 隆起部,其上方有两 分叉,向上分叉的一 支叫对耳轮上脚,向 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 轮下脚。
12
3 、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 间的三角形凹窝。 4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 沟。 5 、耳屏: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 6 、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 之间的凹陷。 7 、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 对的隆起部。 8 、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 的凹陷。
13
9 、屏轮切迹:对耳屏与 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处。 10 、耳垂:耳廓最下部, 无软骨的皮垂。 11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 的耳腔部分。 12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 的耳腔部分。 13 、外耳道开口:在耳甲 腔内的孔窍。
14
耳穴的分布 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 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 现 “ 阳性反应 ” 点,如压痛、 变形、变色、水泡、结节、 丘疹、凹陷、脱屑、电阻 降低等,这些反应点就是 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 称耳穴。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一 定的规律,好像一个倒置 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 朝上,根据形如胚胎的耳 穴分布图看到:
15
1 、一般与头脑、面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 在耳垂和对耳屏; 2 、与耳鼻咽喉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 屏四周; 3 、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舟; 4 、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 对耳轮体耳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5 、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与 腹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艇; 与胸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腔; 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轮脚周 围。
16
常用耳穴 耳舟部:指、腕、肘、肩、 肩关节、锁骨( 6 ) 对耳轮上脚部:趾、踝、 膝( 3 ) 对耳轮下脚部:臀、坐骨、 下脚端(交感)( 3 ) 对耳轮部:腹、胸、颈、 脊椎( 4 ) 三角窝:子宫(精宫)、 神门( 2 )
17
耳屏部:外鼻、咽喉、内 鼻、上屏尖、下屏尖(肾 上腺)、外耳( 6 ) 耳屏部:外鼻、咽喉、内 鼻、上屏尖、下屏尖(肾 上腺)、外耳( 6 ) 对耳屏:缘中(脑点)、 平喘(腮腺)、脑(皮质 下)、睾丸(卵巢)、枕、 额、颞(太阳)( 7 ) 对耳屏:缘中(脑点)、 平喘(腮腺)、脑(皮质 下)、睾丸(卵巢)、枕、 额、颞(太阳)( 7 ) 屏间切迹部:目 1 、目 2 、 屏间(内分泌)( 3 ) 屏间切迹部:目 1 、目 2 、 屏间(内分泌)( 3 ) 耳轮脚周围部:口、食道、 贲门、胃、十二指肠、小 肠、大肠、阑尾( 8 ) 耳轮脚周围部:口、食道、 贲门、胃、十二指肠、小 肠、大肠、阑尾( 8 )
18
耳甲艇部:膀胱、输 尿管、肾、胰(胆)、 肝( 5 ) 耳甲腔部:脾、心、 肺、气管、三焦( 4 ) 耳轮部:直肠下段、 尿道、外生殖器、耳 尖、肝阳、轮 1-6 ( 6 ) 耳轮脚部:耳中(膈) ( 1 )
19
耳垂部:升压点、齿 1 、 舌、齿 2 、上颌、下颌、 眼、面颊、内耳、扁 桃体( 10 ) 耳垂部:升压点、齿 1 、 舌、齿 2 、上颌、下颌、 眼、面颊、内耳、扁 桃体( 10 ) 耳郭背面部:上耳根、 降压沟、上耳背、中 耳背、下耳背、耳迷 根、下耳根( 7 ) 耳郭背面部:上耳根、 降压沟、上耳背、中 耳背、下耳背、耳迷 根、下耳根( 7 )
20
选穴处方 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 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 按中医理论选穴。 按中医理论选穴。 按现代医学知识选穴。 按现代医学知识选穴。 根据临床经验选穴 根据临床经验选穴 选穴需精炼,一般 2-3 穴, 一侧病取同侧穴,两侧 病或内脏病取双侧穴, 也可左病取右,右病取 左。 选穴需精炼,一般 2-3 穴, 一侧病取同侧穴,两侧 病或内脏病取双侧穴, 也可左病取右,右病取 左。
21
常见病症选穴处方举例: 感冒:肺、内鼻、下 屏尖。 中暑:心、枕、脑。 咳嗽:支气管、肺、 神门。 哮喘:平喘、肺、下 脚端、下屏尖。 眩晕:肾、神门、内 耳。
22
胃痛:胃、神门、脑、下脚端。 月经不调:子宫、卵巢、屏尖. 痛经:子宫、肾、屏间、下脚端。 遗尿:肾、膀胱、缘中、脑 。
23
常见症状备用穴 高热:耳尖、屏尖、对屏尖、 肾上腺、皮质下、神门。 感冒:感冒点、内鼻、外鼻。 失语:哑门、声带、语言中枢。 多汗:交感、内分泌、肾上腺、 肺、枕。 恶心呕吐:食道、胃、神门、 交感、贲门、脑干、皮质下。 呃逆:食道、胃、神门、交感、 耳中、膈、支点、神经丛点。
24
便秘:便秘点、大肠、直 肠。 心悸:心、交感、皮质下。 心绞痛:心、小肠、交感、 皮质下、心脏点。 高血压:心、小肠、交感、 皮质下、奇点、降压点、 头昏点、高血压点、耳背 沟、屏尖、耳尖、肝阳、 神门。 失眠:心、肾、枕、神门、 失眠、催眠穴、声带、迎 四、胃、耳尖。
25
尿潴留:肾、膀胱、输尿管、 内分泌、交感、三焦、艇角、 盆腔点。 腹痛:止痛点、耳迷根、交感、 神门、腹外、下腹、肝炎点、 腹内、上腹。 腰痛:腰痛点、下背、膀胱、 热穴、外生殖器。 腰腿痛:坐骨神经。
26
关节痛:肝、皮质下、肾上腺、 激素点。 痤疮:大肠、神门、面颊、内分 泌。 痛经:内生殖器、内分泌、皮质 下、盆腔、卵巢、附件、交感、 耳迷根。 近视:眼、目 2 、肝、肾、外鼻、 防近点。
27
耳穴的功能 耳穴的 功能 十止六对 利五官 三抗一退 调整三 催理降解 利眠收 两补三健 脑肝脾
28
十止:止痛、止晕、止惊、 止咳、止喘、止鸣、止吐、 止酸、止带、止痒 (风溪 穴)。 六对:镇静-兴奋、降压- 升压 、降率-强心。 利五官:利咽、明目、助听、 通鼻、美容(肺)。
29
三抗:抗过敏、抗感染、抗风 湿 一退:退烧 ―― 耳尖、耳屏、肾 上腺(清热解毒) 三调整:调整植物神经功能; 调整内分泌;调整月经。
30
二补:补肾、补血。 三健:健脑、健肝血、健脾助 运。 催乳、理气消胀、降糖、解痉、 利胆、安眠、收敛止汗。
31
耳穴刺灸法 1 、耳穴毫针法 2 、耳穴埋针法 3 、耳穴梅花针法 4 、耳穴注射法 5 、耳穴放血法 6 、耳穴夹治法 7 、耳穴灸灼法 8 、耳穴压丸法 9 、耳穴磁疗法 10 、耳穴贴膏法 11 、耳穴按摩法
32
耳穴压丸法 耳穴压丸法:简称 “ 耳 压法 ” ,是指在耳穴表 皮贴敷绿豆、小米、 油菜籽、王不留行子 等丸药,予以按压、 达到激发经气、疏通 经络之目的。它不仅 有耳针、埋针的效果, 而且简便、安全、没 有副作用,不易引起 感染。 耳穴压丸法:简称 “ 耳 压法 ” ,是指在耳穴表 皮贴敷绿豆、小米、 油菜籽、王不留行子 等丸药,予以按压、 达到激发经气、疏通 经络之目的。它不仅 有耳针、埋针的效果, 而且简便、安全、没 有副作用,不易引起 感染。
33
操作方法 先找准穴位并压个凹 陷作为记号,消毒待 干后,术者左手固定 耳廓,右手用镊子夹 取一块粘有药丸的胶 布,准确地贴在作有 记号的耳穴上,按压 数秒钟后,一般即能 收到效果。如无见效, 可调整位置或加贴对 面相应处。 先找准穴位并压个凹 陷作为记号,消毒待 干后,术者左手固定 耳廓,右手用镊子夹 取一块粘有药丸的胶 布,准确地贴在作有 记号的耳穴上,按压 数秒钟后,一般即能 收到效果。如无见效, 可调整位置或加贴对 面相应处。
34
耳压手法及适应症 直泻压法:即以拇、食指指尖 与耳穴皮肤垂直按压,候至有 沉重胀痛感时,持续按压 20 秒 钟,停歇 10 秒钟,再按 20 秒钟。 如此重复按压主穴 6-10 回,配 穴 4-6 回,每天 4-6 次。 3-6 天后 取下药丸,另贴对侧耳穴。这 是强刺激,属于泻法,适用于 实证、痛证,对内脏痉挛性疼 痛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假使按 之未至沉、重、胀痛感,可将 丸药向上、下、左右稍加移动, 找到敏感点后,再固定位置按 压之。
35
旋补压法:即以拇、食指 指腹顺时针方向旋转轻轻 揉压,候至稍有胀痛或刺 痛后,每穴按压 1-2 分钟, 每日 4-6 次, 3-6 日取下, 另贴对侧耳穴,这是轻刺 激,属于补法,特别是年 老体弱、孕妇、儿童或敏 感性强者,尤为适宜。
36
点平压法:即以拇、食指指腹(或指尖)按压药丸,候至有轻度胀 痛时,每穴以 0.5 秒钟的速度间歇的按压 1-2 分钟,每日 4-6 次, 3-6 日 取下,另贴对侧耳穴。此属于中等刺激量,属于平补平泻法,适于 一般体质或虚实不显的病症,特别是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头昏 等各类功能性疾病
37
注意事项 1 、防止胶布受潮与污染, 以免引起皮肤炎症, 如有对胶布敏感者, 可加贴肾上腺和风溪 穴,或加服扑而敏。 2 、夏天汗多,贴药 2-3 天 为宜,冬天干燥,可 贴 3-6 天,但耳廓有冻 疮、溃疡、炎症等不 宜使用本法。
38
3 、侧卧时压丸处疼痛难忍,可放松胶布或移动位 置,即可缓解。 4 、孕妇宜用补法,但对有习惯性流产史的 孕妇则应慎用本法。
41
THANK YOU !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