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知識管理與數位化組織學習 演講人 : 侯惠澤博士 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數位學習組 助理教授 02-27303769.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知識管理與數位化組織學習 演講人 : 侯惠澤博士 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數位學習組 助理教授 02-27303769."—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知識管理與數位化組織學習 演講人 : 侯惠澤博士 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數位學習組 助理教授 hthou@mail.ntust.edu.tw 02-27303769

2 Outline  知識管理的定義、模式與策略  知識移轉模式 (SECI Model)  知識管理的趨勢與數位化 KM 平台  以教師專業發展平台為例 ~

3 知識管理的必要性  科層與分工的多元 => 忙碌與複雜的工作與程序 對效能與效率的績效要求  數位化的工作型態 =>( 更多的 FB? 社群軟體 ?) 資訊的多元與認知的負載 更高的競爭與彙整的能力需求  組織內的競爭 => 組織間的競爭  => 如何達到兼顧個體與組織的知識管理綜效

4 個人知識管理 (PKM)

5 知識管理的定義  知識管理的意義,可定義為企業 創造 與 使用 組織知識或集體知識 的一個過程,此過程為持續地管 理知識,並藉著 組織學習 產生知 識及傳播知識的過程,進而了解 組織中現有及未來的知識需求, 並確認擴展已具備的知識,為組 織尋求新的發展機會 (Sarvary , 1999) ,大致而言,其分為以下三 個部分 : 組織學習 : 即組織取得知識的過程。 產生知識 : 將未經處理的資訊轉換並整 合為知識的過程。 傳播知識 : 使組織的成員得以取得並使 用組織群體知識的過程。

6 KK story( 為何要有 KM?) K K K KK K $$$... KB

7 知識分享的意義  知識分享由知識擁有者及知識分享者兩個主 體構成,簡言之,為一種知識管理中的溝通 功能,知識需求者在向知識擁有者學習知識 的同時,必須要有重建的行為,即需要具備 知識去學習知識、分享知識,其中,將兩個 主體分述於下 : 知識擁有者 : 須有意願以演說、著作、行為或其他 方式以溝通知識。 知識需求者 : 需能以模仿、傾聽或閱讀等方式來認 知、理解這些知識 (Hendriks , 1999)

8 知識分享的意義 (cont.)  而知識分享的程序則包含了以下兩個步驟 (Hendriks , 1999): 知識擁有者將知識「外化」 (externalization) ○ 外化係指將知識藉由演說、編纂知識系統、建構檔案 或知識庫等方式呈現出來,而當知識擁有者將知識以 某種方式外化時,便產生了知識分享的行為。 知識分享是知識需求者「內化」 (internalization) 的 行為 ○ 知識接收者可稱為知識重建者 (knowledge reconstructors) 。其內化的行為包含 : 邊作邊學、閱讀、 嘗試了解知識庫內容等

9 知識分享的意義 (cont.)  分享過程中將存在某些障 礙,使得知識於內化過程 當中受到扭曲,包含時間、 空間、社會距離、心智及 觀念架構之差異等等。  元代的古金牌  藉由知識庫系統的建置, 可以有效促進組織及個人 的知識分享。 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 a/commons/b/ba/Kublai_Khan.jpg

10 知識管理的機制與架構  為了使知識管理能具 體實作,知識管理系 統便扮演重要的角色, 包含以下要件 資訊系統 組織文化 激勵措施 關鍵團隊 (Sarvary , 1999) 。

11 知識分享策略  知識分享之資訊科技平台的建置,將隨著 組織不同的知識管理策略而有不同的型態, 如 : 人員策略:此策略以轉載知識工作者內隱知 識為目標,給知識工作者一個能夠創造、分 享與傳送個人經驗的平台,以助於其內隱知 識的分享及傳遞。 ( 討論區 ) 文件策略:提供高品質、可信任且快捷的資 訊系統,可以使知識工作者能快速使用文件 中的知識。 ( 文件庫 )(Hansen, 1999)

12 由知識互動模式推導適性 KM 策 略  在知識管理的知識分享層面上,知識將進行 動態的轉換。了解轉換的過程與模式,將有 助於我們進一步探討如何建構有效的知識分 享機制。  根據 Nonaksa & Takeuchi(1995) 的看法,知 識的創造包含了兩個構面 本體構面 : 分為個人層面、團隊層面、組織層面、 組織間層面等 知識構面 : 分為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兩個子構面, 知識的創造由內隱至外顯知識互動而得

13 Protein  E.g., GroEL or HSP90 structure and function  Folding correctly  哲學上的結構論觀點

14 知識互動模式 Nonaksa & Takeuchi(1995)

15 知識互動模式 (cont.) 知識互動方式分為下列四類:  共同化 (Socialization): 指由內隱知識到內隱知識的過程,共 同化世界係由個人於組織經驗的傳達 與分享,不用透過語言和文字,而是 透過心智模式的移轉,故也稱共鳴知 識,如學徒制學習過程當中,知識傳 遞者及接受者的知識分享便是藉由觀 察、模仿與練習的方式,由觀察與實 作中學習。  外化 (Externalization): 指由內隱知識到外顯知識的過程,主 要係以隱喻、類比及觀念假設等方式 以傳遞分享知識,故又稱為觀念性的 知識 (Conceptual knowledge) 。主要是 經過彼此的對話及集體反應來引發知 識的轉換,例如,將個人的信念或看 法經由語言、書寫、或圖像方式來表 達。

16 知識互動模式 (cont.)  內化 (Internalization): 指由外顯知識到內隱知識的過程,主要經 由檢測及應用的方法,將外顯之語言、文 件、圖形等經由社會化、外部化、及整合, 使個人得以吸收,進而內化為個人之內隱 知識,此過程的知識又稱之為操作性知識。 例如個人藉由閱讀技術手冊以了解某項技 能,經由學習之後心智模式獲得轉換,成 為有價值的資產。  結合 (Combination) 指由外顯知識到外顯知識的過程,主要經 由儲存、增加、排序、合併、分類、與重 組的方式,將現有的外顯知識系統化,故 又稱系統性知識,例如由媒體以結合現有 的外顯知識,透過文件、電腦網路等方式 交換資訊或經由資料庫將不同的知識融入 組織的知識體系當中。

17 知識互動模式 (cont.)  由此四個面向的知識分享,可以形成螺旋狀 順序  起點起於內隱知識的原因為,組織本身若要 形成新知識,須先由組織成員之間彼此先能 分享其內隱知識,之後依序由共同化、外化、 結合與內化,不停循環以累積知識。  本體構面的傳播順序則是由個人層面為起點, 逐漸延伸至團隊、組織以至於組織間,整個 知識轉換的過程形成一個動態三維的體系。

18 KMS 系統 從一段影片談起 KM 系統的重要 : KM tools (Spector , 2002) 1. Communication (e.g., e-mail, bulletin boards, group messaging);( 討論區, 同步互動 工具 ) 2. Coordination (e.g., shareable calendars, groups tasking, etc.);( 專案協調工具 ) 3. Collaboration (e.g., shareable artifacts, shared work spaces, etc.);( 合作分享空間 ) 4. Control (e.g., version and configuration control, audit trails, document locking, etc.)( 版本控管, 權限控管 ).

19 知識管理的趨勢與量身打造 的數位化 KM 平台  無所不在學習平台與 KM 功能結合  學習共享組織內數位內容知識庫  AI 智慧代理人與 KB 的整合  結合社群軟體與集體智慧與語意網絡的 KM 平台  更多元之各種結合知識分享策略之開發  考量組織特性的客製化智慧型 KM 平台  舉例 : 教師專業發展社群  WIDE-KM Demo

20 系統架構與功能  依據教學設計之理論模式 分為五個子構面 (Banathy, 1987 ; Mannaz, 1999 ) 以供教師於輔助融入教學 之各種用途 分析 設計 發展 實施 評估 班級管理 成績管理 學習歷程管理 教材素材庫 教學網站庫 課程管理 教學單元管理 教學活動管理 教學活動教材管理 補充教材管理 線上測驗 學習檔案管理 作業管理區 合作專題管理 互動討論區 同儕觀摩區 學生部落格 教學狀態檢視 教學知識互動檢視

21 系統架構與功能  知識管理六大構面 溝通 協調 合作 控管 教師個人 知識管理 聯合 知識庫 教學議題討論區 教師個人部落格 集體智慧標籤 微網誌傳訊 自動推薦機制 教師社群專案管理 社群投票管理 教學知識解題 權限控管模組 個人知識文件管 理與收藏 知識分享活力指 數 聯合知識 檢索模組

22 系統架構與功能 WIDE-KM 教師入口網首頁與主要功能

23 系統架構與功能 WIDE-KM 教師融入教學設計功能介面

24 系統架構與功能 WIDE-KM 教師入口網教師部落格

25 參考文獻 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 91-100.  Nonaksa, I. & Hirotaka T. (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arvary, M.(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on in the consulting industr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1, 95-107  Spector, J.M. (2002).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0(4), 37-47.

26


Download ppt "知識管理與數位化組織學習 演講人 : 侯惠澤博士 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數位學習組 助理教授 02-27303769."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