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鹃 平 Modified 8年之前
1
製作 :71325 林連均
2
基隆 — 地理位置 & 命名原因 基隆位於台灣北部,三面環山,北臨東海,為一天然海港, 港灣深入市區,水面 寬闊,境內山陵環繞,平地較少,海 岬兩側有基隆嶼、和平島為屏障,形勢險要 自然天成,集 商港、軍港、漁港於一身。 基隆古稱「雞籠」,是在 1870 年修訂的《淡水廳志》中稱 今基隆港外的和平島,形狀頗似雞籠,故有雞籠之名。 17 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佔領過基隆,並以「大 雞籠島」(即今日的和平島)為基地殖民台灣北部,為雞 籠開發之始。鄭氏王朝在南台灣打敗荷蘭人之後,也於 1668 年揮軍北上,將殘餘駐守在雞籠的荷蘭人驅離,至今 在和平島還有荷蘭人臨走前所留下的「蕃字洞」遺跡。
3
基隆 — 清領時期 (1) 1723 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開始入墾雞籠,並興建崁仔 頂街,此乃基隆市街創建之始。後來又陸續興建了新店仔 街,但尚未有大量的漢人移民移入。不過在 19 世紀西方列 強東來後,美國海軍調查到雞籠擁有豐富的煤礦層及港灣 優良,建議政府將其佔領,在鴉片戰爭時也有英國軍艦前 來叩關;在英法聯軍之役之後的 1863 年,雞籠終於隨著台 灣開港而開放為貿易港,而後於 1875 年正式設治,並改名 為基隆。
4
基隆 — 清領時期 (2) 1885 年台灣建省,由同治中興名將劉銘傳擔任首位巡撫。當時作為北 台灣主要口岸的淡水逐漸淤塞,尤其在中法戰爭時更是破壞嚴重;而 基隆港為岩岸、不易飄沙、潮差小、港灣內窄外寬,在軍事上易守難 攻,戰後劉銘傳開始著手整頓基隆港,並正式開採基隆附近的礦產。 但築港計劃因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而未能實行。 除了港埠建設,劉銘傳並沿著港區南北軸線興建數座砲臺,今日大都 存在,其中包括了現在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的海門天險(二沙灣砲臺)。 於同時間開工的台灣縱貫鐵路,也以基隆作為起點,其中進入市區前 所開鑿的獅球嶺隧道,更是台灣當時中國的第一條鐵路隧道。
5
基隆港 左邊為外木山海港,近海漁撈為主,旁邊是協和電廠, 大武崙漁港,也是近海漁撈為主,江隆港向右延伸, 正濱海港、遠近海漁業都有,但現今海洋資源已經到 了嚴重枯竭的地步,近海漁撈幾乎沒有什麼利益,漁 民不是休漁,要不就轉型為休閒漁業,甚至轉為走私, 令人為之感嘆 !
6
基隆港 — 補充 提起基隆港,人們總說那是個「天然良港」。其實,所有現代 化的港口都是人工開挖的,基隆港也不例外。區分天然港或人 工港,實在沒有多大意義。透過 1916 年《基隆築港誌圖譜》的 一系列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基隆港是如何被挖出來的。 在基隆築港之前,基隆灣內有一大片海埔地,乾潮時即露出水 面。在這片海埔地之上,還矗立著鱟公、鱟母兩座島嶼。舊基 隆八景之一的「鱟嶼凝煙」,指的就是這兩座島嶼。顯而易見 地,當時輪船根本不可能在基隆「靠岸」,只能停泊在近海處。 人們必須利用舢舨、甚至直接涉水,才能上船或上岸。 日本統治者一來到臺灣,立即把基隆築港視為最優先的工作之 一。 1900~1903 年,基隆築港第一期工程展開。這項工程的最主 要成果,是清出一條航道,直到基隆車站岸邊。從此,輪船終 於可以在基隆靠岸了。
7
基隆築港 比較 1 2 3 4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