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革兰氏阳性菌 : 葡萄球、链球菌、肺炎球菌肠球菌 革兰氏阴性菌 : 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和部分厌氧球 菌等。 第九章 球 菌 ( coccus ) 球菌:能够感染机体并可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又称化脓性细菌 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不同,在临床上常 引起创伤感染和医院内感染.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革兰氏阳性菌 : 葡萄球、链球菌、肺炎球菌肠球菌 革兰氏阴性菌 : 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和部分厌氧球 菌等。 第九章 球 菌 ( coccus ) 球菌:能够感染机体并可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又称化脓性细菌 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不同,在临床上常 引起创伤感染和医院内感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革兰氏阳性菌 : 葡萄球、链球菌、肺炎球菌肠球菌 革兰氏阴性菌 : 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和部分厌氧球 菌等。 第九章 球 菌 ( coccus ) 球菌:能够感染机体并可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又称化脓性细菌 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不同,在临床上常 引起创伤感染和医院内感染

2 滤膜上的葡萄球菌

3 第一节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葡萄球菌属是一群革兰氏阳性球菌, 为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亦是医院交叉感染 的重要来源。

4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球形或椭园形,直径约为 1µm 。排 列成葡萄串状。无鞭毛,无芽胞,一般不形成荚膜。 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G + ) 。

5 (二)培养及生化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 需氧或兼性厌氧 分解甘露醇 (鉴定致病性) 产生脂溶性色素 致病株菌落周围形成 溶血环( β 溶血)

6 (三)抗原结构: 葡萄球菌 A 蛋白、荚膜抗原、多糖抗原 polysaccharide (teichoic acid) SPA capsule

7  葡萄球菌 A 蛋白 (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 SPA ) 协同凝集试验 抗吞噬作用,激活补体替代途径活性。 具属特异性。

8 SPA :在细胞壁上,抗吞噬,引起变态反应及 造成血小板损伤 Y 协同凝集试验coagglutination Y anti-phagocytosis SPA Y anti-phagocytosis Fc Y Fab IgG Y bac. phagocyte Fcreceptor phagocytosis

9 葡萄球菌 A 蛋白 抗体 抗原 协同凝集试验

10 (四)分类与分型: 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 aureus )  表皮葡萄球菌 (Staph. epidermidis)  腐生葡萄球菌 (Staph. parophytics) 分类 : 5 群共 26 个噬菌体型

11 性 状性 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菌落色素金黄色白色白色、柠檬色 凝固酶 + —— 葡萄糖 ++ — 甘露醇 + —— 溶血素 + —— 耐热核酸酶 + — — SPA+ —— 致病性强 弱无

12 (五)抵抗力 耐药菌株增多的难题 耐甲氧西林: methicillin resistance (MRSA) 耐万古霉素:近年来,日本、美国发现

13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多种毒素与酶  血浆凝固酶( Coagulase ) 是能使含有枸椽酸钠 或肝素抗凝剂的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常作为鉴 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 要标志。包括 游离凝固酶( Free coagulase )分泌至菌体外的。 结合凝固酶 (Bound coagulase) 结合于菌体表面。

14  杀白细胞素( Leukocidin )能杀死人和兔的多 形核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 葡萄球菌溶血素( Staphyolysin ) 5 种,  型毒性 最强,损伤细胞膜,攻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5 肠毒素( Enterotoxin ) : 6 种血清型( A~E, G ), 使小肠上皮细胞水分和钠离子流失,引起急性胃肠 炎。  毒性体克综合征毒素Ⅰ( 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TTST1 )有致热性,并能提高对内毒素敏感 性,引起发热、中毒性休克及脱屑性皮炎-毒性休 克综合征( TSS )

16 表皮溶解毒素( Epidermolytic toxin ) 裂解表皮组织的棘状颗粒层,使表皮和真皮脱离, 引起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SSSS )  其他 葡激酶( Staphylokinase ),耐 热核酸酶 (Heat-stable nuclease) ,透明 质酸酶 (Hyaluronidase) ,脂酶 (Lipase) 等。

17 细菌 酶类 生长繁殖 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 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凝固酶 (保护 / 抗损伤) 扩散

18 ( 二)所致疾病  侵袭性疾病 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葡萄球菌 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导致皮肤或器官的多种感 染,甚至败血症。  皮肤软组织感染  内脏器官感染  全身感染

19  毒性疾病 由金葡菌产生的有关外毒素引起  食物中毒 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 毒性休克综合征  假膜性肠炎

20 三、免疫性: 人类对致病性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 感染后无终身免疫力,可发生再次感染

21 小猫试验 微生物检查法 标本 脓汁,血液,剩余食物,呕吐物等 分离培养 血浆凝固酶 发酵甘露醇 耐热核酸酶 直接涂片镜检 革兰阳性葡萄球菌 生长现象色素,溶血, 生化反应 毒素检查 药敏实验

22 防治原则 防 注意 消毒隔离 注意 个人卫生 防止 医源性感染 防止 耐药性产生 治 抗菌素 药敏试验 自身菌苗 疗法

23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i , CoNS ) staphylococci , CoNS ) 皮肤和粘膜表面的正常菌群 皮肤和粘膜表面的正常菌群 对正常人无致病作用 对正常人无致病作用 是条件致病菌 是条件致病菌 - 免疫力低下者 - 免疫力低下者 - 早产儿 - 早产儿 - 使用内置式医疗设备和医用材料者 - 使用内置式医疗设备和医用材料者 所致疾病 所致疾病 - 菌血症 / 败血症 - 菌血症 / 败血症 - 尿道感染 - 尿道感染 - 医疗设备和材料相关感染 - 医疗设备和材料相关感染 - 伤口感染 - 伤口感染

24 链球菌 Streptococcus  分类方法有三种 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 丙型溶血性链球菌 根据多糖抗原分类 根据对氧的需要分类

25 形态与染色形态与染色  直径约 1μm 。链状排列。无鞭毛,不形成 芽胞。 A 族有 M 蛋白,可形成透明质酸荚膜 A 族链球菌 Streptococcus Group A

26 培养特性、生化反应  营养要求较高 血液或组织液、多种生长因子  生化反应: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

27 抗原构造  核蛋白抗原( P 抗原) 无特异性,各种链球菌均相同  多糖抗原( C 抗原) 分群的依据  蛋白质抗原(表面抗原) 细胞壁蛋白。 A 族有 M 、 T 、 R 和 S 四种抗原,与 致病性有关的是 M 抗原

28 致病物质  细胞壁成分 脂磷壁酸( LTA ) M 蛋白 肽聚糖 细胞壁受体  外毒素 致热外毒素 溶血素  侵袭性酶 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SK) 链道酶(SD) 胶原酶

29 所致疾病  化脓性感染 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 其它系统感染  中毒性疾病 猩红热 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  变态反应性疾病 风湿热 急性肾小球肾炎 猩红热-草莓样舌 淋巴腺炎

30 免疫性  抗 M 蛋白的抗体对同型菌株的感染 有保护作用  抗溶血素 O 的抗体无保护作用

31 微生物学检查法  标本  直接涂片镜检  培养 血琼脂平板,形成典型的溶血现象  抗原的检测  血清学试验 抗 O 试验( ASO ) Dick 试验( Dick test )

32 防治原则  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皮肤感 染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风湿热或急 性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 对患风湿热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  抗生素对已经形成慢性的肾小球肾炎(或风 湿性心脏病)疗效不佳

33 肺炎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Pneumococcus

34 形态与染色  革兰阳性双球菌 直径 1μm 。矛 头状,钝端相对 厚荚膜 + 鞭毛 - 芽胞 - 自溶酶 + autolysin

35 培养及生化反应  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 营养要求高 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 “ 脐状 ” 菌落 a 溶血环  生化反应:发酵菊糖

36 致病性与免疫性  致病物质 荚膜 肺炎链球菌溶血素 紫癜形成因子  所致疾病 人类大叶性肺炎  免疫性 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同 型再次感染少见

37 微生物学检查法 ( 1 )菊糖发酵试验 + ( 2 )胆汁溶菌试验 + ( 3 )奥普托欣试验 ( optochin test )+ ( 4 )荚膜肿胀试验( capsule swelling test )+ 防治原则 ( 1 ) 23 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菌苗 ( 2 )青霉素 G 为首选治疗药物

38 其他链球菌  B 族链球菌  C 族链球菌  D 族链球菌 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 绿色链球菌) 龋齿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9 肠球菌属  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正常菌群之一  由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坚忍肠球菌、鸟肠球菌等 32 个种组成,前两者为临床主要致病菌。  目前在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中它是仅次于葡萄球菌的重要 医院内感染致病菌  主要见于免疫力低下或过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40 肠球菌的毒力不强 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尤其是第三代头 孢菌素的广泛应用,使肠球菌的感染不断上升, 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病原菌中占第 2 、 3 位,  通常引起尿道感染、腹腔感染、盆腔感染、败 血症、心内膜炎等,

41 奈瑟菌属( Neisseria ) 淋病奈瑟菌( N. gonorrhoeae ) 脑膜炎奈瑟菌( N. meningitidis )

42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 相似点: 生物学性状  差异: 荚膜:有荚膜(脑),分离初期有荚膜(淋) 质粒:很少有质粒(脑),有质粒(淋); 所致疾病:引起脑膜炎(脑),引起泌尿生殖系 统疾病(淋)。 感染部位不同,标本取材部位不同 两者关系

43 淋病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形态与染色  革兰染色阴性, 0.6-0.8μm  肾形、成双排列  有菌毛,无芽胞和鞭毛,新分离株有荚膜

44 主要菌体表面抗原构造  菌毛 与粘附有关,免疫原性不强  脂多糖抗原 经常变异,相应抗体不能防止再感染  外膜蛋白 PI :主要外膜蛋白,将淋病奈瑟菌分为 18 个血清型 PII :吸附易感细菌的蛋白

45 致病物质 - 荚膜:抗吞噬 - 菌毛:粘附(人泌尿生殖道上 皮细胞、精子、红细胞 皮细胞、精子、红细胞 和白细胞等) 和白细胞等) - 外膜蛋白:粘附 - 内毒素:引起炎症反应 -IgA1 酶:破坏粘膜表面 IgA1

46 所致疾病  人类是惟一天然宿主  传播途径:性传播、垂直传播  所致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炎症(淋病) 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炎症(淋病) 新生儿淋病奈瑟菌性结膜炎(脓漏眼) 新生儿淋病奈瑟菌性结膜炎(脓漏眼) 无症状携带者:女性 > 男性 无症状携带者:女性 > 男性 发病:男性 > 女性 发病:男性 > 女性  反复感染常见

47 微生物学检查法  标本 保暖、保湿、立即送检  直接涂片镜检  分离培养与鉴定 巧克力色培养基快速诊断法 ELISA 法、核酸杂交、 PCR 技术 抗原检测: 荧光抗体染色 荧光抗体染色

48 防治原则  无疫苗  开展防治性病的知识教育,洁身自爱  新生儿: 1% 硝酸银滴眼,或红霉素、四环 素眼药膏  药物首选青霉素,但多有耐药性,应用新型 青霉素族抗生素

49 脑膜炎奈瑟菌 N. Meningitis meningococcus

50 形态与染色  G - , 0.6-0.8 µ m  肾形或豆形,成双排 列,凹面相对;  病人脑脊液( CSF ) 中典型,多位于中性 粒细胞内;  无鞭毛和芽胞;新分 离株具有荚膜和菌毛

51 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 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最常用的培养基是巧克 力色培养基  生化反应 可产生自溶酶,人工培养时若不及时移种,数日 后菌体自溶

52 致病性与免疫性  致病物质 荚膜 菌毛 内毒素  所致疾病 流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  人类是唯一的易感宿主  免疫性 6 月~ 2 岁年龄组婴儿免疫力最低,是易感人群

53 脑膜炎奈瑟菌 鼻咽腔繁殖 繁殖入血 菌 / 败血症 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侵犯蛛网膜 暴发型脑膜炎 微循环衰竭、内毒素休克、 DIC

54 微生物学检查法  标本  直接涂片镜检 如镜下见到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即可作 出初步诊断  分离培养与鉴定 : 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  快速诊断法 : 对流免疫电泳 SPA 协同凝集试验

55 防治原则  综合性预防措施 隔离病人、检查带菌者、预 防性用药,室内通风 流脑疫苗:  A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抗原。 制备疫苗  青霉素、磺胺大剂量治疗 脑膜炎接种

56 思考题:  某旅游团部分旅客进食 4 小时后集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 症状,以呕吐、最为明显,经对症治疗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检查餐厅发现某厨师正患化脓性感染,试问如何进行微生物 学检查,以防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 主要化脓性球菌有哪些?葡萄球菌、链球菌有何致病物质、 可以导致什么疾病? 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哪些感染性疾病?局部感染性病灶特 点与其致病物质有何关系?  请介绍淋球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Download ppt "革兰氏阳性菌 : 葡萄球、链球菌、肺炎球菌肠球菌 革兰氏阴性菌 : 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和部分厌氧球 菌等。 第九章 球 菌 ( coccus ) 球菌:能够感染机体并可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又称化脓性细菌 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不同,在临床上常 引起创伤感染和医院内感染."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