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昔勇 邴 Modified 8年之前
1
校園自殺防治 與 教師自我照顧 江文賢 心理學博士 / 心理師
2
報告綱要 前言:了解自殺資訊 1. 自殺防治的相關概念 2. 辨識自殺警訊 3. 自殺守門員 (Gatekeeper) 的工作 4. 教師的自我照顧
3
了解自殺資訊
4
台灣自殺率的分析:年齡分析 台灣連續二年自殺率下降並且排除在國人十大死因之外。 2011 年共計 3507 人自殺 身亡,自殺死亡率為 15.1/10 萬人 ( 衛生署, 2012) 。 年紀輕 (35 以下 ) 衝動型自殺居多,年紀大者較可能為計畫行自殺, 65 歲以上者其 自殺方式更易致命 ( 殷建智, 2002) 。 ( 引自衛生署, 2012)
5
青年的自殺資料 自殺是 15-24 歲青年族群最近幾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 衛生署, 2013) : 98-100 年青年自殺資料 – 98 年: 203 人 ( 男 : 女 =120:83; 自殺率 6.3/10 萬 ) – 99 年: 176 人 ( 男 : 女 =123:53; 自殺率 5.5/10 萬 ) – 100 年: 174 人 ( 男 : 女 =119:65; 自殺率 5.4/10 萬 ) – 101 年 : 195 人 ( 男 : 女 =117:78; 自殺率 6.0/10 萬 )
6
人為什麼會自殺? 自殺原因是一個複雜且相互關聯的多元變項,包括生 理 ─ 心理 ─ 社會等因素,貧窮、失業、婚變或失戀、 家人或朋友關係惡化、憂鬱症等等精神疾病、以及藥 酒癮等問題,都可能引發自殺的企圖與行動。 一般來說,自殺行為被視為個案對於生活困境的一種 選擇 (Mishara, 2006) ,當個案對於本身困境無法有正 向的期望,進而發展出以自殺為處理問題的解決方式。
7
從心理學角度看自殺 Shneidman (1996) 1. 主觀上感受到極端的壓力與痛苦 2. 對於未來不抱持任何希望 3. 認為只有自殺的方式可以解脫 Joiner (2005) 1. 自殺能力 2. 死往慾望 1. 感覺自己是個失敗者 ( 挫折感 vs. 效能感 ) 2. 感到自己無所歸屬 ( 孤立感 vs. 人際連結 ) ( 青少年容易有浪漫式自殺知覺 ; Jurich, 2008) (Shneidman, 1989)
8
自殺發生的可能路徑 ( 引自 Mann et. al, 2005) ** 透過直接或間接 自殺訊息給家人、 友人或其他相關人 士 ( 老師或職員可 能是第二個知道某 學生要知道的人 ) 。
9
自殺防治觀念大調查 你能答對幾題? 1 1 面對「傷心 欲絕」
10
自殺防治觀念大調查 會叫的狗不會咬人,所以說要自殺的人不會 真的自殺的 ? 研究資料: 2/3 採取自殺行動的人 在死前一個月曾求助 於 ” 專家 ” 或助人機構 ( 引自何金針, 2007) 。 50% 以上自殺身亡的個 案,在自我傷害前都 曾經向他人求救 ( 李明 濱, 2006) 。
11
自殺防治觀念大調查 男性比較容易自殺成功 ? 研究資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2012) 與台灣衛生署的資料 (2012) ,除了中國之外, 全球男性自殺身亡者較女 性居多,女性企圖自殺者 較男性居多,台灣男女自 殺死亡比約為 2:1 。
12
自殺防治觀念大調查 因為怕痛,所以自殺未遂的人不會再自殺 ? 研究資料: Maris(1981) 的報告 自殺企圖者往後一年的 自殺成功率為 1% ;約 20% 自 殺者有自殺企圖紀錄; 10% 自殺企圖者 10 年內自殺身亡; 約 80% 自殺企圖者自然死亡。 Bergen 等人 (2012) 報告 自殺企圖者的壽命比一 般人短大概 30 年,男性更短 於女性。喝酒自傷者易出現 消化系統問題而死亡,藥物 濫用者往往與精神疾病有關, 身體疾病者往往會牽涉到循 環系統的疾病而死亡。
13
自殺防治觀念大調查 問別人要如何自殺會讓別人更想去自殺 ? 研究資料: Mathias 等人 (2012) 發現 自殺意念評估與個案出現 自殺意念的頻率沒有任何 相關性。
14
培養敏感度 如何偵測自殺警訊 2
15
自殺危險因子 自殺是多重原因所造成,無法以單一因素來解釋 ( 引 自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teen suicide, 2012) 。 背景統 計 精神病 史 家庭歷 史 人格特 質 自殺企 圖 ( 自 殺未遂 ) 取得武 器
16
自殺保護因子 (Fell, 2012) 有時常關心他 / 她的大人 ( 例如,老師 ) 覺得自己跟學校有連結 因應技巧能力 能夠取得適當的照顧資源 文化 / 宗教的正向信念
17
自殺警訊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 IS PATH WARM 威脅傷害自己、尋找方法傷害自己、描述或撰寫關於死亡的議題 I Ideation :威脅傷害自己、尋找方法傷害自己、描述或撰寫關於死亡的議題 S Substance abuse :藥酒癮 P Purpose :沒有活著的理由 A Anxiety :焦慮或煩躁、睡眠不佳或整天睡覺 T Trapped :陷入困境的感受,無法逃脫 H Hopelessness : 無望感、絕望 W Withdrawing :突然從朋友、學校、家人等等社交圈退縮 A Anger :含恨尋求報復 R Reckless :突然從事許多冒生命危險的事情 M Mood :情緒大變
18
自殺警訊 (Hawgood & De Leo, 2002) 環境警訊 季節、假日或特殊事件 生日、結婚周年、紀念日 壞消息 來電(未來電)、 信件、 法院判決 冒險行為 危險開車、危險性行為 將自己的物品送人、疏離重要他人或物品 寵物、 藝術品
19
自殺警訊 FACTS (SPTSNJ, 2012) : Feelings: 無望感、沒價值感、憂鬱、無助、生氣、敵對、被困 住等。 Action: 取得藥物或致命性武器、喝酒、從事危險性行為等。 Changes: 改變過去的行為習性,包括成績變差、偏差行為等。 Threats: 模糊或清楚表達要結束自己生命。 關係失落、家庭問題、畏罪自殺、生涯轉換 Situations: 關係失落、家庭問題、畏罪自殺、生涯轉換。
21
自殘與自殺的可能差異 ( 許文耀, 2009)
22
自殘與自殺 工具性行為與自殺行為的可能差異 (Rudd, Joiner, & Rajab, 2001)
23
3 你可以做 (/ 說 ) 的事 自殺守門員 (GATEKEEPER) 多重管道、資源連結
24
一問 (Question) :探問 主動表達關心關懷之意 自殺意圖的詢問 二應 (Persuade) :回應與應對 回應 聆聽 花點耐心聽聽故事,不批評、不指責 了解 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 應對 阻止接近致命性武器 提供時間陪伴她 三轉介 (Refer) :轉介 鼓勵、協助接觸適當資源 你 ( 守門員 ) 可以做 (/ 說 ) 的事
25
守門人的態度 傳達「我關心你」的氛圍 我留意到你的不同、差異、變化 展現「我懂你」的能力 你並不孤獨、不是異類、更沒有小題大作 給予「我陪伴你」的話語 給你依靠、陪你一起解決問題 邀請「說真話」的空間 不批判、不輕視、不嘲笑
26
膽大心細的守門人 -- 認識自殺警訊 已有明確的舉動或企圖時 展示已經準備好的工具 麻木的走向窗戶、門口 已經、正在從事自殺行為
27
膽大心細的守門人 — 我該做什麼 表示願意一同想辦法解決問題 不離開直到有其他幫手協助
28
正在自殺的挑戰: 談判、決策、協調 ( 團隊合作 !!!) 1. 第一線助人工作者與個案的互動, 運用晤談技巧進行危機談判,以增 加個案獲救的可能性。 2. 第一線助人工作者與後勤人員的互 動 ,協助第一線人員解除個案危機 為主,透過相關各種資訊進行決策 判斷。 3. 後勤人員與外界資源的互動,依照 決策判斷,聯繫必要之外界資源, 如聯繫警政單位協助救援自殺個案。
29
自殺防治中心 (22572623) 衛生署安心專線 0800-788-995 台北市生命線 ( 02-25024242 簡社工 ) 屬性政府組織民間非營利組織 服務對象自殺未遂 > 自殺意圖自殺意圖 > 自殺未遂 ( 未被服務者 ) 服務方式電訪、家訪、晤談電訪、晤談 服務時間非 24 小時、上班日 24 小時、含周末假日 主責個管是不一定 ( 可接受臨時性追蹤關懷 ) 工作人員專職人員專職人員與半專業志工 轉介方式轉介單 * 轉介單、個案知後同意 * 自殺防治資源的說明: 以新北市為例
30
預防勝於治療 學校行政 / 輔導中 心 執行內部策略與整合社區資源 老師與職員 1. 老師或職員可能 是第二個知道某學 生要知道的人。 2. LEARN, IDENTIFY, REFER 。 家長 1. 老師跟家長可以 是一個團隊。 2. 這不是要讓學生 覺得是一種警告, 而是關心他的舉動。 學生 1. 學生會彼此分享心 情。 2. 教導學生將自殺資 訊告知能夠處理的成 人。 危機個案工作要點 (Jurich, 2008):1. 減少危險因子 2. 增加保護因子
31
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照顧
32
助人者的焦慮 自殺個案會勾起你什麼情緒 ? 會讓你想到什麼 ? 如果個案自殺身亡,你會有什麼反應 ? 你怎麼看待你 自己 ? 你對死亡有何看法 ?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情緒化反應 (emotional reactivity)?
33
助人者的焦慮與情緒化反應 助人者升高的焦慮也將引起個案更大的焦慮 ( 情緒高漲 ) 。 助人者與個案情緒性默契,不再提起自殺念頭。 ” 沉默的 同謀 “ (conspiracy of silence) 淹沒真實問題並減少暫時性焦 慮,但是長久而言,這將是個很危險的遊戲。 “Suicidal patients can also activate a clinician’s own latent emotions about death and suicide, leading to a number of defensive responses on the part of the clinician.” “The therapist feels as if he or she is letting the client down, and therefore, escalates the stress with increased performance anxiety. This only makes matters worse.”
34
助人者的界線 對個案身心照顧負責並不同於對個案生命負責。 個案永遠有選擇她 ( 他 ) 自己要自殺的權利。 不過度反應,也不忽略警訊。 我應該做什麼,我還可以做什麼 (Joiner, 2005) 。
35
助人者的減壓 麥麗蓉 (2009) : 危機後的減壓動作。 督導、同儕或團隊分享。 安全的工作環境 ~ 適當的自殺危機個案量。 接受自己的界線。 Neimeyer (1998/ 章葳卿譯, 2008) : 10 個重整的步驟。 走向發現與重建意義之路。
36
? 提問時間 Q&A 感謝聆聽~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