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篱恢 葛 Modified 8年之前
1
辉绿岩脉的 “ 章法 ” 张晨 00912032
2
本次实习,我们总共跑了 8 条教学路线, 1 条自主路 线,两天实测剖面, 6 天自主填图,期间看到了三大 岩类给我们创造的 “ 盖浇饭 ”—— 怎一句纷繁复杂了得! 当我们纠结于砂岩与岩浆岩的识别,苦恼于岩性的 混乱时,黑漆漆的辉绿岩是不是给我们增添了一份 信心和喜悦呢 —— 终于看到一类确定认识的岩石 了!! 对于这些很好认的、一般呈脉状出现的基性岩,我 们是否感叹过:这辉绿岩君咋这么扭曲蜿蜒的,左 插一条,又穿一线的,毫无章法可言 …… 参考记录本,我将我们这 10 多天的在各个地区看到 的辉绿岩脉的走向整理出来,蓦地的发现:本地区 的辉绿岩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
4
海滨公园路线 脉体走向: 346° 脉体走向: 12°
5
夹山路线 常州沟组顶部 一组风化严重的辉绿岩脉 与地层接触面的产状: 83° ∠ 75° , 可以推知走向 353° (近南北向) 依稀可见辉绿结 构(长石格架)
6
龙回头海滨路线 辉绿岩脉走向 305° 、 318° 、 310° 、 320° ,平 均为 313° (近北西向) 辉绿岩脉走向 ( 1 ) 0° 、 355° 、 350° 、 340° ( 2 ) 348° ,( 1 )最终 与( 2 )平行(近南北向) 辉绿岩脉与地层接触面 产状 278° ∠ 51° ,走向 8° (近南北向) 延伸之海里的走向 310° 、 300° 、平均 305° (近北 西向)
7
台里海滩路线 台里海滩的辉绿岩主要 呈现两种状态: 张性环境,三组近南北的 岩脉,走向分别是 340° 、 350° 、 350° ; 348° 、 352° 、 345° (两组测量) 非张性环境,我观察到 6 组近北西向的岩脉,走向 分别为:① 314° 、 318° ; ② 295° ;③ 304° ;④ 332° ;⑤ 316° 、 314° (这两组最终交合); ⑥ 325°
8
草白岭路线 观察到 3 组岩脉,侧得其与 层面接触面的产状分别为 100° ∠ 70° 、 91° ∠ 70° 、 95° ∠ 85° ,走向大致为 10° 、 1° 、 5° (近南北向)
9
望海寺自主路线
10
本条路线观察到多组岩脉,大致按地理位置分为三处: 山脊以西: 14° 、 20° 、 14° (近南北向) 山脊以东南端: 南侧:脉体与层面接触面产状为 310° ∠ 66° 、 330° ∠ 72° 、 300° ∠ 58° ,走向大致为 40° 、 60° 、 30° 、平均约 为 43° (近北东向) 北侧:脉体与层面接触面产状为 220° ∠ 65° 、 225° ∠ 47° 、 224° ∠ 56° 、 235° ∠ 65° 、 226° ∠ 53° 、 220° ∠ 55° , 走向大致为 310° 、 315° 、 314° 、 325° 、 316° 、 310° ,平均 约为 315° (近北西向) 山脊以东北端:脉体发生弯曲、错移,测得两组与层面接 触面产状为 250° ∠ 58° 、 315° ∠ 51° ,一个走向为 340° (近 南北向),一个走向为 45° (近北东向)
11
数据统计
12
走向玫瑰花图
13
推断与分析: 从上述路线的辉绿岩脉的相关数据, 我们不难发现辉绿岩的走向大致有 如下三个方向: 近南北 340°—20° 近北西向 295°—332° 近北东向 30°—60° 如,台里地区近南北向脉体发育较 粗大、完整,北西向的脉体大多细 小,且多尖灭现象,可推测可能南 北向为张性环境,为张裂隙,北西 为剪裂隙,为右旋走滑,。 N
14
台里的一组非张性的 右旋走滑,走向约为 305° ,很好地验证了 之前的推论,辉绿岩 脉指示了当时的主压 应力场为南北向,南 北挤压东西拉张,与 之相生可能发育北东、 北西向走滑。 验证推论:
15
从辉绿岩脉推测出当时的主压应 力场为南北向,那么这个 “ 当时 ” 指是什么构造期呢?这个主压应 力是谁提供的呢? 辉绿岩为深源玄武质岩浆向地壳 浅部侵入结晶形成,可能来自洋 中脊或者地幔柱 联想到宋老师提到的中生代华北 地台的 “ 活化 ” (地壳减薄,山根垮塌,地幔 物质上涌) 发散:
16
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三叠纪中期,联 合的泛大陆达到 了鼎盛时期。三 叠纪末的印支运 动导致古特提斯 洋的封闭和新特 提斯洋的扩张。 联合泛大陆开始 出现开裂的迹象。 环太平洋带从晚 三叠世开始活动。
18
欧亚大陆在三叠纪末发生 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使其 与冈瓦纳大陆之间在西段 发生拉张,形成了新特提 斯洋。而东段发生挤压形 成了印支褶皱带。
20
问题与解释 三叠纪末,太平洋板块开始活动,向亚洲大陆俯冲, 且倾角比较陡峻,地壳运动十分强烈,断裂活动特别 发育,并伴随大规模火山喷发、岩浆侵入。 从图上可以看到,当时的 North China 受到东部的太 平洋板块的挤压,方向大致东北,并不是南北向的挤 压方向,为什么不一致呢?错在哪里呢? 查阅资料,联系当时的古地磁场,我找到了一个可以 说的过去的解释:即由于当时的磁北方向较今天东偏 30 度左右,因此当时的主应力方向也较今天东偏 30 度左右。 (印支期地应力的主应力方向,按今天的方向来说,在中国 大部分地区近似北南走向,仅云南西南角为与金沙江带和澜沧江带近似垂 直的东西走向。)
21
延伸与扩展 —— 另一个故事的开端 图上可以看到在一条主破裂带上发育了 一系列的微破裂面(走向 15° ),这些 微破裂面继续发育,可以形成大的破裂 面( 348° ) 图下可以看到辉绿岩脉上发育一系列张 破裂( 336° ) 从发育先后关系上可以看到,这组 340° 左右的张裂隙发育在脉体侵位后,大 致推测主压应力方向变为北西 - 南东向
23
随着印度板块北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 挤压作用日益明显,东亚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 转换,西伯利亚板块向南、太平洋板块向西、 印度板块向北东同时向中朝板块汇聚,形成了 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的 “ 东亚汇聚 ” 构造体系。 在印支期 (250 ~ 220Ma )中国东部上升为高原 (5000 ~ 6000m), 西部为特提斯海, 构成东高西低的地貌景观。大约在 160 ~ 150Ma 前后, 亚洲东部岩石圈发生巨量减薄, 山根垮塌, 导致软流圈地幔侧向上涌补 偿, 形成巨量的火山岩和花岗岩, 致使太平洋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洋 板块向东亚大陆汇流, 出现了太平洋板块俯冲和最早的洋中脊扩张。(董 树文《论东亚大陆的构造翘变 —— 燕山运动的全球意义 》) 而这一段故事的讲述,就需要我们对脉体定年、 寻找其它的岩脉以及其他的断裂、断层等素材, 来编排这个故事,未完待续 ……
24
从简单入手,为复杂断裂的判别提供方向 辉绿岩脉易识别,较容易推断当时的应力方向 点 线 面 构造点 区域的构造面 地球的构造体 现象 结论 验证 结论与已有知识相符: OK 结论与已有知识有出入:问题在哪里 如何解释 可以解释: OK 不可解释:寻找更多证据 —> 新结论 现象 原因、机制 推演( What Why How ) 脉体侵位 可能与当地应力场有关 应力场哪里来的 地球历史上的板块运动 产生什么样的应力 发育什么样的构造现象 初期设想 能否对 应? (时代, 方向等)
25
昨晚和宋老师发 e-mail ,突然发现逻辑出现了 严重的漏洞,基性岩脉的时代的不确定性: 龙回头:可看到,辉绿岩脉穿切了海房沟组砾 岩层,可推测龙回头的岩脉侵入不会早于中侏 罗纪的海房沟组 草白岭:岩脉的年龄可能与杨杖子-草白岭一 带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相近( 180 - 190 Ma ,吴 福元等) 台里:时代推测可能为太平洋板块活动期的, 尚需室内定年工作 夹山:从地层序列和地理位置,推测与龙回头 一致,尚待研究 望海寺:岩脉侵入不同岩性岩层,产状一般会 发生变化,尤其在砂岩层中,会受层理的影响, 仅从绥中的侵入关系以及优选走向,推测为南 北主压应力向,可能与台里同期,尚待研究 海滨公园:杂岩体,尚待定年研究 错误之处: 构造时代的的不 确定性!!
26
我最初的目的本想综合形兴城地区的辉绿岩脉出露,发现其 “ 章 法 ” ,找出优选方位,指示应力场方向,为以后的断裂判断提供 辅助 但是,在做报告的过程中,我发现思维过程上存在着链条上的 “ 断线 ” :野外总结得出的结论与发散之间缺少了关键性的一环: 时代的确定,缺少了这关键的一步,只是根据 “ 我认为 ” 就将它往 中生代上的帽子上扣,是不严谨的 这个思路上的严重漏洞,为我在这个课题上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 向性 —— 通过对辉绿岩脉的定年,探索其时代的序列性与我观测 到应力场方向的序列性是否能取得一致,进而为我的发散 —— 应 力的来源提供一个依据 由于时间关系,我将这个失败的报告展示出来,此时我的目的已 经变成我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思维过程的表达,对于这样的一套 研究方法,希望老师能够给予指正,为我日后的科研道路增添一 份经验与指导 失败中的收获
27
季老师问过,在实习结束时,问自己一句:你还喜欢地质吗? 我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说我对地质的热情依旧像之前一样,那么一定是假的。 很苦,真的,摔了几跤,面朝天的,背朝天的,磕破了腿,晒脱了皮,娇气如我, 眼泪汪汪。 但是,规定的实习路线,我走下来了,摔了,爬起来,拍拍灰,继续往前。 期间也想过放弃,但是,看到老师们,我没有理由:宋老师那么大的年龄,牤牛 山依旧上的;本以为离队回京的吴老师,还是回到我们的队伍;我们的指挥将季 老师,实习路上,挂个毛巾前后奔波;临走前的江老师,鼓励我们:你们这一组, 不错,加油干;李老师会一步一步地把不敢下山的我带下去;孙老师会坚持到去 贵州前才离开了我们团队;看似爬山不太行的许老师,每天在车上都能看到他的 身影;自主实习比我们还认真的何老师,小红本上一定记下了不少宝贝呢 …… 当然,有苦,也有甜。团队,真的很温暖:拉剖面失误了,魏强会不犹豫的跑回 原地,重新开始;前后侧手数据不一致,潘炜会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测量; 面对还不到几小时的汇报总结,于翔会熬夜把我们组的图赶制出来;实测剖面没 完成任务,哭了,李明会放弃攀登 428 ,停下来安慰我;下山摔了,阳哥会拽着拉 着我慢慢往下走;前面杂草蔓生,佳佳会走在前面,告诉我哪里有坎儿;我落队 了,回头,王浩聿一定会在后面垫后 …… 这条路,有这么多可爱的人儿,那我也不能放弃,要坚持!现在不会爬山,会怕, 会摔,怕多了,摔多了,自然就淡定了,信不信, 20 年后再聚首,我一定会成为 爬山能手? 想说的
28
地质是一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一切,却需要懂她的人才能解说 都说石头会说话,那何尝不是她遇到了懂她的人? 虽然迷茫、虽然怯懦,但兴致尚未尽 解密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吗? 去探索自然的奥秘 会收获到 快乐
29
参考文献: 《辽宁省区域地质志》 《辽东半岛南部三叠纪辉绿岩中发现新元古代 年龄锆石》(杨进辉 ① 吴福元 ① 张艳斌 ① 张 旗 ① S. A. Wilde ② ) 《论东亚大陆的构造翘变 —— 燕山运动的全球 意义》 (董树文 ; 吴锡浩 ; 吴珍汉 ; 邓晋福 ; 高锐 ; 王成善 ; ) 《地史 - 中生代 —— 孙作玉 -2011 》 百度百科 —— 印支运动、燕山运动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