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铜圳 宁 Modified 8年之前
1
114 21 陳于柔 1 陳映真 中國近代大儒學家徐復觀先 生,對於文學,他曾公開讚 譽陳映真是「海峽兩岸第一 人」。綜觀台灣當代文學, 如果要舉出最具代表性、最 值得推崇的小說家,我則認 為非陳映真莫屬。
2
114 21 陳于柔 2 生平簡介
3
114 21 陳于柔 3 陳映真,筆名許南村,本名陳永善。台灣省台北縣鶯歌鎮人, 祖籍福建安溪, 1937 年 10 月 6 日生於苗栗縣竹南一個篤信宗教的 知識分子家庭。省立成功中學、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畢業。曾任 中學英文教師、外商公司職員,並參與 “ 文學季刊 ” 的創辦。 1985 年,他的養父去世,家道遽爾中落。中落的悲哀,使在他容易感 傷的青少年時代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1968 年,正當陳映真接受一 個 “ 國際寫作計劃 ” 的邀請動身赴美時,以 “ 閱讀毛澤東、魯迅的著 作 ” 、 “ 為共產主義宣傳 ” 的罪名被逮捕,判刑七年。 在獄中,陳映真對自己走過的道路進行了認真的反省,對社會現 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出獄後,陳映真堅定地走上了現實主義文 學的創作道路,堅持 “ 建立民族風格,勇敢反映現實,為民眾服務, 推動歷史前進 ” 的創作方向。 1977 年,圍繞鄉土文學問題展開一場大論戰,陳映真堅定地投 入了維護鄉土文學的論爭,先後發表了《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 《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 “ 鄉土文學 ” 的盲點》的文章,有力 地反擊了御用文人對鄉土文學的圍剿,鞏固了鄉土文學的陣地。 八○年代參與 “ 文季 ” 、 “ 夏潮論壇 ” 等雜誌的編務。在鄉土文學論戰 的高潮,徐復觀先生曾公開讚許他為 “ 海峽兩岸第一人 ” 。 1983 年 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邀請前往訪問, 1985 年 11 月, 創辦了 “ 人間 ” 雜誌, 1989 年七月成立人間出版社,現該出版發行 人。
4
114 21 陳于柔 4 1988 年香港舉辦「陳映真文學研討會」, 1997 年中國社科院 授予榮譽高級研究員。其筆鋒寓意深遠,所有作品都在他不移的 理想主義,使命感,和廣大的同情規範之下成型,反覆叩責歷史 並汲求任何可能最接近真理的道德啟示,成一家之言。 1988 年, 台灣人間出版社策劃出版《陳映真作品集》十五卷; 2001 年洪範 出版社推出《陳映真小說集》六冊。 2004 年台灣雲門舞集以陳映 真小說作品為靈感製作「陳映真‧風景」。《中國時報》社論評論 舞作所傳遞的理想主義精神,「是對台灣應有的文化精神的一個 回答」。 陳映真在 1977 年與陳麗娜結婚, 1990 年後經常進出中國大陸 並久居北京; 2006 年 9 月 26 日在北京第一次中風入住朝陽醫院, 病情曾改善轉至普通病房,至 10 月 16 日再度中風陷入重度昏迷, 現被安排於該醫院「重症監護室」( ICU )。陳麗娜中國大陸北京 曾獲得吳濁流文學獎、時報文學推薦獎。
5
114 21 陳于柔 5 文學簡介 「文學為的是 使喪志的人重新燃起希望; 使受凌辱的人找回尊嚴; 使悲傷的人得着安慰; 使沮喪的人恢復勇氣 … 」 ── 陳映真寫於《雲門舞集》 2004 年秋季公演《陳映真 ‧風景》前
6
114 21 陳于柔 6 一、作品發表在《筆匯》。由於年少易感、家道中落,以及當 時肅殺的政治氣氛,作品表現環繞在幾個自傳性的主題:破敗 晦暗的市鎮、貧困的哀愁與苦悶的情緒、對故鄉的棄絕。代表 作有:〈我的弟弟康雄〉、〈家〉、〈鄉村的教師〉等。 二、作品發表在《現代文學》。受到當時 “ 西化 ” 狂潮的影響, 將早期抒情風格納入現代主義的象徵架構中,以寬廣的角度處 理台灣問題,表現在: “ 大陸人在台灣 ” 的主題,代表作有 “ 將軍 族 ” 、 “ 知識分子的失落感 ” 、 “ 一綠色之候鳥 ” 三、作品發表在《文學季刊》中。文字開始轉為清晰明朗,風 格從 “ 象徵 ” 走向 “ 寫實 ” ,開始批判六○年代趕流行的知識分子之 淺俗孤絕。這時期的代表作有 “ 唐倩的喜劇 ” 等。 四、出獄以後,作品主要探討跨國企業對第三世界的經濟、文 化侵略,描畫第三世界民眾心靈的汙染、扭曲與頹廢、抗拒與 掙扎。代表作有:〈賀大哥〉、〈夜行貨車〉、〈上班族的一 日〉、〈萬商帝君〉。
7
114 21 陳于柔 7 第一期 1959-1961 「自傳時期」 最早期時的小說從 1959 到 1965 年,多為充滿憂鬱、苦悶的 作品。他在以許南村之名所寫的〈試論陳映真〉一文中,如 此分析自己:「這個中落的悲哀,在他易感的青少年時代留 下了很深的烙印。這種由淪落而來的灰黯的記憶,以及因之 而來的挫折、敗北和困辱的情緒,是他早期作品中那種蒼白 慘綠的色調的一個主要根源。」
8
114 21 陳于柔 8 第二期 1963-1965 「現代主義時期」 陳映真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加上他自稱為所謂「小知識 份子」的自憐,因此筆調充滿了感傷。然而,他的自憐卻並 不停留在自戀,他不只描寫所謂小知識份子的內心世界(在 〈淒慘的無言的嘴〉、〈一綠色之候鳥〉這兩篇中有成熟的 表現),也兼及社會底層的貧弱者(如〈面攤〉中的病兒及 其靠面攤維生的父母),難能可貴的是,誠如呂正惠所言, 他更是「大陸人在臺灣」這一主題的開拓者,從〈那麼衰老 的眼淚〉,到〈文書〉、〈將軍族〉、〈一綠色之候鳥〉, 這幾篇小說道盡了流寓在台的大陸人的仿徨和蒼涼,以及他 們和本省人相處的複雜情形。
9
114 21 陳于柔 9 第三期 1967-1982 「反省時期」 陳映真寫作題材的面向擴大了。除了原來的「大陸人在 臺灣」的題材之外,〈六月裏的玫瑰花〉寫的是參加越戰的 美國黑人大兵對於作戰的心靈掙扎,以及和臺灣妓女之間的 微妙感情;〈最後的夏日〉寫的是一群高中老師的卑鄙心靈、 齷齪嘴臉;〈唐倩的喜劇〉以嘲弄的語調、明快的風格,諷 刺當時知識界一味追逐西方思潮之皮毛的虛矯面貌。 不過此時寫作題材的擴大、感傷筆調的改變,其實都還未見 徹底。呂正惠認為除了〈唐倩的喜劇〉外,其餘各篇都不算 成功,原因是:「雖然較早在理智上走出現代主義的圈套, 但他的感情狀態並未能跟著改變,... 這使得〈第一件差事〉 一類的作品,既沒有寫實的可信度,而又喪失了前期的抒情 本質。」
10
114 21 陳于柔 10 第四期 1983-1994 「政治小說時期」 〈賀大哥〉仍為前期風格的延續,而〈夜行貨車〉、〈上班 族的一日〉、〈雲〉、〈萬商帝君〉合稱為「華盛頓大樓系 列」,寫作的題材就是前面所說的「殖民經濟及跨國公司的 小說」,〈鈴璫花〉、〈山路〉、〈趙南棟〉三篇,則稱為 「政治小說」。後面這七篇以臺灣經濟現狀以及與五O年代 政治事件為題材的小說,被認為是陳映真社會寫實之作的最 高峰。 但無論在作品的藝術價值上出現多少爭議,陳映真對於寫 作題材開發的能力,是沒有人能否定的。那些殖民經濟小說, 「為臺灣的知識份子提供了一個特殊的視界」,而〈鈴璫花〉 系列則「勇敢破除政治的禁忌」(當時尚未解嚴)、「掃清 三十多年來的歷史灰塵」。
11
114 21 陳于柔 11 關於 [ 人間 ]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小說家陳映真創辦《人 間》雜誌,他在創刊詞 〈因為我們相信,我們 希望,我們愛 …… 〉中, 為雜誌體質與編輯走向 做了清晰的定位: 「《人間》是以圖片和 文字從事報告、發現、 記錄、見證和評論的雜 誌。」
12
114 21 陳于柔 12 在當時解嚴前的氛圍中,《人間》雜誌無疑提供了眺向另類視 野的窗口。創刊號關曉榮「八尺門」報導攝影連作〈百分之二 的希望與奮鬥〉與環境報導〈台北內湖垃圾山的小世界〉引領 目光注視社會邊緣畸零人;人間燈火專題〈李天和葉美惠:一 個愛情故事〉深入探勘庶民不平凡的生命經驗,更有伸向第三 世界的關懷觸角〈飢餓:來自衣索匹亞的緊急報告〉,充分彰 顯十九世紀濫觴的報導攝影人道主義鮮明色彩,讓照片說故事, 呈現臨場的真實感。 陳映真談起耗時一年多籌辦《人間》雜誌初衷:「在一個大眾 消費社會的時代裡,人,僅僅成為琳瑯滿目之商品的消費工具。 於是生活失去了意義,生命喪失了目標。我們的文化生活越來 越庸俗、膚淺;我們的精神文明一天比一天荒廢、枯索。」做 為一本具體實踐理想的雜誌:「我們盼望透過《人間》,使彼 此陌生的人重新熱絡起來;使彼此冷漠的社會,重新互相關懷; 為了再造一個新的、優美的、崇高的精神文明,熱情地生活。」
13
114 21 陳于柔 13 心得 原本只從課本上認識他的我,完全不熟稔、也沒有興趣 認識他;在查他的資料時,原來他是早期台灣文壇的重要人 物之一,而且還是人間雜誌的創辦人。 看過他幾篇小說裡的故事後,他故事裡所隱含的意義都刻 畫著當時社會的情景;用簡單的白話寫作,像是敘述一個故 事般,有別於其他作家的創作,讀者簡單地就能將他的想法 一覽無遺。 雖然現在他的健康狀況不復從前,近幾年也少於寫作方面, 我想,即使有天人們忘了、不記得有他,他的精神也會隨著 書一直傳到未來。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