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老子 -- 道德經. 又名道德經 現在流行版本,都分成八十一章。 上篇三十七章,人稱道經; 下篇四十四章,人稱德經, 共五千二百餘字。 老子二卷注本繁多,以河上公注為最古, 以魏王弼注最為通行,今人余培林的老子讀本, 陳鼓應的老子註譯及評介都可參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老子 -- 道德經. 又名道德經 現在流行版本,都分成八十一章。 上篇三十七章,人稱道經; 下篇四十四章,人稱德經, 共五千二百餘字。 老子二卷注本繁多,以河上公注為最古, 以魏王弼注最為通行,今人余培林的老子讀本, 陳鼓應的老子註譯及評介都可參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老子 -- 道德經

2 又名道德經 現在流行版本,都分成八十一章。 上篇三十七章,人稱道經; 下篇四十四章,人稱德經, 共五千二百餘字。 老子二卷注本繁多,以河上公注為最古, 以魏王弼注最為通行,今人余培林的老子讀本, 陳鼓應的老子註譯及評介都可參看。

3 《道德經》五千言是老子思想的結晶,以「道」 為思想核心,貫穿全書。 老子欲建立「常道」,此一「常道」既是天地萬 物所依循的準則,也是個人、社會、國家所應奉 行的圭臬。 下面就從宇宙本體論、人生修養論及政治思想三 方面來認識老子。

4 ( 一 ) 宇宙本體論 -- 道法自然 1. 宇宙的本源 2. 宇宙的生成 3. 宇宙的變化原則 ( 二 ) 人生修養論 -- 法道自然無為 1. 見素抱樸,致虛守靜 2. 輕利寡欲,和光同塵 3. 弱道哲學 ( 三 ) 政治思想 -- 無為政治 老子思想對後代的影響極為深遠,從先秦到現代, 不論學術、政治、文學,甚至宗教、習俗、方技 等,都可看到老子思想的痕跡。

5 ( 一 ) 宇宙本體論 -- 道法自然 1. 宇宙的本源 2. 宇宙的生成 3. 宇宙的變化原則

6 ( 一 ) 宇宙本體論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 母。 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 出生在天地之前。 無聲啊,無形啊,不依 靠外力而永遠存在。 不停地循環運行,它可 以算做天下萬物的根本。

7 ( 一 ) 宇宙本體論 第二十五章: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 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 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 道, 並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 大到無邊叫做逝去,逝去叫做 遙遠,遙遠可返回本原。 所以道大. 天大, 地大,人也大。 宇宙中有四大, 而人是四大之一。 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 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 則。」

8 1. 宇宙的本源 : 老子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總根源,也是事物 存在和變化的最普遍原則和規律。 道是什麼呢? 第一章: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道」若是可以用語 言表達出來,就已經 不是永久不變的道 「名」 ( 道的真相 ) 是不 能稱謂的,可以稱謂 的名,便不是永久不 變的名

9 2. 宇宙的生成 關於萬物生成的過程,老子說: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道生萬物是先形成混沌一, 一又化生陰陽二氣, 陰陽二氣交合而生和是為三, 和氣再繁衍萬物; 萬物各自負陰抱陽, 陰陽兩氣交盪交合的和氣, 調和養育萬物

10 負陰抱陽是老子道德經對陰陽互動對待的 表達方式。從天上的星辰,到地上的螻蟻, 無不是由「道」所生的。

11 3. 宇宙的變化原則 道生成萬物是沒有目的、原因的。 老子發現宇宙的本體就是「道」,更進一步了解到 由於「道」的運化,而產生宇宙間的規律,道即自 然,常順隨自然界法則而運作,不以強力逆道而行。 「道」是清淨無為的,雖然「無為」卻成就化育天 地萬物之功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 而無不為。

12 化育天地萬物,功勞不歸功於自己。 第二章: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萬物依靠它生存而它 從不說什麼, 成功了它不據為己有。 養育了萬物而不自以 為主宰

13 ( 二 ) 人生修養論 -- 法道自然無為 1 見素抱樸、致虛守靜 2 輕利寡欲,和光同塵

14 ( 二 ) 人生修養論 -- 法道自然無為 1. 見素抱樸、致虛守靜 老子認為,慾望的追逐與聲色美味的引誘, 欲得而不知足,又時常以己身為念,是人類 痛苦與禍害的根源, 所以要人們捨棄私心貪欲,內心保持質樸純真 的本來面目,表現出自然真實的樣子 老子極力勸勉人應回歸道體清虛無為的狀態; 該如何回歸道體? 老子提出行「致虛」「守靜」的功夫,如此就 能發現萬物生息回復的通則,進而效尤之, 就像落葉歸根般,回復根源就寧靜沉默,而 無罣礙。

15 ( 二 ) 人生修養論 -- 法道自然無為 1. 見素抱樸、致虛守靜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 少思寡欲, 絕學無憂。 拋棄了聰明和智慧人民可以得到 百倍的利益; 拋棄了仁和義,人民才 能恢複 孝慈的天性; 拋棄了巧和利,盜賊就能自然消 滅。 這三條作為法則是不夠的, 所以要使人們的認識有所從屬: 守樸素,抱淳樸。少有私念,少 生慾望。修道人,不懷憂愁。

16 ( 二 ) 人生修養論 -- 法道自然無為 1. 見素抱樸、致虛守靜 第十六章: 致虛極, 守靜篤。 萬物並作, 吾以觀複。 盡量使心靈空虛到極點, 堅守清淨。 萬物都在生長發展, 我看到了往復循環的道理。

17 ( 二 ) 人生修養論 -- 法道自然無為 2. 輕利寡欲,和光同塵 原因在於感官知覺受到外物的引誘,而喪失 了本真。人隨著年歲漸長, 欲望就愈多, 純樸之 性也逐漸喪失。結果是快樂未得, 痛苦先嚐。 要尋找失落的本真, 就要遠離物欲的誘惑,但 求安飽而不徵逐聲色,而後才能保持安足的 生活。

18 ( 二 ) 人生修養論 -- 法道自然無為 2. 輕利寡欲,和光同塵 第六十七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 令人心發狂; 難 得之貨, 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 紛雜的音調使人听覺不敏﹔ 飲食饜飫會使人舌不知味﹔ 縱情狩獵使人心放蕩﹔ 稀有貨品使人行為不軌。 因此聖人但求安飽而不逐聲色 之娛, 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樸 實的生活。

19 ( 二 ) 人生修養論 -- 法道自然無為 2. 輕利寡欲,和光同塵 老子認為那些能言善道,聰穎睿智的優秀人 才,雖令人欽佩羨慕,但這些人卻容易因為 鋒芒太露,不懂得柔弱處世之道,而招惹抨 擊禍患,終遭損傷毀壞;唯有收斂鋒芒,消 解紛擾,捨棄智慧詐巧,回復清明純樸自然 的心靈狀態時,才能看到真實的道

20 ( 二 ) 人生修養論 -- 法道自然無為 2. 輕利寡欲,和光同塵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玄同』 真懂得的不隨便亂說, 隨便亂說的不是真懂得。 真知大道之人,就會閉塞物 欲之門。(兌門是物欲之心 ) 去心中的鋒芒,並會解掉心 中的紛亂 隱藏光耀,混同塵俗, 這就叫做 “ 玄同 ” 。 勉人以開闊的心胸,無我無執的去對待一切人事物。

21 ( 二 ) 人生修養論 -- 法道自然無為 3. 弱道哲學

22 老子認為處世態度以「柔」、「弱」、「下」 為主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是 道的運動, 示弱是道的運用。

23 人應自處虛弱;此處的虛弱並非懦弱之意,而是說 不可以恃剛凌物,強悍暴戾。柔弱含有無比之韌性 和持續性,故老子說:「柔弱勝剛強」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 將欲弱之,必故強之; 將欲廢之,必故興之; 將欲取之,必故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 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強它; 想要廢棄它,必先興盛它; 想要奪取它,必先給與它。 道理隱微卻又明顯, 柔弱會戰勝剛強。

24 「守柔曰強」 第五十二章: 「見小曰明, 守柔曰強。」 觀察細微叫做明, 保持柔弱叫做強。

25 以水為例:雖被認為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但卻能 在堅硬的石頭中流竄,滴水可以穿石,沒有什麼力 量可以勝過水的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 勝。」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 然而能攻破堅強的力量沒有 能勝過水的。

26 而且,試看那些雌性動物,牠們總是用自己的安靜 戰勝了雄性動物,使雄性動物俯首貼耳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 守其雌, 為天下溪。 知道什麼是雄的剛強, 卻安於雌的柔弱, 甘作天下的溝溪。

27 老子認為堅強的事物,不一定持久長存,所 以不在強勢上求安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 人活著時身體是柔軟的。 人死后身體是殭硬的。 萬物草木活著時是柔軟脆弱 的, 它們死后 就變得枯槁了。 所以殭硬的屬于死亡一類, 柔軟的屬于生存一類。

28 嬰兒呱呱墜地時是柔軟脆弱的,人死後卻變僵硬, 如果能復歸於嬰兒的純樸自然,而保有一顆「赤子 之心」,常德就不會離開我們,則不失道矣 第二十八章: 為天下溪, 常德不離, 復歸於嬰兒 甘作天下的溝溪, 永恆的德就不會離失, 回複到初生的嬰兒的狀態。

29 處下」是老子弱道哲學的另一運用,具有謙退之內 涵,勉人含藏內斂,不露鋒芒。貴以賤為本,高以 下為基;故唯有「處下」才是避禍求福之道 【《道德經》第六十 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 王者, 以其善下, 故能百谷王。 江海所能成為一切河流的 領袖, 由于它善于處在河流的下 游, 所以能成為一切河流的領 袖。」。

30 但世人皆欲居高位,皆想得富貴,所以眾多紛端迭起, 苦毋寧日。若能「處下不爭」,就能做到「公」,能順 應自然之情狀,不存一己之私,為天下人謀福利,而所 得的成果,卻也不必佔為己有,就更能貼近「大道」 第三十四章: 「以其終不自為大, 故能成其大」 第九章: 「功遂身退, 天之道」。 「因為它到底不自以為偉大, 所以才成為偉大。」 「成功了就急流湧退, 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Download ppt "老子 -- 道德經. 又名道德經 現在流行版本,都分成八十一章。 上篇三十七章,人稱道經; 下篇四十四章,人稱德經, 共五千二百餘字。 老子二卷注本繁多,以河上公注為最古, 以魏王弼注最為通行,今人余培林的老子讀本, 陳鼓應的老子註譯及評介都可參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