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近世的發展 第一節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二節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第三節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近世的發展 第一節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二節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第三節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近世的發展 第一節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二節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第三節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2 第三章 近世的發展 第三節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3 科舉與士人從政 士大夫文化的形成 城市文明的展開 庶民的生活型態 宗族社會的發展 士紳階層與近世社會 學習重點 第三節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4 科舉與士人從政 1. 出現「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社會 風氣 A. 教育普及 -政府提倡文治 B. 讀書人口日多 - a. 廣開科舉 b. 印刷術發達 2. 士大夫階層具政治與經濟雙重社會地位 A. 主要經由科舉考試取得功名 B. 也可以透過荐舉、捐納出仕

5 ( 一 ) 宋代士人的抱負 1. 北宋-以從政為讀書求道之具體表現 A. 政治改革運動:范仲淹、王安石 B. 張載定標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2. 南宋-以名節廉恥相尚,勇於批評時政 A. 與現實政治疏離 B. 太學有「無官御史臺」 之稱 C. 宋末文天祥《正氣歌》,為宋代士人的 浩然正氣最佳的詮釋

6 慶曆變法 仁宗-慶曆變法 A. 范仲淹改革 B. 以求革新朝政 熙寧變法 神宗-熙寧變法 A. 王安石改革 B. 以求改變積弱不振 文天祥科考榜單 北宋的政治改革運動

7 ( 二 ) 元代士人的「仕」與「隱 1. 選擇出仕- A. 以年老家貧,無以為生 B. 為免除徭役 C. 為避免「外族」歧視 D. 為理想、為抱負-許衡 2. 決定隱逸- A. 為忠於故國 B. 為欽慕古之隱逸者 C. 為道不行、時不用 D. 也有欺世釣譽者

8 ( 三 ) 明代的政風與士風 1. 明初 - 因太祖嚴整吏治,而士風消沉 A. 以廷杖最摧折士氣 B. 官員多不敢施展抱負,遇事推諉卸責 2. 明中 - A. 皇帝多怠於政事,朝綱廢弛 B. 朝臣多結朋黨,排斥異己 3. 晚明 - A. 黨社發出「黨議」諷議朝政 → 魏忠賢禁毀 全國書院,逮捕東林黨人 B. 明末亡國之際,不少忠貞之士擁立明宗室 抗清,書生報國觀念未曾稍歇

9 東林舊跡 位於江蘇 無錫,原是明代 東林黨根據地 「東林書院」所在地

10 ( 四 ) 清代士人的經世致用 1. 清初-對士人採懷柔與高壓並行方式 A. 開科取士,以為籠絡 B. 發動文字獄,加以整肅 C. 藉編修《四庫全書》禁燬犯忌書籍 2. 不願從政之大儒轉為「經世致用」思想 A. 將經典中之知識運用在治理世事上 B. 著名學者: a. 顧炎武-以歸納考證研究典章制度 b. 黃宗羲-批判君主專制體制 c. 王夫之-強調夷夏之防

11 清同治年間的廣東闈場,科舉考試 重地,每棟試場各以一字作為識別 闈 場 四庫全書 清代藉編纂卷帙皓帆的典 籍來消磨士人精力,並藉 機禁燬干犯忌諱書籍

12 士大夫文化的形成 ( 一 ) 士大夫的文化活動 1. 形成 - 宋代 A. 優遇文人 -- 賦稅、徭役、罪刑減免 B. 書籍、書店和印刷業成為商品行業 2. 大盛 - 明清 A. 品茗、戲曲成為文人之休閒嗜好 B. 朝精緻化發展-馮正卿《岕茶箋》 -- 為品茗須知手冊 C. 章回小說、筆記、詩文集的出版與內容 更豐富

13 西遊記插畫

14 ( 二 ) 士大夫的品味與交遊 1. 生活講究 → 提升消費水準 A. 帶動藝術品商品化 a. 藉宴會銷售典藏 b. 與商人合作,成商品生產者 B. 文人相互標榜、推崇 → 結「社」,成 社會輿論中心 2. 商人助長 A. 舉辦各類活動,提供士人社交環境 B. 藉此提升個人在文人社交圈中之地位

15 宋代春宴圖 宴席上有各式點心及美酒,送酒的人忙個不停,賓客輕 鬆地交談著,充分表現出中國士大夫的社交生活

16 城市文明的展開 ( 一 ) 傳統城市的轉變 1. 唐代以前 - 區劃分明 2. 唐末五代 - 坊市制度已無法維持 3. 宋代 - A. 夜市、早市陸續出現 B. 商業區向外擴散 C. 城郭外臨時市集也紛紛形成 D. 軍事設施的「鎮」也呈現商業取向

17

18 4. 明清 - A. 市鎮的設立地點,取決於工商業的發展 a. 商人聚集於交通便捷的城鎮 b. 以江南地區成長最快速 B. 明中葉 -- 人口大幅增加 a. 促進市鎮的形成 b. 帶動地方經濟繁榮,提升生活水準

19 ( 二 ) 城市生活與消費型態 1. 宋代坊市制度崩解,商店鱗次櫛比 A. 北宋 -- 汴京:聚居 20 萬餘戶 B. 南宋 -- 臨安:城內外有 30 萬戶 2. 生活品質提升 A. 出現公共服務機構 -- 潛火隊 ( 消防隊 ) B. 出現解決市民生活瑣事的各種行業 -- 「四司六局」

20 北宋時期山東 濟南 劉家功夫針商標 宋代商品商標 3. 城市娛樂活動 A. 雜耍特技、戲曲說唱 -- 無不推陳出新 B. 飲食攤販、茶酒飯肆 -- 成民眾主要消費場所 C. 品茗、看戲已成都市大 眾的主要休閒娛樂 -- 明清時期 D. 茶館成說唱藝人表演的 場地 → 白話長篇小說自 此流開來

21 雜耍特技 明人演戲圖 取自「金瓶梅」插圖 雜耍特技在民間頗受歡迎,圖 為「清人風俗圖」中表演走索 的場景

22 宋代 張擇端繪,圖中記載各種商家、攤販及人來 人往的庶民生活,是了解北宋社會的重要依據 清明上河圖卷

23 庶民的生活型態 ( 一 ) 士、庶之分 1. 宋代 - 士庶之別愈益明顯 A. 律令明文規定官民服裝的區別 B. 宋人衣著:簡單、保守、素淨質樸 a. 士人、商賈、官吏 -- 寬鬆的長衫 b. 農、工勞動者 -- 短衣、長褲

24 六合一統帽四方平定巾 2. 明代 - 官方對衣著質料、式樣、等級有 嚴格限制 A. 太祖制定「六合一統帽」、 「四方平 定巾」通令全國使用 B. 民間穿著:短衣、長褲

25 3. 清代 ─ 旗、民之別 A. 男子皆薙髮梳辮 B. 旗裝: a. 男 -- 長袍、馬褂 b. 女 -- 旗袍、花盆底鞋 C. 漢族婦女: a. 北 -- 紮褲腳 b. 南 -- 繫裙 清朝官員 花盆底鞋

26 ( 二 ) 庶民生活 1. 大致依曆法、習俗行事 ─ 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 2. 每逢年節慶典放假慶祝 A. 傳統節日:過年、元宵節、清明節、 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 B. 配有特定習俗與食物 3. 民間遊藝活動 A. 原配合迎神祈福的祭典,娛神表演 B. 項目:百戲、戲劇、團體競技、博奕 …

27 圍棋對奕由來已久,為「琴棋書畫」四藝之一,是古代 文人修身養性必備的技能。棋子分黑白,寓意陰陽; 棋盤為方,棋子為圓,則寓意天圓地方 重屏會棋圖

28 宗族社會的發展 ( 一 ) 敬宗收族- 祠堂、義莊與族譜 1. 祠堂 -以古代宗法制度中的尊祖、敬宗、收族思想, 重建宗族的血緣凝聚力量 2. 義莊-以范仲淹的義莊最為後世效法 A. 內置田產 -- 以收穫米糧贍養族人 B. 建義學 -- 教育族中子弟 3. 族譜 A. 北宋以來蘇洵、歐陽修等嘗試撰修族譜 B. 南宋 朱熹撰寫《家禮》 -- 制訂規範 C. 明代中期-有「統宗譜」的 編修

29 福建周寧鄭氏宗祠 宗祠供奉祖先牌 位和舉行祭祀外, 也是族長執行族 規、家規的重要 場所

30 ( 二 ) 南方宗族的興盛 1. 宋元時期 A. 族長通常由曾任官職者擔任 B. 南方盛於北方 — a. 北方因長期遭受戰爭破壞,宗族凋零 b. 大宗族以江南地區最盛 2. 明清以來 A. 宗族組織仍多見於南方 B. 經濟基礎:祠堂、祭田、族譜

31 ( 三 ) 宗族與社會秩序 1. 宗族對族人的支配權很大 A. 濟助族人 B. 有族規約束族人的言行 2. 歷代情形 A. 元代 -- 官方承認族規的合理性 B. 明清 -- 族規獲得國家立法認可 a. 族長有權懲罰違規族人 b. 族內有表現佳者 -- 會得到政府表揚 c. 族內有損族望者 -- 皆不列入族譜 d. 宗族成里甲與保甲制度的基礎

32 廣東 陳白沙紀念館前「貞節牌坊」 陳獻章 (1428-1500) ,人稱「白沙」先生,為明代重要理學家。 牌坊係明憲宗 (1467-1487 在位 ) 為表彰白沙之母林氏貞節事跡而 下詔興建

33 ( 四 ) 宗族與科舉考試 1. 明清時期重視族人的教育 A. 設置族田 --a. 救濟孤貧 b. 資助開辦義塾 B. 興辦教育 -- 以族產敦請名師 C. 重視仕途 -- 狀元出身江南者多達 2/3 2. 宗族的地位 A. 為國家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柱 B. 是民間的福利組織 C. 是思想觀念啟蒙的教育單位

34 士紳階層與近世社會 ( 一 ) 士紳階層的形成 1. 形成 ─ 與科舉有關 A. 宋代:科舉及第 → 成為士大夫階級 B. 南宋:出身大多為地主階級 C. 明清:縣學生員 ( 秀才 ) 也有司法、賦役 、 禮儀等特權 2. 言行具有影響力 A. 擁有知識與社會地位 B. 所屬宗族力量強大

35 ( 二 ) 士紳階層的社會功能 1. 成為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 A. 參與地方建設 B. 協助推行政令 C. 分擔濟荒救貧工作 D. 將政府政令、教化傳播給民眾 2. 照顧族人 ─ 使族內子弟奮發向上,求取功名

36 ( 三 ) 士紳階層的二元特質 1. 紳權形成 A. 國家授與的功名身分 B. 宗族、鄉里的敬重與支持 2. 扮演角色 — 聯繫官、民的中介者 A. 與政府共同商議地方事務 B. 代替官府執行催收賦稅、維持治安等 C. 兼具被統治者與統治者 3. 遂出現紳權與皇權的對抗 — 使朝廷難以駕馭


Download ppt "第三章 近世的發展 第一節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二節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第三節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